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上玄學、理學、神學產生的思想根源

在中國哲學史上曾經出現三種錯誤學說,它們都先後給中華民族的思想建設造成過極壞影響,甚至直至今日仍然可以隨處見到它們的影子。1、魏晉時期的玄學:空談有無,將有無抽象化。老所謂之有無,是道的有名和無名二者,此有與無都屬於道,是道存在的兩種狀態。老氏後之追隨者們,其初如韓、庄、河上、淮南諸人尚未將道遠離於物,所論基本近道;而秦漢以後的魏晉,學風則為之一變,將有、無單獨拿出來,使之與「名」相脫離。如王弼所倡「崇本息末」說,在《老子注》中他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其言已出現有無與名脫離,無即為無形而非物的傾向,為後來的是無生有,還是有生有的爭論,打開了個缺口。其實,無論是王弼的「無生有」,還是郭象的「有生有」,以及再後來成玄英李榮的無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都離開了道的無名有名之實義而成為抽象的有無,使道家這一來自於實踐的科學,淪落為沒有根基的有與無的空談。2、宋明理學:以理為世界本源,萬事萬物都是由理所派生。他們的代表是二程、朱熹,故又謂程朱理學。程頤認為,道就是理,是形而上的,陰陽之氣則是形而下。離開陰陽就無道,但道不等於是陰陽,而是陰陽之所以然,「所以陰陽者,是道也」。理是什麼?就是所以然即規律。此派認為,事事物物都有其規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萬事萬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並認為「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天地間只有一理,而且永世長存。說理精闢透徹,似乎無隙可擊。豈知此等之處,正是最容易讓人們於無知覺中上當,因為,這裡使用了偷梁換柱手法:將道先是轉化為規律,然後用理為之代。於是,難免不使人犯迷糊:道似乎不是實在之物,而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是一種理念性的東西了。此派在國內學界影響最大,對中華民族的思想理論建設最具破壞性,其原因就在於它的欺騙性強,立論高遠,邏輯嚴謹,不成為他們的俘虜一般很難。3、道教神學:道教信奉鬼神,並形成一個龐大的神明體系,是中華民族傳統信仰的牢固支柱。道家本無鬼神之說,但自東漢桓帝事黃老,祭祀老子之後,逐漸將道與老子本人神化。道教創立後,將老子又抬上太上老君、道教教主地位。而道也隨之被視為太上老君,如道教早期經典《老子想爾注》即曰:「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從而使老子及其道都被納入神明系統之中,道教所謂的修持活動也就變成為誦經設供、祈福禳災、齋蘸拜懺、苻錄禁咒等役使、敬祀鬼神之類,給道和為道行為籠罩上了神秘面紗。三說的產生,全都與《老子》「無名、有名」論述有極其密切關係,篡改歪曲了「無名有名」的本義。實際上名之有無,與物理學之形之有無和物之有無,在深層意義上是有區別的,不可混同不辯。然而,三說的製造者,皆自以為聰明,竟然不辨此處之差異,結果或者滑入形之有無,或者跌進物之有無,而且越鑽越深以致於一去不返。其中,玄學即滑入了形之有無,理學則跌進物之有無,而神學既入於形之有無又入於物之有無里去了。入於形之有無者,即將有視為有形,將無視為無形。而老氏的有無是無名有名,無名為道在太極一之時,有名則在太極一之後,無論太極一還是其後的二三,都謂先天之道,本質一樣,無形無質沒有區別。但玄學家卻將有名之有硬說成有形,有形為有形質後天萬物,所以混淆了先後天的界限,本來先天之道也被打入後天萬物的冷宮,違背老氏有無的本義便越來越遠,落入歧徑去了;入於物之有無者,即將無視為無物,將有視為有物。而老氏的有無,則皆是道物,皆是一種特殊物質,所以理學家提出道就是理、就是規律之說,從而陷於空亡之境,在根本上否定了無名之道的客觀實在性,與老氏有無本義南轅北轍,背道而驅去了;神學則不但否定道的物質性,落為絕對空無,同時也否定老氏關於道的先後天界限,將整個宇宙道與萬物的兩大界面閹割為人與鬼神、陰與陽的兩大世界,進入尤其荒謬的境地。二千多年來,縱觀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史,各個歷史時期基本是在以上三大錯誤學說籠罩之下,批評者雖知其非,然而又往往抓不到根本處,到頭來不得不舉手投降默許認同,可以想見三說在學術史上為害之大。在此三說影響下,先後便有道為規律說,道為理說,道為無說,道為道德行為準則說,道為清空之氣說,以及道為神靈鬼怪說等,各種雜七雜八的說法,使道的本來面目更加模糊莫辯。追其思想根源,都是錯誤理解甚至歪曲了老子無名有名這一論述的結果。當然這個歷史事實的產生,客觀上也因為道之一物的確十分特殊,神秘莫測,令人難以作出準確判斷。「道」究竟是個什麼,是物?還是非物?無法說得清楚,更無法得到它的真憑實據,所以就只有憑空去想像猜測了,於是中華學術史上便出現這樣的獨特現象,即不斷的由後一派去否定前一派,結果不是一個比一個接近真理,而是一個比一個離開真理更遠!
推薦閱讀:

補充論證:主觀世界中的自我認識
也說陰陽五行-----兼評林賢祖《中醫與西醫之爭》
五行應用雜例
自由的辨析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

TAG:中國 | 哲學 | 思想 | 神學 | 玄學 | 中國哲學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