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和他的《山丘》:一個調唱盡一輩子
李宗盛和他的《山丘》 |
【導讀】:你有沒有和我一樣,這些天不斷聽人提起這首歌——《山丘》。它來自李宗盛,只是首單曲,沒有輔以大量的炒作,調子似乎跟他以前所有的歌無甚區別,但就這麼唱進了很多人的心底。在我們這個時代,還好,還有一個能這樣創作的李宗盛。
(肖旋/文)李宗盛的新歌《山丘》,這幾天刷了好多人的屏。有趣的是,這首歌發布的同一天,林憶蓮的專輯《蓋亞》獲得了台灣金曲獎的肯定。一個即將迎來自己55歲生日的老男人和他的前妻,不約而同地證明了,這不僅僅是「小時代」的時代。樂壇也不是有了「好聲音」就能輕易改朝換代的。沒有「好作品」,一切都是零。
羅大佑曾經說過,在李宗盛的作品中「男人真正像個男人,女人也真正像個女人」,說的就是李宗盛寫歌的這種獨特視角。他寫的是日常生活,但並不局限於小情小愛,他對人心的洞察,對情緒的捕捉都非常准,經常是幾個字,一個情景和氛圍的描述就勾勒出了直觀的畫面。最難得的是,他用的還是平行的視角,並沒有從上往下看的姿態,就像一個老朋友在身邊娓娓道來,有很強的帶入感。某些層面上說,李宗盛有些像前些年的馮小剛,接地氣,不傲嬌。流行音樂是時代曲,在注重歌詞的華語樂壇,更是如此。每一句切中彼時社會心態的歌詞,均會成為人們對一個時代的最佳記憶。而李宗盛,或許是最擅長將都市人的細微情緒捕捉並表達的詞作者。從早年的《阿宗三件事》《和自己賽跑的人》《寂寞難耐》到後期給莫文蔚寫的《陰天》《12樓》,李宗盛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入詞,凝結成了一首首經典。李宗盛的這種表述方式是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的。在新竹私立電機專科求學的階段,應該是他人生最有挫折感的一段日子。那時的他成績不好,對家人也充滿歉疚。幸而和好朋友共同組成的木吉他合唱團能夠聊以慰藉。他雖然簽約了寶麗金唱片公司,音樂之路也沒有更清晰。在上通告的同時,他還得在家裡的瓦斯行幫忙,經常光腳穿著拖鞋就飛奔去演出或者參加節目錄製。後來,他寫了《阿宗三件事》紀念這段歲月:「我是一個瓦斯行老闆之子,在還沒證實我有獨立賺錢的本事以前,我的父親要我在家裡幫著送瓦斯;我必須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後,在新社區的電線杆上綁上電話的牌子,我必須扛著瓦斯穿過臭水四溢的夜市……」
1982年,李宗盛走入幕後,為鄭怡製作了專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正是這張台灣百佳唱片為他後來的製作道路奠定了基礎。他給薛岳製作的《搖滾舞台》,為張艾嘉製作的《忙與盲》和《愛的代價》,為潘越雲製作的《舊愛新歡》,為陳淑樺製作的《夢醒時分》等都成為華語樂壇的經典佳作。1986年1月,李宗盛出版了首張個人專輯《生命中的精靈》,用《開場白》、《生命中的精靈》、《沒有人知道》、《寂寞難耐》、《17歲女生的溫柔》等歌曲,寫下了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他的這種思考從青年步入到了現在,想必還會持續到老年。前兩年,李宗盛在縱貫線推出了《給自己的歌》,刀刀見血的歌詞引無數歌迷唏噓感嘆。本以為這樣的創作是十年一劍,沒想到這次的《山丘》,依然保持了他句句戳心的特色。「還沒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幾句話剛下來,就讓人聽到淚奔。
這麼多年,李宗盛的音樂沒什麼大的改變,沒有追尋時髦的編曲,唱法也差不多,核心關注點仍是我寫我心態。那些在《山丘》中找到共鳴的人,大多是渾渾噩噩人已中年,暮然回首一片迷茫。所以,「也許我們從未成熟,還沒能曉得,就快要老了,儘管心裡活著的還是那個年輕人」這樣的歌詞能引起這些70後、85前的共鳴。在時代的變革中,為了適應社會,他們跑得太快,卻忘了成長,以至於躲在身體角落的年輕靈魂,只能頂著逐漸衰老的外表和莫名而染的滄桑,身肩重負的一奔到底。
有朋友感慨道:「這樣的歌,寫一首就要少活十年。」五十多年的人生歷練,平視眾生,細緻入微的觀察體驗,均被他巧妙的融匯一起,同樣的個人心緒,他知道如何唱出最能引發大眾共鳴。
在《山丘》發布的第二天,一個做了十年唱片宣傳的從業人員在微博感嘆,什麼營銷,花樣再翻新,也不如高質量的內容引發的自發傳播有爆發力。而「好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稀缺過。這兩年,各種選秀層出不窮,各種「好聲音」也一個個登上熒屏,成為了新的「明星」。但沒有好作品的支撐,失去了節目曝光的支持,他們又迅速成為了流星。
《山丘》和中年的李宗盛,讓音樂圈的這種尷尬顯得非常刺眼。
說尷尬都說煩了,為什麼樂壇總是這些面孔?對比影視行業的新人更迭,華語樂壇的新陳代謝顯得力不從心。好內容賣不出好價錢,無心創作的從業者紛紛自尋出路。年輕的創作者選擇業餘玩票,缺乏持續積累,早已功成名就的創作人則紛紛以評委或歌者身份走穴賺錢——很多跟李宗盛同年齡層的製作人和音樂人選擇放下姿態掘金,甚至有些人早就跟「自費歌手」打成一片——大家總要生存。
還好,我們還有一個能創作的李宗盛,依然有這樣一個願意把自己每個階段的人生體驗,通過音樂與我們分享的歌者。歌手再多,明星再耀眼,那都是浮華一瞬,而有歌走心,有人同行,則是三生有幸。
這些年,李宗盛把工作重心移到了內地,並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純手工吉他。在北京的798藝術區,某個文化展覽上,或是某個小衚衕,經常有朋友聲稱偶遇了他。那般悠閑自在,隨意淡然,不復當年對台灣樂壇痛心疾首的批評,也沒有「音樂人皆變商人」的抱怨。享受現在,寫我狀態,讓他魅力十足。據說,現在有很多小姑娘想生撲他,我很相信,也很想加入。
推薦閱讀:
※多情莫過李宗盛
※為什麼說「年少莫聽李宗盛」?
※李宗盛的出道背景及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聽李宗盛的歌就證明人長大了嗎?
※為什麼業界對於李宗盛的評論都這麼好?
TAG:李宗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