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藏》的修道價值及主要內容和分類方法
道經的修道價值,我想是不用多說的,大家都應該了解了,司馬承禎在《坐忘論》里說: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他哀嘆:涸澈之魚猶希斗水來全其生命,而人卻不知以道全生。學道的一個方便途徑就是讀道經。《道藏》諸多的道經就是一條條使人離苦得樂的徑路。
除此之外,道經還有很多社會價值,由於收書超出道教典籍的範圍,卻意外地為後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
1、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佚書。如《黃帝龍首經》《黃帝金匱玉衡經》《黃帝授三子玄女經》《廣黃帝本行記》等,皆是早佚的古書,幸賴《正統道藏》加以保存。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從中發現後,遂於嘉慶年間收入其所刻《平津館叢書》中。清代另一著名學者嚴可均在輯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時,也曾廣泛利用《正統道藏》,以輯校逸文、遺書。
2、其次,現存明《正統道藏》上承元《玄都寶藏》和《大金玄都寶藏》,而金、元二「藏」又是在宋《政和萬壽道藏》版片的基礎上修補而成的(元藏則加了全真道著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宋版書,所以在版本學和校勘學上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清代著名學者惠棟說:「道藏多儒書古本。」最著者如《墨子》《淮南子》《山海經》等。清著名學者畢沅曾取「道藏」本以校《墨子》,庄逵吉亦據「道藏」本以校《淮南子》。今《正統道藏》之《山海經》,雖不一定出自宋版《道藏》,但卻出於宋《中興書目》所錄「每卷有贊者」,它不僅保存了一種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附有《圖贊》(不全),更是現存《山海經》版本中的孤本。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經箋注》,皆以《正統道藏》本作為重要參考本。
道教經籍之價值,遠不止上述兩端。除它是宗教特別是道教研究的基本資料外,對其他許多學術領域也有重大研究價值。
3、中國哲學。在封建時代,儒家學者一直視儒學為正統,認為只有儒家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學才是中國哲學,佛、道二教既非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哲學也不能登大雅之堂。這種觀點在新中國成立後亦有相當影響。事實證明,這是一種偏見或誤解 。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總體來看,佛道哲學與儒家哲學同樣是中國哲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東漢末產生以來,即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並同儒家一樣,廣泛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為了樹立和鞏固自己長生不死的宗教信念,宣揚宗教教義,曾對其宗奉的《老子》和《易》進行了大量的詮釋,並在實踐中努力尋求達到這種宗教目的的各種方術。通過對《老子》《易》的詮釋和各種方術特別是內丹術的闡揚,逐漸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宇宙觀、本體論、人生觀和道德觀,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如在許多道書中,主要是大量關於《老子》《易》的註疏中,有許多哲學「本體論」的闡釋,在眾多的內丹著述中,有許多「心性論」的闡釋。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見解。應該看到,道教哲學的發展離不開儒、釋,它汲取了許多儒、釋思想;同樣,儒、釋兩家哲學的發展也有賴於道教,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道教思想。單就儒家的宋明理學而言,它的產生和發展就有賴於對釋、道思想的汲取。眾所周知,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在汲取了佛、道思想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除吸收了佛教思想外,主要是吸收了《老子》和道教內丹學。其後的程、朱各家無不從佛、道汲取思想養料。儒、釋、道三家既互相鬥爭,又互相汲取,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基本事實,它們從不同的側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哲學,共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兩家,而不同時研究三家,就很難對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一點,已經成為目前學術界許多人的共識。
4、養生和醫藥學。道教徒為求長生不死,一直在實踐中創造和發展養生方法,如它承襲了古代的行氣、導引、按摩等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使之在理論上、具體方法上不斷豐富和完善。其長生不死的目的雖不能達到,但對健身延年卻頗多成效。許多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鑒價值。現存《正統道藏》中的這類著作,為現代養生學提供了重要研究資料。
與此同時,為了同樣目的,道教又很重視對醫學和藥學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著名醫學家,最著名的有東晉葛洪、梁代陶弘景和唐代孫思邈。 他們在醫藥學上的成就,是同時代醫學家中之佼佼者,在中國醫藥學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們或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世人,或者以醫學巨著留存後世。這些著作現雖大半失傳,但留存在《正統道藏》中的,尚有葛洪的《葛仙翁肘後備急方》(包含有陶弘景《補闕肘後百一方》的內容),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皆是中國醫藥學史不朽之作。唐以後,卓有成就的道教醫學家及其著作,也代不乏人,如宋佚名道士之《急救仙方》,元末明初著名清微派道士趙宜真之《仙傳外科秘方》,以及清代著名龍門派道士劉一明之《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是各代道教醫學家和醫學著作的重要代表。道教醫學的成就和發展,雖然離不開中國傳統醫學,但它從宗教要求出發,又在某些方面作出獨特的貢獻。如他們強調濟世度人,因此十分重視醫德,醫生對病人應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不分貧富貴賤,怨親善友,一律以「大慈惻隱之心」「一心赴救之」。從普救眾生的觀點出發,又十分重視對下層群眾和婦女兒童疾病的研究,注意醫方的大眾化和藥物的就地取材與廉價。
5、中國古化學。道教徒為了長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又繼承古代煉丹術,並在實踐中加以發展。他們以為通過礦石藥物(或加草木葯)的冶煉,可以煉成「仙丹」,用以服食,即可長生不死。故許多道士以畢生精力從事藥物的選擇、配製、燒煉,經過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不知作過多少次試驗,研究過多少種藥物的性質,煉就多少種礦石化合物。這種煉丹活動雖為宗教目的所驅動,但實際是在不自覺地從事化學實驗。「仙丹」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煉成,但卻觀察到了許多礦石藥物的化學變化,認識了許多礦石藥物的性質,為中國古化學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因此一般化學史家都稱道教煉丹術為中國古化學的先驅,《正統道藏》所載大量外丹黃白朮著作是中國古化學史的重要資料。中國三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藥就是道士在煉丹中首先發明的,時間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其根據見之於《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伏火礬法》。中國冶金史上最早的水法煉銅,也是道教外丹書首先記錄下來的,時間在唐肅宗乾元元年至寶應年間(758~762),上書卷四之《丹房鏡源》也記載其事。至於道士在煉丹中製造出具有實際療效的內服和外用丹藥,擴大了醫藥來源,更是不在少數。
6、此外,《正統道藏》所收的大量內丹書,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哲學史料,也是研究氣功學、人體科學的直接資料。
7、《正統道藏》中還有若干地理、文學、音樂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價值,如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所記邱處機西覲元太祖途中的地理、民情,就是研究當時中亞地理、民情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總之,收入《正統道藏》及其他散存的道教典籍,既是道教活動的記錄,又是祖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如能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它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將可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一定的貢獻。
《道藏》的主要內容道教經籍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很多。
1、有被作為禮拜誦讀或傳習的經典,如《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子》)、《通玄真經》(即《文子》)、《沖虛真經》(即《列子》)、《洞靈真經》(即《亢倉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經》《黃庭經》《西升經》《大洞真經》《度人經》《清靜經》《陰符經》《玉皇經》等;
2、有闡發教理教義的著述,如《真誥》《道教義樞》《玄珠錄》《化書》《重陽立教十五論》《凈明忠孝全書》等;
3、有醫學養生著作,如《養性延命錄》《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精義論》《枕中方》《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傳外科秘方》等;
4、有外丹黃白朮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修伏靈砂妙訣》《鉛汞甲庚至寶集成》《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5、有煉養著作,如《周易參同契》《崔公入葯鏡》《諸真聖胎神用訣》《鍾呂傳道集》《悟真篇》《青華秘文》《陳先生內丹訣》《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書十二種》等;
6、有符籙道法著作,如《靈寶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玉鑒》《道法會元》等;
7、有齋醮科儀著作,如《正一威儀經》《玄門十事威儀》《太上出家傳度儀》《三洞修道儀》《道門科範大全集》《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
8、有教規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赤松子中戒經》《玄都律文》《洞玄靈寶上品成經》《靈寶天尊說十戒經》《要修科儀戒律鈔》《道門十規》等;
9、有神仙、道士傳記,如《列仙傳》《神仙傳》《南嶽九真人傳》《三洞珠囊》《三洞群仙錄》《仙苑編珠》《金蓮正宗記》《清微仙譜》《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終南山說經枱曆代仙真碑記》《玄品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漢天師世家》等;
10、有宮觀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金華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嶽總勝集》《武當福地總勝集》《武當紀勝集》《茅山志》《岱史》《西嶽華山志》《宮觀碑誌》等。
以上僅是道教經籍構成的幾個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書的主體。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書,至元《道藏尊經歷代綱目》云:「儒書、醫書、陰陽、卜筮、諸子百家皆與焉。」
11、儒書大抵指揚雄《太玄經》、邵雍《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鮑雲龍《天原發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學著作,如《易因上下經(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經(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圖》《大易象數鉤深圖》《易數鉤隱圖》《易象圖說》內、外篇等;
12、醫書大抵指《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略》《黃帝八十一難經》《圖經衍義本草》等;
13、 陰陽卜筮書大抵指《黃帝龍首經》《黃帝宅經》《黃帝金匱玉衡經》《玄妙白猿真經》《六陰洞微遁甲真經》《遁甲緣身經》《六壬明鑒符陰經》《卜大象星曆經》等;
14、諸子百家書大抵指除《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外,所收之《墨子》《鬻 子》《鶡(hé)冠子》《公孫龍子》《尹文子》《孫子》《韓非子》《鬼谷子》《子華子》《素履子》《無能子》《劉子》等;
15、此外,還收有《山海經》《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漢武帝外傳》等。
道藏收書之雜,曾為儒家和佛教徒所詬病,元.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就說道經雜而多端。
道藏的出格收書,並非全無理由。
1、如上舉《易經》,雖被儒家列為六經之首,但是否即為儒家之專書,還是值得探討的。實際上,祖述《易》是道教的傳統,從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為方術修鍊,特別是內、外丹修鍊的理論指導,自東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起,直到後世外丹、內丹各派無不祖述《易》。因此許多道教學者皆視《易》研究與《老子》的研究一樣重要,且不時有頗有見地的《易》學著作問世。五代道士陳摶在《易》學上的成就,不僅深刻影響道教內丹學,也深刻影響宋代儒學。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齊等,在《易》學上的成就也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學著作的同時,兼收一些儒家《易》學書,似乎不無道理。
2、又如醫書,道教從長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發,一直重視醫藥學的研究,一方面藉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濟世利人。因此在歷史上出現了不少著名道教醫學家和醫學著作。道藏在收這些道教醫學著作的同時,兼收《黃帝內經》和《圖經衍義本草》等,似也不無道理;何況黃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師,收託名黃帝的醫書,在道教看來也是順理成章的。儘管如此,但是道藏收書過濫,乃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其中不少書都與道教無關或關係極少的。
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首先說是道家虛心能容,如果說不足的話,可能是在宣傳上突出道教本來教義特點不夠。大家怎麼認為?
三洞四輔分類法《道藏》不是道書的雜匯,而是按照一定的編纂(zuǎn)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籍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其組織結構原則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說在東晉時已經萌芽,南朝宋道士陸修靜總其成,於泰始七年(471)撰成《三洞經書目錄》,正式作為道書分類法。實際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經》《靈寶五篇真文》和《三皇經》為首的三組道經。道教聲稱,此三組經書出於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出書時號高上大有玉清宮。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玉京七寶紫微宮。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 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又將此三洞經書分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乘」,稱《上清道經》《太丹隱書》等洞真部書為「上品」,《靈寶洞玄》等洞玄部書為「中品」,《三皇內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書為「下品」。但是按三洞分類法,並不能包含全部道經(如已出的天師道正一類經書,太平道之經書等),於是繼有四輔分類法的出現。「四輔」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輔經,即以太清輔洞神,以太平輔洞玄,以太玄輔洞真,正一則貫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此四輔分類法,至遲出於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的出現,即是證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傳《太清神丹經》為主,一切外丹黃白書屬之;太平部主要為《太平經》;太玄部則以《道德經》為首,包括注釋、闡發《道德經》之書,也括《莊子》《列子》等道家書;正一部則收六朝時代流傳的《正一法文》等天師道典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
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
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書;
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
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
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
記傳類,指神仙、道士傳記及宮觀志書;
讚頌類,指贊詠歌頌聖真的詞章;
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
十二類分類法,大約在南北朝後期形成,其時已有《三十六部尊經目》的出現,就是證明。
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組織眾經,標誌著道教經書已被集結成藏」。只不過限於當時的條件,還不能大量傳播。《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反映了隋代前後道經作「藏」的情況:「凡藏有二種:一者總藏,二者別藏。 總藏者,三洞四輔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後作重級,各安題目《三洞寶經藏》。別藏者,三洞四輔各作一藏,凡有七種: 一者《大洞真經藏》,二者《洞玄寶經藏》,三者《洞神仙經藏》,四者《太玄經藏》,五音《太平經藏》》六者《太清經藏》,七者《正一經藏》。皆明題目,以相甄別,若次安之。」
同書還記載了經函、經帙等規制。帙是盛裝經書的絲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長卷經書則分在幾個帙中,短卷經書則數部為一帙。若干帙合為一函。此外,從敦煌遺書中,可看到唐代的寫經格式,先寫經名,空一行書寫經文,經文畢,再空行複寫經名,每一行為十七字。現存《正統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是忙於汲汲營營地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慾望,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又當,如何獲得幸福、成功、圓滿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並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實的建議。
------ 道緣,從這裡開始遇見你的信仰!
推薦閱讀:
※修道入門有什麼推薦的書嗎?我是小白。?
※想出家修道,有什麼推薦的道觀嗎?
※女性修道的秘訣---南懷瑾
※修道入門
※我說參同契-修道與日月法則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