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蒙·波娃

漢漢▼

西蒙·波娃
西方哲學家20世紀哲學

西蒙·波娃(左)

全名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出生
學派 / 流派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主要領域 政治學、女性學、倫理學
著名思想 模糊倫理學、女性倫理學、存在女性主義
隱藏▲受影響於 笛卡爾、沃斯通克拉夫特、康德、黑格爾、胡塞爾、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馬克思、尼采、薩特、薩德
隱藏▲施影響於 巴特勒、加繆、德勒茲、薩特、帕格利亞、弗里丹

西蒙·波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也譯做西蒙·波娃,是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伴侶。

生平

波伏娃全名為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大學,1929年通過考試第二名,和第一名的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並從此成為薩特的終身伴侶。

波伏娃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家庭,從小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和薩特相識後,兩人有共同的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志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並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後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後日子的回憶,流露出對薩特強烈的愛。波伏娃的另一個著名情人是她在1947年的美國之旅所結識的美國作家艾格林,雙方維持三百多封的「越洋情書」(Lettres à Nelson Algren)。

波伏娃去世後,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作品

波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於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總是要死的》,《名士風流》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稜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範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係,她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第二薩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

書中認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別,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徵都是社會造成的:「女人並不是生就(born)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becomes)的……如果說在青春期以前,有時甚至從嬰兒早期,在我們看來她的性徵就已經決定,那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因為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男性亦然。這是這本書的最重要的觀點。

書中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度是男人重新獲取權力,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認為婦女真正的解放必須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並向中性化過度。她這本書的英文譯本在美國極度暢銷,對造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女權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編輯]思想

西蒙,波娃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女人都在哪裡?回顧歷史,即使西方哲學在討論時曾提及女人,卻頂多當成補充而非主題。有些女性主義者認為,自蘇格拉底以來,哲學一直以「男性」風格的爭論與對峙為基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哲學一直是避難所,一件奢侈品,只有免於疲憊體力勞動、營生、或打掃與照顧家庭的人才能享用。

女性主義哲學挑戰整個西方傳統。哲學雖然宣稱普世性與無所不包,卻未曾包括或注意鄰家婦女。哲學從未詢問女性是否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女性是否和男性哲學家一樣,以相同的方式提出相同的問題。因此,女性主義在當代哲學引發的最激進變革,就是個人「觀點」成為中心觀念,即尼采所稱的「視角」。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位置,可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因此,視角的多元化可能取代對單一「客觀性」的競逐。


推薦閱讀:

裙邊上的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西蒙·波娃
眾讀 -- 西蒙娜·德·波伏娃:女人,這個陌生人
再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

TAG:西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