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中醫「整體觀」「天人相應」思想融入複雜性疾病診療中
· 複雜性疾病之所以呈現越來越高的發病率,是因為人不「應」當今的環境。我們應將中醫「整體觀」「天人相應」的思想融入到複雜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在看待疾病本身的同時,重視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分析,從治療疾病本質入手,預防和剔除對疾病不利的社會和環境因素。
· 中醫以其特有的理論體系和遣葯組方原則,以開放的、整體的觀念看待疾病的發生髮展,在疾病前善於「未病先防」,在疾病中長於「既病防變」,在治療中利用中藥復方多靶點調節的優勢,針對複雜性疾病的不同階段分別進行干預和治療。
中醫學是在古樸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人們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醫療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創新理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生命科學。中醫以整體論為主導思想,以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注重與系統論融合,可容納與吸收還原分析的成果,回歸到整體。自明清以來,西學東漸,西醫學湧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生理、生化以及細菌學說的發展,西醫學的優勢變得日益明顯,對中醫持批判態度的人逐漸增多,作為中華文明一部分的國醫國葯與國學同步遭遇挫折。1879年俞樾發表了「廢醫論」後,關於中醫的存廢之爭與廢醫存葯之聲不絕於耳,中醫學的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與生存危機,嚴重阻礙了中醫的發展。「廢止中醫案」的挫敗,誠然是老一輩中醫學人為爭生存的勝利,然而亦與飽讀西學而崇尚國學仁人志士的呼籲相關聯,更加說明了中醫學強大的生命力。但經歷的困境與危機同時也警醒著我們中醫人,形成於2000年前的中醫學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其缺陷和不足是難以迴避的,在西方醫學和西方文化佔據優勢的今天,中醫人該採用怎樣的心態和對策?
面對複雜性疾病
西醫學研究模式
有局限性
時至今日,已進入高概念大數據時代,科學人文互補互動,東學西學融通和合,為中醫藥學的復興拓寬了思路,悄然興起的機遇蒞臨,中醫人期盼著學術進步,事業發展。
雖然在上世紀西醫學有長足的發展,但是依託於還原論發展起來的西醫學深受封閉系統觀的影響,逐步淡化和摒棄了人文關懷和環境生態的影響,傾注於運用生物學及數理化等學科的成就來定位和評價自身的研究,其方向從人體深入到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甚至蛋白、基因等分子生物學領域,不可否認,還原論指導下的西醫學體系為人類健康、疾病的防治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由於臨床疾病與健康狀態是多元、多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人們越來越多地面對腫瘤、心腦血管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免疫性疾病等慢性高致死性或「終身性」疾病的困擾,如果仍舊採用從器官到細胞再到基因的還原分析方法,尋求特徵基因與靶標藥物的研究,那麼在這類複雜性疾病的治療中將收效甚微,這從另一側面說明了西醫學這種研究模式自身的缺陷性。
複雜性疾病增多
為中醫發展帶來契機
複雜性疾病是指由多基因位點和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的一系列遺傳病,主要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類疾病。「複雜」二字體現在其在多基因位點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參與下,超越了—個部位、一個器官和一個系統,影響到了機體的多個系統和機體整體的平衡狀態。隨著現代人生活環境和生活節奏的改變,心血管、腫瘤、糖尿病等諸多慢性複雜性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逐漸增高,儼然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原因,也是當今西醫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與單基因遺傳病不同,每單個因素在複雜性疾病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甚微,顯然,尋求單個特徵基因,針對單一靶點的藥物治療模式難以勝任複雜性疾病的治療,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西醫學在複雜性疾病的研究中收效甚微。因此,後基因時代對複雜性疾病的多基因組學相關性研究以及環境與多基因的相關網路系統的建立亟待解決,而西醫學在這方面的缺失,也為中醫藥治療複雜性疾病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Leroy hood提出「系統生物學」的學科概念,通過對細胞內所有組成成分及其相互關係在各種擾動下的動態測量,利用數學建模,明確細胞的設計原理和運行規律,達到重新設計新的系統或者優化現有系統的目的。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認識人體生命過程,不是系統生物學獨創的觀點。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尤為重視整體觀,把人的生命運動放在自然、社會、歷史這個大系統中考察,採取綜合的、整體論的方法去研究人的生命運動。在中醫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新的理論的提出,都離不開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疾病譜發生改變。
治療複雜性疾病
可以中醫整體觀為指導
複雜性疾病的發生與心理、環境因素關係密切,相同基因類型的個體是否發病,其特徵差異與心理和環境因素相關。
中醫非常重視以整體的、開放的觀念看待疾病的發生、發展,認為不僅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人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也是一個整體。疾病的發生髮展除了受人體自身體質強弱的影響外,與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整體論核心思想是「天人相應」,「形神一體」是健康運行和疾病防治都要遵循的法則。《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記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應也」。可見,自然界之陰陽與人體之陰陽息息相關,人體的一切特性如結構、特徵、功能、狀態、行為等都深深的烙上了環境的印跡,而人的健康或疾病都應該從人和環境的關係中尋找答案,人「應」天地則康健,人不「應」天地則病生。
複雜性疾病之所以呈現越來越高的發病率,是因為人不「應」當今的環境。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質量每況愈下;隨著經濟的發展,營養過剩成為普遍現象;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加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良的生活作息、不利的自然災害等因素,都在嚴重地影響和干擾人的身體健康,而疾病也呈現出更為複雜的趨勢。如高血壓病患者不僅僅是表現出血壓的增高,可能還會伴隨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紊亂的現象,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不同器官和系統的併發症。複雜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加劇了疾病的複雜性,使複雜性疾病成為了當今社會的難題。
中醫在治病過程中同樣重視整體觀思想的應用,將排除不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治療疾病方法的一部分。《素問》曰:「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如居住在北方的哮喘患者,除常規的用藥外,往往選擇在冬天搬到溫暖的南方居住,以避免寒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緩解哮喘的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而現在對糖尿病的治療,越來越重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讓糖尿病患者無論在用藥、飲食還是心理上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長期較好地控制血糖、避免或延緩糖尿病急性、慢性併發症的產生,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水平都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應將「整體觀」「天人相應」的思想融入到複雜性疾病的每一步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在看待疾病本身的同時,重視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分析,不僅要從治療疾病本質入手,還要預防和剔除對疾病不利的社會和環境因素。
在認識論上
複雜性科學
與中醫有共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表明單靶點藥物對於複雜性疾病,存在許多局限性,通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或者毒性很大,很難治癒多基因疾病。這是因為高選擇性的單靶點藥物抑制單個靶點引起細胞代謝系統的不穩定,以及藥物與靶點之間高度親和,使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單靶點、高親和力、高選擇性」的藥物研究理念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取而代之的是「多靶點、低親和力、低選擇性」的藥物研發模式。多個靶點協同作用可以克服單靶點藥物的局限性,由此產生的多靶點藥物治療可以同時調節複雜性疾病網路系統中的多個環節,不易產生抗藥性。越來越多的研究思路逐漸將複雜性疾病的治療轉移到靶點之間的關係上,如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將藥物發現的重點放在蛋白與蛋白的關係而非一個蛋白上。
面對複雜性疾病的治療,組合治療已經是大勢所趨,中醫藥理論體系強調治療藥物遣葯組方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這與系統生物學著重研究生物系統中所有組成成分的構成及相互關係有著很大的相似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藥復方中的活性成分或組分通過作用於多個靶點而共同發揮治療作用,與系統生物學範疇的多靶點藥物治療相符。對中藥復方中的有效成分或各組分的多環節、多靶點系統調節作用的研究將成為方葯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
西醫學是以還原的、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複雜性疾病,而這種還原性科學信奉機械唯物論的反映論,視邏輯推理為科學理論研究的決定性環節,從根本上排斥實踐經驗於科學知識之外,輕視甚至否定了實踐經驗對於深刻認識和解決複雜性疾病的作用。而當代複雜性科學回歸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強調實踐第一性觀點,重視直覺或悟性,主張採用「經驗+直覺+實踐檢驗」的方法,可見複雜性科學在認識論上跟中醫有深刻的共鳴。中醫以其特有的理論體系和遣葯組方原則,以開放的、整體的觀念看待疾病的發生髮展,在疾病前善於「未病先防」,在疾病中長於「既病防變」,在治療中利用中藥復方多靶點調節的優勢,針對複雜性疾病的不同階段分別進行干預和治療,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醫藥將為複雜性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曙光,在未來的生物醫學領域及人類的健康事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魯迅: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1世紀有沒有什麼新的哲學思想或思潮?
※顧則徐:清末民初思想領袖評價義和團總覽
※如果起訴自己的父親是道德的嗎?
※儒家思想的轉變:荀子和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