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軍敘利亞的秘密:缺金俄羅斯玩不起強手棋?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揮揮匕首,不帶走一個活口。」

3月14日,被中國軍迷戲稱「大帝」的普京總統宣布俄軍主力撤出敘利亞後,網上開始流傳這樣的段子。其實,觀察俄羅斯近幾年的境外用兵,「閃電介入,見好就收」成為常態,南奧塞梯如此,克里米亞如此,敘利亞亦如此,用土耳其退役將領伊爾多甘·卡拉庫斯(Erdogan Karakus)的話說,普京領導的安全團隊運用雜糅軍事、政治、外交以及輿論等多種手段的「混合戰爭」模式,既保住在敘利亞的戰略利益,同時又不會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堪稱「戰略博弈大師」。撤軍也帶著「威懾性」

撤軍的命令是在普京與國防部長紹伊古、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的工作會談結束後下達的,駐敘俄軍航空集群在10個小時內做好啟程準備。據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第一頻道報道,首個回國編隊於當地時間3月15日上午離開敘利亞西部的赫梅米姆空軍基地,穿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領空,經裏海抵達俄聯邦北奧塞梯共和國的莫茲多克機場,然後由此直飛沃羅涅日空軍基地,單程距離大致在2500公里左右(其中國外路程約有1700公里)。

俄獨立軍事評論帕維爾·費爾根豪爾指出,觀察首波編隊的組成以及路線圖,俄羅斯即便是撤軍也要表現出強烈的「示威意圖」,因為該編隊由三架最先進的蘇-34殲擊轟炸機伴隨一架圖-154MD指揮機組成,它們在敘境內的航線靠近土耳其邊境,雖然蘇-34沒有掛載武器,但警告土耳其的意味仍十分明顯,而它們降落的莫茲多克機場又恰恰是2008年俄軍空襲喬治亞瓦茲亞尼軍事基地的大本營,對這個極端親美的「高加索頑童」恐怕是不太好的兆頭。事實上,俄軍主要從敘境內撤出過剩的中遠程航空打擊平台,例如蘇-34、蘇-24等,但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CAS)的蘇-25強擊機和米-24、米-35M武裝直升機不會減少,因為它們實用性強,對付小集群目標很有效,況且能與敘軍同類裝備共享一套後勤保障系統。

蘇-34殲擊轟炸機

俄羅斯24小時新聞頻道分析,儘管普京沒有明說要從敘撤走多少架武器裝備和官兵,但據美國方面估計,駐敘俄軍約有3000-6000人,主要軍事基地是赫梅米姆和塔爾圖斯,駐有50多架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數量不詳的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幾十艘作戰艦艇。種種跡象顯示,俄羅斯在從敘利亞撤兵的同時,也沒忘留下後手,俄羅斯《軍火庫》雜誌主編穆拉霍夫斯基估計,至少赫梅米姆基地的基本運營單位會予以保留,那裡除了留駐戰術級飛機外,還會保留S-400、S-300地空導彈系統以及相關偵察機,監視伺機干預敘局勢的土耳其及其他西方國家。

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也表示,俄方將從陸海空三個方面保證赫梅米姆空軍基地和塔爾圖斯海軍技術保障站的安全,「俄軍還要靠這兩處軍事設施與外軍保持協作,比如與美軍一道監控敘利亞停火情況」。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維克托·奧澤羅夫也認為,俄軍至少要在敘利亞留駐約兩個營的軍人,以保衛兩處軍事設施,同時俄軍還需要機組人員,繼續在敘利亞進行空中偵察行動,並向敘政府軍派遣軍事顧問。

關於外界對於俄撤軍將影響俄敘關係的傳聞,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也通過官方通訊社發聲,強調俄羅斯是根據形勢需要減少在敘軍事,況且撤走的主要是機動性高的航空兵部隊,暗示他們隨時可根據需要回來,他還否認敘俄之間存在「分歧」。緊接著,俄國防部副部長尼古拉·潘科夫也宣稱,俄羅斯將繼續空襲「(敘利亞)恐怖分子的目標」,「現在談論反恐勝利,還為時尚早」。

為何此時「班師」?

關於普京為何選在敘利亞和談形將進入實質性階段之際撤軍,外界的猜測可謂紛紛揚揚。俄羅斯《觀點報》從軍事角度觀察,俄軍在過去五個多月的空襲和地面特種作戰中,確保了敘政府軍的「基本盤」,據統計,自2015年9月底以來,俄軍在敘利亞共完成逾9000架次空襲任務,消滅2000多名恐怖分子,摧毀209個石油生產設施以及大量石油運輸設備。俄空襲行動成功切斷了敘境內恐怖組織補充武器彈藥和武裝人員的主要路徑。

資料圖:俄羅斯空襲敘利亞

但西方認為,俄軍消滅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支持陣線」成員及裝備並不多,最突出的證據是,俄航空兵空襲「伊斯蘭國」盤踞的拉卡、巴爾米拉等地次數並不多,倒是對從伊德利卜經哈馬、霍姆斯到杜馬一線的地區反覆進行「炮耕火犁」,那裡正是2014年以來形形色色的反對派武裝對政府軍形成壓制的前沿地帶,也是和首都大馬士革及敘利亞地中海沿岸唇齒相依的戰略要地。一名俄羅斯專家坦言,俄軍的行動與其說是打擊「伊斯蘭國」,還不如說是防止美國及其盟友對敘政府軍發起的「蠶食戰」。

資料圖

從現實效果看,俄軍的空襲確定是重創了反對派,敘政府軍不僅把他們趕出大馬士革城區,而且還在北部多條戰線取得軍事進展。英國簡氏信息集團(IHS)統計,在2015年9月29日至2016年1月11日之間,敘政府軍在反對派手中取得的領土面積整體為凈增長(590平方公里獲得,205平方公里丟失),不過政府軍在與「伊斯蘭國」的交手中,領土面積整體上是減少的(205平方公里獲得,210平方公里丟失),但從整體看,敘政府軍仍是戰場上的最大贏家。

正如當初俄羅斯決定出兵的戰略規劃一樣,介入敘利亞衝突,不等於為阿薩德政權代勞,幫其打完全場。從軍事安全形度而言,俄羅斯在敘利亞軍事行動的重要目標就是力保其在塔爾圖斯和赫梅米姆的軍事基地。眾所周知,尋求在黑海的海上優勢並獲取通往地中海的通道和立足點,自彼得一世以來就是俄羅斯的不懈追求。特別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俄羅斯的「不安全感」和「孤島意識」進一步上升,在敘利亞的基地作為俄黑海艦隊前出地中海的戰略支點更被俄羅斯視為抗衡北約對其「圍堵」的必然選擇。因此,即使不能幫巴沙爾收復所有被「伊斯蘭國」和反政府武裝奪取的地盤,俄羅斯也要借他保住在敘利亞的軍事要地。

更值得注意的是,外交始終是內政的延續,赴敘參戰也與俄羅斯國內複雜的政經形勢不無關聯。在油價下跌和西方制裁的重壓下,俄羅斯經濟繼2015年之後,2016年仍毫無懸念地陷入衰退,這必將衝擊國內政治社會穩定,並進而影響馬上要到來的國家杜馬和總統選舉選情。在俄戰略界人士來看,短暫介入敘利亞衝突,不僅可以迫使石油市場的競爭對手沙特加大對敘反對派的援助力度,從而因財政壓力改變「保產壓價爭市場」的政策,還可以增強中東戰略夥伴伊朗力挺阿薩德政權的信心,讓俄羅斯獲得適時抽身的機會。

據俄國防部副部長舍夫佐娃透露,俄領導層決定將2016年的國防預算削減5%,一旦獲總統普京簽署批准,這是他自2000年執政以來降幅最大的一次國防預算,屆時俄軍費開支將從3.14萬億盧布(佔GDP的4%)減至約2.92萬億盧布(約GDP的3.91%),削減空間就得從敘利亞等海外軍事行動中挖出來。與此同時,俄羅斯技術公司總裁謝爾蓋·切梅佐夫透露,國防預算削減不會過分影響到國防訂貨,「大部分軍事技術裝備會足額按期供應」。在2015年,俄軍工綜合體累計向軍隊交付約4000件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包括96架飛機、81架直升機、兩艘常規潛艇、152套地空導彈系統、291部雷達、400多門(台)火炮和坦克裝甲車輛。

俄綜合實力仍處劣勢近年來,不少人為普京精彩的「軍事-外交組合拳」所傾倒,有關「俄羅斯全面復興超級大國地位」的傳言甚囂塵上,但喊出「給我20年,還你強大俄羅斯」的普京終究是個人之力,要實現宏偉藍圖,關鍵是俄羅斯的綜合國力真正達到無人可以撼動的地步。然而,現實的經濟統計數據和科學預測表明,俄羅斯經濟陷入持續性的深度衰退,更嚴重的是,這種衰退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的,俄羅斯聯邦統計局2016年1月25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5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較2014年萎縮3.7%,受油價下跌和西方制裁影響,俄消費需求和投資雙雙下滑,零售額下降10%,資本投資萎縮8.4%,工業生產減少3.4%,居民實際收入下降4%。俄羅斯2015年失業人數達426萬,同比增加7.4%。俄羅斯財政部近日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5年俄羅斯財政赤字為1.95萬億盧布(約合250億美元),占當年俄GDP的2.6%。

俄羅斯宏觀經濟分析與短期預測研究所,以烏拉爾石油價格為基準,對2016-2018年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預測分為三種場景。最佳場景是:如果油價在這三年分別達到每桶37、55和60美元,則三年的GDP增長率分別是-1.8%、0.5%和2.4%;一般場景是:如果油價在這三年分別達到每桶35、45和50美元,則三年的GDP增長率分別是-2.5%、-0.3%和1.9%;最差場景是:如果油價在這三年分別達到每桶25、30和35美元,則三年的GDP增長率分別是-3.9%、-2.2%和1%。可以看到,即使是按照一般場景,俄羅斯經濟在未來兩年也將保持連續衰退。

圖片來源:網路

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後工業化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伊納澤姆采夫不僅把目光放在了當下,還對普京執政16年以來的俄羅斯發展歷程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普京的政策導致了石油泡沫催生的『虛幻繁榮』,俄羅斯除了石油,一切都乏善可陳」。在經濟發展領域,2016年初以美元計算的GDP與2006年時旗鼓相當。平均工資若換成美元,則已倒退至2005年10月的水平;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16年來沒有鋪設哪怕1公里的現代化高速鐵路。2014-2015年,每年興修公路1200公里,相當於2000年時的四分之一。20世紀90年代便開工的莫斯科到聖彼得堡的公路至今仍未建成。16年來,俄羅斯所有港口的吞吐量增長僅相當於中國上海港的一半,2014年通過北方海上航道運輸的物資僅有13萬噸,比1999年的46萬噸還少。天然氣覆蓋率在1年內只提升了0.1%,達到65.4%,按這種速度,只有到22世紀初俄羅斯才能實現完全的天然氣化。

在經濟結構領域,國民經濟的能源依賴不降反升,石油、石油產品及天然氣在出口中所佔比例1999年為39.7%,2014年則升至69.5%。俄羅斯沒有實施任何工業改革,普京時代的俄羅斯是工業生產增長落後於GDP增速的唯一新興市場國家;在社會領域,醫療幾乎消失、教育水平嚴重滑坡、貪污腐敗仍然盛行,大規模削減社會保障支出的日子似乎已並不遙遠;在對外關係領域,「16年來俄羅斯經歷了兩場戰爭,後蘇聯地區的鄰國對俄羅斯唯恐避之不及,與主要經濟夥伴的關係也遭到破壞。」

圖片來源:網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主任特列寧,對俄羅斯的國際地位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認為,儘管俄羅斯在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實力仍然處於世界前三位,但在經濟和其他領域卻遠遠落後,俄羅斯採取的軍事外交行動常常遠高於自身實力。一方面,戰略雄心缺乏實力支撐,存在受到損害的風險;另一方面,實際潛力遠比現有實力高,但卻無法實現。實際上,普京團隊在敘利亞問題上「快進快出」,實質是自身需要喘息和休整。據報道,僅就純軍事實力而言,今日的俄羅斯與昔日的蘇聯已不可同日而語,俄美之間的戰略平衡早已不復存在,美國不僅在以核武器現代化、反導、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網路戰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革命中遙遙領先,其每年6000多億美元的軍事預算也讓俄羅斯800多億美元的軍費開相形見絀。在中東,美國不僅擁有大量的陸上軍事基地,其海軍在波斯灣和地中海也保持持續性的強大存在。而俄羅斯只有在敘利亞的不大的軍事基地,難以發揮戰略性、全局性影響。儘管此次俄羅斯與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暫時組建了情報交流中心,但同美國在中東與土耳其、以色列、沙特、卡達等國長期鞏固的軍事同盟關係完全是兩碼事。

即便撇開美國,一些中東「地頭蛇」也令俄羅斯忌憚三分。據美國軍事分析師馬克·斯科特表示:俄羅斯在中東的主要支柱是信奉什葉派的伊朗和部分敘利亞人,而俄羅斯國內有2000多萬穆斯林,其中95%是遜尼派,他們深受沙特的影響。2016年初,沙烏地阿拉伯的55位阿訇指責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是「新十字軍遠征」,號召全世界遜尼派教徒團結起來對俄羅斯發動聖戰。這是否會引發俄羅斯國內的動蕩,值得高度。可以肯定的是,兩次車臣戰爭不能不讓俄羅斯心有餘悸,國內的民族宗教因素將極大掣肘俄羅斯在中東的行為能力。

「 背景材料 」

「伊斯蘭國」在重壓下「負隅頑抗」

俄軍主力從敘利亞抽身而去,西方國家高喊反恐卻又出力不多,作為遭到「群毆」的對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近況如何,引起外界的濃厚興趣。據德國《圖片報》報道,一名「伊斯蘭國」脫離分子向德國媒體披露手裡搞到的重要名單,美國也傳出特戰部隊抓獲「伊斯蘭國」化武專家的消息。那麼,「伊斯蘭國」真的日暮途窮了嗎?

有勢微跡象

知情人士透露,流出來的這批文件包含2.2萬名「伊斯蘭國」成員的姓名、地址和家庭聯繫方式。被招募者來自50多個國家,其中70%以上是阿拉伯人。歐洲情報機關最關心的是,這份疑似從「伊斯蘭國」內部盜出的文件涉及多少歐洲籍極端分子,他們現在是什麼處境,是否已經回歸母國,成為社會生活的「定時炸彈」。

英國秘密情報局(軍情6處)全球反恐行動的前主管理查德·巴雷特認為,這些信息對歐洲安全和情報部門而言「絕對是一座金礦」。德國內政部長德邁齊埃也表示,這些資料揭示「這一恐怖組織的內部結構」,將會有助於德國當局更迅速、準確地調查從敘利亞和伊拉克返回的人員。但對於這份文件的真假,美國CNN稱,有關「伊斯蘭國」名單的報道早前就曾有過,但並沒有引起如此大的,有關文件的可靠性無法確認。隨著對「伊斯蘭國」情報需求的水漲船高,不少投機分子帶著裝有所謂「伊斯蘭國」內部情報的文件和U盤,在土耳其等國邊境地區的情報市場上兜售。一些情報部門的官員認為,媒體得到的「花名冊」所包含的信息可能「有真有假」,這是投機分子典型的營銷手段,目的是進一步抬高「情報」價格。但不可否認的是,「伊斯蘭國」內部確實在迭遭多國軍事打擊後,出現勢衰的現象。

德國記者托登赫弗爾曾採訪「伊斯蘭國」控制區,他透露,「伊斯蘭國」內部儘管充斥著極具感染力的狂熱和必勝的信心,但各種極端組織里常見的權力傾軋和財富爭奪也沒有消失,據說「伊斯蘭國」的阿拉伯本地武裝分子和來自歐洲的「志願兵」存在數倍的待遇落差,而且還因搶地盤的原因發生過火併。隨著外部軍事壓力增大,不少「伊斯蘭國」的追隨者開始選擇躲避,或者以「回鄉壯大聖戰勢力」為名脫離隊伍。據悉,在「伊斯蘭國」控制的摩蘇爾、拉卡等地,極端分子除了向當地居民徵收扎卡特(宗教稅收)外,已開始強迫成年男性甚至娃娃充當炮灰。

要靠「群防群治」

英國簡氏防務信息集團(IS)下設的恐怖主義與叛亂活動情報中心數據顯示,儘管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正通過空襲及其他努力向「伊斯蘭國」施加相當大的壓力,但仍不足以大幅削弱其實力,:「只要他們願意,他們仍有足夠的能力發動次數眾多的恐怖襲擊」。更重要的是,隨著「伊斯蘭國」失去伊拉克安巴爾省、敘利亞阿勒頗省、霍姆斯省的地盤,控制區收縮到兩河流域沿線的狹窄地帶。因此,他們正調整策略,把精力用於鞏固與保護過去的勝利所得。IHS分析師赫爾曼稱,整體來說,2015年底以來,「伊斯蘭國」在佔領地域方面沒有取得重大進展,他們把更多精力花在持久控制一些關鍵地區上,以防這些地區被政府軍和敵對組織奪走。最突出的證據,是2016年1月至今,絕大多數的「伊斯蘭國」恐怖襲擊都發生在該組織與敘利亞、伊拉克敵對武裝派別反覆拉鋸的核心地帶,造成數百名平民和武裝人員傷亡,「這表明他們正在試圖鞏固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不再醉心於擴張」。這一戰略變化意味著「伊斯蘭國」的戰術變化,頻繁、低水平、近距離的戰鬥將有所增加,而不像過去那樣為了攻城略地而造成重大傷亡。據悉,有證據顯示「伊斯蘭國」在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動用土製化學爆炸物,襲擊前來進攻的伊拉克安全部隊和庫爾德武裝菲什梅加。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伊斯蘭國」組織不再熱衷於擴張割據區域,但其影響實際上仍在向全球擴散。「從亞洲到非洲再到歐洲,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受『伊斯蘭國』組織流毒影響的極端組織或極端分子,他們正在該組織控制區域外製造恐怖事件,將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充滿憂慮、不安和危險。」赫爾曼還指出,2014年,美國政府認為消滅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就萬事大吉了,然而事實令他們的打算落空,「現在,即使在其核心控制區把該組織消滅乾淨也算不上多麼重大的勝利,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已經擴張至其他國家或地區。這個極端組織已經變成了一隻『不死百足蟲』,你能砍掉它的一隻觸腳,但剩餘的其他觸腳仍足夠保證它的活動自如,」赫爾曼說。「更糟糕的是,現在我們的地面部隊仍沒有能力從他們手中奪回失地,更遑論擊敗他們了」。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伊斯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有錢、最難對付的恐怖組織」,但其囂張跋扈、極端主義和殘酷本性已經引起了當地民眾的不滿,甚至連「基地」組織都受不了他們。「得不到外部支持和民眾擁戴的『伊斯蘭國』很難有擴張潛力,」英國《每日郵報》分析文章稱。「如果策略得當,國際社會是可以對其進行限制、壓縮甚至消除的。」這篇文章還強調,打擊「伊斯蘭國」如今不再是單個國家或僅靠軍事力量就能完成的,「全球國家,包括俄羅斯、伊朗在內,必須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通力合作。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時間,但前景是樂觀的。」文章援引卡梅倫首相的話稱,在打擊「伊斯蘭國」武裝的同時,還要將目標對準該組織背後的極端主義思想這一根源,防止這些思想蠱惑年輕人。「我們強調言論自由,但仇恨自由是不能有的。」

作者:吳佩環


推薦閱讀:

聯合國稱敘利亞衝突已造成超4000人死亡
敘利亞暫免刀兵之劫
敘利亞再遭化武襲擊誰又是幕後兇手?!
伊朗和敘利亞主導權的鬥爭
敘利亞規定巴沙爾任期到2014年 各方醞釀新對策

TAG:俄羅斯 | 秘密 | 羅斯 | 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