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磅觀察】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獻疑(三二):世間貪心嗔心,實是真正覺悟

昨天學完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第十六課的前半部分。

今天繼續學習索達吉堪布《六祖壇經釋》第十六課的剩餘部分。

【經文】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1、索文:

他這裡說,只有我們自己驅除了非心,也就是剛才不認識外面真相的心,這個時候所有的煩惱,分別念全部都已經打破掉了。如果我們一旦真正妄想執著分別,像這些執著一併遣除的話,那所有的妄想分別根源——貪嗔痴煩惱也是沒有的。如果這些沒有的話,那麼貪嗔痴引起來的對敵人的憎恨心,對親朋好友的愛心,這些統統都是沒有的。

那個時候確實真正的修行人,你坐也可以,卧也可以,跳金剛舞也可以,唱金剛歌也可以,怎麼樣都是可以的。很多瑜伽行者修行人,也是這樣的,無垢光尊者的應該最後一品,大圓滿《法界寶藏論》裡面說:有些大鵬在他的蛋殼裡面,慢慢它的雙翼豐滿,當他蛋殼一打開,一破開的時候,可以翱翔空中。同樣的道理,有些瑜伽士表面上看來好像他束縛在能取所取的執著分別的網當中,但慢慢通過修行,他的身體的蛋殼,或者能取所取的蛋殼一敲開,馬上翱翔於持明行列的瑜伽行列當中,無垢光尊者《法界寶藏論》裡面有很多的這些比喻。所以在這裡也是講,我們這種執著分別妄念,一旦認識了它心的本性的時候,不管是空性也好,光明也好,那個時候,我們就應該過得很洒脫,很自在。我都經常這樣想,上師如意寶以前,因為老人家是真正的證悟大圓滿的瑜伽士,經常坐著,經常躺著念咒語這麼都行的話,我們一般的一個小乘威儀非常精進的人,怎麼樣比喻的話,從表面上看來,我們經常拜見上師的時候,有時候躺著,有時候卧著,但是怎麼樣的話,這種心光明境界是無二無別的。

我們剛剛受戒的,剛剛進入皈依的人,特別有一種束縛,很注意的,兩個眼睛都是不動的,一直這樣,表面上看來好像我們很如法的,但實際上我們以能取所取各種分別妄念來已經內緊外縛,什麼都是這樣的。所以真正的證悟空性的修行人,跟我們一般行為上做頭陀行的這些人也好,一般其他的一些人,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當你真正所有的非心全部都驅除之後,一切憎愛、一切全部都沒有的。當年寂天菩薩也是在證悟空性的時候,他說:「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他已經得到空性的境界的時候,得失什麼都沒有。「誰人恭敬我,誰復輕蔑我。」誰對我恭敬,誰對我輕毀,一切都是空性,空性當中沒有什麼得的,沒有什麼舍的,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可以得自在。我們有時候看到濟公和尚,真正他的本來面目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很多他拍的電影、電視,實際上是一種假象,但他確實有一種……有些詞,我們特別適合大圓滿和禪宗真正的本來面目,得也好、失也好、我也好,包括他的內心的破也好,外在的破也好,一切一切的話,一種非常自在的境界當中。

所以在這裡並不是我們不能翻譯的,「噢,六祖大師沒有憎恨心,沒有愛,他經常把腳伸起來,然後卧著、躺著,同學們知道了吧!」有些人講《六祖壇經》還是可以噢!同學們知道了吧,當時禪宗的六祖在世的時候公元多少多少年啊,我觀察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啊。當時的社會背景,六祖把腳伸出來,卧著的。

【評】

將近一千二百字。大部分都在說密宗!

「剛才真的是六祖兩隻腳伸著,整天都是在這裡一直躺著啊」「噢,六祖大師沒有憎恨心,沒有愛,他經常把腳伸起來,然後卧著、躺著,同學們知道了吧!」「當時的社會背景,六祖把腳伸出來,卧著的。」

堪布這樣很不尊重!亂講經,亂安在六祖上,也不尊重自己!更不尊重法座!不尊重法!最後一段,堪布重複前面對「長伸兩腳卧」的戲笑。順便達成對虛構講《壇經》者的取笑。自娛自樂可以,但坐在法座上,講經說法時,拿祖師、經文和虛構講經者及其內容來娛樂,就離缺德不遠了。

「放下這個是非、恩怨的心,煩惱就破了。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不關心,即無關於清凈自性。落入愛恨就離開了清凈自性,清凈自性沒有愛恨這種東西。長伸兩腳卧,表示妄想歇滅、攀緣心息。兩腿伸長,表示自在、放下、休息。凡夫就是休息不了,停不下來,一定要搞出有形有相的東西。學這個,學那個……不是說學那個錯,而是不究竟。眾生嘛,一定要拿一種東西依靠,而依靠的東西剛好錯,因為依靠的是生滅法,我們修行人依靠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見慧律法師《六祖壇經講義》)

【經文】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2、索文:

他這裡講到,如果自己真的已經這樣的證悟空性,或者證悟禪宗的境界的時候,他會示現種種利益眾生的行為。其實我們學佛,我們參禪,聞思,包括一些考試等等,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一個是遣除自相續的煩惱,第二個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個是非常重要,我們很多佛教徒,先必須要把目標搞清楚,否則的話,我們現在的教育,真的是說實在的,中國很多教育改革不成功的,這一點是國內外的很多學者,包括北大清華很多老教授他們也是非常了解這些情況,在不同的場合當中也經常說。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我們從小,最後到大學博士畢業之間,很多人的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養活自己,或者說他根本沒有一個利他的理念,這個是最大的一種缺憾。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境當中,這麼多年當中,所受的所有的這些教育,就是為了養活自己,怎麼競爭啊,怎麼樣給別人有一種勾心鬥角的行為來進行挑戰的話,那實際上這個是從價值觀方面來講,確實是不利的。正因為這樣,現在包括我們社會上很多的食品也好,還有藥物也好,沒有安全感,這個誰都沒有安全感,還是跟我們的教育有一定的關係,不能說百分之百,但是跟教育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們佛教徒也是,如果整個所有的佛教徒的心聲,最多是一種自我的解脫,很多都是自私的,一種迷信的、迷茫的,這樣的行為,那我們的團體,存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價值也並不是非常顯著,沒有體現大乘佛教真正他的價值觀。

大乘佛教真正的價值觀是什麼呢,就是要度化眾生,那度化眾生的方便方法非常多的,他這裡也講了,如果你要想度化眾生的話,那必須要有一種大乘裡面所講到的善巧方便。什麼樣的善巧方便,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說話也好,做人也好,什麼樣的事情,都需要一種世間和出世間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所做的很多行為其實是不如法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比如說講經說法,然後經常有一些相關的許多的這些有價值的經典和論典去進行學習等等,需要有善巧方便的。那麼這些善巧方便讓所度化的這些眾生,一定要遣除疑惑,不要你講的越來越多,最後下面的人,越來越產生懷疑,越來越產生邪見,越來越多的最後心裏面各種各樣的一種煩惱、痛苦,到最後的時候,誰都沒有開悟,而且相續當中的煩惱更加增多的話,那修行,他的度化不成功的。那麼我們這裡是什麼呢?一定要有一種善巧方法來讓別人的這種疑惑全部盡量地滅掉,其實不能完全滅掉的話,要通過真正的真理來打消他人的分別念,這樣之後,真正的菩提自現,自然而然顯現,這就是我們通過轉法輪,這裡也是發現得到。

大家都知道,度化眾生禪宗也是這樣的,並不是禪宗自己已經開悟了,剛才真的是六祖兩隻腳伸著,整天都是在這裡一直躺著啊,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有些人天天都是什麼時候已經有了一點點境界,有了一點的時候,獨自修行啊,永遠都是這樣。當然對個別人來講,可能確實沒辦法面對社會的話,也只有這樣的。但是最重要的我們還是要有一種發心,哪怕是有一口氣,把真理傳遞給別人,傳遞的過程當中,也要一種就像我們現在的時代是比較特殊的時代,為什麼說特殊的時代呢?我們現在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傳播弘揚佛法有兩種途徑,一個是以個人行為、一個是以團體行為,有兩種方式。如果是以個人行為的話,當然你可能要有一種神通神變,有一種了不起的話,很多人都可能接受,否則的話,你所傳播的範圍不一定很廣的。如果是我們以團體的方式的話,那麼團體必須要有一種正規的培訓,如果沒有培訓的話,因為現在我們社會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是一種團體的這種組織性的文化,這種文化人們都特別善巧,他們很有智慧的。我都有時候想,看到世間人,東西方的一些很多企業組織的管理,企業的一些培訓,企業的一些精神和理念,包括他們的一些品牌文化,我們覺得我們佛經還是很落後的,可以說我們從……本來我們佛教自己有一個,包括《毗奈耶經》和很多經典當中我們有,應該完全都是可以超過現在的這些企業文化,可是我們佛教徒沒有把他利用上。所以我們為什麼很多佛教徒從企業文化,從其他的一些管理當中來自己先學習,然後要推廣的原因呢,因為我們以前自己沒有利用佛教當中很多的精神,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要有善巧方便的話,可能要自己付出,如果沒有付出的話,光是我口頭上要度化眾生、度化眾生,你念一百遍也是不一定所有的眾生都能度到的。一定要想怎麼樣這些所度化的眾生,到底是什麼類群的人,這些是通過什麼樣的文化,或者團體來度化他們,要度化的方式方法是什麼樣,這個結果是什麼樣,需要多少年,這樣的話,我們用佛法的真理來教育他們,他們最後也會真正感悟佛的這種智慧。在智慧方面的話,我們都是不需要擔心,只要是我們能推出的話,那就根本不擔憂,比如說我們有個很好的產品,這個產品,質量上肯定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這個是我們怎麼樣推出去,這個方式方法上面我們佛教徒是比較自私的,很多人都是跟其他的宗教相比起來,跟其他的組織比較起來的話,我們很多修行人比較自私,而且比較迷茫。說實在的,現在很多人沒有利他心,利他心剛剛有些是正在啟蒙當中,有些人還在沉睡當中、酣睡當中,所以說大家也要看看,到底真正要度化,所以六祖最後在這裡,開悟之後這裡也講了。

【評】

話更多了。這個偈頌竟解說了近兩千一百字!!

堪布說「大乘佛教真正的價值觀是什麼呢,就是要度化眾生」。就此提兩個問題供讀者們深思,第一、什麼是度?第二、拿什麼度?至少,度化眾生,不是事業廣大和拉人頭,關鍵在「度」,和有沒有「得度」?堪布弘法事業廣大,團隊廣大,組織廣大,自家網路上介紹,堪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淘寶上熱賣、堪布課堂上推銷的很多著作,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堪布這裡講兩千多字,不管說了什麼,說了多少;不管做了什麼,做了多少,只想把這頌拿來簡單對照,「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多的不想談,只問堪布「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篡改《法華經》《中論》《金剛經》等,令漢藏四眾弟子疑慮叢生,就此難以消弭的巨大疑雲、疑團,堪布說再多,都是分別念,而非「自性現」!弘揚佛法,何必這多虛偽的套路?且講壇經,何不向自性覓?

「擬,就是準備。準備要度化眾生,記得要善巧方便。不讓對方有所懷疑,要善巧方便,這就是清凈自性的顯現。」(見慧律法師《六祖壇經講義》)

【經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3、索文:

佛法在世間當中,不離世間覺的,如果離開了世間覺,那麼尋覓菩提相當於是尋找兔角一樣的,始終是找不到。這是很多太虛大師為主有很多人間佛教的,以這個來開始弘揚。當然這個我覺得對從不了義的角度來講,這個佛教跟世間法是不離的,我們世間當中的,我們不能佛教,不僅僅是一個寺院裡面,不僅僅是一種在山溝當中,佛教應該在每一個家庭當中,在社會群體當中,包括我們現在養老、保險、股市,在各個市場當中,佛教的精神無處不在,我們的和尚也可以跟世間人一起交往啊等等。這句話有很多我們把佛經的境界拿下來,跟弘揚人間佛教,世間佛教,這樣也是可以的。但是真正這一句話,我們看到很多包括現在的很多各種各樣的雜誌上都是很多人都喜歡用這個,但我有時候看到真正他的用意,他的真正的意思,不是現在人們都覺得的。因為這個是無相偈,無相偈裡面所講到的六祖的意思,他並不是說所有的佛法跟我們世間人都可以修,可能不是這個意思。他最主要的意思是什麼呢,所謂的佛法其實是教法和證法,教法和證法當中,真正的佛法是證法,我們內在證悟的,信心、悲心,以及最根本的空性光明的這種境界,那麼這樣的佛法真正的證悟,實際上是在世間的,包括我們現在的貪心、嗔心,分別念,這些其實都是叫做世間的覺悟,世間覺,世間的妙用。禪宗當中也講,大圓滿當中也講,我們現在貪嗔痴的話,他是一種覺性的游舞,覺性的莊嚴,覺性的一種妙用,可以這麼說的,也就是說佛法實際上我們佛法的證悟,在我們世間當中的行住坐卧也好,還有我們起心動念也好,一切的行為和一切的心識當中,都沒有離開過的。如果離開了我們當下的分別念,再以外的尋找所謂的佛菩提的話,那這個就像尋找龜毛兔角一樣的,始終是得不到的。這樣的話,六祖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當下的心,表面上看來我們的心態是世間的一種分別念,世間的貪心、嗔心,或者是世間的,但是實際上他就是真正的覺悟,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當下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下的分別念當中,當下你如果認識了他的話,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陀,這個時候才禪宗裡面真正是講到,哇原來實際上佛法不離世間法的話,佛法真正的證悟,就是我們世間當中的,每一個眾生的妄想分別念都沒有離開過。就我們剛才不是講的吧,就是王子變成,他在外面流浪一樣的,表面上看來他是一個流浪者,但實際上就是王子。現在我們世間的這種覺悟,世間的這種分別念,表面上看來我今天心裏面產生的貪心、嗔心,煩惱,分別念很可怕的,但實際上真正他的本性認識的話,這就是五方佛,或者說五智慧,都不離的。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應該是從這樣來解釋的時候,我們經常就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在相關的佛經當中也是這樣講的。用這樣來認識的時候,才知道原來禪宗佛法不離世間的話,實際上就是說佛法真正的證悟在我們世間當中,誰都可以得到的,你不管什麼身份的人,你是國王也好,大臣也好,乞丐也好,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只要你經常內觀自己心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其實他就是顯空無二無別的,那顯空無二、不可思議的這種境界,每一個人當你內觀的剎那間都可以認識他的本性,這就是一種證悟。其實所謂的證悟並不是好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得到不同的一個如意寶,不是這樣的,每一個人都是有本來自己心的一種本性,誰有了竅訣認識的話,就得到的,就像我們挨家挨戶的這個下面都有寶藏,誰有這種勘探的能力,他們就發現僅此而已,應該這樣來理解。

【評】

這個偈頌堪布發揮了近一千四百字。堪布反反覆復地強調,六祖這個偈頌的意思。車軲轆話說了一籮筐,其實是打了一套索式太極。索式太極雖有兩個目的:一是自贊,一是毀他。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先假設一個被黑的對象。

最常見的如「我認識很多高僧大德」「個別一些大德」「漢地一些寺院」「一些喜歡修禪宗的人」「某個大德」;

在此基礎上,根據對虛構之被黑對象不同的處理,分自贊式和毀他式。先假贊被黑對象為自贊太極,「這也是可以的」,「也不是不對的」;先輕抑被黑對象為毀他太極,「也不是這樣的」「這是不合理的」;之後,自贊「我認為是這樣是合理的」「我們密宗也說」並拋出自智慧的身段;毀他「這是極不合理的」並繼續提供被黑對象很膚淺的錯誤。

問題在哪裡呢?全在第一步,就是那個所謂的「大德高僧」「漢地寺院」,都是堪布虛構的。只看此處需要自贊包括自智慧、事業廣大、密宗傳承、教言、「法王」、「全知」等,還是需要毀他包括單空、慈善、發菩提心、放生、無念、禪宗、和尚宗、漢地寺院等,確定基調後,就按各自模式繼續。每套都有三到四步。

本段車軲轆話屬於自贊太極套路:

第一式、虛構。

堪布說「這是很多太虛大師為主有很多人間佛教的,以這個來開始弘揚。當然這個我覺得對從不了義的角度來講」。

讀者們認真看,為什麼說所有問題都在這一步,因為堪布所說的不是事實而是自己斷章取義或自己不懂得誤解誤讀強加在被黑對象上。所以,我稱之為「虛構」。純屬虛構。前提條件是堪布分別念、錯亂意識幻想出來的。請問,這樣自作聰明的做法,不就是在沙子上建高樓嗎?

所以,不管堪布講什麼經,都可以在他開始虛構的第一步,保持一點點正念,這是堪布虛構的,並不是事實。堪布成功地虛構了,漢地沒傳承、無次第、六祖證單空、什麼也不分別的無念墮豬身,漢地寺院不弘法,漢地寺院燒香、求福、做慈善、放生而不講空性智慧,是無用功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有一個共同點——堪布虛構的。

後面講了很多,無非是自贊,我有一個極高明的解釋:「六祖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當下的心,表面上看來我們的心態是世間的一種分別念,世間的貪心、嗔心,或者是世間的,但是實際上他就是真正的覺悟」;「實際上就是說佛法真正的證悟在我們世間當中,誰都可以得到的,你不管什麼身份的人」。

堪布這樣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讀者們怎麼看?

「佛法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世間種種法而覺悟。你體悟到世間生滅,當體即空,就是清凈自性。離開這個生滅的世間,覓無上的菩提,就象找求這個兔子的角,兔子沒有角。離開了生滅,找不到不生不滅,體悟到生滅當體即空,不值得我們執著、分別,慢慢放下,放到最後,沒東西可放下。」(見慧律法師《六祖壇經講義》)

【經文】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4、索文:

你看這一句話也很重要的,所謂的我們平時說正見、邪見,正見比如說因果正見,菩提正見,或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稱之為正見,不承認善惡因果、輪迴,這些叫邪見,但是在這裡的正見、邪見的界限並沒有這樣的。他這裡就是說所謂的正見是出世間法,遠離四邊八戲的這種智慧,這叫做是正見,我們所謂的空性見叫正見。所謂的邪見是世間法,也就是說世間當中凡是有相的,包括不好的當然是十不善業,不承認善惡因果這些,好的方面你的信心,悲心、菩提心,這些都是統統可以說是邪見。為什麼到最究竟的觀察勝義諦,這個見解當中,這些都是一無所得的,一切都是沒有的,「有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最後我們說有實法也好,無實法,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在那種場合當中是沒有的,好的不好的,有的無的,善的惡的,就像我們《中觀根本慧論》當中所抉擇一樣的,所以正見叫做出世間的勝義諦的見解,邪見是世間法的世俗諦的見解,所以到了勝義和世俗的這兩者就像是摩擦的火,兩燧木這兩者通過摩擦之後,最後兩者也是不成立一樣,忘了啊,現在是好多經論的道理都忘了,怎麼辦呢。《定解寶燈論》《中觀莊嚴論》很多裡面用這個比喻啊,這個比喻很好的,剛開始的時候通過摩擦,這兩個,最後燧木這兩個自己都已經燃了,就沒有了,同樣的,先通過就像中觀裡面講的一樣,世俗諦來進入勝義諦,然後最後勝義諦和世俗諦空的見解和顯的見解,顯空的這種見解,正和邪全部都沒有了,那個時候菩提心,所謂的菩提本性自然而然會宛然呈現,完全可以呈現的。所以這裡確實《壇經》還是如果講的深一點的話,當然是講到還是有很多中觀和密法的一些深的見解,如果把他講的淺一點的話,也是可以的,六祖腳伸著,不能說別人的過失啊,如果說別人的過失不好啊,我們佛法不離世間法,所以你們很多人不用去出家,你們不要認為佛法是一種逃避的,應該如何如何講,這樣的話也可以,佛法不同根基的人都得到不同收穫的吧,都還是很多人喜歡聽這樣的對吧,如果講的有點深的話,可能霧裡雲里不知道到底在說什麼,正和邪全部都打破的話,啊正和邪都沒有的話,那有什麼那,那我到底咋辦啊。

【評】

一個偈頌解說了近九百字。繼續鼓吹密宗萬能。《壇經》沒有密法解釋不通。就這樣,講《壇經》,讓聽者牢牢記住禪宗和《壇經》處處沾了堪布的光,處處沾了密宗的光。

事實恰恰相反——其一、堪布不了解禪宗故無法用禪宗解讀《壇經》。在此情況下,本應心存敬畏謙卑,將自己唯一知道的密宗,作理解和學習《壇經》的補充,就教於禪宗和漢地諸傳講者,以禪密互相交流之誠意來正視自身不足。堪布卻做得相反。其二、堪布已然從《壇經》獲取了該得的法益和不該得的虛名,明明處處沾《壇經》的光,不知恩圖報卻倒打一耙。讓人聯想到今夏堪布篡改《法華經》,漢地諸師友婆心提醒其懸崖勒馬,堪布虛與委蛇,一份姍姍來遲的道歉,驟然把自己從施害者變成了受害者。實乃故技重施!

「你有正知正見,就是出世間;動一個念頭就是生滅法。卻,即掃除。邪見不可著,正見也不可著,如果落入一個:我是正見,別人是邪見。那也是邪見。因為動一個念頭認為比別人行,那就是不行。邪正二元對立統統放下。宛然,即顯然可見。我們的清凈覺性就顯露出來了。」(見慧律法師《六祖壇經講義》)

【經文】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5、索文:

這以上所講到的頌詞是一個頓教法門的,可以說六祖智慧當中流露出來的,是一個大法的,只有大根基的人,像大乘根基對空性和禪宗法門有所感悟的,這種人可以得到。而且他可以度過生死輪迴大海的一個大船一樣的,依靠這樣上面的這種竅訣讓我們無數的人,可以達到智慧般若波羅蜜多的彼岸。當然這個也是如果是迷惑的人聽到之後,越來越迷惑了不懂了,善和惡、邪和正全部通通打完的話,不知道那到底我是怎麼,是不是我不要念金剛薩埵心咒了,因為他也是善嘛,這樣的話,是不是我就有些智慧也不夠,信心也不夠啊,這些人的話,可能聽了之後多生累劫當中都是沉溺在輪迴當中,也會這樣的。但是如果有福分的,有佛緣的,而且比較利根的,信心和智慧各方面有這種非常不錯根基,那樣的人,那麼一剎那間都可以,當你聽到這樣過後的話,因為前世的一些因緣,即生當中得到這些般若和禪宗法門的時候,那就非常歡喜無比,可以說汗毛直立,然後熱淚盈眶,對空性法門和諸佛菩薩的這種金剛語,自然而然生起莫大的信心,以此而獲得開悟。

【評】

「如果是迷惑的人聽到之後,越來越迷惑了不懂了」,堪布此說,對經文「迷聞經累劫」理解有誤。因為「經百劫」不是「聽到之後越來越迷惑」;而是說迷失自性,自閉於「千年暗室」的我們,頓悟自性那一剎那,即可照破。不管你迷了多久,沉淪了多久,只要悟了,那千年幽暗,頓時就照破了。簡而言之,就是「迷悟只在一念間。」

星雲大師釋為「迷人聞法歷多劫,頓悟只在剎那間。」;慧律法師釋為「這是運載你度過生死的大乘頓教之法。累劫,即塵點劫。迷了就塵點劫,悟了就在當下。」

【經文】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6、索文:

說我今天,因為前面在大梵寺當中,上面把第一品和第二品的內容都在說吧,大梵寺當中說這樣的頓教法門,迴向普願天下一切法界眾生依靠我這樣的傳承,「言下」,這樣的傳承下,讓他們見性成佛,禪宗也是著重回向,到最深的法門,我們前面講了發菩提心也已經有了,然後中間正行無緣也講了,到最後的時候,也普願迴向。

【評】

堪布講「言下」,理解為「這樣的傳承下」,很牽強。應從兩方面釋:一、當下,在說話的同時;二、得意忘言。

【經文】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7、索文:

說這個時候,韋使是那個郡主,還有其他的一些包括道俗各種各樣的這些人,聽到上面六祖所說的教言的時候,沒有不感悟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我覺得我們在座的道友當中,對各自的因緣都是不同的,但應該從表情上看來,都有一些不同的覺悟,至少也是對禪宗法門跟我們的密宗法門般若法門有很多相似的。我自己都還是有一些開悟,只不過是開悟的不是很那種,不是全部都沒有了,那種悟的話,無、無、無那種。「無不省悟,一時作禮」,在這個時候,很多都開始向他頂禮,你看有些人說,上師講完課,或者離開上師的時候不要頂禮不要頂禮,來的時候可以頂禮,去的時候不能頂禮,很多人在這樣,實際上也不一定,這個對法也好,對上師也好,對寺院裡面,你看佛經裡面也是經常說,很多弟子離開佛陀的時候以禮而退啊,也有這樣的,六祖的弟子也是到最後的話,他們也是向他進行頂禮,這裡也不一定是很多人經常講,藏傳佛教,回去的時候不要頂禮不要頂禮,哇你完了,你以後見不到上師了……怎麼會頂禮見不到上師呢,哪有這樣的那麼嚴重,這樣的話,佛經裡面很多弟子都是告退的時候,都是向佛頂禮的也有很多的是吧。然後說,而且這些人都讚歎說善哉啊,何期嶺南有佛出世!你看當時說我們這個地方的話,沒有想到真正嶺南地方有佛出世。有佛指的是六祖,所以在這裡面也講到上師跟佛無二無別,有些說藏傳佛教怎麼說是把上師看作為佛,其實不僅僅是藏傳佛教,禪宗當中也是說,你看我們嶺南這個地方沒有想到六祖,善知識你真的跟佛沒有什麼差別,佛也來了,佛啊佛啊,我們嶺南地方也是有佛般的上師,上師你是真實的佛陀啊,六祖啊六祖啊,當時也是這樣講的。所以說有些時候的話,應該是大法的密意完全是相同的。但是有些根基啊,像小草般的有些根基比較不太成熟的這些人,對佛的很多道理有懷疑、有邪見、有成見,而且他們接受的能力比較而言比較差,有些是文化水平不夠,有些人前世的業力比較嚴重。業力重的人,怎麼樣哪個善知識講的話,那這些善知識你對他看過錯的,哪一個法門是最好的話,好像覺得這個法也是對他不相應啊,經常找出很多。如果你前世的福報和今世各方面的因緣具足的時候,那所有與你接上善緣的這些善知識,對他們有無比的信心和歡喜心,而且所接觸的法門都對你帶來真正對治煩惱的作用。所以我們有時候,別人的身上也發現,自己的身上也發現,其實福報還是很重要,好今天講到這裡。

【評】

「郡主」有歧義,實為「州官」。堪布發揮了近一千字。主要是借《壇經》經文之鐵證,堂皇地把密宗上師如佛的偏見合理化——你們禪宗、漢地自己也這麼說,所以,你們不能說我們密宗上師如佛不對。如果否定上師如佛,要麼是你們沒智慧和善根,要麼是不懂壇經。像這樣充滿偏見、成見講任何一部經,其實都是放毒。漢地包括禪宗等,對祖師有很深的感情,但祖師本人從不誤導別人稱呼或以為自己是佛。實際上,韋刺史等人說這話,無非是法喜充滿,無限感恩六祖把見性成佛(覺悟自心)的大法帶到了嶺南。而作為學習《壇經》的堪布,此時最正常的反應:

第一、應聯繫《行由品》六祖初見五祖時的對話,「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第二、更應聯繫到六祖從《行由品》一直到本品《般若品》的有目共睹的謙虛之事實(稱所有人為「善知識」);

第三、也應聯繫到禪宗和漢傳佛教悠久的歷史,從沒有哪個祖師自稱為「活佛」、「法王」,更沒有哪個弟子稱自己師父為「活佛」「法王」「全知」。忽略這三點,堪布所說,只能是掛講《壇經》之名,行講密宗之實。

禪林網

公眾平台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傳 播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禪林APP下載

蘋果/安卓

蘋果版 | 安卓版

推薦閱讀:

世間覺悟歌
凈空老法師:真正覺悟的人於一切法平等
什麼樣的人是覺悟的人?
佛教是覺悟生命之聲(問答篇)
愛情 婚姻 覺悟情愛

TAG:覺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