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前玉器製作工藝初探

漢代前玉器製作工藝初探

關鍵詞: 前玉器 初探 漢代 工藝 製作

中國的玉器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最初的玉器製品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的遼西興隆窪文化,自此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初。由於年代久遠、疆域遼闊等原因,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玉器製作工藝既缺少實物考證,也沒有史料記載,只能用間接的資料來推論古玉的製作情況,例如通過審視古玉表面上的痕迹,從痕迹的形狀與玉料表面所構成的角度中,推測當時所使用的工具種類、施力方向及琢磨目的,還原古代玉工進行切割、打孔、鏤空、琢紋等工藝所使用的工具與方法,作為深入研究的基礎。

一、玉器製作工具

根據出土玉器和傳世品上的痕迹觀察,結合現存古玉作坊的老器具,推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的琢玉工具主要有砣具、線具、片具、桯具五類。

砣古代稱砂碾,又稱輪鋸或轉盤刀,是一種圓盤形的加工具,利用簡單機械旋轉運動的方法,達到截割切鋸、勾徹磋磨玉料使之成形的目的。具是一種圓盤狀的工具,有寬砣、斜砣、平砣、大砣、細砣等,可以用於切割玉料、雕琢紋飾、製作鏤空、打磨器表等工序,是各種琢玉工具中,功能最廣、使用最普遍的器具。

線具包括軟性線具、三角棱條具、金屬薄刃線三類,主要用來切割玉料、製作鏤空等工序。軟性線具由雙手各持線繩一端,來回拉切,線繩隨著施力大小與玉質結構的疏密程度上下起伏,會在切割面上留下由寬漸窄的弧形痕迹。三角棱條具與金屬薄刃線都安裝在弓形把手上拉鋸,三角棱條具的切割處呈尖角狀,金屬薄刃線則留下平直細利的拉鋸痕迹。

片具長而扁平,邊刃沒有具齒,使用時安裝在特殊的架具上來回拉鋸,主要用於切割玉料的工序,切割處呈現平直薄利的現象。此外,管具和桯具都是打孔、鏤空、壓地的工具,其中,管具有大管、中管、小管之分,雖然孔徑大小不一,但是琢磨特徵都是圓形的凹痕。桯具則是實心的尖錐狀工具,琢磨痕迹呈現上大下小的喇叭現象[1]

二、切割

玉器製作工藝是石器時代石器製作的延伸,開料是製作的第一道工序。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們借鑒石器的加工手段,可能採用摔擊法使大塊玉料分為若干小料。這種方法不可控制,對珍貴的玉料損失較大,逐漸被鋸切法替代。鋸切法是利用石鋸、線鋸等對玉料切割成片狀或塊狀以備進一步加工。從器面遺留的製作痕迹分析,鋸割是用片狀工具加硬砂與水直線運動往來磨切。[2]利用石鋸切割用於片狀和形體細長的玉料,有時難以一次成型而採用兩面對切,往往因兩次切割沒有處於同一水平面上而在玉片上留下凸起的台痕,這在粗製玉器中有大量體現。線鋸是用柔性的線狀物如麻繩、馬尾、動物筋等,將兩端綁在弓形木器上製成鎪工或直接用手直接攥住線狀物兩端拉動結合解玉沙進行開料的。利用線鋸切割玉料會在玉器表面留下橢圓或拋物狀弧形痕迹,且這些連續和弧形痕迹彼此不平行。線切割工藝是崧澤文化的首創,它為新石器時代用玉巔峰的到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條件[3]。解玉砂和三種切割方法的應用代表著玉料的切割方法在新石器晚期已經成熟,後世也僅在切割工具的材質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略有變化。

三、鑽孔

打孔工藝也在石器上早有體現,至新石器時期玉器的鑽孔已經突破了工具鑽孔的使用目的得到廣泛應用。新石器時代玉器主要用錐鑽、桯鑽和管鑽結合解玉砂鑽孔,對於片狀器一般採用單面鑽孔法,較深的孔多採用兩面堆鑽法。

錐鑽是最原始的鑽孔工具之一,在新石器時期為錐形石質鑽具,它多用於較薄的片形玉器上。錐鑽成孔的孔徑較小,一般在0.1至0.3厘米之間,孔洞呈漏斗狀。石質錐鑽可以用手拿著直接鑽孔,也可以連接鑽桿使用。桯鑽法又稱桿鑽,開始的鑽為實心木棒,後來演進為把鑽頭連接到鑽桿上使用。使用桯鑽鑽孔,分為單面鑽和雙面對鑽兩種。單面鑽因受鑽面用鑽時間較長而孔徑要大於對面者,其孔形似上大下小的漏斗狀,而孔壁稍顯凹弧形。雙面鑽的兩個孔型基本相同,有時兩面鑽的兩次鑽頭相接處,因鑽頭較圓,孔壁上會留下一周凸起而尖銳的台痕[4]。管鑽法即用圓形鑽具鑽孔,其孔形特點是:兩端孔徑大小基本相同,孔壁平直、光滑。新石器時代管鑽鑽孔方法分為單面鑽和雙面對鑽兩種。管鑽會留下玉鑽芯。無論單面還是雙面鑽,都留有台痕。

在齊家文化對兩面對鑽後的台痕有其特殊的處理方式,在穿透後對鑽孔壁進行休整,所以雖孔壁不見痕迹,亦無對鑽錯位遺留的台階,但孔形不圓,常見直向研磨的痕迹。應是在兩面對鑽後用線鋸進行休整。這在戰國玉器的鑽孔上也屢有發現。

從各文化出土玉器來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明顯的表現出了鑽孔技術由簡單向複雜的發展過程。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鑽孔孔徑逐漸由小漸大,可以滿足不同器形的鑽孔需求。當時的鑽具種類已經比較豐富,鑽孔技術也比較發達,但從器物孔徑分析鑽體磨損度大,硬度不高[5]。同切割工藝一樣,鑽孔工藝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在工具與技術上成熟,後世的發展只是工具材質的變化。

四、鏤空

鏤空也是新石器時代常用的雕刻技法,我認為是鑽孔工藝的延伸,在技術上大致有兩種。早期的鏤空技術屬於磨製法,用堅硬的石片形帶刃工具,在其表上用手工推拉研磨,或從一面磨,或兩面對磨,把玉器件磨透而出現孔洞,在鏤空處的邊緣一般呈刃狀。良渚文化時期,鑽磨法鏤空技術已經出現,從出土玉器的鏤空部位痕迹看,製作時有的先鑽出單空,有的現鑽出連孔,然後可能使用鎪弓子或鎪條一類工具再進行勾勒。當時的鏤空工藝雖然顯得比較粗糙,造型也較簡單,但這一工藝的出現卻是對玉器製作的一種新的突破,它為後世玉器鏤空雕的普及和提高奠定了基礎。在戰國時期,鏤雕技法得到普遍應用,鏤雕處布局繁密,圖形多樣,邊緣犀利規整,做工精細。自此直至明清鏤空工藝被廣泛應用,以多種藝術形態體現,構成了後世豐富多彩的玉器文化。

五、雕琢:

新石器時代的雕琢已經發展有線刻、浮雕、圓雕多種技術,顯示出高超的工藝水平。線雕技術是中國古代玉器最主要的紋飾,歷朝歷代都在運用,不同的是在不同時期又有一定變化,成為我們今天斷代分期的重要依據。新石器時代的線雕包括陽線雕與陰線刻兩種,陽線雕是在玉器表面用減地其線的方法把陽線以外的地子磨減下去,凸顯出陽線。琢制陽線的工具,應該是硬石質的窄而扁平的磨具,既方便於減磨玉地子和修磨線形,也便於手持和運用。陽線雕發端於新石器早期,成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多用於動物造型和裝飾品上。陽線紋的工藝和藝術特徵是規整且粗細均勻,線條圓潤流暢,至此以後成為歷代玉器的重要雕刻技法[6]。陰線雕是在玉器表面刻划出各種凹下的線紋。陰線刻的形式分為兩種:一為寬粗形,二為細密形。寬粗形的線條粗放、簡練,剛勁有力,應為堅硬工具反覆刻劃。新石器時代陰線和陽線在玉器上的出現,使玉器製作工藝完全從石器製作中獨立出來,自此開創了我國玉器製作的先河,後世在此基礎上在不同時代又有不同的創新,形成了我過古代陰線雕刻的系列技術。

夏代青銅器生產還處於萌芽狀態,沒有廣泛應用於玉器的加工製作,所以玉器的雕琢在本質上沒有太大改變,應該是古代玉器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交替時代。商代的青銅器工具得到普遍運用,在新式工具被普遍利用的前提下,商代玉器製造業充分吸收各地的先進經驗,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良渚文化工藝,在制玉技術上又有新的突破。雙勾線是商代的著名雕刻技法,線形為兩條陰刻線紋,普遍出現在商代後期的玉器上。商代陰陽紋的琢碾方法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沿紋樣兩側邊緣分別刻出陰線,再磨去陰線紋樣周緣的玉面,使陽紋顯示在器面,形成淺浮雕效果。第二種方法是沿紋樣兩側邊緣分別刻出陰線,再將陰線兩側略加修磨,使線痕加寬,這樣中間的陽紋就夾在兩條陰線間,形成陰陽交錯的藝術效果。周代社會制度遵古制,青銅工具方興未艾,所以玉器的雕琢技術發展平穩。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交往頻頻,各種思想衝撞激蕩,玉器工藝的發展也有了新的局面。當時諸侯國的頻繁交往為金剛石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能性。陰線科兼淺浮雕技術也是春秋時期首創。戰國時期是我國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的過度階段,這一時期,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社會思想異常活躍,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戰國玉器中禮器的比例有所下降,裝飾用玉的比例大為上升,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各種葬玉。戰國玉器的雕琢工藝在繼承春秋玉器的特點的基礎上技術更加精細,並在技法上有新的特色和突破。

秦國統一後,百廢待興,然兩世而亡,玉器工藝多延續戰國遺風,屬於兩個高潮期中間的過渡階段。漢代強大的國力促使手工業生產相當繁盛,玉器的製作工藝也攀上了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的一個高峰。玉器工藝集春秋戰國玉器技藝之長,推陳出新,在造型、裝飾及加工雕琢技藝方面達到一個嶄新的水平。雕琢技法主要有細陰線技術、「漢八刀」、圓雕等。細陰線技術在東漢玉器上較常見,也稱為遊絲紋,也有的稱牛毛雕。 「漢八刀」是一種極具特色的玉雕技術,作為一種雕琢技法,並不一定是「八刀」。只是用來形容一種寥寥數刀簡潔、剛勁的特徵,表現出器物簡練豪放、樸拙流利的風格。漢代的浮雕和鏤雕技術成就非凡,圓雕技術也達到了歷史階段的一個高峰。

六、拋光

新石器時代解玉沙的發明和利用,為玉器拋光創造了有利條件。玉器的拋光,已經超越了實用目的,進入審美範圍,最早的拋光技術,可能只是在質地比較細的礫石上或者用砥石在玉器上進行研磨,然後才用動物皮革之列的東西打磨。因此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器拋光技術尚不精湛,器表有高度光作為者為數不多。紅山文化時代的玉器,拋光技術有了一定發展。在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曾發現過花崗岩表面拋光達到出現玻璃光的效果,也很說明這一點。拋光工藝在戰國發展至頂峰,可稱中國古代玉器拋光工藝的代表。從清代玉器的拋光程度和使用的拋光材料比較,戰國時期很可能開始使用細若泥漿狀的金剛砂。

綜上所述,新石器時代古代先民探索和總結的制玉工藝程序已將完備,初步形成操作規範,玉雕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後世歷代玉雕技術,都可以在此找到淵源。此後直到漢代,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制玉工具逐漸向金屬工具過渡,漢代以後,隨著鋼鐵工具的大量運用,古代制玉工具基本已齊備。此後數千年在制玉工藝隨數次起伏,但直至上世紀,制玉工具再無大的發展。制玉工藝則隨著時代的潮流逐漸發展,充分反映各時代特色,但在基本工藝方法上也並未脫漢代玉器窠臼。

參考文獻:

[1]吳棠海.《歷代玉器選萃》.上海震旦國際大樓.2007.36

[2]張祖房.《良渚文化玉器——兼論家族墓地》.《東亞玉器》(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考古研究中心,1998年.200

[3][5]黃宣佩.《齊家文化玉禮器》.《東亞玉器》(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考古研究中心.1998年.185,186

[4]張明華.《崧澤玉器考略》.《東亞玉器》(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考古研究中心.1998年.247

[6]楊虎等《興隆窪文化玉器初論》《東亞玉器》(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考古研究中心,1998年.131


推薦閱讀:

新石器時代玉器綜述(轉載)
痕都斯坦玉器:痕玉定睛知有形
唐、五代時期玉器
元明玉器大賞
中國【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玉器全集(新石器 其它)三

TAG:製作工藝 | 玉器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