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非《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書有感
課堂要讓學生嚮往
——讀吳非《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書有感
人們在研究包括小提琴演奏家、體育明星、比爾·蓋茨等高成就人士的成長經歷中,發現了一個共同的事實:他們到20歲的時候,無論哪個領域的頂級人才,都已經在自己成為超級人物的項目上積累了至少10000個小時的練習時間。據此,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暢銷書《異類》中提出了10000小時理論,10000小時的練習和準備似乎是區別「擅長」和「精通」的關鍵門檻。
一個學生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12年的時間裡,大約要經歷2萬節課的教學活動;一個教師如果每周12節課,而且連續從教40年,大約要上2萬節課。這些時間都遠遠超過10000小時,無數的學生都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學習,但卻鮮有高成就人才脫穎而出。課堂里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吳非先生用他深邃的眼光和思維,條分縷析地向我們剖析了複雜的課堂中各種景象背後的原因,告訴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對課堂教學的影響至關重要。觀念的問題不能解決,課堂教學要想有大的改變是不可能的。
課堂的基本要素有四個:教師、學生、學習內容、環境。每一個因素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關係著他的成長。環境這一要素,既包括課堂物質環境的建設,更包括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班級文化所營造的精神環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就是從環境的要素提出的。對此前面已經多次陳述,這裡就不多說了。下面對其他三個要素做些討論。
一、如何看待學習內容
學生走進課堂學習,是以內容為載體的,學習內容是什麼呢?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教科書上呈現的知識嗎,如果這樣想的話那就太片面了。把課堂學習當成知識傳授的觀念似乎不是個別現象,有這樣觀念的人,每節課總想著如何將更多的知識告訴學生,總希望學生能夠記住這些知識,於是滿堂灌的教學、大題量的作業頻頻出現。教師強迫學生用寶貴的時光學無價值的東西,或者重複簡單的過程,說輕了是浪費時間,實則是糟蹋生命。
學生來到課堂學習,學習的內容大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是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繫。一個個知識點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就像一盤散沙,學得再多也沒有多少用處。學生需要掌握的是「聚沙成塔」的本領,而這種本領就建立在知識之間相互聯繫的基礎上。教師要特別關照學生的,是兩個方面的聯繫:其一是知識點之間通過怎樣的知識結構建立聯繫,這是逐漸把握學科體系,能夠全面理解學科的關鍵;其二是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知識最大的價值就在於應用,學生知道了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才會體會到其價值所在。教師有能力發現更多來自生活的例子,學生的「課堂」就會變大,就能隨時隨地地從生活中「學」,逐漸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2.是學科的思維方法。吳非老師提醒大家:「課堂要教給學生的,是思維方法,如果以『教知識』為務,那就沒完沒了,學生永無畢業之日。」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世界,每一天創造出來的新知識,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都學不完,何況現在快捷的移動智能終端,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查詢到所需要的知識。依然停留在學知識的水平上、以記憶為目的的教學,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學生掌握了學科思維的方法,就具備了利用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人有獨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或為現代公民。
3.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在學習新知之前,養成預習的好習慣,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困惑,需要通過課堂學習來解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養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不盲從專家,不迷信教材;有了問題時養成主動提問的好習慣,不將問題擱置起來,導致學習障礙的產生;別人提問或回答問題時要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不用嘲諷的或者看笑話的心態來對待同學;在做作業時養成先回顧所學知識和方法的好習慣,不是盲目地套公式,湊答案……好習慣養成的越多,學生學習的能力就越強。
4.是同理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吳非老師在書中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對教育的絕望感,並非來自體制的僵化和社會蒙昧,而常常來自青年一代的自私和冷漠。」之所以會自私和冷漠,就是因為我們的課堂沒有將「同理心」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生為了自己能夠「高人一籌」,往往在同學面前留一手,或者希望別人因病不能參加考試,或者看到別人在考試中出現了失誤而興奮不已。學生從自然人逐漸變成社會人,最需要學習的就是溝通和理解,學會換位思考,最需要培育的是充滿善良和友愛的「同窗」情意。
如果繼續說下去,還能說出許多來。我想,這幾個方面的學習內容,應當是教師備課和上課的重點。
二、如何看待學生成長
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決定了他的教育行為。如果教師認為學生的大腦是一塊白板,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他就會「用心」去做一個畫家,按照自己的構想和意願來塑造學生的心靈;如果教師認為學生的大腦是一個容器,可以隨心所欲地往裡面傾倒東西,他就會「用心」做一個環衛工人,將各種各樣的「垃圾」往學生的頭腦中灌,即便看上去已經滿了還不放過,還要用「壓榨設備」再往裡壓;如果教師覺得威權、高壓政策能夠讓學生變得聽話、乖巧,他就會時不時地對學生「當頭棒喝」,在學生露出恐懼的眼神的情況下而自鳴得意;如果教師覺得學生原本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要呵護他們的這種學習激情不減退,他就會始終想著學生的興趣點在哪裡,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激發他學習的情趣,讓他自覺自愿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課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園地。要讓課堂真正成為這樣的園地,有幾方面是需要教師特別當心的:
1.是要給學生創設安全無憂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不管發生怎樣的事情,不會有人譏諷和嘲笑,每個人都沒有恐懼感。成人每天都期盼穩定祥和的環境,不希望國家之間發生戰爭,不希望生活之中的坑蒙詐騙,不希望工作環境波動不安。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或許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教師沒有必要立即去提醒,要給他留一點空間。開學的第一節課,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還沒有概念,老師就開始強調自己如何如何嚴格,需要做多少套題才能夠在考試中取得領先,把無限的恐懼傳遞給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為了防止學生驕傲,故意將試題出得既難題量又大,讓大部分學生考不及格;學生考得不好,本身已經很難過了,教師自己又在課堂上大發雷霆,將學生們訓得一個個灰頭土面……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課堂上是否經常發生?
2.是不要把分數和名次看得太重。如果學校和教師的眼中只有分數和名次,為每一次考試的分數而斤斤計較,自己所帶的學生必然也會只關注分數和名次。吳非老師說:「目前的考試製度造就了一大批這種沒有閱讀興趣,缺乏辨析能力,卻善於利用考試模式來取得各種證書或文憑的精神白痴。」這句話或許說的重了一些,但入木三分,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去年復興高級中學有一個學生考出了上海市的理科狀元,這個同學的特點是所有的學科成績都是A,體育課的成績更是突出,而且還樂於助人,在班級事務方面出了很多力。他給我們的啟示是:不用一門心思去追求考試科目的成績,要保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情意領域發展的時空,這些方面得到很好發展之後,反過來又會促進考試科目成績的提升。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很多事情的道理是相通的。太執著於某一個方向,把自己的視野框的太窄,反而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3.是千萬不要帶著學生作假。作文「假大空」的現狀,常常遭人詬病。韓寒曾說過這樣的話:學生學會說假話,就是從作文開始的。吳非老師在書中還特別批評了課文中要求學生「有表情地朗讀」的要求,他說:在生活中,一個正常人不會那樣「有表情地」讀書,否則會嚇著別的人呀。說心裡話,絕大部分「有表情地朗讀」,不好聽,太假了,包括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有表情地說假話」,更糟糕。教師上公開課時作假,給試講過的班級再上一次課,讓學生裝著什麼也不知道來應對教師的問題,或者提前給學生一些暗示,讓學生在課堂上好配合自己的現象,也頻頻發生。一堂假課肯定會毀掉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一節假課也能消解學生對一個學科的熱愛。至於為了為應付衛生檢查的突擊,為了應付社會調查的「封口令」……學校里作假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在這樣環境里,孩子怎麼能健康成長?
4.是教師要真誠地對待學生。吳非老師說:「我們做教師的,如果不能在課堂上說心裡話,學生怎麼可能成為有正常思維的人?同樣,如果學生不能在課堂上發現並提出問題,不能發表個人見解,那樣的教學又有什麼價值?那樣的課堂誰會懷念?」學生的成長是一個艱難的歷程,需要不斷地學習,需要在眾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而幫助只有在信任的前提下才會發生。如果教師不能真誠地對待學生,不能在課堂上和學生說心裡話,那就很難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信任的關係。
三、如何看待自身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知識更新的速度很慢,一個教師從教一生,知識變動的內容和幅度都很小,他就是知識的化身,他擁有的這些知識足可以讓他從容度過教學生涯。但現在的境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1.是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了,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時,他學過的知識已經有相當一批過時了;
2.是知識的擁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某些方面,教師從知識的擁有者變成了知識的少有者,還不如學生掌握的多;
3.是知識的傳遞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遞,現在變成了各種信息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傳遞,教師在其中只佔了很小的成分……
這一系列的變化,要求教師自己要成為終身學習者,對自己要有要求和期待:
1.是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要成為文明的使者。學校是社區的文化高地,這個高地是通過教師高人一籌的文化素養托起來的。「遺憾的是,在很多場合,人們已經很難從文化教養上認出教師群體,他們在文化精神上被社會同化了。」教師自己不能自甘墮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對一所學校而言,如果學校的文明水平不比社區高,甚至還低於社區,這所學校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2.是要養成探究新知的習慣。學科的發展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成果湧現,不斷有標誌性的人物嶄露頭角。教師要對所教學科的新發現、新成果保持敏感,時刻與學科的最新進展同步,在學習了解這些新發現、新現象的過程中,深化對學科本質的認識,並將這種思想變化傳遞給自己的學生。
3.是要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不光是閱讀學科發展的書籍,教育理論、哲學的、美學的、藝術的、科技的書籍,都值得閱讀。教師只有堅持閱讀,才能發現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困惑和問題,其實是有解決的途徑和方案的;才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探索和實踐,原來是有理論依據的,才會明白自己的一些嘗試和思考,是具備哲學意蘊、美學思想的。也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閱讀,才能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4.是要善於利用「業餘」時間。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業餘。」吳非老師也說:判斷一名教師教學修養,要多看他「業餘」在做什麼,他又沒有閱讀的習慣,有沒有鑽研「非專業知識」的趣味。人在工作期間,工作的時間也遠少於「業餘」時間,對這些時間的安排,決定了一個人的素養的狀況。
課堂要讓學生嚮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明白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願意為此做出教學改進,課堂就有可能讓學生越來越喜歡。
推薦閱讀:
※解剖微課堂--斜方肌
※家長課堂:帶孩子逛街是一門技術活
※NO.138【攝影課堂】膠片的優勢,為什麼我們還在用膠片
※【微課堂】第四期第4小節
※在李玉貴的課堂上,我的孩子為啥這樣精彩?
TAG: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