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55/69(第三十二品)

55(第三十二品)【接上一講】彌勒來,佛的咐囑他來承當啊,所以他來之後一定要大弘這個法啊,做大守護啊。所以有人以為彌勒將來來了之後,說得只是「法相」,當然要說法相,他這個唯識觀,是彌勒成功的法門。但是受了釋迦牟尼佛的囑託,必定要對這個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作大守護,要講述弘揚《無量壽經》。從這個地方起就是彌勒當機了,也就是下一個接班的佛,在這個問題上要接班。【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佛告彌勒菩薩、以及當時諸天人等,在這個會上,地球上的人是兩萬,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兩萬。還有諸天人民,還有諸大菩薩,真是無量無邊哪。告訴大家,"無量壽國"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他那兒的聲聞、菩薩,功德智慧是不可稱說的。這個聲聞是遠二乘境的,這個聲聞是什麼呢?就是從他證果,從他斷惑的水平來說。他斷了見惑、思惑,是相當於聲聞的水平,稱之為聲聞,都是發大乘心哪。所以這都是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彌陀的願海是一乘的願海,這都等於是大白牛車啊。這就是一句話,具體的修持就是大家念六字洪名啊,求生凈土。把自己求生的信願,投入到彌陀的一乘願海的大願之中。所以彌陀的大願之海,就成了自己的大願之海了。所以這就是這個法門的微妙。這些功德不可稱說,剛才說了很多很多,這是略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靜若此。"這個國家清凈、微妙、安樂,是這個樣子。"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呢。佛這一段話見於魏譯,魏譯本里有這一段。這一段話的後頭就是古譯了。所以後面這段話,中國人、日本人、高麗人都從來沒有人做過註解,我是第一個動筆的。那麼也希望大家將來有人寫得更好超過這個,我們也是在做一次檢驗。這裡頭還有什麼可以更好的、更恰當的一些解釋。"微妙、安樂、清凈",這是魏譯,日本人做過註解。說莊嚴超絕,莊嚴超乎一切,絕妙,就叫做微妙。這個國家無有苦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稱為極樂嘛,這叫安樂。這個國家是無漏相啊,不是有漏之相,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有漏的。他這個水鳥、樹林,雖然跟我們這個世界東西形象一樣,但是他是無漏的功德所成,是無漏所顯現出的相。是實相而現之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但他又沒有不相。不相也是相。所以"無不相"兩個否定,負負就得正。實相可顯一切相,實相所顯之相,所以才清凈。所以極樂世界是如此的微妙、清凈、安樂。【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是釋迦牟尼佛對當時在會的眾弟子說的話。你們要念道之自然啊,何不力為善啊!《凈影疏》有解釋"力為善",就是用力地去行善。"念道之自然",是念佛自然就往生了。不用你自己費什麼力量。自然達到就叫"念自然"。所以"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完全歸到念佛法門來。這是中國人的解釋,日本人的解釋就廣一些。他把"念道之自然"的自然解釋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他力法門、他力大道,靠他力,不是靠自己力量來修持。所以到臨終的時候,佛來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以三昧的力量使臨終的人也入三昧。因此自然而然產生正念隨佛往生。這是非常自然,不是靠自己的造作,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達到的,這樣叫做自然。再一個自然,他說是三乘法所證,三乘道的行人,他們所修的道是什麼呢?就是無為,無為而自然,一有為就不自然了。無為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由於造作而成的。一個人也是如此,有的人很天真,有的人很做作。一個是真,一個是假,就可以看出來了,那個造作的人比率真的人往往差得很多。沒有眼睛的人就以為那個造作的人,表現得很有道德的人,其實是很造作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假道學。三乘法無為自然,沒有造作,叫做自然。所以自然中包括兩個意思,《會疏》的意思呢,重要的還是在他力,凈土法門嘛。所以從這兩個說法來比較,《凈影疏》就以為善、求往生叫做「力為善」,自然得到往生叫做念自然。《會疏》的意思呢,就是他力直超,這個叫做自然,另一種是以無為、無做叫自然,另外一種自然。《會疏》的這個說法很好,因為與凈土宗的這個奧妙相同。這裡面雖然是兩種,也互相含攝。在念佛當中,我們說暗合道妙嘛。所以蕅益大師說「從事持,達理持」。你知道從事持,就是老老實實一句一句這麼念,這是在事上持名。可是從事上持名,你可以自然而然、不知不覺而達到理持嘛。到了理持,那就無為了,那也就是無作了。所以第二種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第一種裡面。那麼這就把過去所流通的魏譯這一段的解釋過了。這一段中國、日本都有一些註解了。底下我們用的是古譯,古譯當中有一大段的句子都有自然,底下有八處都見了自然兩個字。"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自然所牽隨。"八處用了自然。所以這個自然不是無因外道所主張的那個自然,自然外道,他們就主張自然。我們不要因為字相同,就以為他的實意相同。而自然兩個字,有的就是凡是自然都迴避了,因為外道用過這個就不能用。有時也沒有辦法。像"無為"這兩個字咱們中國道教用的,大家稍微看多道教的書,知道道教用無為嘛。咱們還用無為,這個不妨礙,但我們的意思比他深。"自"者就是自性。"然",《楞嚴經》講清凈、本然。本來的本,然就是然而的然,自然的然。所以有人就問,清凈本然又為什麼出生山河大地呢?這是很好的一個問題呀。所以自然兩個字,就是自性的自,和清凈本然的然,自性、清凈、本然就稱為自然,就是真如實相。所以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實相。剛才解釋過,念佛得到往生就是"念自然"。持名念佛就是力為善,念自然。同時這裡就是念實相。為什麼說持名就是念實相?蕅益大師的解釋最好,所以《彌陀要解》可以作為我們學習凈宗的綱。他裡頭說:"實相無二,也沒有無不二。是故整個這個實相作依作正,作依報作正報,都是實相。倒過來說,依報也是實相,正報也是實相。「作法作報」,法身是實相,報身也是實相。「作自作他」他方的佛是實相,我這裡自己也是實相,你們也是實相。乃至能說所說,能說的,所說的,所說的經文。"能度所度",我們買點兒螃蟹放生,我是能度,螃蟹是所度。菩薩度我們,菩薩是能度,我們是所度;"能信所信",我們信極樂世界,我們是能信,極樂世界是我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這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所印出來的,實相如圖章,印出來一切印文。這一切都是實相這個圖章印出來的。這就是我們之前解說過的"一切皆成佛"啊。你看蕅益大師這個話跟咱們凈宗的「一切皆成佛」,跟《楞嚴經》的"一切事究竟堅固",這都是在言教之中登峰造極的東西。所以印光大師讚歎說"釋迦牟尼佛再寫《阿彌陀經》的註解,也不會超過蕅益"。我因為這句話而佩服了印老。過去指的三大德裡頭,我總覺得印老弱一些。但是印老敢說這樣的話,沒有金剛的骨頭,世俗的概念不敢這麼說。因此,持名就是念實相,是念道之自然。【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底下就顯極樂會眾的殊勝功德。"出入供養",這些菩薩到各個世界去供養諸佛,他們不停止地去供養,這是修福。"觀經行道"就是修慧。福慧兩種莊嚴就生喜樂、生法喜、法樂。而願意久久修習,沒有懈倦,所以極樂世界菩薩沒有退轉,老在爭上,這也就是我們要生極樂的原因。"才猛智慧","才猛"是本經中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高才、勇哲就是才猛、智慧。所以,才猛智慧跟這兩句是同一個意思。"心不中回","回"是退轉,中途退了是中回,那兒沒有中回的。"意無懈時",他沒有懈怠啊。【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外若遲緩","遲"是遲徐,安安靜靜地,慢慢地,"緩"是緩和,現在大家不都喜歡緩和嗎?不喜歡緊張啊。外面看很安徐,很緩和。"內獨駛急",內心是很駛急啊!"駛"是急速很快,"急"是很急速,也是很快。所以「外若遲緩、內獨駛急」者,就表示,他表現於外的是很寬緩,很安閑,好像沒有事,但是內心呢,是精進不已。念念相繼,沒有一念懈怠,所以稱為駛急。沒有剎那失照。所以"片刻不在,便同死人"。他就沒有同死人的時候。所以這叫"駛急"。【容容虛空】"容容虛空","容容"是和同之義,能夠融入叫容。"容容"就是能跟大家相和相同,沒有標新立異。"虛空",他跟虛空一致,沒有不同於虛空之處啊。所以聖眾之心,同於虛空啊。虛空沒有邊際,自心沒有邊際。虛空無一物,自心也無一物。虛空是空無,可是萬象都生在空中。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心裡能建立萬物。而無一物,就不在有邊。能容萬物又不落空邊,不落這兩邊。無一物又能容納萬物,就雙照空有。空也照,有也照,無一物是空,容萬物是有,雙照空有。容萬物又沒有一物,空有都沒有了。"空有俱泯"。別看容容虛空中就可以解釋出這些很重要的含義啊。【適得其中】底下就自然而然"適得其中"。自然合乎中道,所以就從容中道。"適"就是適合,"得"就是契會,無所得就是契會於中道。《金剛經》說"無住而生心",生心就無住,無住就生心,這就是中道。【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檢斂端直】"中表相應"。中"是裡頭、內心,"表"是表現於外,表裡一如,所以"中表相應"。沒有安排,就能"自然嚴整"。自然而很莊嚴整齊。"檢斂端直","檢"是檢束,不要分散,"斂"是收斂,就是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的意思。收視攝聽,看的東西,不追逐於外叫收,聽是聽自己,反聞自性,這都是收斂之意。"端"是端正,"直"是不曲,正直之意。【身心潔凈,無有愛貪】這樣就"身心潔凈",不去追外面的塵緣去了。所以你身也清凈、心也清凈。就是耳目口鼻、身心都端正。於是「身心潔凈,無有愛貪」啊,身也乾淨了,心也乾淨了,沒有所愛,沒有所貪求。【志願安定,無增缺減】"志願安定,無增缺減",他發的志願安定,安就是決定的意思,堅定的意思。彼土的聖眾所發的誓願自然就是堅定的,沒有忽冷忽熱,忽然間又出個什麼新願,或者哪個願又放棄了,一會兒又添一點了,一會兒又減一點兒了。不會過了,一會兒又不及了。沒有這些事兒,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沒有增缺減少。【求道和正,不誤傾邪】"求道和正",剛才說和字很重要,自然中節,"不誤傾邪"。"傾"是歪,"邪"是邪惡。邪惡很多,一不小心。現在批判暴露了一些、國內國外都有,也抓起來了一些。很多修行人上當。這是誤了傾斜了。在極樂世界永遠沒有這種事情,不為傾斜所誤。【隨經約令,不敢蹉(cuō)跌(diē),若於繩墨】為什麼能不為傾斜所誤?他"隨經約令"。按照經書的約束和教令,尊重經教。這是皈依法,皈依三寶嘛,皈依就是皈命。密宗里違反了佛說的話,就要入地獄。這一條戒不得了。所以,隨便就學密,入地獄有份,因為你老破戒啊!你要隨經約令,聽佛的話。現在許多人都想別出心裁,自己標新立異,不知不覺好多地方變得功不抵過。弘法也很有功,但是出了許多不符合佛的原意,他自己杜撰的許多說法。這個就有謗法的過失。這個過失就超過他的功。所以"不敢蹉跌",不敢稍有損失,稍有違反,稍有疏忽,摔跤了。"若於繩墨",就像木匠做工,拿那個繩子那個墨線,裁縫也叫做台粉線【又似:彈粉線】啊。就是墨線之意,繩墨當然是專指木匠。繩子上有墨,一彈就有線。鋸子就按這條線來據。【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咸為道慕,曠無他念。"所慕的只是道,心中空曠,沒有其他的念頭。"無有憂思"。第一句就是心所幕求的都是至道;第二句是其心空廣,沒有妄念;第三句是信心堅定,智慧明了。無有憂思,因為你有了正信,很安,很堅固。這樣你有勇、有智慧,對世間一切事情無有憂慮,對法也無疑,才能做得到無有憂思。從凈土宗來說,"曠無他念"就是萬緣放下,「咸為幕道」,幕道就是一念單提,"無有憂思",當下這一念就是的。【自然無為】底下這一段就很深入了,「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為什麼自然無為?因為適得其中,恰好從容在中道,所以自然就無為了。不是用一種什麼力量,或者怎麼克制、怎麼去造,怎麼去作而達到的。是自然安住在無為法中,這自然無為啊,這才是真的無為。如果是由於你的造作,逼得出來的什麼東西,那就是有為啊。【虛空無立】"虛空無立",虛空指心如太空,開廣沒有邊際。也離開了塵,也無染啊,空中不受一塵。無立,這是禪宗說一法不立。那天來了個人,他最後說你給我說兩句吧。我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予人。他是臨濟寺來的,他是禪宗,那就是禪宗的話。我這個門兒裡頭,沒有一個法可以給人的。一法不立,若立了一法,就害人了。所以虛空不立就是這個意思,太虛空一法不立。【淡安無欲】"淡安無欲",淡就是淡泊。所以諸葛亮教子就是淡泊寧靜,安就是寧靜。淡安就是淡泊寧靜的意思。"無欲","欲"是求。淺說就不用了,那都是指西方極樂的大士。所以這個欲就應該用《俱舍論》的解釋,是希求做到什麼事業等,叫欲。咱們進一步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就是"淡安無欲",一切對淡泊寧靜,沒有希求,也沒有不希求想。【作得善願,盡心求索】"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可是有了善願,盡心去求索,要實現這個志願。就好像法藏比丘,有了這個心愿,要超生一切佛國。他花了五劫的時間去求索這個願。這個願出來之後,又多劫修行去實現這個願,先五劫是結得善願,後來的修持就是盡心求索。而極樂國土的大菩薩也都是如此,結得善願,盡心求索。那麼前面已經說了淡安無欲,沒有希求不希求之想了。這裡又有大願,又有盡心求索,初看好像是矛盾,這個與一上來我們講的"德遵普賢品"是一樣的。說來的釋迦摩尼佛這一會的這些大菩薩都入了「空、無相、無願法門",又這些菩薩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大家注意沒注意這兩句話,這一些菩薩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底下又說具足無量行願。我們初入佛法要想深入,就要善於去發現這些矛盾,發現這些矛盾再解決這些矛盾就深入了。第一步往往發現不了,第二步是發現了往往解決不了,這就是我們用功的過程。這個你看著是矛盾,正好是事理無礙嘛。空、無相、無願這是理啊,無量行願是事啊,是事理無礙啊。終日度生是事,終日無度是理呀,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是事理無礙啊。這個大乘法門必須是事理無礙,不是偏於某一邊。事度的菩薩這個是小菩薩,他們是偏於事的一邊。阿羅漢偏於空一邊。這都似佛,還都是聖人嘛,聖賢那,但是都有所偏啊。不是圓啊,圓你首先要事理無礙,再進而到事事無礙。【含哀慈愍,禮義都合】"含哀慈愍","含哀"是悲心,心中很哀念眾生。"慈愍"是憐憫眾生,這是慈心。這大慈大悲啊,願力度眾生。"禮義都合",自然享得的這一切自然契理、契機,合乎禮,合乎義。【苞羅表裡,過度解脫】"苞羅表裡","苞"是包含,"羅"是攝取,"表"是事相,"里"是理體。所以這些大士,事理是雙圓的,真諦、俗諦並照。"過度解脫"。過度,吳譯的題目稱為《過度人道經》。"過度"的解釋是什麼呢?表示自己出生死,也令其他眾生出生死的意思。不是咱們現在的解釋,說這個事情的過度。所以說這樣叫"過度解脫"。合乎事、合乎理,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自然保守】這一段也是很多人讀這個經不容易懂的地方,「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凈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保守」這個地方宗門和凈土是禪凈不二,本來不二啊。所以你看,"自然"就是保任的"任"字,保守就是那個"保"字。"任"是什麼呢?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沒有這樣那樣的考慮,更沒有裝模作樣。"保"是前念和後念,念念不異。保於、安住於實際法身實相之中,這叫"保"。所以"自然保守",自然就是任運,任運底下就是保守,任運保守正是禪宗的"保任"。一般來說,保任是悟後的事。那麼這個地方怎麼一上來就把這個解釋為保任呢?底下才是悟啊,一旦開達明朗,才是大悟啊。那是「悟」有種種層次,在以上的這些境界,這些大士們何嘗不悟。所以說宋朝的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無計其數。六祖第一次聽《金剛經》已經就有所悟,就超過神秀。你看看一個文盲,馬上就超過神秀,這因為什麼?就是他比神秀多一點悟,但是還不徹底。所以再一次才真悟。高峰是中峰國師的師傅,第一次大悟之後,第二次又多少年之後才悟。現在有些人剛是個小悟,就覺得不得了啦。大慧法師是大悟十八次,小悟無數,數不清啊。這才是精進呢。所以這個保任放在大悟之前沒有矛盾。以前得到的境界,已經是甚為深玄的境界了。【真真潔白】"真真潔白",兩個真字,這個"真"就是一真法界的那個真,真如本性的那個真,妙明真心的那個真,本經的真實之際的那個真,是一個字。兩個真放在一起,就表示不是對待那個"妄"來說的那個真,而是絕待的真,真中之真,所以真真。「潔白」,"潔"就是無垢,"白"就是無染,沒有垢污,沒有染。好好一件白衣服,你一染,再怎麼洗也洗不掉了。我們這個沒有染嘛。所以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就是潔白。百丈說:"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心性沒有染,本來清凈,又無染,他不就是真真潔白嘛。所保任的正是這個無染的、本凈的絕待真心。但是明心見性的這個見的程度和水平,大大有差別。所以說「當信佛經語深」啊,境界很深,佛經是無盡藏,禪宗亦復如是。所以悟了的人和悟了的人相見也有高下。有很多問答非常玄妙、非常殊勝就在這兒。【志願無上】無上,"志願無上",是指所發的願是無上的。無上是說這個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在理體、在自性都窮盡了,沒有再過於這個的,稱為"無上"。總之禪宗講,不墮在法身數中,一般是以毗盧遮那佛為法身。唐朝的國師對皇帝說:"陛下,你應該在「毗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走路,超過法身。所以這叫作"法身向上事",還有"法身向上事"在,這是無上。在禪宗說,這是寂光上上品。【凈定安樂】"凈定安樂","凈"是清凈,"定"是不動。其心清凈,寂然不動,這是凈定。當然就安樂,安然自在任運。而這個樂是超過一切、無法形容的。【一旦開達明徹】"一旦開達明徹","一旦"是說突然有一個剎那,為什麼不說你這樣用功多少年之後,多少天之後,或什麼過程之後,所達到這樣一個境界。要這麼說就錯了。因為這個「無上」不是一個"行"所能到之處。所以,宗跟教在這個地方,教就說如何如何修,宗門就指出是教外別傳,這是一個"行不到處",你用修行不能達到的地方。要說怎麼能夠達到這個「行不到處」?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乾乾淨淨之後,你才能行至「行不到處」,你才能走到走不到的地方。因此既是個行不到處,那個行程就說不出來了。行程不可知,這個程期當然也就不可知了。突然在無心三昧之中,這個無心三昧,這是高峰的話。正當開悟的時候,那個開悟的人他證入無心三昧,突然間在三昧之中,突然間觸著碰著。兩個突然,一下就好想咱們說碰著了。全套自動的生產系統,一下你把開關開了,於是全都動起來了,碰著了。你要碰不著這個,那你就沒辦法,什麼也不懂。說世界上都很怕美國或者蘇聯兩國的首長,誰一下子按錯了旋鈕。核戰爭就打起來了。自動控制,你這一按旋鈕,什麼核彈啊,飛機也都發出去了。對方馬上一應戰,就打起來了。旋鈕就是如此,這個觸著、碰著就例如這個。一旦一下子摸著這個了,就動了。所以禪宗管這個叫做"向上關捩子",就是那個電門讓你摸著了。你就能契入心源,契入理一心,理一心這是不是禪宗的話,是凈土宗的話。這就說凈土宗的理一心也達到這樣的高度,他破無明啦。當然四十一品無明,破得有深有淺,徹底破無明,就是常寂光。但總之是破了無明。所以「一旦開達明徹」,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這一天哪。開者就是心開,達者就是了達,明就是明明白白,《信心銘》講的洞然明白,徹就是透徹,徹底。【自然中自然相】所悟的是什麼?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裡面的自然之相。《首楞嚴經》有最頓的地方,也有稍微漸一點的地方。經里常常是各個方面都包含一些。最頓的地方就是狂人失頭那個譬喻,狂人看別人的頭,面孔長得都很好看,他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臉,為什麼我沒有這個頭呢?別人都這麼好,我怎麼看不見自己的呢?就以為自己的頭丟了,整天找頭,就稱為狂人,這個狂人說的就是我們。一天忽然間明白了我的頭就在這兒,不狂了,好了。所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這個最頓,一歇就是菩提。所以開悟就是發現我的頭就在這。很自然嘛,本來有頭。頭就在這兒,何等自然。狂心歇了,歇就是菩提嘛。還有古德悟說:「原來師姑(師姑就是比丘尼啊)是女人做的。」他悟了之後就是悟了這麼一句話。這是自然中自然相。因為他破了一切法執了。還有一句:"早知燈是火,成佛已多時。"這也是古人說的。但是更好給改兩個字,也是古人說的,就比這個更好一點,"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成佛」兩個字就不如「飯熟」兩個字。就說早知道燈就是火的話,就用它把柴禾點著了做飯,飯早就熟了。當然這個飯熟就是譬喻的成佛,都是極自然的事嘛。我當時就是不知道那個燈是火,滿處找火,鑽木取火,忙乎了半天,這火是不是有還不知道,這飯始終吃不上。所以「比丘尼就是女人」,「燈就是火」,都是自然中自然相。還有,沒悟的人呢?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初步悟的人呢,也就是破初關的人,這就變了,所以就往往沒有共同語言了。那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男不是男,女不是女。那徹悟以後呢,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所以,高峰的話說:"歸來還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這是最高了。這個有好多說法,禪宗的這個話。如:"歸來仍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這也是悟境。"歸來還是那個我,但是我的行履之處不是過去了,這也不合實際情況。再說,"歸來不是舊時人,仍是舊時行履處。"也是悟人,回來的這個人不是原來的那個人了,不同了,但是我行履之處,我吃飯穿衣,還是吃飯穿衣啊,仍是舊時行履處啊。所以這兩句都成立,但不如高峰那句"歸來還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這個是最高境界」。所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一切仍舊。這個仍舊多自然啊。所以要能知道別人的深淺,別人的話的深淺,要知道這個很不容易啊。那麼第一個情況,第二個情況,第三個情況,這個裡面分別得出。總之,我們還是回到這裡來,一切仍是如舊,仍舊是自然,何等的自然。所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都是清凈本然,一切都是自然中自然相。一切山、水、男、女、今時、舊時......等種種,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剛才不是引了這句話嘛。所以既然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這一切相一切事,都是清凈本然,所以一一也都是自然當中的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這個自然他就有根本,是"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根本就是說明的本體,也就是一切諸法的根本的具體,本來的本體。《大日經》的話"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就是一切事都是從本體所流現,也都同歸於本體。這就是:"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他有一個本體。這個"有"字是關鍵,如同狂人他有本頭啊,這是"有"。傅大士是給梁武帝講經的,就揮了一下戒尺就下座了。寶智公告訴大家,大士的《金剛經》講完了,他就把尺晃了一下就完了。他的《心王銘》說:「水中鹹味,色里膠青」水當中那個鹹味,有沒有這個味?真有這個味,決定是有,可是你要找這個鹹味是什麼樣子,是個什麼東西?長的?方的?圓的?紅的?白的......,不可得。這一切不可得,但是他是有啊,所以決定是有,這個「有」字很重要。所以我們學佛要先知有啊。所以曹山,這是曹洞中的祖師說:"只要知有便是。"只要知道有就對了。「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那怕你正有煩惱,你正在無明之中,你能知道是有就是。所以這個有字非常重要,不能放過。"自然之有根本",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者萬象森羅種種,他的體性沒有兩個,千波皆水,大波、小波、平靜的波、驚濤駭浪的波都是水。種種金做的器械都是金子做成的,所以水就是波的本體,金就是金所做器械的本體。所以這一切之中他有個本體啊,這就是根本,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他不由造作,一念頓然就悟了,所以說自然。頓悟之後,了知沒有一法在自心之外,盡在自心,頓見真如自性。所以了了見,無可見,無可見,了了見。所以明心見性這個"見"怎麼講?了了見,清清楚楚地看見了。看見什麼?"無所見",沒有見到什麼。無所見你又清清楚楚地看見了,這就好像不像"話"了。這有點不像話就對了,非思想、語言、文字、分別之所能知,之所能表達。你認為他處處都對了,那他都說不到,沒有說到,就是你認為這個不像話了,講不通啊,那倒是對了。所以這個時候就知道自心、自性,就是根本,所以"自然之有根本"。所以《維摩詰經》是:"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當時豁然大悟,還得本心。就是那個狂人失頭後,沒有丟頭啊,沒有得那個頭啊,認識了。心也是如此,你不知道他,得本心即是明本心。"豁然"就是剛才所說的「一旦開達明徹」,還達本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跟《維摩詰經》一致,大家會講《維摩詰經》了嘛。《菩薩戒經》上說:"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所以曹山說:"只要知有便是"。正是佛佛相傳的心印。【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自然光色參回",這是從事相中顯現一切妙光、妙色、參回。"參"是交參,相入。"回"是迴轉,即聖妙的光。極樂世界光色的殊勝境界之中,顯現出一一光中有種種色,一一色中有種種光。相參,相迴轉,變化不息。【郁單成七寶】"郁單成七寶",這句話很難懂。你要查了古譯你才有法懂,"郁單"是北郁單州,四大部州之一。這個部州比其他三州都好,土地不要耕種,自然生出很多很多的糧食,衣食不缺,每個人人壽一千歲。我們經中採用的這句話("郁單成七寶")是漢譯本,吳譯本是"郁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文字多一點兒,如果配在一起,文字不好辦了。參考吳譯這個意思就好懂了,就如同郁單州那種自然情況,出生一切東西一樣,而極樂世界這些凈佛果土,能自然而然生出七寶。【橫攬成萬物】"橫攬","橫"指空間,【錄音中斷】(「橫攬成萬物」者:「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指自然於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萬物」者,一切物也。此萬事萬物,皆生於自然之根本。如《首楞嚴經》「元是菩提妙凈明體」。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也。至於極樂,亦復如是,乃由於彌陀大願之所成,眾生凈心之所具。故經中「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這是《大經解》里對「橫攬成萬物」的解釋】【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凈,一切都出生。此心本來具萬德,沒有無明,沒有垢污,所以清凈莊嚴,光明微妙,精美純凈,一切的妙相同時都具足。沒有先後,同時都出來了,所以叫俱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雲「清凈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這是《大經解》里對「善好殊無比」的解釋,下面黃老稍有補充】【著(zhù)於無上下】"著於無上下"【「著」是「著」的繁體字,此處有的《大經解》的簡體本用「著」,有的用「著」。鑒於作為顯著之意,現代簡體字仍用「著」,故此處用「著」。】,"著"是顯著之意,這句要不解釋又是很難懂。顯著無有上下,什麼叫無上下,是法平等,沒有高下。一切都平等,沒有這些差別,這叫作無上下。就是說"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智慧就顯著了一切平等的這個實際。《金剛經》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楞嚴經》里觀世音菩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有這些高下差別之分,就顯示出無上下的本體。【洞達無邊際】"洞達無邊際",洞然通達,無邊際是無有窮盡,是心的照用。無上下是心之本體,「洞達無邊際」是心之慧用。一個是如如理,一個是如如智。所以著就是明,明就是明心見性的"明"。明了這個,顯著了這個什麼?一切平等、無上下的本體,這就是心。窮盡心源,洞達智慧,所照的沒有邊際。"善好殊無比",這個善好沒有能相比的。是顯明了無上下的本體、平等的本體、實際的本體。這個智慧所通達的,所了達的,所照的無有窮盡。上面講的都是極樂世界大士的境界。【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底下是佛開示在會中的眾生。"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大家都要勤奮,要精進,要自己努力去求道。"必得超絕去",必定也可以超絕,可以往生到無量清凈的阿彌陀佛國土。【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橫截於五趣",橫著截斷於五趣,我們都說六趣,為什麼這兒又說五趣呢?因為把修羅打散了。修羅有天修羅、人修羅、畜修羅、鬼修羅,把他分到這些裡面去,剩了五趣。這個五趣裡頭,包括大家都知道的三惡趣,同時還包括了人天。因為人天也在兇惡,但是沒有三惡道那麼惡,三惡道是純惡。人天是雜惡。人天跟三惡道比是善道,但是人天要是跟極樂世界相比,也是很苦,也稱為惡道。所以這個惡趣包括人天。橫截就不是次第斷了,就是一下子把這五種惡趣的路都斷了。到了極樂世界,就不會因為罪業再墮在這五種惡趣之中了。連天道也稱為惡趣,別的教把升天作為究竟的果實,咱們佛教把升天看成是惡趣了,這就是佛教不同之處,殊勝之處。橫截於五趣,惡道自然就閉塞了,沒有惡道了,惡道就不通了。【無極之勝道】"無極之勝道",到了極樂世界就是無有極啊!因為這是漢朝翻譯的,有些字、語言跟道教的一樣,無極呀,太極呀。(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汽車·創新港微講座回顧集錦
畫境·詩境·禪境 ——文人樹盆景系列講座(七)
《圓覺經》講座 十一
風水講座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