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背過的詩好在哪裡
引子
可能是年齡的關係,我現在常常回想起小時候背過的詩。在回憶的時候,我也忽然意識到,當年背下它們的時候,自己還全然沒有仔細品讀的能力;後來算是漸漸學了點文學,但又只顧著獵獲新文本,從沒有再回過頭去看看這些老朋友。這樣,我人生中最早接觸的、也許是詩中精華之精華的文字,竟然和童謠兒歌一樣,被擋在了成年世界之外。是啊,不要說一個中文系的教員,就只作為一個成年人,我還好意思和鄰居拽上句「您看這雨下的,真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嗎?
我家樓下是個學校,操場邊種了一排白玉蘭。有天早上我走過窗前,看見玉蘭花散落一地,就像樹剛剛洗下的鉛華,突然感受到了孟浩然的心境。春不覺而至,又倏忽而逝,驚喜和憂懼幾乎同時迸發,就在孟浩然睜開眼睛的那個瞬間。《春曉》短短的20個字里,有過山車一樣的內心戲,這,真不是小時候體味得出的。
我們最早接觸的詩,大概都來自《唐詩三百首》《千家詩》一類啟蒙讀物。這些讀本本為低齡讀者設計,選錄作品時都很注意控制難度,力避艱深。但說到底,再「簡單」的詩,也是當初的成年作者寫給成年讀者的,它們分享的,還是成年人的生命體驗。就像《春曉》,寫的其實是兒童最茫然的「時間主題」——兒童還擁有太多的時間,就像大富翁感覺不到錢一分一分減少一樣,他們並不能真的感受到時間流逝,更感受不到這種流逝意味著什麼。字句平易既不意味著作品內涵簡單,也不意味著寫作技術簡單,只意味著易於成誦。這樣看來,那些我們幼時背下的詩,確實還期待著一場成年後的重逢。
就從《春曉》說起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是一首躺著寫的詩。作者憂慮著「花落知多少」,卻始終未敢起身驗證。待到李清照把它翻成小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就彷彿有些勇氣了:她敢要答案,且敢於在心裡備下最壞的結論。曾經看過一個心理學案例,母親抱著孩子過獨木橋,水流湍急,母親極度害怕失手將孩子掉進河中,若她因這種恐懼而崩潰,會發生什麼?答案是母親會主動把孩子拋下水。李清照就是讓孟浩然沒落水的孩子落水了,她一點希望也不敢給自己留,看似斬絕,其情更怯。這兩篇作品,都以在小篇幅內造波瀾取勝。
孟浩然的結尾是個開放式命題。五絕只有20個字,結尾不閉合,作者獲得的空間就更大些,這樣的例子在《唐詩三百首》里就有不少,比如「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製造弦外音、言外意,拿疑問句結尾是個簡單好用的手段。
多少人千言萬語俱湮滅,孟浩然躺著寫的20個字就進了文學史。
極簡風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孟浩然又進了文學史。
這一次是因為李白。沒有像常規的送行一樣喝個酒,折個柳,依依惜別一番,李白在第一句就放孟浩然走了。因為走得太快,到第二句就把題目規定的動作完成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個信息不少,還額外補充了出發時地。現在,還剩下整整一半篇幅,說點什麼呢?
想你。未知何時再見。盼重逢。祝前程遠大。都沒有。李白只寫我看著你走。這才讓人想起來,在把盞與折柳出現之前,「瞻望弗及」其實是最古老的送別方式。
儘管如此,送別並不是詩的核心。與其說李白在寫送孟浩然之廣陵,不如說他在寫孟浩然之廣陵。如果李白想增加送別的權重,那也翻手就來:「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心焦目切,全然小兒女意態,雖然一雞多吃,居然就和炒給孟浩然的那盤風味迥異。
好作家和好演員是一樣的,他懂得感情什麼時候要收,什麼時候得放。瀟洒的人送瀟洒的人瀟洒地走,就用不著太多心曲,想得哪怕多一點,就不瀟洒了。而心思簡單,文字就省凈。多年以後,顧況用李白的模板寫了一首《黃鵠樓歌送獨孤助》:
故人西去黃鵠樓,
西江之水上天流,
黃鵠杳杳江悠悠。
黃鵠徘徊故人別,
離壺酒盡清絲絶。
兩相對比,特別能見出《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極簡風格,它好像只是把題面鋪展開,就乾脆利落地結束了,既無著意刻畫,也無婉轉抒情。可是,黃鶴樓的仙,長江的壯,揚州的旖旎,三種不同的維度的美,竟也無一遺漏,全在筆端。
只是筆端濃淡有別。送別的弱化,煙花三月的加持,讓詩里虛的揚州竟壓倒了實的黃鶴樓。儘管誕生在黃鶴樓,這卻是一首屬於揚州的詩。
抄來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詩三百首》選了李白兩首七絕,一首是他抄自己的,另一首是他抄別人的。
《送孟浩然之廣陵》抄了《江夏行》的片段(當然也可能是後者抄了前者),而《早發白帝城》抄了南北朝地理文獻中的一段話: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把這段文字拆成三句,第一句就是《早發白帝城》的「萬重山」,第二句就是「朝辭白帝」、「千里江陵一日還」,第三句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剔除這些,《早發白帝城》剩下的只有「彩雲間」和「輕舟」了。
令人驚訝的不是抄,而是全詩就可著一個文獻抄。這樣的名作,來得好像也太容易了。
但是我想,如果是我來抄,至少會有兩處處理與李白不同。
首先,我一定會把詩的頭兩句寫成「朝辭白帝XXX,暮至江陵XXX。」為什麼?不僅因為被抄襲的原文就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而且因為大家從來是這麼寫的。《離騷》說,「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遠遊》說,朝濯發於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王粲「朝發鄴都橋,暮濟白馬津」,劉楨「朝發白馬,暮宿韓陵」,嵇康「朝游高原,夕宿蘭渚」,謝靈運「朝發悲猿嶠,暮宿落峭石。」庾信甚至就直接寫了「朝發白帝,暮宿江陵。」一天時間+出發地+目的地,這是非常傳統的寫行進速度的模板啊。
可李白是有心機的。他把暮字藏起來,做個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迴避了濫熟的逢朝發必暮至的寫法。這是典型的大作家式貪婪,既要最大限度地在傳統中榨取資源,又絕不允許自己和別人一樣。
我的另一個不同處理在第三句,我絕不會把猿啼寫進來。為什麼?因為那是極凄慘的意象,不僅原文獻清清楚楚寫著「哀轉久絕」、「猿鳴三聲淚沾裳」,而且大家從來也都是這麼認為的:
朝朝見雲歸,夜夜聞猿鳴。
憂人本自悲,孤客易傷情。(鮑照)
寒夜猿聲徹,遊子淚沾裳。(蕭繹)
他鄉冉冉消年月,帝里沉沉限城闕。不見猿聲助客啼,唯聞旅思將花發。(駱賓王)
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楊炯)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驛騎明朝宿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宋之問)
楚客思歸路,秦人謫異鄉。
猿鳴孤月夜,再使淚沾裳。(張說)
旅客腸應斷,吟猿更使聞。(蘇頲)
舊聞胡馬思,今聽楚猿悲。
念別朝昏苦,懷歸歲月遲。(張九齡)
在這些句子里,猿啼不僅讓人哀痛,還專讓羈旅不歸的遊子哀痛,風急天高猿嘯哀,因為萬里悲秋常作客嘛!猿啼傳達的消息,與《早發白帝城》的主旨預設是完全相反的。這是一首高興的詩,一首衝出牢籠回歸自由的詩,一首用什麼背景音都可以但就是不該用猿啼的詩。
可李白就用了。因為他有第四句接住,雖然第四句也是抄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猿啼能奈我何,厄運能奈我何,誰能擋我前路,我李白就要走啦。把三四兩句詩的語氣補足了,大概應該是「兩岸猿聲啼不住?呵呵,輕舟已過萬重山!」才對。
《早發白帝城》用28個字講一個「快並快樂著」的主題,前14字主講船快,後14字主講快樂,船快中又兼有快樂情緒,快樂中又兼有船快信息。一邊完成主題,一邊也清楚交代了出發地、目的地、時間、里程。全詩還有意布置了四個醒目的數字:千、一、兩、萬,道出千與一計算得的快速、兩與萬擋不住的快樂。主旨顯豁,信息詳實,章法謹嚴。而這些,李白靠抄一條材料就完成了。
推薦閱讀:
※財說: 【解讀】20家券商業績齊亮相,價值窪地在哪裡? 20家券商12月業績快報全部出爐,到底誰家...
※趙宗彪:社會的底線在哪裡?
※男人在哪種情況下對女人最絕情?
※痣相詳解,你的吉祥痣長在哪裡
※女人在哪個年齡段容易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