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易學:周易與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周易》中的一個重要的辯證法則:通變致久《周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工夫之說:「《易》兼常變。」
◎《易》兼常變
《周易》不僅有常變之名,而且有常變之實。《繫辭》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而《周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而這種規律也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變,唯有天道規律是不變的,這種關道規律永恆不變的最高表現就是天h地下,陽尊陰卑。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夭道運行的規律,體現尊卑長幼的秩序,這種常變規律也是《周易》成卦的根本原則。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二共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說卦傳》)
《周易》每卦六爻,代表三才之道,蘭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日「兼三才而兩之」,「六畫而成卦」。六畫就位次而言,可「分陰分陽」,即以初、二之位為地之陽、陰,三、四之位為人之陽、陰,五、六之位為夭之陽、陰。陰陽之位,對立統一,反映了道的恆常不變的模式。就爻變而言,六畫又「迭用柔剛」,即六爻與六位迭用,或剛或柔,運動不息,變化不止,即所謂的「爻者,言乎變者也」,它體現了天道的運行變動狀態。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爻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所以《周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在道德修養上,《周易》則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中」就是孔子講的中庸之道。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而「時」則是指與時勢一致。
◎何謂「時」與「中」
《周易》認為事物如果要臻於完善,要保持完善的狀態,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度,恰當的時間。時間在這個「恰當」的觀念中是個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襖是恰好,夏夭穿皮襖就不是了。所以一般常常將「時」與「中」字連用。
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時」的意義
就「時」的自然屬性來說,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規律性。就「時」的社會屬性來說,它又受到參與其中的人的活動的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作為人,第一就是尊重「時」的客觀存在:第二則是通過人客觀主觀的努力,來識「時」之義,知『,時,之行。觀「時」之變,用「時,之機,就像《繫辭》中所言「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人的道德智慧修養就在這對「時」的認識把握和與自然存在的妙合無間的境界上。
但是如何才能識「時」之義,知「時」之行,觀「時」之變,用』「時」之機呢?這主要在於「知幾」。《繫辭》中說:「失《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引孔子語:「子日、知幾其神乎!君子上爻不餡,下爻不讀,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侯終日。」這裡的幾,也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細微前兆,在事物發展的萌芽階段就淮確地分析它的趨勢,把握住極其微妙的「時機」,這就是「知幾」。
《周易》的這種生存智慧,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是和那種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使你不得不驚嘆。
推薦閱讀:
※孫榮華:周易筮法集錦 第三節「十天干」
※【周易全解】33 遯卦 | 《周易全解》 | 易學網
※孫榮華:周易筮法集錦 第四節:八卦納干支配六神
※詩經起名---以《木瓜》、《子衿》等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