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先天丹法要訣

養生之道網導讀:先天內丹功(又名先天丹法)築基要決先天起功是道家性命雙修之功法,自古以來,代代相傳,對於去病強身、延年益壽有很大貢獻。此……

先天內丹功(又名先天丹法)築基要決

先天起功是道家性命雙修之功法,自古以來,代代相傳,對於去病強身、延年益壽有很大貢獻。此功法過去都是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即使有書,也都是含糊其詞,深奧莫測,其理難明,真實用法更不落紙筆,所以後人用得很不廣泛,只有少數得傳者,藉以延年。吾今特結合自身體會,淺注詳解,公諸於世,以為後學者修鍊,供研究者參考。

一、先後三寶論

天地人為三才,三才皆有三寶。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人的三寶若少一寶即死亡,人的三寶又分先天後天。先天三寶為元神、元氣、元精。後天三寶為識神(思慮神)、呼吸氣、交感精。先天後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開的。後天思慮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即不用意念而自然的知覺也叫真覺)雖能分,但也有連帶關係。先天之精(即先天而生的和不知不識靜到極處而發生的真一之精)和後天性<!-->欲之精,也不易辯明。後天呼吸之氣和先天真一之氣易辯而難分清濁,但只要靜心修鍊和體察,也終能分明,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二、煉精化氣

(一)靜養化氣

習靜是先天氣功的主要工夫。心若不靜,則氣無所歸,在行功時不免心意昏迷或萬念叢生,以至神弛散,功無所行。要想達到習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在言、聽、視、動等方面都不要著相,要保持安靜,在行、住、坐、卧之間也要養其浩然之氣,這才能不滯其虛靜之機。古人云L: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卧則守臍下之珠,生生不已,浩然長存,脾氣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溫和,心無燥火,以此則方好行功也。

(二)聚性止念

練功時,心一靜往往就雜念叢生,浮游亂想,心息不能相依。對此可以用觀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為光。做法是一面守靜聚性,一面觀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後,初時是白雲片片,由外飛來,繼而似浪水波動,由外聚內,久則眼前虛白一片,不見波動,這時方知性不亂矣。光者性之表現,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則聚,性定光則定,性滿光則圓。所以,根據光之表現,即知性之聚散矣。觀光之具體練法,初先靜坐片刻,待身心定了,方將微意止於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約二十厘米),似照似定,若有若無,不久就有白雲現於目前,一走即收回,以意照於白光中,從微白而至浩白,從光小而至光大,從波動而至光定,從不圓而至光圓。但光圓必須入大定後才有,不能用意太急,更不能追求。

子丑寅三個時辰(夜11點至早5點)練功,最易見光,因為此時是生陽之時。初學練功者,尤要重視這個時機。

(三)凝神氣穴,心息相依

在聚性止念基礎上,當眼前呈現一片浩白不動時,即將微意移于丹田(臍下一寸三),心守太虛,意照氣穴,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寂而照,照而寂,久則寐寐惺惺,永無昏沉,睡魔自遣,真心獨立,空空蕩蕩,但覺微息相隨其間,吸氣下不過氣穴,呼氣上不過心,綿綿若存。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煉心合氣之功也。

(四)煉液化精

口內津是養生之寶,人能煉之去病延年。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補元精。《黃庭經》云:「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芝災不生。」在行住坐卧之時,舌抵上齶,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滿,氣管正要噴出時,引頸而呑之,自然響聲汩汩,直達丹田。少時,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處。但物極必反,靜極生動,外陽舉而元精生矣。

來源:博客編輯:李森明

推薦閱讀:

先天好命,也不見得後天好運!
(2)撥雲見月:「先天易」漫談(二)
奇門先天要論卷二
先天優勢,八字格局哪種為貴格
王叔說風水之什麼是順而得水、聚而藏風的先天風水?

TAG:養生 | 道家 | 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