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對焦》

畫家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對焦》發表於:2013年02月22日07:25 7

導語

寫實繪畫的「空間幻覺」與表現主義的「激情筆觸」、抽象主義的「材料肌理」一樣,都是一種藝術表達的語言方式,如同中國畫中的筆墨語言。不同的語言和言語方式沒有高下,但在語言內部存在著質量好壞和運用恰當性的問題。認真研究當代的寫實繪畫,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一批青年畫家堅持寫實繪畫的技巧與表達方式,但是他們的繪畫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而變化的方向並非順著傳統寫實繪畫的方向。他們的繪畫還保留著寫實性的形象面貌,但其實已經朝著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轉換。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異動」。

如果說,中國當代的新寫實繪畫具有某種獨特的「中國意味」,這種當代寫實繪畫中的「中國氣派」,來自於新一代青年畫家對中國歷史的反思,以及在當下生活的基礎上,對西方文化的反思性、批判性地比較與借鑒,這就是本次展覽所要「對焦」的。摘選學者的文章:

藝術史學家,——《對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寫實觀念和形式語言,表現了這群青年藝術家對用油畫語言寫客觀真實及自我感受的濃厚興趣,也表現了他們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有新的拓展的願望。這是寫實油畫新的變異,在寫實的觀念範疇中變,但又不離其宗,目的是追求寫實語言的個性化、多樣化和時代特色。

英國普利茅斯藝術學院院長 作家,布華頓教授(Andrew Brewerton)

喬治斯.布拉克在1917-49年間所寫的《筆記本》中指出:書寫並非描寫;繪畫並非描繪;寫實僅是幻象。這三個術語約定多年來已被證明了是實用繪畫哲學的無盡的,無可爭議的智慧來源。僅僅其中的一頁,就以與本次展覽相關的,高度簡潔的文本提醒人們注意中國油畫「新寫實主義」的對照方法和技巧,為觀察這些作品設定了有效的視角。

在他的筆記本中,布拉克一再回到關於真實性和模仿性,真實和相似,外在與幻象的基本問題中來,分辨所繪物體或繪畫過程相關的現實與寫實主義的不同:你必須做出選擇——一個事物不可能既真實又寫實,你要創造東西,就不能模仿。真實。僅僅讓你畫的東西可見是不夠的,你必須使它能被觸摸到。布拉克的這些想法,清楚地指出了這些在我們的時代中很可能加深繪畫深度的激進問題。這些問題是人類文化根源的表現,是當代畫家幾乎無法迴避的問題。

藝術史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對焦》不等於越清楚越好,模糊與抽象也是「對焦」,也能產生好照片。「對焦」是指青年畫家要用新的文化知識結構去觀察思考當下中國的現實,一幅畫是否寫實,寫實的程度如何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精確」或「模糊」的語言表達都要建基於對現實的關注與感受、研究與理解,這才是「寫實主義」的精神實質。我想,這批青年畫家的作品,也許可以稱之為一種新客觀主義的現實主義。這種新客觀主義,不應該僅僅理解為當代超級寫實畫家對於繪畫表面的肌理、物質材料本身的物理性真實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在對世界圖景的觀察與感受的基礎上,洞察那些沉默的、不被注意的、尚未被認識的、激起我們驚奇的客體。正是在環繞著我們的平凡的空間的物象中,有著為我們的文化積澱所遮蔽的存在的神秘,在最平凡的事物中隱藏著最不平凡的東西。我期待著青年畫家在其作品中給我們帶來更具「陌生感」的強烈的「精神之光」,這「光」不是浮現在形象的表面,而是引導我們深入透視物象與現實,進入無邊無際的生命隧道,照亮我們平凡的人生。《對焦》學術主持今日美術館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今日美術》雜誌主編 策展人 李小倩這些年輕藝術家在知識結構方面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他們所接受的藝術資訊來源更豐富更直接,不少藝術家都在他們從事寫實創作的初期就有機會直接面對歐洲經典繪畫原作和各種精微的高像素圖像,而非架上的實驗藝術,當然這種形式對他們來說也並不陌生。他們選擇寫實繪畫作為他們的主要創作方式,並非受時代與環境限制,也並不背負太多把油畫民族化,或要在技術上超越西方大師等等民族責任感,而更多的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追求技術,但並不一味地沉醉其中,他們對從古到今所有的藝術形式與傳統並不排斥,而是有選擇性的吸收。他們在某個階段可能會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在技術上超越某個寫實繪畫的前輩,但這只是一個過程,絕對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這種自由的創作氛圍是新一代寫實油畫家的特點。借用寫實藝術家冷軍「藝術也要『養』」的說法,寫實繪畫正是一種需要「慢養」的藝術,不能操之過急,處於一個喧鬧的藝術氛圍中更需要藝術家有相當的定力。為自己創造這樣一種寬鬆的藝術氛圍則為「慢養」的寫實藝術提供了土壤。

西方美術史教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張敢《對焦》在國內從事寫實繪畫的創作確實需要一些勇氣,因為藝術家可能會受到來自「前衛」和「後衛」兩方面的壓力。所謂前衛者,是那些當代藝術中的激進派,認為從事寫實繪畫創作本身就是過時與保守的。所謂後衛者,則是相對保守的部分老藝術家。自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西方繪畫的主要題材是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所有的藝術家都以同樣的題材進行創作,為了脫穎而出,他們必須在繪畫語言和內涵上精益求精,經過數百年在競爭中的錘鍊,西方寫實油畫的語言才得以爐火純青。而中國從未有過類似的環境,這也是導致中國油畫整體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急需藝術家對寫實油畫的語言進行更為深入地探索。應該說,參加「對焦」展的藝術家們在這個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廣東美術館館長 中山大學教授m 羅一平寫實繪畫是一個古典而傳統的命題,從最早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岩畫到十九世紀的法國學院派、印象派,從勃魯蓋爾、倫勃朗到列賓、蘇利科夫,儘管表達的面貌不同,繪畫樣式卻能夠逾千年不衰,是有其科學的依據的:在人腦內,的確存在對形、色、比例、平衡進行感應、解析的專門區域,這就決定了人們在生活中對物質形態的判斷標準基本相同。所以,藝術地反映共同的真實成為人類不竭追尋的一條創作途徑。在這條道路上「現實主義」和「新寫實主義」都是寫實走向的典型代表。 讓我們引用歌德的詩句:「在限制中才能顯出能手,只有法則能給我們自由」。突破,是建立在規則基礎之上的,規則並不會限定人的思想,反而會激發人類更大的想像和創造空間。寫實油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著深厚的傳統,有它自身的規則,同樣也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對焦——中國寫實繪畫新異動》展探討的正是這種經歷了世事變遷和接受了時間積澱卻依然長青的歐洲傳統藝術形式——寫實油畫,在當下中國發展的可能性。研討會專家:劉溢、徐累


推薦閱讀:

公共治理理論的演進及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示-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中國崛起與「精英病」
離婚的中國男人被推向何處?
宋魯鄭:美國公民斯諾登避難中國香港的背後
中國這趟6塊錢的列車 驚艷了一整個四季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畫家 | 反思 | 對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