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原因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中國政治、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由先秦時期的民間學說轉變為官方學說,深遠地影響了以後的中國歷史,以及人們的思想、倫理和行為方式。漢武帝為什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從當時的現實政治需要和儒學發展兩方面來理解。

一、神化皇權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王權日益削弱,先後有11個諸侯相繼稱王,齊、秦甚至一度稱帝(此前,「帝」只能用來稱呼天神),周朝最後也被秦國滅亡。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將自己的權威賦予神的力量。又登泰山封禪,表示自己順應天命來統治天下。但是,皇權至上的觀念並沒有深入人心。項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遊,就喊出「彼可取而代也」。大澤鄉起義時,陳涉向眾人宣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漢初,七國公開反叛朝廷,一度嚴重威脅了皇權。

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漢初,採取黃老思想,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無為」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出現了「文景之治」。同時,又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嚴重威脅到皇權,表現為:1、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使皇權和相權矛盾尖銳。漢武帝初年,丞相無視皇權,自行推薦和任命高職官吏。2、郡守擁有相對獨立的行政、財政權力,中央對郡守控制較弱。王國問題嚴重。中央把大部分地方權力授予王國,諸侯有很大的獨立性。隨著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諸侯王「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最後發生了七國之亂。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要求加強皇權,強化中央集權。

三、調整統治思想的需要。秦朝採用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導致「秦二世而亡」。漢初吸取秦亡教訓,實行黃老思想,又導致相權和地方權力過重,威皇權和中央權力,社會動蕩不安,這說明黃老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統治需要了。

四、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現實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學派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體系——新儒學,主要內容有:1、「天人合一」說和「天人感應」說,提倡君權神授。「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人主(指君主)立於生殺之位,與天共持變化之勢」。把君權神秘化,以確立君主的絕對權威,在思想上、理論上肯定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合理性。2、「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規定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服從關係。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三綱五常確立了君主的核心地位,從理論上論證了等級制度的合理性。3、「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從而論證了尊卑等級的合理性。4、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先秦儒學批判暴政,強調「仁」,「為政以德」,致力於建立理想的社會新秩序。董仲舒的新儒學,承認現實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包括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並從理論上給與論證。新儒學反映並順應了當時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因此,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條件以經成熟。經過漢初的休養休息,到漢武帝時,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穩定,國力強盛,皇權得到加強,這一切為漢武帝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準備了條件。

推薦閱讀:

漢武帝派人去買汗血寶馬,不賣?滅你國家!
漢武帝為何要「立子殺母」?去世前他說下了這八個字
衛青死後,漢武帝何要如此著急誅殺衛氏家族?
此人背叛秦始皇,叫板呂后,撐到了漢武帝,兒子死絕只能傳位孫子
汗血寶馬又名阿哈爾捷金馬 漢武帝稱其是天馬

TAG:原因 | 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