標籤:

《心經》淺釋之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圖片來源:資料圖)

「是諸法空相」,諸法的本相就是緣生性空相,這才是他的真宵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幾句容易體會錯,以為是不分別,不愛乾淨。應該這樣講:一切萬法既然沒有自性就沒有生滅、垢凈、增減。如果執著一個事物有一個不變的自性,就有一個東西在那裡生滅,分別他是垢凈、增減,既無自性誰在生滅,何有垢凈呢?所以文殊菩薩手中的劍叫做「八不慧劍」,是斬斷眾生的一切我執習氣的。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中觀宗就是著重闡述八不正見。由於「諸法空相」所以是「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真正見到了諸法的性空後,才能見到事物沒生滅等相。無自性,就無從安立生滅等顛倒相。

下面一段更進一步深人說明前面的道理。「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在諸法空相的基礎上就沒有眾生起實有的物質(色蘊)和精神(受想行識四蘊)。五蘊——世間萬法都無自性。「照見五蘊皆空」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見到的諸法真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說無十二處,佛法把世間萬法歸納的中等法(即不略不廣)為十二處,佛法用蘊、處、界三科總括世間萬法,粗略不同,其實只是開合的差別,這是佛應各類眾生的根機而善巧說法。十二處又叫十二入,「入」是說六根對六境時能產生作用,故又叫根門,根對境能產生認識。「意」,指精神活動。「法」是意根所對的境,很抽象的。在般若觀來看,此五蘊,十二處都無自性,這一句亦是從上句的「空中」帶下來的,應為「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法」。是在修空觀之時見列十二處無自性,在修空觀時,五蘊、十二處都應依次觀他們的性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佛將世間萬法歸納得較細的一科,說世間萬法總歸為十八界。界:種類的意思。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境。六識界。六根對六境時產生認識,即是六識,此六識都是依根立名,即眼識界、耳識界……意識界。佛法把世間萬法用略、中,廣三種歸納法,把世間萬法歸為蘊處界三科。對每一法都要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看他是不是緣起性空。「乃至」是包括其餘十六界,蘊、處,界總攝世間萬法。出世間法以諦(四聖諦)緣(十二因緣)度(六度萬行)三科攝盡。下面講十二因緣法。「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先講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順起推就是生死流轉,逆推即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就是出生死的還減法。十二因緣是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的次第,眾生流轉生死是從無明開始的,無明根本就是俱生我執,是人本來的屬性,俱生我閌撬嫡庵治抑床皇潛鶉私棠愕模是與生俱來的,這是流轉生死的主因。每個人都有,小到嬰兒也不例外,從一離開母腹就為這個我擔心,於是一出生就哇哇的哭,這是俱生我執的體現。下地就哭,感到環境改變了,恐怕周圍對我不利,而推動生命的動力就是這個俱生我執,「俱」是同等、一起。此我執是根本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子,所以又生根本煩惱,一切煩惱都是由我執無明而生,從我執遣個根本無明產生貪、嗔、痴等根本煩惱。因而造種種業,這就是「無明緣行」。

「行」就是造業,是通過種種思維所起的行為,「行」即與「思」一樣,思起善惡的種種想法,就會有善惡的行為,有行為則是善惡的業,唯識宗說業的能力潛伏在阿賴耶識,由業產生識,由識而受生,初投胎時還只是一個肉團,是物質與神識(精神)兩部分,在十二因緣中把物質叫做色,把精神方面的叫名,這時還未展出六根之前的胎兒叫作「名色」。名色分肢有眼睛等器官時就叫「六入」,即六根,這時就是一個人形了。胎兒在母腹中是有感覺的,知道冷熱,到出胎時,六根已經完備,能發揮作用,就會攀緣外境,這時便產生種種的感觸,觸是內之六根與外界境界心識三結合而產生的,在胎中會感到有壓力,出胎後與外界接觸時覺得餓時就想吃,會到處看,最初給他吃苦藥他也會吃得很香的,後來給他吃過甜美的東西後再給他吃苦水他就不幹了,就會喜歡好吃的,對於喜愛的東西產生樂受,對於不喜愛的產生苦受,這是由觸而產生受,對於樂受產生愛,由愛就希望得到它,並想辦法去取得,就是由愛而取,由取又造業,這是後生受生死的因,故叫有。有就是有業力種子、是生死的根本,由業感得「生」,即是生命,有生必然會老死。即是夭折的人雖不經歷衰老這個苦,但也逃不出死字。死後到二世生命開始之間,佛法叫做「中有」。中有有天眼通,能看到與自己業力相應的那一道父母在一起交會,由他業力的推動便會趨向彼處,對父精母血生染著執取的心,這一執著就入胎了,一入胎就是生有。

「中有」的生命最後是七七四十九天,而每七天又轉變一次,所以人死後每七天給他念經消業。如果中有未投生,則會由惡中有轉變為善中有,他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只要他一投胎,生入六道任一道中,中有就完了,就是第二世的生有,而十二因緣則是從出胎開始才叫「生」。有生就會死,或年長的可以到老才死,佛法把出生到老死叫一期生死,在一期生死之中又有無效的憂悲苦惱,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於有「生」,而「生」是由於無明造種種業,由業而生,所以推列最後無明就是生死根本,一切痛苦的根於也是無明,了解這個道理,我們要想遠離一切痛苦就必然要出生死,欲出生死就應從無明這個根子上下手,無明的根子在俱生我執,所以應斷俱生我執。

十二因緣歸總有三方面,就是惑、業、苦。惑就是煩惱無明,由煩惱才造業,由業而受種種苦,此惑業苦三是屬四聖諦的苦諦,集諦。集諦是惑業、是苦諦的因,由煩惱,業招集苦,由煩惱業受生、老、病、死種種報應,煩惱是誰給你的?是自己找來的,所以只有俱生我執才是我們每個人的真正冤家,但是我們卻把它當成我們善知識一樣一切都聽從他的指揮,干種種的壞事,造種種業。

佛說萬法因緣生,一切有為法都是有造作的,所以無明也是萬法之一,萬法既是緣生無自性,無明也不例外,他是能夠消除的,無明滅盡就是明,但這個「無明盡」也不應對它起執著,無明盡則相續到行列老死都滅盡,這是十二因緣的還減法,但不能對此起執著,無無明,所以無明盡也是沒有的,無明儘是努力達到的目的,無明滅盡了,生滅的根子也滅盡了,因為由無明而起的種種惑業也不再起了,就沒有苦。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老死也沒有自性,他是由惑業而感故。惑業滅,老死也隨之而滅。「老死盡」就是涅槃,涅槃也無自性,依中觀見看一切法都沒有自性,十二因緣的流轉還滅都無自性,所以不能執一法。凡有執都不符合般若見,都是錯誤的。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七)
何新:《心經》新詮(更新版)
佛說清凈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停止埋怨與訴苦吧,幸福婚姻是苦心經營的結果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