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1934~1936年紅軍長征(2)
長征時期紅軍各部隊及中央軍委的演變 目錄索引 一、紅一方面軍備部隊在長征中的變更 (一)五次反「圍剿」前各部隊的基本情況 (二)第五次反「圍剿」時,紅一方面軍的變更 (三)突圍轉移至遵義會議期間各部隊的變更 (四)毛兒蓋會議前後紅一、四方面軍各部隊的變更 (五)紅一方面軍北上同陝北紅軍會師前後部隊的變更 二、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各部隊的演變 (一)紅二軍團長征前的組建及其演變 (二)紅六軍團助組成與西征 (三)紅二、六軍團會師後部隊團組織變化 (四)長征路上組成紅二方面軍,繼續北上同中央紅軍會師 三、紅四方面軍長征中各部隊的變更 (一)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時的情況 (二)張國燾南下成立偽「中央」分裂黨分裂紅軍時其所屬各部隊的變動 (三)與紅二方面軍會師甘孜共同北上 四、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紅二十五軍西征時各部隊的變更 (一)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組成及其活動 (二)紅二十五軍西征和紅十五軍團的成立 五、長征時期中央軍委的變更 一、紅一方面軍備部隊在長征中的變更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簡稱「紅一方面軍」,成立於一九三○年八月,最早是由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組成。到一九三三年春,先後增編了紅五、七、八、九軍團。紅一方面軍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手創建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一支紅軍部隊,在反「圍剿」鬥爭中和舉世聞名的偉大長征中,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五次反「圍剿」前各部隊的基本情況 一九三二年三月,紅一方面軍攻打贛州失利,隨既撤回,三月十二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對部隊的編製作了調整:第四、第十五軍編為第一軍團,總指揮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第五、第七、第十四軍,編為第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治委員滕代遠;第三、第十三軍編為第五軍團,總指揮季振同,副總指揮董振堂,政治委員肖勁光。三月中旬,蘇區中央局舉行會議,討論紅軍的軍事行動方針問題。這次會議決定組織東西兩路軍;第一、第五軍團組成東路軍(始稱中路軍),以第三軍團組成西路軍,分別進行作戰,以江西軍區的部隊,配合主力行動。六月五日,黨中央發布軍事訓令規定:「一、五軍團主力應先與河西三軍團相呼應,解決入贛粵敵,在可能條件下佔領梅嶺關,再沿江北上,佔領贛州、吉安、樟樹,以爭取南昌為目的。」第一、第五軍團應令於六月初返回贛南。這時,根據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的番號及機構,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兼方面軍總司令,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八月八日,中央軍委奉蘇維埃臨時政府命令,恢復毛澤東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並於同日下達了樂安、宜黃戰役的軍事訓令,在此前後,紅三軍、紅十五軍分別回歸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的建制江西軍區獨立第三、第六師和獨立第四、第五師分別編成紅二十一軍和紅二十二軍。之後又新組建了四個獨立師。九月二十六日,紅一方面軍總懷念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發出《關於部隊向北工作一時期的訓令》。十月上旬,蘇區中央局在寧都舉行會議,反對這一訓令,指責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的軍事路線,決定毛澤東回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主持工作,撤銷了毛澤東的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職務。為了打破敵人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一九三三年一月,紅一方面軍根據黨中央和蘇區中央局的指示,決定將閩浙贛的紅十軍和閩西的紅十二軍、贛南的紅二十一軍,分別南下和北上,統歸方面軍總部指揮。紅十軍渡過信江,與紅三十師合編為紅十一軍。此時,紅一方面軍有第一軍團、第三軍團、第五軍團和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二十一軍、第二十二軍,總兵力為七萬餘人。三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東南戰線指揮部成立,統一指揮贛南、閩西前線部隊編成的五個縱隊,配合北線主力紅軍作戰。並根據當時黨中央的決定,對紅一方面軍總部進行了調整,朱德仍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周恩來兼任總政治委員、葉劍英為總參謀長,張雲逸為副總參謀長。 (二)第五次反「圍剿」時,紅一方面軍的變更 一九三三年初,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搬到江西蘇區,六月上旬,中央軍委按照紅軍新的編製,對紅一方面軍部隊進行了整編,取消軍的編製,由軍團直轄師。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徐彥剛(十二月為左權),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一九三四年秋為朱瑞),保衛局局長羅瑞卿,供給部長趙爾陸。下轄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一師:師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蔡樹藩(後為王開湘、黃蘇);第二師:師長徐彥剛(後為陳光),政治委員胡阿林(後為劉亞摟);第三師:師長周昆(後為黃德善),政治委員伍修權(後為曠朱權)。第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滕代遠(九月為楊尚昆),參謀長鄧萍,供給部長周玉成。下轄第四師、第五師、第六師。第四師:師長張錫龍,(後為洪超),政治委員彭雪楓,(後為黃克誠);第五師:師長尋淮洲(後為李天佑),政治委員樂少華(後為陳阿金、鍾赤兵);第六師:師長洪超(後為彭雪楓),政治委員陳阿金(後為江華、徐策),政治部主任歐陽欽。第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朱瑞(後為李卓然),參謀長鄭如岳(後為李屏仁),政治部主任劉伯堅,供給部長鬍南生。下轄第十三師、第十四師、第三十四師。和十三師:師長陳伯鈞,正當委員謝良;第十四師:師長程子華(後為張宗遜),政治委員朱良才,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 一九三三年五月,蔣介石對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直接用於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兵力即達五十萬人。六月中旬,臨時中央提出紅一方面軍主力實行分離作戰,一部組成中央軍,一部組成東方軍,實行所謂「兩個拳頭打人」,企圖在兩個戰略方向同時取勝,繼續推行其軍事冒險主義。 七月一日,中央軍委命令以紅三軍團(暫缺第六師)和第十九師組成東方軍,彭德懷兼司令員,滕代遠兼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為配合作戰,第三十四師及閩贛軍區各獨立師、團統歸東方軍指揮。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東方軍遠征閩西,其戰鬥力嚴重削弱。中旬,紅一方面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又決定以紅三軍團、第十九師、第二十一師、第六十一團為東方軍;以第十三師、第二十師為撫東支隊;以紅一軍團和第十四師及四個獨立團為中央軍;以第十五師為總預備隊,紅一方面軍的分離作戰,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喪失了進行反「圍剿」的準備時間,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開始時,就處於不利的地位。至十月上旬,部隊遭到重大傷亡。中央軍委於十月二日決定組建紅七軍團和紅九軍團。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肖勁光,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轄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三十四師和第十軍南下的獨立團;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湘憐(後為黃火青)。轄第三師、第十四師和獨立第一團、第四團。兩個軍團成立後,立即投入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十一月,國民黨十九路軍,不滿蔣介石不抵抗主義和排除異已的政策,公開同蔣介石決裂。王明路線的領導者,不懂得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下令紅軍主力第一軍團、第三軍團和第九軍團第十四師,調往西線的永豐地區,會合陳毅率領的西方軍,去同敵人拚消耗,進一步喪失了打破敵人第五次「圍剿」的有利戰機。 一九三四年一月,六屆五中全會後,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撤銷紅一方面軍總部,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中央蘇區的各軍團和其它獨立師團作戰。八月,在激烈的戰鬥中,紅軍接連失利。九月二十一日,中央軍委倉猝決定組建紅八軍團,軍團長周昆,政治委員黃蘇,參謀長詔浚(後為張雲逸),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轄第二十一師、第二十三師(即中央警衛師)。 (三)突圍轉移至遵義會議期間各部隊的變更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了放棄中央蘇區、紅軍主力突圍、向湘西轉移的決策。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軍委命令各軍區地方兵團接替各線主力紅軍的防禦任務,將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從陣地上撤下來,向瑞金、於都、會昌地區集中。十月十日晚,中央機關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隊從瑞金地區出發。部隊分布是:一軍團在左翼,後面有九軍團;三軍團在右翼,後面有八軍團;從兩翼掩護第一縱隊(軍委縱隊)和第二縱隊(中央縱隊)作甬道式前進,五軍團扔任後衛。二十一日晚,部隊從於都西南的王母河新田之間突破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此時,已恢復紅一方面軍總部,各部隊的序列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仍為朱德(兼),總政治委員周恩來(兼),總參謀長劉伯承,副總參謀長張雲逸,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轄三個師。第一師:師長李聚奎,政治委員賴傳珠(後為黃蘇),參謀長聶鶴亭(後為耿飈),政治部主任譚政;第二師: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劉亞樓;第十五師:師長彭紹輝,政治委員肖華。第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轄三個師。第四師:師長洪超(犧牲後為彭雪楓、張宗遜),政治委員黃克誠;第五師:師長李天佑、政治委員鍾赤兵;第六師:師長曹里懷,政治委員徐策。第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李卓然,中央代表陳雲,參謀長陳伯鈞,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轄兩個師。第十二師:師長陳伯鈞(兼),政治委員謝良;第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參謀長王光道。第八軍團:軍團長周昆,政治委員黃蘇,中央代表劉少奇,參謀長唐浚,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轄第二十一師、二十三師。第二十三師:師長孫超群、政治委員李干輝。第九軍閉:軍團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參議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濤。下轄第三師、第十四師。第十四師:師長因子昆,政治委員王開湘。 十月十一日,奉中革軍委第五號命令,將紅軍總部直屬隊、幹部團、各學校編成軍委第一野戰縱隊、中央縱隊為軍委第二野戰縱隊。第一野戰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葉劍英,參謀長鍾偉劍,政治部主任王首道;第二縱隊為黨中央、中央政府、供給部、紅大、軍委二局等,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維漢,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員鄧發,參謀長張宗遜(後為張經武),政治部主任邵式平。軍委第一、二縱隊系一九三四年突圍時的編製。從十月二十日突圍至十二月三十日,紅軍付出了重大代價,分別突破了敵人設置的一、二、三、四道封鎖線,部隊由出發時的八萬之眾銳減至三萬餘人。 十二月十一日,紅軍主力佔領通道城,十四日,前鋒攻克黎平,十八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為了充實部隊戰鬥力,緊縮機關,中革軍委於十二月二十六日下達命令,將軍委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縱隊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陳雲,副司令員葉劍英,參謀長鍾偉劍。第一梯隊司令員劉伯承兼;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長工;第三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維漢,與此同時,中革軍委還命令,撤銷紅八軍團,將紅八軍團併入紅五軍團,董振堂任軍團長,李卓然為政治委員。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黨中央在猴場召開政治局會議,作出《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重申了創建川黔邊根據地的戰略任務。一月五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發布《關於強渡烏江的作戰準備給各軍團的指示》,決定中央紅軍分三路前進:右路縱隊由紅一軍團(缺紅二師)和紅九軍團組成;中路縱隊由紅二師、幹部團、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組成:左路縱隊由紅三軍團組成。七日凌晨,劉伯承親自率領紅二軍第六團取得了智奪遵義的勝利,當晚,中革軍委便通告全軍。八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致電各軍協和首長:「軍委縱隊明日進駐遵義」,「以縱隊司令劉伯承兼警備司令」。 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二月九日,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軍在扎西地區集結完畢。十日,中革軍委於扎西發布關於各軍縮編的命令。命令指出:「為適應目前戰鬥的需要,並充實各連隊的戰鬥力,以便有力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便於連續作戰,軍委特決定縮編各軍團的戰鬥單位。」並規定了具體辦法。根據這一指示,中央紅軍各軍團先後進行了整編。縮編後,全軍共十六個團,即:幹部團;紅一軍團轄兩個師,即第一師、第二師,共六個團;紅三軍團取消了師的番號,縮編為四個團,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在遵義戰役犧牲,由葉劍英接任參謀長,伍修權任副參謀長,劉少奇任政治部主任;紅五軍團取消了師的番號,縮編為三個團。 (四)毛兒蓋會議前後紅一、四方面軍各部隊的變更 (1)為執行《松潘戰役計劃》各部隊的變動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於六月二十六日,在懋功的兩河口召開會議,作出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決定指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二十九日,中央軍委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戰役計劃規定:「岷江兩岸為我進攻松潘之主力,分三路北進,中心在左路及中路。」左路以林彪為司令員,彭德懷為副司令員,聶榮臻為政治委員,楊尚昆為副政治委員,由一、三、五、九軍團及紅四方面軍第八十九師,共十六個團組成;中路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由第二十五師、第八十八師、第十三師,共十個團組成;右路以陳昌浩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由紅四軍的第十師、第十二師及紅三十軍第九十師,共八個團組成,岷江支隊以王樹聲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由八個團織成;懋功支隊以何畏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由第二十七師共四個團組成;後方警備部隊以周純全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計劃要求各路、各支隊於七月七日至十六日,分別集中各指定位置。隨後,部隊北進。左路:七月二日,先頭部隊第一軍團抵蘆花後改入中路。六日,八十八師抵蘆花。三軍團在康貓寺、梭磨一線,五軍團留懋功、達維阻擊敵人。八日,三軍團抵蘆花,九軍團抵馬爾康、黨壩、卓克基一線;五軍團仍留懋功地區。中路:七月九日抵蘆花,一軍團攻佔毛兒蓋。右路:七月十五日尚不能北進到毛兒蓋,致使三路紅軍部隊集中的第一步計劃,未能實現。 為便於部隊統一指揮和一、四方面會師後兄弟團結的大局,七月十八日,中央軍委任命朱德仍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任命張國燾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七月十九日,中央軍委又制定了《松潘戰役第二步計劃》。七月二十一日,中央軍委發布一、四方面軍組織番號及幹部任免的命令,決定組織前敵總指揮部,以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兼前敵總指揮,四方面軍政治委員陳昌浩兼前指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同時決定取消紅一方面軍各軍團番號,統改為軍,原紅四方面軍各軍的番號不變。紅一方面軍一軍團改為一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三軍團改為三軍,軍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參謀長肖勁光;五軍團改為五軍,軍長董振堂,代政治委員曾日三,參謀長曹里懷(代);九軍團改為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紅四方面軍四軍: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九軍:軍長孫玉清,政治委員陳海松,參謀長陳伯鈞;三十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李天佑;三十一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詹才芳,參謀長李聚奎;三十三軍:軍長羅南輝,政治委員張廣才,參謀長李榮。 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央軍委重新確定了松潘戰役的部署,決定組成五個縱隊一個支隊。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由一軍之十二師和三十軍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九師組成,共十二個團;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樹聲,由三十一軍、四軍之四個團和第十一師、第二十五師各兩個團組成,共八個團:第三縱隊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由三軍之四個團、第九十師兩個團、四軍之三個團組成,共九個團:第四縱隊司令員董振堂,政治委員周純全,由九軍之五個團、五軍、三十二軍及二六二團組成,共九個團: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詹才芳,由第九十一師之三個團和三十三軍之三個團組成,共六個團:右支隊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由四軍之四個團組成,由於地理條件和敵情的變化,如上張國燾拖延部隊的行動時間等種種原因,松潘戰役未能實現。中央軍委決定放棄松潘戰役,重新制定了新的《夏洮戰役計劃》。 (2)《夏洮戰役計劃》與毛兒蓋政治局擴大會議 八月三日,中央軍委制定了《夏洮戰役計劃》,遷就了張國燾以主力攻阿壩、北進夏河洮河及另一部攻包座、班佑的主張。戰略方針仍然是向北——甘南。為了執行夏洮戰役計劃,按照各部隊所處的地理位置,部隊進行了必要的區分和調整,將紅軍主力劃分為三個縱隊,一個右路軍和一個鉗制隊、一個後備隊。 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樹聲。轄二十五師、九十三師和五軍二七一團,共九個團。 第二縱隊:司令員倪志亮,政治委員周純全,副司令員詹才芳。轄第二十七師、三十二軍、三十三軍、九十師及二六二團,共十一個團。 第三縱隊: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副司令員王宏坤。轄三軍及二六九團、二十九團,共六個團。 右路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轄三十軍之六個團。 鉗制隊: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轄四軍之十師及三十五團,共七個團。 預備隊:軍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轄一軍之六個團。 以上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就是後來的左路軍,第三縱隊和右路軍、鉗制隊、預備隊就是後來的右路軍。 關於部隊的劃分及領導,中央軍委在計劃里明確指出:「以上右躚 國統歸前敵總指揮,總政委指揮。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則視當時情況規定,或由總司令,總政委直接指揮之。」 八月四日至六日,黨中央在毛兒蓋附近的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五日,曾作出《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和任務的決議》,重申了堅持北上甘南的正確方針。決定仍用一、四方面軍番號,並將一、四方面軍分兵兩路,繼續北上。同時,任命周恩來為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任命陳昌浩兼總政治部主任。此時紅軍總部的領導人是: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總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副主任楊尚昆、周純全。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懷念兼政治委員周恩來。 右路軍(由「前敵總指揮部」指揮); 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李特、王宏坤。 轄第一軍(一軍團改編):軍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第三軍(三軍團改編);軍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第四軍(四方面軍之四軍):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第三十軍(四方面軍之三十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軍委縱隊、紅軍大學(中央紅軍幹部團與紅四方面軍紅大合編成)。 左路軍(由總司令、總政委直接指揮): 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總參謀長劉伯承。 轄第五軍(五軍團改編):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曾日三;第九軍(四方面軍之九軍):軍長孫玉清,政治委員陳海松;第三十一軍(四方面軍之三十一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詹才芳;第三十二軍(九軍團改編):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以及軍委縱隊的紅軍司令部。 八月中旬,中央軍委就左、右兩路軍的行動部署作了明確規定:右路軍以毛兒蓋為中心集結,向班佑、巴西地區開進;左路軍以馬塘、卓克基為中心集結,向阿壩地區開進。並決定左路軍北上到阿壩後東進,到班佑地區同右路軍靠攏,然後齊頭並進,向甘南進軍,八月十五日,左路軍開始經拿克基向阿壩前進。右路軍,在八月二十一日黨中央於毛兒蓋召開政治局會議後,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包座、班佑前進。 (五)紅一方面軍北上同陝北紅軍會師前後部隊的變更 由於張國燾反對黨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堅持南下公開分裂黨、分裂紅軍,黨中央為避免一、四力面軍兩支紅軍部隊可能發生的誤會和衝突,於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四日,不得不單獨率領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繼續北上。 (1)俄界會議,「北上先遣隊」(又稱「陝甘支隊」)的組成 九月十一日,黨中央鑒於張國燾南下分裂黨和紅軍的嚴重事實,並一再電令其率左路軍向班佑、巴西開進,北上方針決不能改變。但張國燾一意孤行,堅持其反對黨和分裂紅軍的活動。為此,中央決定:右路軍統歸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志指揮。並命令一、三軍團迅速到羅達俄界集中。中央政治局於九月十二日在俄界舉行會議,討論了目前行動方針,作出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會議決定將紅一、三軍團縮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以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政治委員,葉劍英為參謀長,張雲逸為副參謀長,王稼祥為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為副主任。並將部隊編成三個縱隊。 第一縱隊(由一軍團組成):司令員林彪(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副主任羅榮桓。 第二縱隊(由三軍團組成):司令員彭德懷(兼,後為彭雪楓),副司令員劉亞樓,政治委員李富春,參謀長肖勁光。 第三縱隊(由軍委縱隊一部分組成):司令員葉劍英(兼),政治委員鄧發,參謀長張經武,政治部主任蔡樹藩。 陝甘支隊分別於九月十三、十四日,從巴西、俄界出發,十七日,佔領臘子口、大草灘,邊疆突破會寧至靜寧之間與平涼至固原之間的兩道公路封鎖線,翻越六盤山,進到甘肅的環縣,於十月十九日,進入陝甘根據地邊緣的保安縣吳起鎮。 (2)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會師後的變更 九月十八日,由鄂豫皖根據地西徵到達延川永坪鎮的紅二十五軍,同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會師後,鄂豫陝省委和西北工委在永坪鎮舉行聯席會議。會議決定,將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劉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崗,副主任郭述申。轄第七十五師、七十八師、八十一師。全軍團共七千餘人。 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後,稍經休整,於十月底經保安進至甘泉以西地區,同十五軍團會師。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於十一月三日組成新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西北軍委),同時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總部的番號並將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此時 ,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參謀長葉劍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後為楊尚昆)。原第一軍團、第三軍團合編為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副軍團長陳光,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轄第一師、第二師、第四師、第十五軍團:軍協和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馮文彬。轄第七十五師、第七十八師、第八十一師和一個騎兵團。整個方面軍共一萬一千餘人。十二月三十日,又組建了地方紅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又組建了紅三十軍。第二十八軍:軍長劉志丹,政治委員宋任窮:第二十九軍:軍長肖勁光(後為謝蒿),政治委員朱理治(後為甘謂漢);第三十軍:軍長閻紅彥,政治委員蔡樹藩(後為杜平);另又組建了關中獨立師和神府獨立師。 (3)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組建 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九日,西北軍委發布了《關於紅軍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根據敵人的部署情況,為了勝利進行東征,各參戰部隊分別從甘泉、宜川、洛川之間及其以南地區和橫山附近地區,逐步移至永坪鎮、延長之間及其以東地區休整。二月二十日,紅軍在前委領導下開始渡黃河東征,三月十日,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第一軍團(兼「中路總指揮部」):軍團長林彪(後為左權代理),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後為孫毅),政治部主任朱瑞(後為鄧小平),轄第一師:師長陳賡,政治委員楊成武;第二師:師長劉亞樓,政治委員肖華;第四師:師長陳光(後為李天佑),政治委員彭雪楓,第十五軍團(兼「南路總指揮部」)。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後為王首道),副主任馮文彬,轄第七十五師:師長張紹東,政治委員趙峻波;第七十八師:師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崔田民:第八十一師:師長賀晉年,政治委員張明先。第二十八軍(兼「北路總指揮部」):軍長劉志丹兼(犧牲後一九三六年四月為宋時輪),政治委員宋任窮。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在東征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五月二日回師河西,至五月五日,全部返回陝北延長、延川、永坪地區。當日,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蔣介石及南京政府拒絕停戰議和,繼續堅持其反動內戰政策。為保衛西北,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擴大抗日紅軍,爭取東北軍、西北軍停止內戰,團結抗日,向北打通同蘇、蒙的聯繫,向南打通同二、四方面軍的聯繫,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軍委根據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於五月十八日決定,以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第八十一師、騎兵團,共一萬五午餘人,組成西方野戰軍(亦稱西征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一軍團:左權任代軍團長,聶榮臻任政治委員;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西方野戰軍的主要任務是:創造西方新的革命根據地;迎接二、四方面軍出草地北上;打通同蘇聯的聯絡。部隊分三路向寧、甘進軍。左路軍為第一軍團,由左權、聶榮臻指揮;右路軍為紅十五軍團(野戰軍直屬隊隨右路軍行動),由徐海東、程子華指揮;中路軍為紅二十八軍和第八十一師及騎兵團;由軍長宋時輪、政治委員宋任窮指揮;西方野戰軍至八月取得了重大勝利。鞏固和開闢了廣大的新區域,迎接了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二、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各部隊的演變 紅二方面軍,是由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和由紅九軍團改編的紅三十二軍等部於一九三六年七月二日在四川甘孜組成的。它的長征,應起於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六日黨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紅六軍團遲出湘贛革命根據地,向湖南中部挺進,與紅二軍團取得聯繫。實際上紅六軍團擔任的是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紅二、六軍團在長征中,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命令,進行了英勇的鬥爭,部隊也隨之進行了許多重大的調整和變動。 (一)紅二軍團長征前的組建及其演變 紅二軍團成立於一九三○年七月,最初是由湘鄂西地區的紅四軍和紅六軍合編而成的。 一九三○年,七月四日,紅四軍和紅六軍在湖北公安會師。七日,兩軍前委在江陵的普濟觀召開聯席會議,傳達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精神和中央關於構湘鄂西地區的紅四軍和紅六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的決定。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前委書記兼政治委員,孫德治任參謀長,柳克明(即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轄兩個軍。原紅四軍改稱第二軍:軍長賀龍(兼),政治委員朱勉之。部隊編為第四師和軍部警衛團。第四師:師長王炳南,政治委員陳協平。第六軍:軍長鄺繼勛,政治委員段德昌。部隊編為第十六師和第十七師。第十六師:師長王一鳴,政治委員王鶴;第十七師:師長許光達,政治委員劍如。全軍團共一萬餘人。 一九三○年九月十二日,鄧中夏受黨中央的派遣任湘鄂西特委書記和紅二軍團政治委員到達洪湖,周逸群被選為聯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和代理特委書記(一九三一年巡視洞庭特區返回途中犧牲)。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紅二軍團及兩個軍的領導人也有所變動和調整:第二軍團總指揮賀龍專任總指揮,第二軍軍長由孫德清繼任,朱勉之仍任政治委員。第六軍原軍長鄺繼勛調回中央安排工作,由段德昌繼任軍長,柳克明任政治委員。同時任命湯慕禹任第二軍團總指揮部參謀長,劉鳴先為洪湖紅軍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並將漢川中央獨立師一部編入紅二軍團。 一九三一年六月,黨中央派夏曦到湘鄂西地區,決定「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共編為兩個師,仍以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紅二軍團在湖南長陽縣正式改編為紅三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鄧中夏(兼),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轄第七師、第八師和教導團。此外,由第六軍改稱的第九師,亦屬紅三軍建制,師長段德昌,政治委員陳培蔭,全師共一千多人。四月,將湘鄂邊獨立團改編為紅三軍教導第一師,師長一來炳南,政治委員陳協平。同時,將活動於巴東、興山、秭歸、遠安一帶的紅四十九師改編為紅三軍教導第二師,師長黃大明,政治委員塗英中。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紅三軍與紅九師在劉猴集會師,湘鄂西軍委委員萬濤接鄧中夏任紅三軍政治委員。此時,紅三軍有第七師、第八師、第九師,共八個團。不久,又將第七師,第八師各恢復到三個團的建制,並新編成五個獨立團:留守湘鄂邊的教導師改編為獨立第一團,獨立第二師改編為獨立第二團,紅三軍教導團和游擊隊改編為獨立第三團,襄、棗、宜第九軍第二十五師改編為獨立第四團,漢川獨立團改編為獨立第五團。紅三軍轉戰於洪湖根據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部隊擴大到一萬五千餘人,擁有一萬一千餘支槍。 一九三二年秋,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用於湘鄂西的兵力達十萬人。紅三軍在反圍剿鬥爭中,由於受到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部隊和根據地都受到損失。紅三軍奉命撤出洪湖根據地,轉入鄂西南,於十二月底進至湘鄂邊的鶴峰地區。一 九三三年初,紅三軍回師湘鄂邊蘇區,部隊進行整編,全軍編為第七師、第九師和一個教導團。第七師:師長湯福林(後為葉光吉),政治委員盛聯均;第九師:師長段德昌,政治委員宋盤銘;教導團(由獨立一師一部編成):團長盧冬生、政治委員關嚮應(兼)。部隊整編後,湘鄂西中央分局決定:「發展鶴峰周圍的蘇區。」「到一九三三年五月,重新建立了鶴峰、宣恩、恩施、建始、巴東五縣邊界蘇區。以後又撤至湘鄂西和湘鄂川邊。」「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宣恩大林開會討論湘鄂邊失敗的教訓與當前的任務,決定向四川的酉、秀、彭發展,創造新的根據地的策略。」為此,紅三軍南下入川,於五月十二日進入貴州境內,九月十日,湘鄂西中央分局接受中央指示信及五中全會決議,決定將紅三軍恢復為紅二軍團。 (二)紅六軍團助組成與西征 紅六軍團成立於一九三四年,最初是由湘贛地區的紅八軍、紅十六軍、紅十八軍合編而成的。 一九三四年六月是旬,紅六軍團初步組成,但未組建領導機關,下轄部隊有第十六師、第十七師、第十八師。第十六師(由紅十六軍改編):師長高永生,政治委員溫錦惠,參謀長李鄂;第十七師(由紅八軍改編):師長肖克,政治委員蔡會文,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王震;第十八師(由紅十八軍改編):師長嚴圖閣,政治委員徐洪、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袁任遠。 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三日,黨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事委員會命令紅六軍團退出湘贛根據地,向湖南中部挺進,與紅二軍團(即紅三軍)取得聯繫。實際上紅六軍團此時就開始了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中央決定以任弼時為中央代表,隨軍團行動。八朋十二日,在湖南桂東寨南圩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國才和軍政委員會。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轄第十七師:師長肖克兼(後為吳正卿),政治委員王震兼(後為蘇傑),政治部主任張子意兼;第十八師:師長龍雲(因病,後改鄺朱權代理),政治委員甘泗淇,副師長彭輝盟,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禮明。軍政委員會為紅六軍團最高領導機關,由任弼時、肖克、王震三同志組成,主席任弼時,肖克、王震為委員。全軍團約九千餘人。 (三)紅二、六軍團會師後部隊團組織變化 —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紅六軍團衝破敵人重圍,到達黔東根據地,與賀龍率領前來接應的紅二軍團在黔東印江縣木黃勝利會師。會師後,奉中央命令,紅三軍正式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二十六日,二、六軍團在叫川酉陽南腰界召開會師慶祝大會。根據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紅二、六軍團的幹部配備作了統一調整。成立了以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為首的紅二軍團總指揮部,並以紅六軍團政治部為紅二軍團政治部,負責統一領導和指探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的行動。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嚮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轄第四師(原第七師改稱):師長盧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師(原第九師改稱):師長鍾炳然、政委袁任遠。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夏曦,副主任羅志敏。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成立了以任弼時為書記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加強了黨的統一領導,撤銷了原湘鄂西中央分局。同時,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賀龍兼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和軍區司令員,任弼時兼軍區政治委員。隨後紅二、六軍團挺進湘西,配合中央紅軍長征。 (四)長征路上組成紅二方面軍,繼續北上同中央紅軍會師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旬,紅二軍團吸收部分地方武裝,使之增建為兩個師六個團。二月一日,紅二、六軍團接到黨中央和中革軍委電令,傳達了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精神,並指定成立以賀龍為主席,任弼時,關嚮應、肖克、王震、夏曦等為委員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分會。此時,紅六軍團重新恢復了第十七師、第十八師的建制。四月以後,紅二、六軍團實行機動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十月,將地方武裝組建的第五師(師長賀炳炎、政治委員譚友林),第十六師(師長周球保、政治委員晏福生),分別編入紅二、六軍團。全軍發展到二萬一千餘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紅二、六軍團,共一萬八千餘佃,實行新的戰略轉移(即長征)。一九三六年初,紅二、六軍團轉向黔西,三月突破敵人包圍經雲南渡過金沙江轉向川西。六月六日,紅六軍團先頭部隊第十六師與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在川西理化以南六甲窪勝利會師。六月三十日,紅二軍團在甘孜以西絨壩貧與紅四方面軍之三十軍八十八師會合。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日,紅二、六軍團同紅軍總司令部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勝利會師。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總指揮肖克,副政治委員關嚮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轄第二軍(由第二軍團改稱):軍長賀龍兼,政治委員關嚮應兼。下轄第四師:師長盧冬生,政治委員李井泉;第五師:師長賀炳炎(後為陳本新代理),政治委員譚友林;第六師:師長郭鵬(後為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第六軍(由第六軍團改稱):軍長肖克兼(後為陳伯鈞),政治委員王震,副政治委員羅志敏,參謀長譚家述(後為彭紹輝),政治部主任張子意(後為劉道生)。下轄第十六師;師長張輝,政治委員晏福生;第十七師:師長賀慶積,政治委員湯祥峰;第十八師:師長張正坤,政治委員羅志敏(兼);模範師(新成立):師長劉轉連,政治委員彭棟材。第三十二軍劃歸紅二方面軍建制,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李干輝(後袁任遠)。軍轄第二八○團、第二八二團、第二八六團。七月上旬,紅二、四方面軍分左、中、右三個縱 隊開始北上,紅二方面軍被劃為左縱隊。七月二十七日,黨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 十月二十二日,紅二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將台堡會師。不久,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由任弼時擔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政治委員,紅二方面軍由關嚮應繼任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參謀長,朱瑞任政治部主任。此時,紅三十二軍將原來的三個團合併編成第九十四師,方面軍第五師改編為第九十五師,歸紅三十二軍建制。十一月,紅二方面軍配合紅一、四方面軍取得了山城堡戰鬥的重大勝利。這時,紅二方面軍轄第四師(原湘鄂西紅六軍改編);師長賀炳為,政治委員廖漢生;第六軍(原紅六軍改編):軍長陳伯鈞,政治委員王震,副政治委員羅志敏,參謀長彭紹輝,政治部主任劉道生;第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袁任遠,參謀長郭鵬、政治部主任張平化。 三、紅四方面軍長征中各部隊的變更 紅四方面軍是由鄂豫院蘇區的紅軍第四軍擴編而成的紅四軍又是由紅一軍同紅十五軍合編而成的。這支紅軍部隊,在黨的領導下,先後創建了鄂豫院、川陝革命根據地,深入土地革命,多次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部隊經多次調整,充實、擴大,於一九三五年六月轉入長征。 (一)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時的情況 一九三五年二月,根據黨中央和中革軍委電令,為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方面軍準備西渡嘉陵江。為了迷惑、調動敵人北上,先進行了陝南戰役,然後集中主力發動了強渡嘉陵江戰役,殲敵一萬餘人,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縱橫二三百里的廣大地區,打破了敵人的「川陝會剿」計劃。但由於張國燾錯誤的擅自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逐轉向川西。五月下旬,方面軍向岷江地區西進。這時,四方面軍的編製序列是: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純全。轄四軍、九軍、三十軍、三十一軍、三十二軍,共五個軍。第四軍: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全,下轄第十師、第十一師;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下轄第二十五師、第二十七師;第三二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下轄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九師、第九十三師;第三十一師、第十三師;第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下轄第九十八師、第九十九師,全方面軍總計正規部隊十一個師、三十三個團,連同婦女獨立團,紅軍學校、機關、兵工廠等,共十萬餘人。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及黨中央機關在懋功地區勝利會師。七月,為了加強紅軍的團結,爭取共同北上,黨中央決定張國燾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七月二十一日,黨中央決定組織前敵總指揮部,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兼前敵總指揮,陳昌浩兼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李富春任政治部主任。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初期,雖然成立了前敵總指揮部但各方面軍仍然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在執行中央東委員布的《夏洮戰役計劃》時,為了充實、調整部隊的戰鬥力一、四方面軍互相交換了一批幹部,對有的部隊也作了調整。此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仍為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倪志亮,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副主任傅鍾、曾傳六。轄五個軍。 第四軍: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政治部主任劉志堅。轄第一師:師長王友鉤(後王近山),政治委員葉道志;第十一師:師長周世元,政治委員陳錫聯;第十二師:師長張賢約,政治委員胡奇才。 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陳海松,參謀長陳伯鈞,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轄第二十五師:師長韓東山,政治委員盛修鐸;第二十七師:師長陳家柱,政治委員李德明。 第三十軍:軍長程世才(代),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李天煥,轄第八十八師:師長熊厚發,政治委員鄭維山;第八十九師:師長周烈坤,政治委員曾廣泰;第九十師:師長汪乃貴。 第三十一軍:軍長孫玉清,政治委員周純全,參謀長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轄第九十一師:師長余家壽(後徐深吉),政治委員桂干生;第九十三師:師長柴洪儒,政治委員葉成煥。 第三十三軍:軍長羅南輝,政治委員張廣才,參謀長李榮。轄第八十九師:師長吳世安,政治委員吳成忠;第九十九師:師長王波,政治委員王德安。 八月四日至六日,黨中央在毛兒蓋附近沙窩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重申了黨的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決定一、四方面軍混合編隊,組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前敵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指揮右路軍北進包座、班佑黨中央隨右路軍行動。劃歸右路軍的紅四方面本部隊是第四軍和第三十軍。第四軍: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家謀長張宗遜,政治部主任劉忠堅;第三十軍:軍長(代)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李天佑,政治部主任李天煥。 劃歸左路軍的紅四方面軍部隊是第九軍、第三十一軍。左路軍還包括一方面軍原五軍團改編的第五軍、九軍團改編的第三十二軍。第九軍:軍長孫玉清,政治委員陳海松,參謀長陳伯鈞;第三十一軍:軍長余天雲(後為王樹聲兼),政治委員詹才芳,參謀長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第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代)曾日三,參謀長(代)曹里懷;第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總參謀長劉伯承,隨左路軍行動並指揮左路軍。根據中央的規定,左路軍的行動方向,是經阿壩到班佑集結,向右路軍靠攏。 (二)張國燾南下成立偽「中央」分裂黨分裂紅軍時其所屬各部隊的變動 一九三五年十月五日,張國燾在卓木碉公開打出反黨旗幟,成立偽「中央」,進行分裂黨分裂紅軍的罪惡活動。隨後,紅四方面軍及紅軍總司令部、第五軍、第三十二軍共十萬人,分左、右兩個縱隊南下天(全)、蘆(山)、名(山)、雅(安)。南下途中,部隊損失嚴重,付出了重大代價,紅軍由南下時的十萬之眾銳減為四萬餘人。此時,各部隊建制及首長均無大的變動。在黨中央和共產國際的一再電令下,一九三六年三月,南下部隊陸續撤離天(全)蘆(山)地區,向西康東北部轉移。四朋上旬,攻佔道孚,爐霍、甘孜等地後,部隊進行了整編。整編後紅四方面軍的序列是: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轄五個軍一個騎兵師第四軍轄第十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和獨立師,各師直轄營,不設團部;第九軍:轄第二十五師、第二十六師、第二十七師和模範師,師直轄營,不設團部: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仍各轄兩個師;第三十三軍番號撤銷併入第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黃超,副軍長羅南輝,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時,下轄第三十師、第十五師和兩個直屬團;第三十二軍:轄第九十四師、第九十六師(以上軍師首長無變動的,未予列出)紅軍騎兵師:師長許世友,下轄三個團,約三千人騎。還有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政治委員何畏;中共大金省委:省委書記何柱成(後為邵式平);大金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邵式平;「抗日救國軍」總指揮部:總指揮王維舟;金川軍區:司令員倪志亮,政治委員邵式平。 (三)與紅二方面軍會師甘孜共同北上 一九三六年六月,紅四方面軍與長徵到達甘孜地區的紅二、六軍團會師。七月二日,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紅二、六軍團正式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紅軍總部決定將三十二軍編入二方面軍建制。這時,張國燾在黨中央的耐心爭取和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強烈要求下,同意北上同中央紅軍會合。七月初,紅二、四方面軍編成左、中、右三路縱隊北進。左路縱隊,由第四軍第十師、第十一師、第三十軍第八十八師和紅二方面軍組成,由朱德、賀龍率領,七月三日從甘孜地區出發。中央縱隊,由第九軍第十二師、獨立師、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和四方面軍總部組成,由徐向前率領,七月二日,從爐霍地區出動。右路縱隊,由第五軍和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組成,由董振堂率領,七月十日,從綏靖(大金)、崇化地區出勸,負責後衛。七月二十七日,中央批准紅二、四方面軍組成西北局,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 十月,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十一月中旬,在「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彭德懷、總政委任弼時、總參謀長劉伯承的統一指揮下,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和第三十一軍協同紅一、二方面軍,取得了山城堡戰鬥的勝利。十二月二日,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部到達保安的勝利。十二月二日,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部到達保安同黨中央及中革軍委會合。七日,中革軍委擴大組織,由毛澤東擔任主席。此時第四軍:煙長陳再道,政治委員王宏坤;第三十一軍:軍長肖克,政治委員周純全(後為郭述申)。「西安事變」以後,紅四軍、紅三十一軍向東開進,於一九三七年一月到達三原、淳化地區。 此外,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第五軍、第九軍、第三十軍,共二萬一千八百餘人,於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根據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指示西渡黃河。十一月十日中革軍委電令授予渡河部隊「西路軍」稱號,指示組成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並指定陳昌浩為軍政委員會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統一指揮西路軍的作戰行動。西路軍統率第五軍、第九軍、第三十軍和騎兵師。第五軍:軍長董振堂(後犧牲),政治委員黃超,副軍長羅南輝(後犧牲),參謀長李屏仁(後犧牲),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後犧牲);第九軍:軍長孫玉清(後犧牲),政治委員陳海松(後犧牲),參謀長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三十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李天煥;騎兵師:師長董俊彥(後犧牲),政治委員故意賢道(後犧牲)。由於敵人的強大和處境的惡劣,雖經半年的征戰廝殺,付出了重大犧牲,到一九三七年四月,西路軍終遭失敗,余部的一部八百多人由李先念等率領轉戰祁連山,在中央代表陳雲的接應下,至新疆後返延安;另一部九百餘人在王樹聲、李聚奎等率領下分散游擊繞回陝北。至此,紅四方面軍結束了艱苦的歷程,廣大指戰員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周圍,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奔赴抗日前線。 四、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紅二十五軍西征時各部隊的變更 (一)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組成及其活動 北上抗日先遣隊(亦稱紅十軍團),是紅七軍團與贛東北的新紅十軍合編而成的。紅七軍團是由原贛東北地區南下的紅十一軍改編的。 一九三三年六月七日,軍委發出了《關於改編紅軍第一方面軍所屬獨立軍團的通令》,其中決定將「原紅十一軍改為第七軍團」。七月間,紅七軍團正式組建,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肖勁光(一九三三年十月為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下轄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三十四師。 一九三四年七月初,紅七軍團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命令,從福建連戰地區調回瑞金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中央代表曾洪易。七月六日,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執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於十月到達贛東北,在德興、重溪與方誌敏領導的新紅十軍會師(—九三三年一月,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調到中央蘇區後,在方誌敏領導下,又將地方武裝游擊隊和原紅十軍余部織成了新的紅十軍)。根據中革軍委十一月四日的命令,部隊進行了整編。紅七軍團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及地方武裝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紅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和地方武裝分編為第二十師和第二十一師。領導幹部作了調整:任命原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治委員。第十九師:師長尋淮洲,政委聶洪鈞,政治部主任劉英。十一月中旬,為了領導紅十軍團和創造新的革命根據地,按照中央軍委的決定,組成以方誌敏為主席,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為委員的軍政委員會,隨紅十軍團行動並領導紅十軍團。十軍團整編後的任務是,第十九師仍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仍留閩浙贛蘇區,打擊「圍剿」之敵,保衛老蘇區。十二月十日,兩路部隊會合於湯口地區,在潭家橋與敵展開激烈戰鬥,部隊受到嚴重損失,尋淮洲負重傷犧牲,方誌敏等決定將部隊暫時轉回贛東北報據地,但在浙費邊界的懷玉山地區,部隊被敵人包圍,方誌敏、劉疇西先後被捕,軍團參謀長粟裕率僅存的八百餘人突破重圍,轉入閩贛邊界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 (二)紅二十五軍西征和紅十五軍團的成立 一九三二年十月,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陝邊界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於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紅安縣檀樹崗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會議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治委員王平章。轄兩個師一個特務營。原紅二十七師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徐海東,政治委員戴季英,轄第二二○團、第二二一團、第二二二團;原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番號不變,師長姚家芬,政治委員高敬欒,轄第二二三團、二二四團,另將紅軍獨立一師第二團一部編為師特務營;原二十五軍特務營為新軍部特務營。部隊於十一月三日完成編製,全軍約七千人。一九三三年四月,紅二十五軍和皖西的紅二十八軍在麻城大畈會合。會合前紅二十五軍政委王平章在戰鬥中犧牲。兩軍會合後,省委為了進一步集中兵力,以加強紅二十五軍會合後,省委為了進一步集中兵力,以加強紅二十五軍,決定將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編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另將獨立師十六團改為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此時,紅二十五軍的序列是:軍長吳煥先,轄第七十三師、第七十四師、第七十五師。第七十三師:師長周希元;第七十四師:師長徐海東,政治委員戴季英;第七十五師:師長姚家芳,政治委員高敬亭。全軍共一萬餘人。為了堅持皖西的鬥爭,同時決定重建第八十二師。之後,紅二十五軍進至郭家河一帶作戰。 九月,紅二十五軍在黃麻公路通敵包圍,第七十五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出包圍轉移鄂東,仍保留紅二十五軍番號。第七十四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 —九三四年春,紅二十五軍第二次進入皖西與紅二十八軍會師;根據鄂豫皖省委指示,兩軍重又合編為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轄第七十四師、第七十五師。同年九月,黨中央派程子華到達鄂東,傳達黨中央、中革軍委的指示,決定紅二十五軍主動向西轉移,組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並將鄂豫院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根據中革軍委團命令,紅二十五軍的領導幹部進行了調整:程子華任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戴李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部隊於十一月十六日由河南羅山的何家衝出發西征,出豫經鄂北到達陝南。一九三五年一月到六月,沿途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一九三五年七月,在打破敵人的跟蹤「圍剿」後,紅二十五軍得知紅一、四方面軍已在四川西部會師,並將繼續北上。為了策應紅一、四方面軍的北上,紅二十五軍決定進行西征。七月十六日,部隊從戶縣子午鎮附近出發,八月進入甘肅、攻佔兩當、天水、秦安、隆德等縣城,八月底紅二十五軍從甘肅轉向陝北。九月十八日,部隊到達延川縣的水坪鎮,同陝北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勝利會師(陝北紅軍是一九三二年由謝子長、劉志丹等領導創建的我黨的一支革命武裝。一九三五年二月謝子長病逝後,由劉志丹為首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領導。當時部隊已發展為紅二十六軍和紅二十七軍兩個軍)、會師後,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第十五軍團的序列是: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劉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崗,副主任郭述申。轉第七十五師、第七十八師、第八十一師。這三個師分別由原紅二個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改編而成。全軍團共七千餘人。 一九三五年十月一日,紅十五軍團在勞山戰役中,殲敵東北軍一一零師近兩個團和師直後隊全部。十月二十五日,又南下鄜縣攻克榆林橋,殲滅守敵第一○七師四個營。十一月初,中央紅軍經保安進至甘泉以西地區與紅十五軍團會師。會師後,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此時軍團長仍為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馮文彬。轄第七十萬師:師長張紹東、政治委員趙凌波,政治部主任周碧泉;第七十八師:師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崔田民,政治部主任鍾偉;第八十—師:師長賀晉年,政治委員張明先,政治部主任李宗貴,副主任張樹才。隨後,紅十五軍團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參加了直羅鎮戰役。 五、長征時期中央軍委的變更 一九三○年九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搬遷蘇區。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五日,在蘇區中央局成立的同時,成立了中央軍委,中央局書記項英(兼)任軍委主席,毛澤東、朱德為副主席。六月間,又以毛澤東為主席,朱德、項英為副主席,十月間,中共中央發出第一號電,決定:「革命軍事委員會設主席團,以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十一月七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十一月二十五日,根據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及中央執行委員會命令,組成了以朱德、彭德懷、王稼祥、林彪、譚震林、葉劍英、孔荷寵、周恩來、張國燾、邵式平、賀龍、毛澤東、徐向前、關嚮應、王盛榮等十五人的中革軍事委員會,以朱德為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總政治部,王稼祥為主任:總參謀部,葉劍英為參謀長;總司令部,范樹德為部長;軍醫處,賀誠為處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肖勁光為校長。 一九三三年春,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蘇區,五 月十二日,中央軍委第一號通令宣布:中央政府已加委博 古、項英兩同志為中革軍委委員。當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同志在前方時,其主要職務由項英同志代理。在一九三四年二月一日閉幕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朱德仍被選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為副主席。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同志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定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會後不久,成立了以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此時 ,中革軍委主席仍然是朱德,副主席仍然是周恩來、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以後,「朱周王」簽發了數以百計的電報。一九三五年六月,紅一、四方面軍於四川西部懋功會師後,七月十八日,中央發出《任命朱德仍兼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的通知》。黨中央同時決定增補張國燾為中央軍委副主席。軍委領導成員排列是: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張國燾、王稼祥。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總參謀長劉伯承,總政治部主任陳昌浩,副主任楊尚昆,周純全。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恩來。 一九三五年十月,陝甘支隊(即中央紅軍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同陝北紅十五軍團會師。十一月三日,正式成立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令宣布:奉蘇維埃中央政府命令,茲委任毛澤東、彭德懷、周恩來、王稼祥、聶洪鈞、林彪、徐海東、程子華、郭洪濤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十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為了適應新的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紅軍的統一指揮,十二月七日,根據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命令,決定擴大中央軍委;毛澤東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張國燾為副主席。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彭德懷、任弼時、賀龍、項英、林彪、王稼祥、徐向前、陳昌浩、關嚮應、劉伯承、葉劍英、陳毅、肖克、董振堂、徐海東、聶榮臻、郭洪濤、張雲逸、王維舟等二十三人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並以劉伯承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葉劍央為副總參謀長,王稼祥為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為副主任,葉季壯為總供給部長,林彪為中國紅軍大學校長兼政委,劉伯承為副校長,羅瑞卿為教育長。 相關史料來源: (1)《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重編一、三、五軍團,並委任總指揮、政委訓令》(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二日) (2)《關於一、五軍團軍事訓令》(一九三二年六月五日) (3)《紅一方面軍總政委毛澤東已到軍中工作的通令》(一九三二年八月八日) (4)西方軍於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由江西軍區工人師和獨立第三、第十一、第十三團組成,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 (5)《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 (6)《中央軍委命令第一、二縱隊改編為軍委縱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7)《軍委關於我八日行動的部署》(一九三五年一月七日) (8)《我軍九日行動部署電》(一九三五年一月八日) (9)《軍委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一九三五年二月十日) (10)《松潘戰役計劃》(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見《紅四方面軍戰史參考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50-52頁 (11)《中央軍委關於一、四方面軍組織番號及幹部任免的決定》(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12)《中央軍委關於松潘戰役軍隊部署的決定》(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 (13)《夏洮戰役計劃》(一九三五年八月三日)見《紅四方面軍戰史參考資料——長征時期》第64-67頁 (14)《夏洮戰役計劃》(一九三五年八月三日)見《紅四方面軍戰史參考資料——長征時期》第64-67頁 (15)《任命周恩來為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委》(一九三五年八月八日) (16)王鍵英:《中國共產黨組織史料彙編》第139頁 (17)《關於紅一方面軍改編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及其方針任務》(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 (18)《中共中央關於我左、右、中路活動情況》(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19)賀龍:《回憶紅二方面軍》(一九六一年)見《中共黨史革命史論集》第266頁(注) (20)《湘西中央分局致二軍團前委信》(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21)《湘鄂西中央分局報告》(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四日) (22)《湘鄂西中央分局報告》(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四日) (23)肖克:《紅二、六軍團會師前後》《中央黨史革命史論集》第321頁 (24)肖克:《紅二、六軍團會師前後》《中共黨史革命史論集》第321頁 (25)《紅二、六軍團給中央軍委的聯名電報》(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26)《紅二方面軍戰史參考資料》(之九) (27)《中共中央關於成立西北局致張國燾電》(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28)《松潘戰役計劃》(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軍事文獻》第728頁 (29)《紅四方面軍組織發展概況》(紅四方軍戰史編委會) (30)《軍事文獻》第720頁見《電報彙集》(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三、八月十五日) (31)《軍事文獻》第1086頁見《電報彙集》(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十三日) (32)《軍事文獻》第1086頁見《電報彙集》(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十三日) (33)《電報彙集》(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六日電) (34)《中央致張國燾電》(一九三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35)《關於七軍團之編製及裝備的報告》(一九三三年七月五日) (36)粟裕:《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37)粟裕:《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38)徐海東:《回憶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長征》載一九五四年〈黨史資料〉第十期 (39)徐海東:〈回憶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長征〉載一九五四年〈黨史資料〉第十期 (40)《關於離一鄂豫陝蘇區會合陝甘紅軍之決定經過的報告》(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41)徐海東:〈回憶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長征〉載一九五四年〈黨史資料〉第十期 (42)《軍委通令》(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日) (43)《中共中央第一號通電》(一九三一年十月) (44)《任命朱德仍兼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總政委的通知》(一九三五年七月十八日) (45)《任命周恩來為一方面軍司令員兼政委》(一九三五年八月八日) (46)《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關於擴大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的命令》(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七日)(1)(2) (3) (4)點擊進入更多精彩>>>
推薦閱讀:
※誰最遵義之紅色聖地
※長征勝利80周年總結之一:為何紅軍都要去陝北 | 馬前卒
※中央紅軍長征時都帶了些什麼武器?
※為什麼毛澤東親自送朱德上火線?(資料來源新華社)
※紅瑞集團傳承紅色基因 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
TAG:紅軍長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