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以我血薦軒轅 中國歷史上十大經典死亡 可嘆亦可悲

一個沒有嚴肅的思考過死亡的人,不能算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沒有認真思考過死亡的民族,是一個缺乏深度的民族;一個沒有嚴肅的討論過死亡的思想,不可能是有深度的思想。

死亡是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的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與死的狀態。即使生得不怎麼樣,如果死得精彩也不算空來世間走上一遭。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死亡事件。

1、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秦惠王以謀反之罪判處車裂之刑。

很多人根據史料,認為商鞅之所以不得善終,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商鞅不會「做人」,在改革中只顧嚴厲執法,沒有處理好和秦國貴族的關係,導致雙方矛盾激化,最終落得被秦貴族反咬一口;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商鞅自作自受,「商鞅變法,作法自斃」,失去了逃跑的機會,才會走上不歸路。

可是在每位改革家的內心中,生與死,或許早已沒有那麼重要了,只要自己的政治思想能夠得以傳承下去,心中就沒有什麼遺憾了。對於商鞅這樣的人來說,對自己的命運應該早就有所預感。所以,當劫難來臨之時,商鞅選擇了「跑」,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發兵北攻鄭國。商鞅這樣做,其實是在為秦惠王殺自己創造條件。一個國家的相擅自發兵攻打別國,自然是「以下犯上」,因此,治罪是必須的;並且,商鞅封地的兵力與秦國兵力的相差懸殊,所以,商鞅的死也是必須的。

2、屈原

東周列國,死去的壯士太多太多了,僅僅一個刺秦王的武夫荊軻,就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可是這些人又有誰像屈原這般孤獨的死去?

如果屈原不遭貶謫,他仍然是楚王身邊的近臣,殷都破後,他也是要跟著君王,死死地捍衛,非死不可時以一劍刎之的。然而楚王早就拋棄了他。所以當郢都破,楚國亡後,他只能孤獨的站在汨羅江,以身殉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的一生無疑是充滿著悲劇色彩的,對一個生不逢時的人來說,有什麼是比死亡更好的解脫呢?屈原的死,是一個志士的死,是不屈的死,他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志節與倔強。也因為這個帶著不甘與憤恨的死,屈原成為文人倔強性格的象徵,影響了此後無數不得志的文人,也正因為此,一個民族2000多年來要用一個重大的節日來紀念他。

正因為屈原是如此的偉岸,以至於一個民族2000多年來要用一個重大的節日來紀念他。

3、項羽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宿城區)人。自稱「西楚霸王」。其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

早期,項羽從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梁被秦軍殺死後,項羽帶領起義的楚軍繼續反秦。秦朝被推翻後,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劉邦。最後,項羽被劉邦的大將韓信圍於垓下,別虞姬、烏騅,自刎於烏江口。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詩讚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韓信

漢朝初年,大將軍韓信的死最值得人同情。

韓信為漢出初三傑之一,劉邦之所以能奪得天下,有沒韓信是不行的。漢軍出陳倉,就是「用韓信之計」。以後井陘之戰,充分顯示了韓信的謀略和軍事指揮天才。收趙定齊,韓信立了大功。殺死龍且,斬斷項羽臂膀。劉邦幾次大敗,末了從韓信那裡收精兵,方能再戰。 高祖五年,楚漢決戰垓下。開始韓信、彭越不到,劉邦大敗,「深塹而守之」。後來用了張良的妙計,願與韓信、彭越「共天下」,把兩人哄了來。垓下之戰,據《史記》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整個戰役,全由韓信指揮。垓下之戰實乃韓信之戰。呼風喚雨,波瀾壯闊,四面楚歌,英姿颯爽的韓將軍與拔山蓋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凄絕的英雄史詩。

楚漢之爭結束後,功高震主的韓信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項羽一死,劉邦馬上便奪了韓信的兵權;猜忌—削權—殺頭,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韓信功高,有奇謀,善用兵,劉邦豈能容他。韓信之後,彭越、瓊布也為劉邦所害。

5、關羽

關羽的死,最經典地詮釋了英雄末路的無奈,走麥城,也從此成為英雄落難的代名詞。

時間發生於漢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當年關羽正值在樊城與曹仁交戰時。不料孫權因此趁虛而入,派呂蒙統軍偷襲關羽在荊州的根據基地。(因為糜芳、傅士仁的投降,所以幾乎兵不血刃、毫無聲息地奪了關羽的後方)致使外出作戰的關羽分身乏術,不得已撤退。關羽的荊州軍聽知自己的家人被俘(不過呂蒙軍對他們都很好,所受到的優撫甚至超過了平時),頓時沒有了鬥志,紛紛潰散逃跑。此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佔夷陵、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關羽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關羽陷於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是年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西逃璋鄉(當陽縣東北),其部下皆降於孫權。孫權又派朱然、潘璋截斷了他的道路,關羽父子最終為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荊州遂平。

6、諸葛亮

諸葛孔明的死,與關羽之死,同樣具有無可奈何的悲劇色彩,但諸葛亮的死,更令人淚落如傾。一生鞠躬盡瘁,窮心竭力,卻在大功將成之際撒手而去,讓五丈原的秋風透出萬古悲涼。「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遺憾,總在別離之後。

7、岳飛

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時,南宋小朝廷皇帝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岳飛回朝復命。遂未加正常審判,將民族英雄秘密處死於臨安風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這位民族英雄最後的遺言。

岳飛死於他不懂政治,這是一個不難得出的結論,但岳飛在被十三道金牌召回京之時,早已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只是他始終不明白皇帝為什麼要殺他。岳飛寧死也不會舉兵造反去背離自己做臣子的職責與操守,這是他的死贏得人們千古同情的重要原因。岳飛和關羽一樣,因為死而成為一座豐碑。

8、文天祥

《過零丁洋》所達到的藝術高度無與倫比。他感動蒼天,連地名都來幫忙,讓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動世人不只因為他對故國故土故民的無限依戀,還因為他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識時務,以及視死如歸的浩然氣概。一個忠臣孤子的泣血殘紅,譜寫成一首人間絕響的正氣歌。

9、于謙

于謙是明代歷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明史》稱他「英邁過人,歷事三朝」。他的命運與明朝兩次重大事件——「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緊密聯繫在一起。「土木之變」之後他成為救時英雄,舉國擁戴;而「奪門之變」則使他以「謀逆之罪」,命喪刑場。

于謙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他有忠誠無私的人格與濟世為民的抱負。年輕時,他就以一首《石灰吟》言明心志:「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始終如一地嚴格要求自己,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于謙被抄家時,家裡除了代宗賜予的寶劍等物品外,別無餘物。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南宋時,愛國英雄岳飛力主抗金,被奸佞小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三百年後,抗擊蒙元貴族入侵的于謙以「意欲」謀反罪被處死,罪名都耐人尋味。巧的是,兩人死後都被安葬在杭州美麗如畫的西子湖畔,接受人們的憑弔。

10、譚嗣同

他要以死來警醒人們:在中國,改革與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你們看到我的死,就知道應該怎麼做。賦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義,譚嗣同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橫刀笑對蒼天。歷史沒有辜負他,菜市口滾落的頭顱最終埋葬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譚嗣同真正賦予了死亡最偉大的意義,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聲氣相通。


推薦閱讀:

軒轅道齋的【武術】8
黃帝到底姓什麼?姬?公孫?還是軒轅?
軒轅黃帝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軒轅

TAG:中國 | 歷史 | 死亡 | 中國歷史 | 經典 | 十大 | 軒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