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學者:中國缺乏自動的制衡機制

應引入相應的政治改革,加入監督制衡機制,合理配置資源

【財新網】(記者 李增新 林倩婭)印裔發展經濟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巴丹(Pranab Bardhan)認為,如果中國不進行政治層面的改革,沒有良好的監督與制衡機制,不平衡問題會繼續存在。

巴丹7月6日在國際經濟學會(IEA)第16屆全球大會上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過去的30年中,無論是經濟增長、消除貧困還是社會政策方面,都比印度做得出色,這點毋庸置疑。但從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印度的私營企業發展狀況要優於中國,更有活力,數量更多,資本市場也更為成熟。

巴丹說,中國的一個現實情況是,如果沒有良好的關係,私營企業要獲得貸款並不容易,「這就導致有些私營企業與政治相關聯,同時國有企業也受到政治影響,長此以往,問題就會產生。事實上有人認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越來越像權貴資本主義。」

他以印度的環保為例,如果環境被污染,人們會上街遊行抗議,領導人必須加以重視,否則他們在下一次選舉時就會遭殃。在印度教授看來,有人反對「權貴資本主義」,有人不滿不平衡現狀,問題每天都會有,關鍵在於是否引入監督與制衡機制。因為政治制度的原因,中國缺乏自動的制衡機制。

「如果不進行一些政治改革,不引入一些監督制衡機制,問題將一直存在。」

在巴丹看來,中國存在著產能過剩,資源配置導致資本回報率低的問題。他說,中國的確投資了許多項目,但並沒有加以充分地利用,投入產出比不高,例如一些建成的建築物並沒有投入使用,或者高鐵實行減速等。

提到中國不平衡發展的現狀,巴丹說,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家庭收入增長並沒有那麼快。而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多,中國人的儲蓄率和投資率都非常高,但消費卻沒有那麼多。

他對此的解讀是,有兩大原因導致中國居民消費率不高。其一,一些西部內陸省份的人想要移民到東部,卻受限於戶籍制度。中國戶籍制度正處於緩慢改革中,但不夠快,而戶籍制度的改革將帶來消費需求的上升。

其二,人們之所以偏向於存款的原因是對福利制度的擔憂,擔心他們退休時沒有養老金、子女的教育成本高,醫療費用過高。「如果中國政府能消除人們在這三方面的顧慮,將有利於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率自然會上升。」   

(本文來源:《新世紀》-財新網 )


推薦閱讀:

機理與機制的含義是什麼?二者有何區別
建立完善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調研報告
十四種基本防禦機制
陳實:刑事庭審實質化的維度與機制探討
分析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逃逸機制 -抗原呈遞

TAG:中國 | 學者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