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壇·視點丨古琴「氣韻生動」與肢體語言的關係

「氣韻生動」是琴曲演奏的至高境界,它存在於在樂曲自身旋律音與音、句與句的連接,也在於演奏者對樂曲節奏節拍中透析出來的氣息的把握。節奏的頓挫、氣息的長短,處理得如何的恰如其分,是很難把握的。其間既無標尺可量,也無刻度可看,俗話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全由彈奏者掌握。因此,一個從藝者只有從多種優秀的藝術作品裡汲取滋養、在對藝術作品深入的品鑒中鑒別藝術的深蒂,以所得到的感悟,再融入古琴曲的彈奏,這樣透析出來的「氣韻」自然會有別於一般的彈奏,使演奏漸趨「生動」。自然是一派風光。

與「氣韻生動」相關的則是彈奏者的肢體語言,彈奏者彈奏時的舉手投足,都直接關聯著樂曲的氣息,是樂曲氣韻的組成部分。常聽議論「某人動作過於誇張!」「某人彎腰曲背......」「某人過於呆板。」有的即使九徽到七徽的兩個泛音,左手指何時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右指談過一音後又應何時抬起來彈第二音,在彈得瀟洒飄逸時,手臂手掌應抬得多高、又如,有琴人左手指一得空閑,不論當時左指在四徽五徽的位置,也必定趕著點到十徽上;有琴人由於某種習慣,即使彈一段舒緩的泛音,左指卻在每一個泛音點上都會作出激烈的反彈動作;有的琴人甚至會一邊彈奏一邊喉頭會無意識的發出一種噓噓聲......這些與樂曲內容並無關聯的肢體語言,它卻會牽移聽者的視線,影響了聽者的欣賞。也有琴人主張彈奏時應端莊而坐神色凝重,注重內涵而不應該有外在動作。殊不知這種「不動」的本身實際上也是一種肢體語言,沒有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動作,是缺乏精氣神的動作,是不利於樂曲內容情感舒展的動作,這些看似細微末節似乎與演奏無關的議論,卻關乎「氣韻」傳達的恰到。動作誇張,手勢過多或呆板木吶,除了使聽眾觀眾不適外,都會影響樂曲本「意」充分完美的展示。舞台上或當眾的演奏者肢體語言是最寶貴的是自然大方,自然是真,真才自然,真才是美。恰到分寸的肢體語言,不但不可缺少,還是樂曲內容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樂曲內容生動的展示。精緻高端的藝術一切技術技巧、手段都是服從於內容,外形體態也應隨內容需要而動,與內容背離的肢體語言都不足取。

「氣韻生動」並不是不可捉摸,它是彈奏者對傳統文化的感悟,是對樂曲內涵深入的理解,是由內心發端於手指,表現於所發出的音。音是表層,從表層的音可體察演奏者的內心。實際上生動氣韻的標杆存於人類的共同審美之中,與百人千人相同的氣息感覺,是人審美的脈動,是最生動的氣息,是「氣韻生動」的最高境界


推薦閱讀:

古琴
有哪些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比較好?
學古琴必須要知道的一些小技巧!(上)
憶故人
林友仁:想學好古琴,一定要牢記這七點

TAG:語言 | 古琴 | 關係 | 肢體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