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庭的核心不僅是孩子

在如今「4+2+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往往成為家庭關係的核心。如何選擇孩子的教養方式,如何處理孩子上學後夫妻的「空巢」狀態,這兩個問題是婚姻家庭關係中繞不開的「雷區」。對此,資深心理專家丁琴給出意見: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夫妻雙方需要多加陪伴,從小培養其健康的人格,引導其形成健康的愛的能力;而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夫妻要多關注對方,多點寬容和理解,重新構造親密關係。  

  □周盈之/文

  愛的陪伴形成孩子健康人格

  典型案例

  如果你家裡養了一條寵物狗,並且它已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有一天寵物狗不幸死了,你會如何加以處理?通常,家長會有以下幾種做法:有的會冷漠對待,甚至表示「死了就死了,再買一條就是了」;有的會選擇用其他新奇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緩減其悲傷情緒;有的則會和孩子一起為小狗選擇一個墳地,並且一起將小狗掩埋。

  專家分析

  親子關係和愛情關係一樣,都存在著依附的狀態,即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與分離時的焦慮。如果被對方(母親或者戀人)無條件地接納,即能感受到自己是最被重視的人。

  研究發現,孩子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會直接影響其日後的婚姻關係。心理學上有一個「依附理論」,認為在親密關係中存在四種心態,而這四種心態的形成都與幼年的親子關係有關,從小時候的狀態能預測到個體成人時的依附形態,以及即將遭遇的愛情困難,甚至會影響日後的婚姻關係。

  根據依附理論,四種心態中的第一種類型是安全型依附。在一個擺滿玩具的房間里,母親陪著孩子玩遊戲,玩了一會之後母親離開了,這時,安全型的孩子會產生適度焦慮,他們可能會追著母親走,但冷靜一段時間後,就接受了母親離開的事實,自己繼續玩玩具。等到母親回來,他又能夠開心地擁抱、迎接母親。通常來說,安全型依附的人是最好的戀愛對象,他們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不做出過激行為,理性地處理問題。

  第二種是逃避型依附。這樣的孩子較為冷漠,在母親離開及再次進來的時候,他們好像都沒什麼反應。這類孩子成人之後往往對感情付出少,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感受與快樂,而這種自私往往會成為家庭戰爭的源頭。

  第三種是焦慮、不安全型依附。這類孩子在母親即將離開的時候,會抓住母親的大腿不放,甚至大哭大鬧,而等母親走了之後,他們也難以安靜下來,茶飯不思。而待母親再次進來,焦慮型的孩子會立刻黏上來,抱著媽媽緊緊不放。因為害怕媽媽還會離開,他們也不再去玩了。很多夫妻之間的爭吵,其實是孩童時代親子依附模式的延續。這種類型的人缺少尋找快樂的方式,沒有自主能力。要解決這種過於依賴對方的問題,必須首先做到尋找自我。

  第四種類是紊亂型。這類孩子情感表達完全不符合常理,當母親要走的時候,他想要追上去,卻又停在那裡。當母親回來的時候,他把雙臂張開,人卻向後倒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這是因為他覺得,他最愛的母親給他帶來最大的傷害與痛苦,他們很容易受傷,卻不會處理這些困擾。通常在成年之後,這樣的人在戀愛時期一旦遭遇分手,往往會做出過激行為,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對方。

  貼心支招

  對於父母而言,小狗可能只是一個寵物,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早就把小狗當做自己的手足、同伴,小狗死亡帶來的打擊,絕對不亞於失去親人的悲傷。

  面對孩子的低落消沉的情緒,怎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最好的呢?在案例中,除了第一種情況,另外兩種方法都有可取之處,但是必須指出,他們只重視事件處理的手段和結果,仍然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注意消解孩子的情緒,表達對他們心情的理解,允許他們大聲哭出來,這樣的發泄可以避免負面情緒的累積而在日後產生不良後果。只有在孩子的情緒解決後,再來做相應的善後處理才是適當的。

  在生老病死的痛苦面前,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與排解,更有利於孩子人格完整性的培養。可以說,每個人的性格形成都與3歲前的家庭經驗有關,缺少關愛的孩子在日後的社會生活、配偶相處中會存在行為偏差。所以父母要盡量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人格,為成年後的健康的人生、良好的婚姻打下基礎。

  專家分析

  在家庭婚姻關係網路中有一種「家庭樹」(familytree)的說法:即在最基本的家庭結構中,夫妻兩人處於中間,上面是雙方父母,下面是兩人的孩子,形成一個「4+2+1」的倒三角形的結構。在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關係網中,只要有一個點不在其位,就會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在近年來高頻出現的中老年夫婦離婚案例中,其突出的一個家庭情況是——子女的離開。當夫妻兩人不用再圍著孩子轉的時候,他們審視的目光從孩子轉移到對方身上,很多本來被忽視的問題,這時全部顯現出來,矛盾也由此產生。

  在婚戀中存在著一個「望遠鏡與廣角鏡」的理論,為什麼人們總是覺得,戀愛時完美的對方,在婚後會如此不盡如人意呢?這其實是視角的問題。

  戀愛中的男女,都是在用「望遠鏡」看對方。望遠鏡有一個特點:用望遠鏡頭對準某一對象時,此對象變大,而其它對象就變成模糊的背景。戀愛中的人會陷入一種非理性的痴迷,往往只能看到對方最吸引人的閃光點,而忽略了缺點,所以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說法。而一旦轉入婚姻關係中,兩人朝夕相對,「望遠鏡」變成了「廣角鏡」,那些曾經吸引人的優點都不再新鮮,而恰恰是一些問題在長期的相處中暴露了出來。

  貼心支招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處於「空巢」狀態的中老年夫妻首先要學會改變生活的重心,不再過分關注孩子,而要更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再者,面對雙方父母的贍養問題,夫妻二人可以進行協商交流,明確各自的責任,解決好贍養的經濟問題和照顧問題。

  對於婚姻關係,夫妻兩人要嘗試從「廣角鏡」到「望遠鏡」的視角轉換,努力做到相互包容,承認「廣角鏡」中所看到的一切,然後在自己的底線之上給予寬容和忍讓,盡量相互磨合。此外,雙方要多多關心對方,從內心改變對對方的固有看法,不要放大缺點,盯著對方的錯誤不放,而是要多重新發現對方的優點,實現在兩種鏡頭間的循環轉變。

  離開孩子再度平衡夫妻關係

  典型案例

  近年來,中老年人的離婚訴求不斷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家庭往往都存在「空巢」現象,即孩子長大成人、上學出國之後,夫妻兩人生活失重,矛盾凸顯,使得原本被遮蔽的經濟問題、父母贍養問題、生活習慣問題等成為爭吵的導火索。這種因無法忍受對方而要求離婚的夫婦,在親朋好友、居委會的勸解之下,往往會採取暫時分居的方式,經過冷靜之後,大多數夫妻能夠重歸於好,但也有最後走向離婚的情況。


推薦閱讀:

家庭秀逗
10,蒙坦一家
只用3招,輕鬆戒掉安撫奶嘴【愛哭郎變形記2】
生個女兒或者說有個女兒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老媽,「最終幻想」以及遊戲的語言

TAG:孩子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