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拳筆記心得
太極拳練到一定的階段,常常會因為對一句話的理解,而提升一個層次。我將對自己影響較大的幾句話寫下來,供大家參考。也希望大家也來參與。就象禪宗的燈語,一一相傳吧!
(一)骨頭勁
上海的一些老拳師,常常會說一句話,便是「你有骨頭勁!硬了!」
一開始,我老不服氣,我便放鬆整條手臂,想推他個措手不及。沒想到我被輕飄飄的打飛了。他還是扔下一句話「你有骨頭勁!硬了!」近有大半年時間,我常常體會著被他打飛的感覺,也常常想起他的這句話。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我在與師兄弟的推手過程中,我突然領悟了這一點。奇怪得很,我發現我的太極上了一個台階。象是禪宗所說的頓悟吧。我將我當時的理解與感覺陳述如下:
其實,老拳師所說的我有骨頭勁,意思是,我的勁是透過骨頭傳出的,給對手有硬的感覺。對手隨時能感受我將發未至的勁。因而,對手能聽住我的勁源,將我打法。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所謂的「骨頭勁」呢?
初練太極者,一出手便是整條手,作為一體的手。而實際上,太極要求的手,不能這樣。太極手應該是分清手心與手背。手心與手背中間便是骨頭。
倘若,與人推手,我是用手心敷著對手的手腕或肘,我的勁不能用手心和掌上的勁。因為,勁走陽面,手背上的勁一旦透過骨頭傳到手心與掌面,勁便出了骨頭。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涵空手心,通過舒指,將勁從手指背滲透到對手的背後或腳跟,乃至對手命門後遠處的某一點。這樣的勁,就不會出骨頭。
反之,倘若,我用手背粘聽對手的手腕,我也不能直接用手背勁打對手,因為,我粘著的是對手的手腕陽面,對手也會將勁自然反彈出來,這便是推手中的雙重。正確的做法,也是分清自己手的陰陽兩面,涵空手心,一旦對手發勁,一方面可以用意念直入地心,地心反饋勁通過手背直接反彈(對手勁不厚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指或通過肘尖,將對手的勁路引空(要看對手的勁的方向而定)。這樣,避免了我用骨頭去頂碰了。勁也不出骨頭了。
後來,我的這種感覺越來越細膩。身體各處,我皆能將骨肉「分離」了。勁與氣血的感覺,也逐漸分細。聽勁也隨之提高。
(二)用地球打人
老拳師高興時,會讓你摸摸他身上的「東西」,還會「縱恿」你用盡全身力氣推他。當我真用全力推他時,發現他象一座大山一般,紋絲不動。而在我不經意之間,卻被他打飛了。只見他笑哈哈的樣子,似乎什麼也沒動呀。常讓我摸不著頭腦。而他卻詼諧的對我說「我用地球打你」!
「用地球打人」是在我初學太極拳一年時聽說的。我當時覺得,太極拳最不可思議的莫過於此了。這位師傅時年七十五歲,身高不過160,體重不到90斤。而我當時才28歲,體重150斤。當時,如果不是他的「縱恿」,我是不敢用盡全身力氣推他的。因為我之前學過五年查拳,練過沙袋,對摔過三隻20來斤的鐵沙包。又學過一年太極整勁。我想,我沒理由推不動他。更不可思議的事,他能在談笑間,將我打飛。而他唯一的解釋,便是神秘兮兮的「我用地球打你」!
過了三年多時間,我的「骨頭勁」悟透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教師弟練太極整勁時,我突然領悟了「用地球打人」的道理。
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如下:
兩人攻步相對,左腳在後,右腳攻前,我的右手在前,手背朝上,敷住師弟的左手肘窩。左手在後,手心朝上,托住他的肘尖。他的動作也如此。我用整勁推他,他用整勁推我。形似頂牛。突然之間,我發現,我只要立身中正,手腳的陰陽分開了,我不用力,不用整勁,我師弟的所有整勁都被我「吃掉了」,如石沉大海。師弟也覺得神奇,發現我根本沒有用整勁,而他無論如何也推我不動了。我想起了那位瘦小的師傅說的話,我也神秘兮兮的說:「我用地球打你」!
其實,後來我仔細想想,我主要有以下幾點心得:
1、會氣血沉降,才會將對手的勁力沉入地心。而不是用蠻力去拉對手。接觸對手的觸點要「含胸拔背」(比如手、臂上的胸與背),而不但只是胸和背。
2、腳底平韜地面,而不是五趾抓地。盡量讓腳底板與地面的觸面大一些,更能承受重力。
3、涵空腳底心,理論上是分清了腳的陰陽虛實。實際上是為了便於發動地心的反饋力。意思是腳上也要「含胸拔背」
4、發動地心反饋勁力前應虛領頂勁,目的是讓地心的反饋力放長、放遠、放鬆、放透。悟透這個道理後,我發現,根本無須用攻步將重心放低。平時隨意一站,也能作到這一點。
後來,由此引發我獨腳站立,發動地心反饋力的念頭。在此感謝與我只有兩面之緣的上海中山公園裡的葛老師(去年,我特地去拜訪他與徐老師,可惜沒碰著)。
(三)肘尖長眼睛
雙推手或爛採花中,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如何做好「肘空一大片」、「肘打一大片」呢?老拳師會形象的告訴你:「肘尖得長眼睛」!初聽這句話,我還以為是句玩笑。人們都說「拳頭不長眼睛」,那麼肘尖又如何長得了眼睛呢?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雙推手中,我發現倘若將自己的雙手變成「兩扇門」,開合自如,不但手指上,你得用眼神顧及,肘尖確實得長上「眼睛」(兩隻肘尖各長一隻眼睛)。
肘尖長眼睛的感受與體會:
1、肘是最容易被對手拿住勁路也是最容易化卻勁路的所在。必須刻刻留意。
2、一旦能夠開肩,肘的活動範圍是最廣的,也最善於欺騙對手的勁路,留意於肘尖,便能隨時誘對手粘隨你的肘尖,不肯放鬆。
3、你用肘尖的「眼睛」注視對手的面門(如右手腕粘住對手的右手腕時,稍右側身,略抬肘,有用肘尖擊打對手面門的意念,你非真打),對手會驚慌失措。同時,你的神貫穿對手的命門,兩肩肘一抖嗦,便將對手打發出去。
4、倘若對手粘住了你的左肘,你只要用肘尖的「眼睛」注視對手的面門,便會反粘住對手的左手掌,這是,你的右手只要輕輕拈拿對手左手的其中兩點,用神貫穿對手左肩胛,象手握劍般的,將對手的整條手臂當成是你的劍,對手的左肩胛便是你的劍尖,用對手的手臂之劍點發對手(我將它稱之為:拿兩點打第三點)。等等,只有你領悟了「肘尖長眼睛」的道理,一切會變得輕靈自如。
(四)聽、問、欺、吃
這大概是太極推手中最常聽到的俗語了。不理解時,如在霧裡雲里,理解後,天朗月明。我為這幾個簡單的漢字,煞費了一番苦心。
聽什麼?問什麼?如何欺?如何吃?
個人感覺與體會如下:
1、太極的聽勁,到底聽些什麼?其一,聽勁源;其二,聽勁路方向;其三,聽勁力大小、厚薄;其四,聽對手勁的目的。
2、問什麼?一問對手中軸藏否;二問對手勁的真假;三問對手聽勁如何;四問對手功力大小。
3、如何欺?一用指欺、二用肘欺、三用肩欺、四用身欺。
如何吃?「開」吃、「沉」吃、「提」吃、「引」吃。箇中滋味,還得靠自己在推手中摸索??
(五)活人推手樁
取名活人推手樁是為了感謝GENE先生轉貼詠春拳葉問大師「黏手是活木人樁法 」的理論。
練太極的都知道,太極拳發展到了今天,太極的拳架已經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拆架」作用。如今誰也不會拿一式「單鞭」去對敵實戰了。
那麼,太極拳架的作用,也逐漸轉化為一種動態的「站樁」。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如今的太極拳越練越慢了。因為,行拳走架的目的是在尋找自身太極的感覺,尋求自身與天地萬物間的太極的感覺。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如今的太極拳要求的是「大松大柔」而不再是「剛柔相濟」。因為,只有「大松大柔」,才能尋求渾身輕靈意,才能得到活潑潑的太極靈機。
拳論有云:「有人若無人,無人若有人」、「兩個人打拳,一個人對手」等等,講的都是一個道理。那就是:打拳便是推手,推手便是打拳。打拳時,你要處處感覺前面有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你推手,你必須象平時推手般的打拳;推手時,你必須求得自身的中正安舒,忘卻對手的存在。你心裡不要存想發人,你只想與大自然間的一片「虛空」說話。你只管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去尋求你的立身中正、支撐八面。可見,打拳便是站樁,推手也是站樁。
在站活人推手樁時,你要旁若無人,你要忘卻自身的存在。你是廣袤自然中的一棵小草,任憑風雨頓驟,你只管舒展你的個性化舞姿;你是普通平凡的一塊石頭,你只管親近寬廣的大地,任憑颶風海嘯,我與大地共存亡;你甚至是一位超凡脫俗的老者,你只管與你的白雲對話,與你的大地對話,與你周身的虛空對話,你只管自在的去聆聽大自然悠揚的簫聲。
推手只是一種訓練,你倘若如此,忘卻了對手的存在,也忘卻了自身的存在,你才能真正忘卻輸贏為何物。
你有親近自然的心,大自然的太極便在你的心中了。
註:聽的玄乎,權當我是自言自語吧!
(六)大塊文章
我前些年游黃山,見黃山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幽不能筆、雄無可比、奇不能狀之時,剎那,眼前一亮,見一摹崖巨石,上寫「大塊文章」四個蒼勁大字,我由衷快感,一併噴發。而同是天下美景,桂林就少了這種意味。初到桂林,心中為之一驚。半小時過後,開始眼睛有些疲倦。看厭了,幾乎象是民國期間,南京中央電台的女播音員的語調。同樣的頻率、同樣的語氣、不分句讀的念讀文章。
走邊了名山大川,我開始感悟到,太極拳何嘗不是象黃山一般的「大塊文章」呢?看太極高手行拳走架,就如同重回黃山,欣賞一篇「大塊文章」!
文章有段落,太極拳也同樣如此;文章有句讀,太極拳也復有句讀;文章有情有景,行拳走架何嘗不是如此!文章氣勢磅礴,太極拳亦如浩浩長江。文章有問有答,行拳走架也應與天地、白雲、花草相呼相應......
初學太極拳,師傅總說要「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其實,這是對「小學生寫作」的要求。練拳三五年後,就應該開始注意「大塊文章」的段落、句讀、層次、意境....倘若,我們還是象小學生一般的「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那麼,我們只是練了一個動作,而不是一套拳,我們只是講了一句誰也聽不懂的長句子,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太極拳分三節,就想文章有三個段落。每一段落,均是另起一行,空兩格行文。行拳走架也復如此。每一段落結束,神情必須有一個交代,不能「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下去。神情向誰交代?向天地、白雲、花草交代。你應該舒展你的意氣,再開始你的第二段行文。
每一段落,有十幾句、乃至幾十句話組成。每一句話的結束要麼是句號,要麼是問號,要麼是感嘆號。太極拳的每一節中,也有不同的式組成。每一式的結束,你的神情必須有一個交代。勁路略作停頓,意念無限放長。每一個意念都能表達你對拳的理解。一句完整的話,有時有幾個逗號,也不能「一氣呵成」。行拳走架也同樣如此。太極拳中的每一式中,有幾動或十幾動。每一動之間,要有「顧盼」意、要有「摺疊」意。所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上提寓下意,下沉上拔勁。左顧聽右,右盼思左。
如此行拳走架,你會覺得太極拳太難。我打拳十年,沒有一遍是我滿意的。正象我的文章,寫了之後,不再有看的勇氣。
我想,太極拳的魅力也在於此吧。文章千古事,太極拳何嘗不是如此?!<
(七)向孩兒討教聽勁
恭喜manman有兩個寶貝兒子。記得我是在女兒出世一個星期開始學習太極拳的。在與女兒的玩耍過程中,著實領悟了許多太極道理。「向孩兒討教聽勁」便是其中之一。
1、你在與你的孩子玩耍時,用手心輕輕敷住他(她)的小手,小手動,你大手便跟,你的手緊隨小手的動而動。
2、小手不動,你大手逗他(她)動,動急則急隨,動緩則隨緩。
3、你的大手不要脫離小手。
4、因為是你自己的小孩,我不說你也明白,你可千萬不要讓他(她)哭噢。所以,在敷住小手時,其實練的是腦子的功夫啊。你心存吝惜,你心細如絲了,你的聽勁也自然提高了。
當心,我可為此被我女兒的小手打破過兩副眼鏡噢!如今,我女兒已經十周歲了,她常調侃說:「老爸的功夫是我教的!」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2)
糾正了「手舞足蹈」的「病」之後,練拳時,丹田就有東西了,平時練拳,開始學會了以腰胯帶動四肢的運動方法了。這時,許多人會犯又一種「病」,那便是「前赴後仰」。
原因是,剛剛學會「腰帶四肢」的人,腰胯與整個身體是連成一體的,腰胯一動,他的整個胸背部也隨之運動起來,加上這一階段的習拳者開始品味太極拳中「綿綿不斷」的東西了,打拳的自我感覺也好了起來。時間一長,他的胸背部幅度越來越大,而他自己常常陶醉在期間,自以為得到了太極拳的精髓。拳論所說的「過猶不及」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糾正的方法:1、木偶人打拳法將自己用意念模仿成一隻舞台上的木偶,頭上、手上、腳上、身體腰胯部位均有幾個繩子吊拉著,腰胯部位一發動,其他部位象木偶般的跟著運動。寧拙勿巧。保證身體胸背部位的中正安舒。
2、重新回到師傅那兒,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重頭開始學一遍拳架。
3、每一式單操動作,叫師兄弟按住你的雙手,看看能否順利的打拳。
糾正了「前赴後仰」的太極拳病之後,你便真正學會了什麼叫「含胸拔背」。你的中丹田也開始運轉起來了。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3)
「顧此失彼」的毛病,常常發生在太極拳的中級階段。那時,習練者的太極拳架已經中正安舒了,下丹田的勁路也順暢了,中丹田的氣血也開始能夠走動了。勁路也由緊變松,架子也由開始舒展開來。外人看他打拳,能夠感覺得到他的一些神韻來了。
一般的人,逐漸開始獨立行功走架,脫離師傅,慢慢修鍊了。
這時,倘若沒有人及時提醒他「顧此失彼」的毛病,可能他的太極修為就此停頓下來。許多習練太極拳的十年不出門、或者幾十年也沒有多少修為,原因就在於此。許多大師級的太極拳師,也會犯同樣的毛病。而他們自己往往覺察不到。
許多習練太極拳的人,不敢與其他門派的人交手,多半是因為他的推手只能在同門內進行,一旦離開太極推手的規則,他們無所適從(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如今的太極推手比賽規則中,先要讓參賽者表演一套太極套路的真實原因)。
自己覺察不到「顧此失彼」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病不是形體上的毛病。中正安舒了,形體上還會有病嗎?!
毛病出在習練者的「意念」上。
因為在這一階段之前,他們過多的注意了自己的勁路與氣血,過多的注意了自己的身體語言。相對忽視了意念。
從來不知道「耳朵」在打拳中作用的人,就有這種太極拳病。
知道了病因,也就能夠對症下藥了。
耳朵與眼睛在行功走架中的作用很重要。原則上有以下幾點分工:
1、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觀靜態的上下左右四面與運動過程中的「顧盼」耳聽上述六路外,更重要的是背後「命門」、「神道」兩穴。
2、耳朵與眼睛配合運動中的手足「交替輪班」
3、耳朵「斂內」、眼睛「含外」
學會了眼睛與耳朵的作用,太極拳的修為自然上了一個層次。也就到了「太極出門」的時候了。當然,理真正的太極奧堂還遠呢!
(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4)
學會耳朵在行功走架中的運用,其實不算太難。眼睛的運用確實是一件頭疼的事。太極拳高手聽勁,其實是聽你的眼神。你的眼神過了,對手便會乘機打你的回勁;你的眼神丟了,對手便會敷蓋你的勁源。你的眼神正了,對手會顧盼,你的眼神斜了,對手便能騰挪閃戰。之所以你的眼神常被對手所制,原因是,你的拳架中眼神的運用沒有掌握好!這種太極之病,我將它稱之為「神不守舍」。
翻開現有的任何一本太極拳書籍,對耳朵在拳架中的功用,隻字不題。對眼神在拳架中的運用,無非有兩種觀點:其一,眼隨手移;其二,手隨眼轉。
其實,眼隨手移的結果,便會造成眼神的「丟」;手隨眼轉的結果,會造成眼神的「過」。大多太極拳師只講勁路上的「不丟不頂」、「不即不離」,其實,眼神上的「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更為重要!因為勁路上的丟頂,可以用眼神來補救,而眼神上的丟頂,是無法彌補的了。拳論云:「勁斷意不斷」。眼神的過或不及就是意念的丟與頂,那是無法補救的。
我前些時日,就處於這種病狀之中。後來採用了下面的方法,如今還在努力之中。在行功走架時,內斂眼神(眼睛內視至腦後),意念想像自己腦後對應眼球的兩點彷彿能夠看見東西,然後,將「腦後眼睛」的視線,沿自己的兩個耳廓方向朝前面籠罩。餘光管住自己的手指與腳尖。臉部肌肉放鬆,略帶微笑。(八)太極拳階段性的毛病(5)
行功走架中,「一氣呵成」幾乎是一些拳師刻意的追求。他們還會將拳論中的「綿綿不斷」、「行功如抽絲」等等一大套理論來反駁你。如今的競賽套路的評判標準中好象就將「一氣呵成」作為一個評分值的。
在我看來,太極拳行功走架中的「綿綿不斷」並非指速度均勻的「一氣呵成」。而是應象浩浩長江一般,水流不斷,但洶湧澎湃,錯落有姿,動靜有常,時而涓涓、時而滔滔,有情有景。這樣的拳架,才會練就「輕靈靈、活潑潑」的太極來。
具體方法參見本欄中(六)大塊文章
(九)內家拳的魅力
《娥眉拳譜。心解》:"爾以丹田,我以湧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
談些對以上幾句口訣的看法,以答圓月彎刀兄。不知能否強差人意。
1、這幾句話,從語意上分析,應該是完整一體的一個流程。從我習練太極拳的角度理解,似乎揭示了內家功法的訓練過程。是一個從「整勁--氣血--意念--渾元(無極)」的過程。
2、從技擊角度分析,是破招。你用整勁,我用氣血引化;你用地心反饋力打我,我「一接四梢空」,用意念牽罩;你用意念敷罩,我整體一個渾元,在自然中找生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3、「爾以丹田,我以湧泉。」中的丹田我理解為「前有丹田,後有命門」的下丹田。也是太極拳論所云「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所在。大凡練整勁者,每天注重的也是這一位置。說白了,就是斂胯、尾閭前翹、提肛所要求的,目的是讓盆骨擺正。命門是整勁的「中場發動機」(套用足球術語了,見笑)。整勁一旦發動,其勢不可擋。內家的魅力之一便是整勁了。
4、整勁一旦發動,唯一能夠破解的方式便是老拳譜所謂的「鐵牛沉海」。湧泉無疑是氣海的入口處。從現代語言來分析,就是用自己的氣血下沉湧泉,將對手的勁力化入地心。同時通過地球的反饋力還給對手。這便是太極拳所說的「借力打力」了。內家拳魅力之二就在於「借力」。
5、不讓對手發動整勁、不讓對手借用地心反饋力的唯一方法,便是用意念敷罩對手。意念的發動離不開四梢。許多內家拳描述的毛孔張開、頭髮、汗毛根根如劍、身上四肢百骸如長眼睛云云,都是對大師們用意念敷罩時的情形。太極拳形象的描述為「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意念的發動威勢具來,對手難免有恐懼心理。一有恐懼,高手打的便是你剎那的感覺。內家魅力之三便是「用意」。
6、破解意念的唯一方法便是「用神」。神不能刻意「用」之。只有到了「神明」境界的人,「無為無不為」矣。那便是自然。「神明」的境界是內家拳習練者一生的目標。這一點,我談不好了。就此打住。
(十)「拳不接手」解
《娥眉拳譜。心解》開卷明旨,云:「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為蛾眉。」可見,拳法的關鍵所在就此四字。
如何理解語意簡單,寓意深刻的四個字呢?本人想從太極拳角度談些看法。
A、解「字」:
1、拳:不是「拳頭」「直拳」「勾拳」的拳,而是「太極拳」「內家拳」的拳。指的不是作為招術的「拳」,而是一個體系,一種方法。我個人將它理解為「拳法」。
2、手:不是「對手」「拳手」的手,而是「一手一太極」「無形手」的手。指的不是整體的敵對一方,而是敵對一方的具體招數。
3、拳不接手:講的是作為一種奇特的拳法,其歸根要旨,必須明確,對敵時,你不要為對手的具體招數所迷惑。不要「以手打手」。不要「以招對招」。必須尋找更好的破招之法。
B、「拳不接手」的好的破招之術是什麼呢?
太極拳將究的是「用中」、「打中」。
1、「中」是什麼?對「中」的理解,每一門派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個人意見,所謂的「中」便是「百會--會陰--兩湧泉中心點」之間的連線。那是無形的,用意念能夠體會得到的東西。而且,一旦體會到了這一中線的存在,日久天長,這一中線會慢慢變粗、變長。最後,又能夠隨你的意念隨意變動,或細如遊絲,或動若巨蟒。
2、如何「用中」、「打中」?每一門派也各有心得。形意習慣於「中如槍游」,八卦喜歡將對手的身軀作為自己的「中」,「玩中於五行掌間、走中於八卦步內」。
其實,娥眉拳譜里,已經將用中的內涵講的十分清晰了。「爾以丹田,我以湧泉;爾以根摧,我以梢牽;爾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無影無形。」講的便是中線在「勁」、「氣」「意」「神」的控制下不同的表現形式。
與外家對手,許多太極拳手,往往看到對手速度與力量結合的「快手」,而無所適從。被對手眼花繚亂的著數所迷惑。吃虧是難免的了。不妨學學娥眉的「拳不接手」,我想會有所悟。
(十一)「意在形外」解
《娥眉拳譜。心解》「意在形外,其體自松,其氣自盈,其道自通,內勁通靈,玄妙自生。」一節,詳細分析了內家中「意」的用法。
大家都知道另一句口訣,叫「意守丹田」。不知是那一門的秘訣。我找遍太極拳論,都沒發現這句話。可是,一些太極拳師卻將它奉若至寶。最後一個個練得大腹便便。所以,我覺得從太極角度解釋「意在形外」十分必要。
A、有關「意」
「意」的概念紛繁複雜,我們不想做無謂的論爭。只是為了將問題說明白,我還是簡單定義一下,純屬個人看法而已。我所指的「意」,是一個人,在肌體松靜狀態下,高度集中的內心活動。當然,這一內心活動,必須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對手的接觸產生交流。而此時的肢體也理應是松靜的。一旦僵硬,「意」便會中斷。而一旦「意」的中斷,便會被對手與以可乘之「機」。得機者,也容易得「勢」。
B、「意」的作用。
「用意念打人」,說的是一種境界,比較籠統,容易產生誤解。準確的說,意念的作用是為打擊對手尋找「機」會。高手之間,意念的騰拿閃戰,旨在讓對手產生「頂撞」、「丟躲」、「滯疑」。對手的上述表現,即便是極其微弱,高手也是「心如明鏡」。他期待的便是你內心一絲絲的微妙變化。高手也便在這一微妙之間,得他的「機」,發動他的「勢」,整他的形。
簡單的說,意念的作用是尋找「戰機」。
C、為何要「意在形外」?
1、倘若我們意守自己的丹田,對手只是感覺我們完整一氣,象一個大球。即便這個球很大、很渾厚,只要對手找到一個支點,球體自然會被移動。
2、倘若我們意守丹田,我們的意念就不會「輕靈靈、活潑潑」,我們的腳便會少了許些變化。
3、倘若我們的意念守著丹田,我們一旦發勁,只是由自身的身體內的勁力在意念的帶動下,向外傳導。這樣,待我們的勁路到達對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這時,一旦在發動前被對手聽住,容易被「蓋」,在發動中被對手察覺,容易被「敷」,在發動到自己手臂之前位置時,容易被「吞」,一旦到了手腕位置,容易被「對」。
D、「意」應在哪?我個人體會,在推手中,將自己的意念分成幾個部分。其一,在頂,由頭頂百會無限向上張揚;其二,粘住對手的一手,隨對手勁路無限放遠;其三,空出一手,一方面防止對手的「肘、靠」,另一方面,一旦得「機」,可以立即造勢;其四,通過自己的眼睛與耳朵,將意念管住對手命門或其他「點」。
E、「意」的常用變化:
騰拿:以上幾方面的意念,在形體不動的情況下,相互之間串通一下,上下一拔、一沉、一張、一馳。
閃戰:以上幾方面意念,在形體不動的情況下,相互之間串通一下,左右一顧、一盼、一開、一合。
——太極道人——
推薦閱讀:
※南師講唯識與中觀摘錄筆記系列7
※最全的外國文學筆記
※學員筆記|SFMA多部位伸展分解——脊柱伸展
※盜墓筆記麒麟血經典語錄集錦15條
※[轉載]2.趙幼斌老師教授 85式楊式太極拳學習筆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