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最好的體驗都是審美的
他的回答是,人生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生命就該為之努力,這是生命所以堅持的價值;理想之外,人生的價值就是一場場生命的體驗,無論多麼困厄悲苦,明天的太陽終會升起,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理想這玩意許多人從小就有,高大的可以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卑微的可以為六十分高喊萬歲。反正都是私事,隨你如何折騰生命,揮霍青春,所以不談也罷,今天還是談談活生生的體驗。
古人有句話叫:「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翻譯一下就是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資格奔小康。所以為了防止落入「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口實,我先把「體驗」的主題限定在解決了溫飽,還有幾個小時、幾許餘糧聊點人生趣味的層面上。
結論先下:生命里最好的體驗都是審美的。或者說,我們可以轉化方式(比如說服自己),以審美來提升生命體驗的品質。
審美第一步,不爭勝負,不慕虛榮,精神上對世界自由圍觀。
我是一個圍棋愛好者,書房名「涵秀軒」的「秀」就源自日本古代棋聖本因坊秀策。所以我想借圍棋來表達人在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許多不懂圍棋的人眼裡,圍棋是一個神秘又高雅的技藝。其實,扣掉那些成為世界冠軍的夢想,或者賴以謀生的手段,圍棋本質上不過是一種勝負遊戲而已。就像它的別稱之一「木野狐」所描述的,象美女狐精一般將人迷得神魂顛倒,這裡的迷就源於勝負遊戲的魅力。我也有過無數次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的記憶——哪怕沒有任何賭注,哪怕勝負無關緊要,可還就是為了爭勝負而面紅耳赤,心跳加速……
延伸到其他日常無關生計的精神活動,從娛樂遊戲到鬥嘴調笑,勝負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好勝心強的人在這些勝負的世界裡來回「征戰」,特別快樂,也特別疲累。於是我常常想,這樣真的好嗎?
而無關勝負的其他方面則另有一番風景,比如各種藝術愛好,音樂、美術、電影、攝影,我們總愛曬個朋友圈,不曬朋友圈等於這段美好人生根本白過嘛;曬朋友圈期待大家點個贊,實在不行假想一下朋友們羨慕妒忌恨的目光也能令人心滿意足……雖然這沒什麼不對,但如果苛求的話,多多少少源自那值得鄙視的虛榮心。
勝負的目標是打敗別人,虛榮的目標是得到別人的讚賞,換而言之,都是從別人的角度來看自己,通過別人證明自己。然則,人生為什麼一定要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呢?如果生命是屬於自己的不可重複的一場場體驗,那又何必那麼在乎別人,讓別人來左右自己的喜怒哀樂呢?
據說大文豪蘇軾也特別喜歡圍棋,可以一整天旁觀自己兒子和別人對弈。他在《觀棋》詩中寫道「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游哉,聊復爾耳」,這真是充滿智慧的話,可以盡情地欣賞圍棋的藝術之美,卻不以勝負為意,這大概就是以審美為趣味的世界觀吧?
又或者我們去別人活膩的地方旅行,雖然拍些照片留個紀念無可厚非,但為什麼不能換個思路,真正地用眼而不是用攝像頭,用心而不是用朋友圈,去感受一個異鄉的世界,感受一份怦然心動的美好呢?
所以,除了夢想以外的其他精神層面的東西,都可以從勝負和虛榮里超脫出來,儒家說「君子暗然而日彰」,道家說「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都是這個道理。以一種圍觀的心態介入世界,才能收穫最美好最自由的審美體驗。
審美第二步,不役於物,超然物外,物質上對世界自由取捨。
我是一個重度囤書癖患者,已經多次產生「買一本書就是讀完一本書」的可怕幻覺。所以難得清醒的時候,我總會告誡自己,別管擁有什麼書啊,好好讀,別買那麼多書了,好好讀。然而,當電商打折的時候,就什麼也忘了,像一個手握無限額信用卡的女人扎進了超級百貨商場……
蘇軾在《寶繪堂記》中提到:「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是寄託感情,留意是過分關心。我覺得自己應該努力改變和書乃至所有物質層面的「主從地位」,君子役物,不役於物,正如時下流行的「斷舍離」,通過清理身邊的雜物,只保留和追求自己喜歡的高品質之物,以達到使生活「簡約而不簡單」的目的。
又比如,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少怎麼是多了呢?一是多餘的地方應該排空,繪畫講究留白,設計講究留白,生活也講究留白,只有空間大了,才有更多的想像餘地。二是留下的必須是精華,不僅是最好的東西,還必須有充分的輻射力,能給生活帶來足夠的快樂與美感體驗。
就如詩歌,它是字數最少的文學體裁,但卻佔據了文學殿堂最顯著的位置,因為less is more,因為詩歌的每個字都有恰到好處的象徵,不僅寫出了作者想表達的一切,還寫出了作者未表達的許多。或許最好的生命體驗就應該像詩歌一樣,以審美的心觀照生活,不役於物,用有限卻最適合自己、最賞心悅目的事物,編織成身邊的美妙世界。學會欣賞造物者的神奇與智慧,大到「天地有大美」,小到河邊的小小卵石,讓審美的感覺滲透到生活的細微層面。即如蘇軾《赤壁賦》所謂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如此,大概也不辜負無窮的世界與有限的人生了。
審美第三步,拒絕庸俗,遠離無聊,社交上對世界保持獨立。
前兩步大抵算個人內在「修行」,第三步則指向社交關係。今天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無限開放的世界裡,網路幾乎讓社交無處不在,每個人都時刻生活在別人的目光下,成為一系列社會關係的綜合體。然則,哪兒才有真正的自我呢?
有人提議多讀書,多寫作,為自己保留一份靈魂凈土;有人提議融入自然,靜思冥想,為自己創造一個自由彼岸。這都很好,只是,一時的逃避又如何能解決永恆的難題呢?
我的想法是,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身邊的「狐朋狗友」。蘇軾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天生豁達,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社交智慧——每個人都有美好的一面,觀察、接納他人的美,「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天下太平矣。
君子之交淡如水。雖然我們可以慢慢改變自己心態,學著欣賞每個生命的美好,收回那些「看人不順眼」的鄙視目光,但人群中我們還是需要多一分心靈的寧靜。從每天早晨坐在馬桶上刷朋友圈,到每天夜裡臨睡前最後一次刷朋友圈;從每天圍觀辦公室的各種奇葩評論與生活八卦,到家庭內外小區鄰里的「一地雞毛」,生活實在是太嘈雜了!
細細想來,我們又何必要讓那些無關於我們生活,又無關於我們理想,又無關於我們審美的破事,浪費我們的時間,折磨我們的神經,破壞我們的心情呢?人生已經如此艱難,為什麼不在有涯之生,多為有趣之事呢?
無數智者的生命軌跡告訴我們,要想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必須對世界保持清醒和獨立,拒絕庸俗,遠離無聊,與世俗的恩怨爾汝劃清界限,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些留不住記憶的生活瑣事就隨它吧,與其為小事磨鍊脾氣,不如以審美塑造靈魂!
我們不一定會成為高尚的人,但我們可以變得純粹;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但我們可以學會優雅。
審美是一種氣質和修養。或許對於什麼是美,人生的經歷不同感受也會不同,然而隨著歲月的淬鍊,人可以更加睿智,更加內斂,在審美的心靈世界裡,人將不斷超越自己,獲得最好的生命體驗。
最後歸納一下我「最新版」的人生哲學吧:
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
生活在愛和溫馨的家庭里,
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完成生命的審美體驗!
涵秀軒:一個本著學術良心,拒絕嘩眾取寵的原創公眾號。
推薦閱讀:
※體驗熱帶風情 普吉島海灘讓你玩得盡興
※長有苦情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跨過山和大海來見你,在巴厘島做志願者的生活
※在石家莊學院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智能投顧產品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