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拐點已至經濟增長方式與人口政策需調整

人口紅利拐點已至,經濟增長方式與人口政策需調整
日期:[2013年2月25日] 版次:[AA02] 版名:[社論] 稿源:[南方都市報]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中國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37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下降幅度為0.6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此前曾表示,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首次下降,預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在2030年以前,會穩步、逐步有所減少。

勞動年齡人口首次下降,最容易聯想到的議題必然是中國享受多年的人口紅利是否會受到影響。人口紅利指的是,一國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並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低廉的勞動成本,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中國向世界各國出口成本低廉的產品成為「世界工廠」,成就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這其中一個有力推動因素正是人口紅利。而由其定義可知,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大是獲得人口紅利的一個必要前提,因此,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首次下降所帶來的衝擊可想而知。

近年來,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人口紅利是否已至拐點爭議頗多。實際上,判斷人口紅利拐點是否到來,主要有兩個指標,一為勞動年齡人口,另一則為人口撫養率,若勞動年齡人口增加而人口撫養比率下降,則人口紅利存在,反之則無。而我國當前的情況是,在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首次出現下降的同時,老年人口比重持續攀升,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19390萬人,佔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我國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而人口撫養比率升高的時期,且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存在,這一狀況將長期保持甚至擴大,人口紅利拐點在去年已悄然而至。

誠然,人口結構的轉變或者說人口紅利的趨於消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曾表示,從2010-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逐步減少2900多萬。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拐點出現的時刻,必須重視以有效的政策組合與策略應對,否則這個漸變的緩衝期有可能變成溫水煮青蛙。

人口紅利拐點的到來,對社會與經濟兩個層面都將產生巨大衝擊。

於社會層面而言,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而老齡人口比重持續攀升,說明撫養負擔將不斷加重,養老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還不太完善,在充足性與便攜性上均有很大提升空間,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社會保障綠皮書》顯示,近40%的人認為養老金過少,甚至不能滿足生活需要,月養老金低於2615元平均水平的佔到總人數的77.3%。由於養老保險體系的不完善,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還是家庭養老,但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妻養四個老人的狀況並不罕見,養老負擔十分重。在改革養老保險體制的同時,學界持續呼籲調整人口政策,馬建堂亦表示,針對勞動人口的首次下降,「研究適當的科學的人口政策也是很必要的」。

人口政策的調整,自然亦有助於勞動力資源補充,但其滯後性決定了無法解決眼下即將面臨的經濟困境。當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必然會經過經濟增長的「減速關」,若此時為了GDP數據好看而人為增加政府主導投資拉動,加大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及經濟結構扭曲,尤其是有20個省區將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在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下降之時,一方面,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等方式增加勞動參與率,挖掘潛在的勞動投入;另一方面,應以打破壟斷、減少審批等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增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對技術創新的鼓勵措施,促進經濟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創新型轉變。

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首次下降,中國站在了人口紅利的拐點處,人口政策與經濟增長方式均需調整轉向,方能消弭對經濟社會的衝擊,保持長期持續發展。

推薦閱讀:

達真堪布:2011年百日共修開示聞法方式(三)--學佛網
地球到底有多危險?導致人類滅絕最有可能的三種方式
移民馬爾他的方式和條件有哪些?
紫砂壺成型的5方式和3方法,你知道多少?
觀賞魚的幾種繁殖方式

TAG:經濟 | 政策 | 人口 | 人口紅利 | 口紅 | 方式 | 經濟增長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