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藏品賞析

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並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錶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

故宮的東西六宮是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鐘錶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鐘錶館的人數最多,鐘錶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這些殿堂里。珍寶館真像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但故宮博物院在我眼裡又是最不專業的博物館,由於將就「東六宮」的房屋設施和環境,文物的擺放以及燈光照明極不科學,在加之文物在玻璃罩內,房間光源眾多,反光現象嚴重,很難拍到完美的照片。

一、凝固的儀軌—禮制文物

封建社會,禮儀制度是關係到「別貴賤序尊卑」和國家興衰的大事。《大清會典》中詳細記載了歷代沿用的吉、嘉、軍、賓、凶等「五禮」,涉及祭祀、登基、頒詔、朝賀、冊封、大婚、筵宴、大閱、巡狩、外交、喪葬等方方面面,規定繁多,程序各異,等級森嚴。

金甌永固杯,高12.5cm,口徑8cm。

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龍耳作品,且式樣頗多,但這種以象鼻為足的作品卻很少。這件金杯的設計及加工皆屬上乘,是皇帝專用的酒杯。

這個應該是故宮珍寶中最精美的之一了,因為珍寶館的門票都是以此為圖案,而且許多年都未變過。對此我有些不瞭然,在好也不至於如此吧!就如故宮博物院的大門票一樣,除了顏色的變化外,很難看到其圖案的變化,一個太和殿難道就代表了故宮的全部?說穿了還是未用心。

金雲鶴紋水瓶,清,高28cm。

水瓶為黃金質。圓形,有蓋,通體鏨雲鶴紋。水瓶與提爐、啐壺、香盒、盥盆等組成「金八件」,是皇帝、皇后、妃嬪等的鹵簿儀仗中的重要禮儀器物。據檔案記載,此器應為妃嬪鹵簿中的一件。

翠白菜式花插,清,高24.3cm,口徑12.8×7cm。  

花插為翡翠質地,圓雕作一整顆白菜,菜葉碧綠,葉片肥碩,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橢圓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為足,下配以鏤雕山石、靈芝、竹葉紋的紅木座。

翠玉製品在清中期後才大量出現,但多為佩飾、首飾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雖為翠根琢制而成,質地一般,干綠色中有褐色的綹紋,工匠利用了這褐紅的翡色雕琢成葉脈紋,層次更加分明,立體感極強,一些葉片邊緣的黃褐色更接近於自然狀況。

二、鬢邊的奢華——帝後飾品

衣冠服飾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差別的重要標識。清代以滿族服飾為基礎,同時借鑒漢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如皇后著朝服時所戴冬朝冠以薰貂製成,上綴珠緯,貫冬珠,有金鳳、金翟、貓睛石、青金石、珊瑚等為飾。而那些鈿子、扁方、簪釵、手鐲、戒指、牌子,多以金銀、玉翠、珍珠、珊瑚、琥珀、蜜蠟、象牙製成,精工巧致,處處透露出宮廷女性的細膩與燕婉。

金鑲珠寶帽頂,清,高14.2cm,底徑4.5cm。

帽頂金質。所分三部分均累絲製成。上端為一朵花形頂托鑲嵌大紅寶石一,中部東珠之下是累絲四龍戲珠,再下端東珠之下圓形底座之上亦為四龍戲珠,底有螺旋圓托。

金鑲珠寶二龍戲珠鈿口,清,長19.5cm,寬5.5cm,重69g。

鈿口長條形,稍有弧度。主體為金累絲二龍並嵌東珠4顆,二龍中間飾以紅寶石為火珠。二龍以點翠朵雲鑲邊。鈿口下為11串珍珠,每掛分別為7顆,以紅藍寶石作墜角。

鈿口是裝飾在冠帽鈿子上的飾物,鈿子上除了鈿口還有鈿花、鈿尾等裝飾物。

這種二龍戲珠紋飾的鈿口為清代皇后所使用。

點翠嵌珠寶五鳳鈿,清,高14cm,寬30cm,重671g。

鈿以鐵絲、紙板為架,其外纏繞以黑絲線編織成的網狀紋飾,表層全部點翠。前部綴5隻金累絲鳳,上嵌珍珠、寶石,口銜珍珠、寶石流蘇。金鳳下排綴9隻金翟,為銀鍍金質,口銜珍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紅藍寶石等貫串的流蘇。鈿後部亦有幾串流蘇垂飾。

鈿又稱鈿子,是皇后、妃、嬪們平時戴的便帽。這種帽子一般用藤絲編成帽架,也有的在紙板或細鐵絲上纏繞黑色絲線為胎並編成方格紋、錢紋、盤腸等形式,再用各種寶石、珍珠嵌於帽架上,組成各種吉祥圖案。此鈿子用大珍珠50顆,二、三等珍珠幾百顆,寶石二百餘塊,珠光寶氣,珍貴豪華,主要是在吉慶場合和傳統節日時戴用的。

三、掌上的風雅——賞玩珍品

明清宮廷重視文化教育,皇室成員博經史,通音律,擅丹青。而對於工藝品的鑒賞與收藏也展現出皇家獨有的雍容典雅的情趣,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是個中翹楚。在他四萬餘首御制詩中,有大量歌詠工藝製品的詩作。經過乾隆皇帝的積極推行和倡導,形成了富麗而不失優雅、工巧而不失大方的宮廷工藝美術品的審美風格。

黃玉佛手花插,清,高16.3cm,口徑8.2×4.5cm,足徑5.2×5cm。

花插為黃玉製作,質地極佳,瀅潤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圓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側凸雕盤繞的枝葉並形成為足。底配鏤雕梅花紋木座。此物選材精良,造型豐潤鮮活,與深色器座相配更顯出了莊重大氣的藝術效果,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為一種果實,俗稱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長時裂開,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稱作佛手。佛手因「佛」與「福」諧音,被當作吉祥物,常與桃及石榴一同出現並被稱為「三多」,即多福,多壽,多子。

珊瑚獅子,清,高14.3cm,長23cm。

獅子紅珊瑚質。圓雕,立式,三足著地,右前足抬起,頭向左側,雙目圓睜,張口露齒,尾呈花枝狀。其下配以鏤雕山石狀紅木座。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蟲分泌出的石灰質骨骼堆積而形成的,呈枯乾的樹枝狀。在古代,珊瑚與黃金同價,極受人們的珍視。珊瑚蟲分雌雄,可活十幾年。珊瑚干徑一寸、高一尺者即為好品種,徑二寸、高三尺者便很名貴。珊瑚細膩柔韌,可做非常纖細的飾品。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階的頂戴標誌。珊瑚還可以入葯。

孔雀石山水人物插屏,清,高13.6cm,寬8.5cm,厚2cm。

插屏為孔雀石制,長方形,片狀,配木質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圖,畫面中崇山披綠,溪水蜿蜒,石階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後一童子持杖隨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漁翁頭戴斗笠,穩坐船頭似在垂釣。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鶴及靈芝等圖案。

此插屏使用的孔雀石質地細密無孔,顏色鮮亮純正,深淺不同的條帶狀紋理清晰奪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點,使一片鬱鬱蔥蔥、富有生機的山景躍然屏上。

金嵌寶石鏤空花卉紋八角盒,高6.9cm,長15cm。

此盒用金成色較高,盒上以鏤雕、累絲及鑲嵌三種工藝組成不同的紋飾,共鑲翠、藍寶、紅寶、碧璽等上好的各色寶石318粒。

清代金器承襲明代金器多鑲嵌的特點並有所發展,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紋飾較明代繁縟複雜。據記載,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別市政府清查頤和園物品委員會在仁壽殿共清點出兩件與此件相同的金盒。

翠卧牛,清,高6.6cm,長15.1cm,寬7.7cm。

卧牛翠質,微透明,頭、角及身體的一側留有深黃色玉皮,黃綠相襯,色澤極美。牛呈卧伏狀,四肢均屈於腹下,尾則搭於一足旁。下配以海水紋紫檀紅木座。此作品雖然素身而不琢紋飾,但牛之身體肌理明顯,神態刻畫生動。

翠為礦物質,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綠色鮮亮者價值最高。因其質地堅硬,故多不琢紋飾。翠在清代中晚期開始盛行。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珍寶,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內掌管營造的機構——造辦處奉旨製作的,還有一些則是逢年節慶典時地方官吏的朝貢品。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及各種寶石等名貴材質,並徵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製造,竭盡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經年累月,其工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在應用上,廣泛涉及宮廷典章禮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閑玩賞等各領域的活動,處處顯示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尊嚴,皇家的雍容華貴與典雅,具體細微地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清代宮廷珍寶在今天所承載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材質與工藝的價值,它們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是那段歷史的傳神寫照,是民族精神凝結而成的璀璨瑰寶。

四、信仰的依據——佛教文物

清代皇室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和薩滿教等,但主要是藏傳佛教中的喇嘛教。宗教是清政府籠絡蒙、藏地區有力的政治工具。紫禁城內設有獨立佛堂35處,其中的雨花閣、梵華樓、寶相樓等都供奉著大量的喇嘛教佛像、法器。這些宗教法器意蘊深厚,形制規整,兼以質地華貴,工藝考究,代表了當時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

金宗喀巴像,清乾隆,通高58cm,底徑19×28cm。

宗喀巴像金質。面相慈祥安寧。座、背光、左右一對掛燈上遍飾綠松石、珊瑚、珍珠等貴重裝飾物。六世班禪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從西藏來京為乾隆皇帝七十萬壽祝壽時進獻一尊精美的宗喀巴大師像,後清宮仿照六世班禪所獻之像用黃金成造此像。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本名「羅桑扎巴」,生於青海湟中,因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被稱為宗喀巴。

金嵌寶石釋迦牟尼像,清,通高96cm,最寬處55cm,底徑40cm。

佛陀雙手施轉法輪,全跏趺坐於高蓮花上,表情嚴竣,鼻樑高挺,頗有中亞人的特徵。身上袈裟厚重,衣褶呈規則的棱條,蓮座以繁複的蓮花繞座,表明此像具有明顯的仿古代喀什米爾風格的特點。

此像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宮中造辦處奉特旨用赤金(九成金)成造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值得一提的是,此像的背光嵌玻璃,是當時很時髦的做法。

金鑲東珠菩薩立像,清乾隆,通高49.5cm,寬32cm。

菩薩立像面相端莊,神態自若。直鼻,細眉,雙目微睜,兩頰豐潤。頭戴蓮花冠,冠頂置寶塔一。上身袒裸,腰肢纖細,下蔽長裙,赤足,立於蓮瓣紋的底座上。頭部飾項圈、瓔珞,瓔珞長垂及腹,其上鑲嵌珍珠。肩披一條長帶,兩端自然垂至足下,猶如細紗,線條流暢。右臂抬至胸前,手心向外,拇指捏於食指之端,作說法印。左臂肘部略向外弓,手背朝天,垂於胯下。雙臂飾珍珠手鐲和臂釧;足上佩帶腳鐲。像之兩側各立忍冬一株,枝壯葉厚,纏繞而上,至頂端花枝內傾,各盛開一朵蓮花。花蕊處生出一輪一罐,宛若透空的背光,分外精美華麗。

菩薩像以黃金鑄成,工藝精湛,色彩燦爛奪目,全身鑲東珠共182粒,更顯豪華富麗,是乾隆年間鑄造大批藏傳佛教造像中的珍品之一。

以珠光寶器飾佛像菩薩,亦為清廷佛教藝術之風尚。東珠,產於東北松花江,是滿族的發祥地,所產之珍珠被視為吉祥物,為清代王族的御用品,其他人不得配用。

金嵌珠七珍,清,高44cm,底徑16×11.5cm。

七珍,亦稱七政寶,為佛前供器,原為古印度神話中轉輪王福力所生之寶。一為輪寶,降伏四方惡魔;二為白象寶,佛以形象教人;三為紺馬寶,驅馳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為神珠寶,凈濁水;五為玉女寶,為轉輪王之供養;六為主藏臣寶,掌寶藏;七為將軍寶,是轉輪王的護法神。此七珍用金成造,滿嵌珠石,做工精細,是宮中法器的代表作品。

五、隨處的精緻——日用器具

皇家的尊貴與華靡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飲饌用具更是如此。清代宮廷宴會名目繁多,規模最大的當為「三大節」,即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辰)筵宴,其它如節慶宴、壽宴、喜慶宴等,各種賜宴,不一而足。筵宴所用器皿造型複雜,用途多樣,除常用的景德鎮官窯瓷器外,尚有金、銀、玉、翠等貴重材質之器物,製作考究,美崙美奐。

六、几案的思詩——陳設器物

紫禁城內有房屋九千餘間,其中主體建築依其功能的不同,屋內陳設的器物也有所不同。展覽中的物品過去多陳設於寢室、書房等內廷中,大多以金銀、玉石、珠寶等材料製成,規格多樣,色彩鮮明,造型別緻,工藝巧奪天工,且富於審美與裝飾情趣。題材多為吉祥紋飾,如「福祿壽」、「梅蘭竹菊」、「群仙祝壽」等,寓意富貴喜慶,反映出當時宮廷的習俗。

金鏨花如意,清中期,長58cm,首寬16.5cm。

器身上部弧凸,背部扁平,首、中、尾三部分外膨呈橢圓式,其形制是仿照清中期宮廷流行的三鑲如意的式樣而制。通體鏨刻鏤雕纏枝花,花紋繁複,玲瓏剔透。其內中空,首、中、尾三部分分別設隨形橢圓蓋,以合頁與器身相連,可以放置香料,設計極為巧妙。三個蓋面均以碧璽為花瓣、珍珠為花芯、紅寶石為花瓣、翡翠為葉片組成花卉圖案。在蓋上一周、整器上部邊緣一周和背部邊緣一周均滿嵌碧璽、翡翠、藍寶石、料珠等,形成顏色相間的寶石裝飾帶,其用量超過百顆。配黃色壽字結並下連絲穗。

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清中期,造辦處造,通高30cm,盆徑18-13cm。清宮舊藏。

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雙葉菊花形,菊花上嵌紅寶石、綠料,盆下腹又雕葉紋,上嵌綠料並錯金線為脈絡。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並植5株染牙葉水仙,雕象牙為根,白玉為花,黃玉為心。

水仙主題的盆景取「芝仙祝壽」之意,宮廷慶帝後壽誕之時,地方官多有呈進。據《宮中進單》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來京呈進碧玉水仙盆景成對。」 此件很可能即為其一。此盆景風格清雅,玉盆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盆中景緻牙葉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雕刻業盛期的工藝水平。

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清中期,通高18cm,盆口最長23.5cm,最寬16cm。

盆木胎,略呈橢圓形,四齣海棠式,凸沿,斂腹,四如意足。口沿髹金漆,盆外部於淡藍色地上以金漆描繪冰梅紋,花朵用紅色勾邊,色彩鮮明悅目。盆內以碎料塊為盆土,點綴點藍金屬葉片,上立翠竹三竿,綠色明快,質地純凈,用金屬絲纏裹綠色絲線彎折而成的枝條嵌於竹竿中,頂端系翠葉子,錯落有致。竹竿旁放置青玉湖石三具,並翠竹筍一隻。竹竿相擁而立,湖石、竹筍距離稍遠,繁簡高低相映成趣。

這件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材質名貴,製作細膩,風格清雅,是案頭清供中的佳品。

金嵌松石雙耳扁方瓶,清,高25.5cm,口徑10×8cm。

瓶金質,八成金。方形口、足,口外飾卍字紋,器兩側飾獸耳銜環。瓶身廣泛運用累絲和鑲嵌工藝,組成玉蘭、梅花、菊花、松枝、鶴、鳥、蝶等圖案。

清代金器工藝在繼承明代多嵌飾的基礎上發展為將金與其他材料混合製作器物。

蜜蠟象耳活環瓶,清,高21cm,口徑6.6×5.5cm。

瓶暗紅色蜜蠟質,微泛光,桃形。獅形蓋鈕,橢圓形瓶口,口沿飾一周回紋。瓶頸兩側飾象耳,耳下有環。器下部環繞鏤雕松、靈芝、桃。作品造型古拙,與蜜臘的顏色和質地相配合。引人注意的是,所雕之桃中空,實為一小水丞,上面有蓋可以打開。瓶配染牙鏤空雲蝠紋座。

此作品既可陳設也是文房用具。清宮文房用具中水丞的造型非常豐富,形體多小巧玲瓏。為與文人追求淡泊自然的雅趣相適應,水丞以動物、植物造型為多,表現了滿清皇家接受中原文化的一面。

蜜蠟鶴鹿同春雙孔花插,清,通高18.7cm,長16.5cm,寬6.3cm。

花插為蜜蠟製成,雕作松竹椿形,為雙孔,大孔是松樹椿,松枝茂密,小孔為竹椿,並有鶴、鹿及靈芝。底配以鏤雕染牙紅色桃花枝座。

蜜蠟屬白松脂,由松脂在地下埋藏多年後受高溫高壓的影響而形成,黃色,不透明。色彩艷麗漂亮的蜜蠟非常珍貴,檔次也高。它的硬度很低,用普通小刀即能雕刻。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性脆易碎,極不易雕刻好。

此件花插顏色純正,雕琢精巧,圖案吉祥,實屬上品。

水晶雙魚花插,清,高14.8cm,最寬11cm。

花圓雕雙鯉躍起,張口向上,身體直立,滿飾鱗紋,尾部交叉相搭作為支撐點,腹空,用以插花。配以紫檀木座,雕成水波狀,似雙魚在波濤中嬉水而上。

此花插質地純凈,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為難得佳作。

金瓶珍珠花樹景,清,通高56.5cm,最寬27cm,瓶高20.7cm。

瓶金質,九成金。扁方形,兩側飾獅耳銜環,以鏨刻的菱格紋為主體紋飾。銀質內膽。瓶中插黃金樹,以碧玉為葉,珍珠作花,金絲為蕊。

這種將金與珠、玉結合的工藝同北方少數民族的金器製作可能有著內在的文化傳承關係。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4cm,長26.5cm,厚0.7cm。

磬翠玉質地,翠綠色中有部分白斑。片狀,一面隨形淺浮雕巨象,象呈向右回首狀,長鼻、長牙抵於臀部。象尾細而短,甩向右前方。象腿粗壯,前腿向前,後腿向後,似行走跑動狀。另一面雕雲氣紋,中部凸起一雙圈圓,圈內凸雕篆書「太平有象」四字,以釋正面圖意。磬上部雕五個松球,中心一個有孔,穿銅環及掛鉤。

中國古書中常見所謂「金鐘玉磬」之說法。「金鐘」的「金」當時是指青銅,至清代才出現真正用金製作的金鐘。古之玉為「石之美者」,故古代的「玉磬」從廣義上說也即用美石製作的磬。金鐘玉磬皆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典禮時所用的樂器。此件翠玉磬上端有鉤環可懸掛於木架之上,既可做樂器,又不失為一件精美的藝術陳設品。

金嵌珍珠天球儀,清乾隆,球徑29.5cm,架高61.5cm。

金嵌珍珠天球儀是清代乾隆年間內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做成的模型。天球儀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組成。天球球體用珍珠鑲嵌28星宿、300個星座和2200多顆星,並陰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圍繞球體裝有赤道環和地平環,北極還有時辰盤。九龍環繞的四足金支架支撐著球體。下置四獸足環座,座上有東、南、西、北四象字,座心為羅盤(指南針)。

天球儀又稱「渾天儀」或「天體儀」。此器是流傳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黃金製成的天球儀模型,彌足珍貴。

翠雕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cm,長24.7cm,寬10.5cm。

 山子翠玉質,帶翠玉玉皮顏色。山子上圓雕人物山景。一面利用翠色的深淺表示色澤的不同,採用深雕、凸雕等技法琢出山景,山間有溪流、松樹、石階路和亭台。兩老人立於亭前交談,一童子肩扛小鋤及花籃隨後。另一面保留了玉皮的顏色,琢成山石、松樹、流水、飛鶴與雙鹿等紋飾。

此器既有玉皮的黃色,又在翠綠中含有白色,綠白分明,黃綠相間,色彩鮮艷。全器構圖合理,景物比例適當,透視感強,是非常珍貴的山形陳設品。

青金石御制詩山子,清,高14.7cm,長30.3cm。

山子為青金石質,石色深藍,山峰形。正面山路崎嶇,水道蜿蜒,蒼松奇石,小院叢竹。近山頂處為一絕壁,上刻隸書填金乾隆皇帝御制詩:「觀象為乾數合陽,奇形古貌郁蒼蒼。攝山擬作香山喚,九老居然會會昌。」背面懸崖更為陡峭,林間疏影深處隱見雙鹿。下承青玉鏤雕松石座。

山子是清代後宮中常見的陳設品,乾隆皇帝稱其為「玉……圖」,多福祿壽的寓意,或漁樵耕讀類的傳統題材,表現手法則具有較高的藝術想像力。這種青金石御題詩山子非常少見。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乾隆,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產自我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為緻密堅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

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制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後由乾隆帝欽定,案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至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

秋山行旅圖玉山,清乾隆,高130cm,底寬70cm,厚30cm,銅座高25cm。

此作亦稱關山行旅圖玉山。以產自新疆的玉料製作,原料石性很強,中間雜有淡黃色斑紋,通體重綹,猶如冰裂。經過匠師們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安排,量材施藝,變不利為有利,利用玉材本身縱橫起伏的綹紋雕琢成宛若天工斧劈的嶙峋巨石,而淡黃色的瑕斑正好表現出深秋時節山林落葉、草木枯黃的景色。玉山整體遠近景物曲折有序,層次分明,將玉料的特點與雕琢的題材自然地融為一體。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此玉山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十三日開始製作。初期在北京製作,後因進度遲緩,遂被運往兩淮,由揚州承做。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為此玉山所題的七言御制詩可知其告竣的時間當不晚於此年。秋山行旅圖玉山進入內廷後,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九年(1774年)曾先後兩次作詩對其讚美。詩中描述了此玉山做工之巧、琢磨之精,讚頌了製作者的高超技藝。

清代大型玉雕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皆不以玉料的好壞作為衡量作品優劣的唯一標準。有些作品的質地雖並非很精美,但經過工匠們恰到好處的藝術處理,遂成為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


推薦閱讀:

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館之二明代瓷
從「去故宮摳石子留念」看:旅遊區廣場應該選擇哪種地坪?
話說,紫禁城通勤一族去哪兒吃早點?
皇帝原本挺正經的在看書,卻被玩成了這個樣子……
讀出智慧|原來故宮有4個!我都錯過了什麼

TAG:北京 | 北京故宮 | 故宮 | 賞析 | 藏品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