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不過隨手點擊了「同意」
臉書泄露用戶信息事件發生後,一些中國商人找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尋求合作,因為他「研究這個」。
本文共4010字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作者 /王嘉興 編輯 /秦珍子
投票一年半以後,四分之一的美國選民才意識到,他們以為自由投出的選票,很可能受到了政客的引導。這些民眾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臉書(Facebook)的用戶。
這個全球用戶數最高的社交平台正在面臨創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當地時間3月17日,包括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道了一場規模極大的數據泄露事件:超過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數據被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並用於影響2016年的美國大選。
這個數字接近臉書美國活躍用戶的三分之一,美國選民總人數的四分之一。臉書聲稱以用戶為核心,保護隱私意味著收穫信任,是整座「大廈」的根基。消息披露當天,臉書的股價暴跌7%。
人們在網路上發起一項名為「刪除臉書(#DeleteFacebook)」的運動,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針對臉書啟動調查,多名政府議員要求CEO馬克·扎克伯格親自出席相關聽證會。
一直到5天後,扎克伯格才出面道歉。接受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專訪時,他眼眶通紅,黑眼圈明顯,認真地解釋事件細節,承諾會盡全力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一改往日在公共場合陽光樂觀的形象。
「我們有責任保護你們的信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配得到(你們的信任)。」他在9家著名報紙刊登整版致歉,並在臉書的個人頁面上發文道歉。過去,這個大名鼎鼎的「80後」一直宣稱「技術是中立的」「科技無罪」,儘管臉書時常面臨有關用戶隱私的爭議,他很少誠懇認錯。
道歉拯救不了臉書的股價。在過去的一周里,這家公司的市值蒸發了750億美元,連帶同類公司的股價也一起下跌,其中包括蘋果、推特。
自創立之初,臉書就倡導「自由、開放」的理念,很少人意識到,隱私泄露是不得不為之付出的「對價」。在這個信息時代,人們習慣用自己的隱私交換便利的服務。這一次,大家不只是多看了一條精準投放的廣告而已。
丨一個價值近千億美元的疏忽這不是臉書第一次面臨類似的危機。
成立14年來,這家公司曾因收集地理位置信息、讀取用戶手機信息等行為,被歐盟、多個國家、一些美國地方法院裁定違反與保護隱私相關的法規,還被聯合國指控傳播仇恨言論。
在近期這起事件初期,臉書曾嚴厲警告得到消息的媒體,不允許在報道中使用「泄露」一詞,稱「數據被不當使用,但仍是安全的」。拿到確鑿證據的記者並未理會,到了周末,幾家媒體的報道相繼出爐。
根據報道,劍橋分析向劍橋大學教授亞歷山大·科肯(Aleksandr Kogan)購買了超過5000萬臉書用戶的數據,後者則是經用戶允許獲取了數據。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數據被用於精準投放政治廣告,幫助政治家拉票或打擊政治對手。在臉書上,保守派能看到特朗普號稱保衛美國、在墨西哥邊界建牆的新聞,商界精英則會被推送特朗普傾向於減稅、大力發展商業的新聞,以獲得共鳴。此外,人們還會收到大量對希拉里不利的信息。
爆料者是曾在劍橋分析任數據分析師的克里斯多夫·威利(Christopher Wylie)。這個頂著粉紅頭髮的年輕人曾為英國和美國的國防部門打輿論信息戰,還形成了一套心理學分析系統,劍橋分析成立之初,他就被招募進團隊。
在某種意義上,臉書有點無辜。4年前,在得知科肯違規出售用戶數據後,臉書曾要求科肯和劍橋分析刪掉數據、出具書面保證。臉書還在幾個月後更新了隱私條款,即使用戶允許,第三方機構的許可權也極受限制。
面對當時的風波,扎克伯格只是在自己的臉書主頁更新了一條隨感:「閱讀讓我對很多話題有了更多的視角——從科學到宗教,從貧窮到繁榮,從健康到能源乃至社會正義,從政治哲學到外交政策,從歷史到未來主義小說。」沒有人想到,當時的一個疏忽,會在幾年後演變成這家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信任危機。
不少學者質疑臉書沒有對第三方機構進行嚴格審查。但即使他們認真檢查了劍橋分析的伺服器,也無法阻止那些數據在存入某塊硬碟後被小心地藏起來。
在一份聲明中,臉書表示,他們無法阻止機構獲得用戶公開的信息,包括他們對什麼信息點了贊,進行了怎樣的評論。但他們也承認,自己無法監督開發者和廣告商使用拿到的數據,更無法確保他們不會將其轉賣。「這就像賣香煙給別人,但告訴他們不要和朋友分享。」
馬克·扎克伯格在報紙上刊發的整版致歉
丨人們心甘情願地交出了自己的隱私
這本該是一個與黑客鬥智斗勇或內部人員監守自盜的故事。但科肯只是大搖大擺地走進了臉書的大門,施以小惠,用戶就心甘情願地交出了自己隱私。
那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最出人意料的操縱美國大選的工具:一個名為「這是你的數字生活」(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進行性格測試的手機軟體。用戶註冊並回答幾十個問題,軟體結合答案和用戶在臉書上的信息,就能得出一份據說比本人還要了解自己的研究結果。類似的測試在中國的社交網路也很常見,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喜歡什麼東西、想去哪旅遊都是自己填上去的。
對這些個人信息,科肯給出的價碼是5美元。用戶完成上述操作,就能得到5美元獎勵。27萬美國人參加了測試,他們大多沒有閱讀用戶協議就點擊了「同意」,把自己和好友總計5000萬人的數據交給了科肯,它們隨後成了劍橋分析伺服器里龐雜的數據表格。
這不是黑市裡常見的「賬戶密碼」信息,或是聯繫方式、住址等隱私,而是包含每個人性格特徵的索引。雖然未曾謀面,但這個人偏理性還是情緒化,有主見還是從眾,是否完美主義……信息分析者全都知道。在劍橋分析的伺服器里,他們是一個個被精準勾勒出形象的個體。
用戶不會收到推銷商品的廣告,但會被推送有針對性的信息。這種影響無法被量化,是潛移默化、難以察覺的。至少包括特朗普在內的一系列政客相信它確實能夠影響美國大選——特朗普的前助手是劍橋分析的副總裁,競選團隊也投資了該公司。
「這是在給人的性格建模,並預測行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網路研究中心主任羅家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種研究方法的厲害之處是便於推廣,「這套模型有著紮實的理論基礎,結合大數據和數據挖掘,他們能根據這27萬人的數據,推導出臉書20億用戶的性格特點。」
羅家德回憶,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他發現特朗普的競選策略很有代表性。「其他人都是搞大型造勢,撈『空氣票』(指不知道對象、對結果無概念的宣傳),他不一樣,每天飛到不同的地方去演講,談論不同的議題,因為他很懂精準營銷。」
扎克伯格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臉書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個符合互聯網開放思維的地方。如今,人們發現自己被自己的言論定義,被數字和標籤操控。每一個擁有臉書賬戶的人,都經歷過系統不厭其煩地提示:請完善資料,如職業、學歷、家庭成員、政治觀念、興趣愛好……
根據商業公司的計算,臉書上每個用戶每年能帶來2.76美元的收入。財報顯示,臉書公司2017年廣告收入達到399億美元,佔全部營收的98%。它的實現,正是依靠收集並分析用戶特徵,實現有效的廣告投放。
丨利用數據的邊界在哪裡在致歉信中,扎克伯格承諾將徹查所有能夠訪問大量用戶信息的應用。臉書還推出了一款小工具,讓用戶可以自查是否參與了選舉宣傳。
公眾和政府都不買賬。「臉書應該直接找到並聯繫受到影響的用戶,而不是讓他們大費周章去檢查自己的賬戶。」一名網友回復。還有用戶發現,臉書收集了自己的通話記錄。
臉書數據泄露事件被曝光後,美國多個州的臉書用戶和投資者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美國馬薩諸塞州檢察總長發起了針對此事的民事調查。這場危機正在動搖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
大數據分析曾被寄予厚望,但這類醜聞讓人們發現,大數據可能被惡意利用,甚至反過來操控數據的提供者本身。近來,中國的一些網購、外賣、打車軟體也被曝出存在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同一商品或服務對不同人顯示不同的價格。年初,某支付軟體推出年度賬單,也陷入「泄露隱私」的爭議。
歐盟歷經4年討論形成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將於2018年5月生效,規定用戶行為數據被採集後只能保存一年半,且不得將包括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在內的敏感數據以及生物數據用於智能決策。
「如何平衡大數據科學發展和隱私保護的關係?我們的研究常常也需要用戶數據,一般都是向他們付費或免費提供一些功能。發表的文章會專門對數據的道德性作出解釋。」從事網路安全研究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張一銘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不同研究的深度不同,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嚴密的標準。」
臉書一直鼓勵第三方利用數據提供更好的軟體和服務,就像安卓系統和iOS系統鼓勵開發者開發軟體。羅家德認為,合理利用數據確實能更好地守護社會安定、服務民眾生活,比如反恐、精準扶貧等工作。
去年7月,美國信用評估公司易速(Equifax)曾因黑客攻擊,泄露了近1.5億條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住址、社保賬戶等。那場風波使該公司股價狂跌30%。人們普遍認為易速公司要倒閉了,但它最後只是失去了一點市場份額。
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最近一周,臉書電腦端、手機端的使用率保持穩定。人們嘴上嚷嚷著不信任、要抵制臉書,卻放不下經營多年的賬戶,和線上的朋友——不管見沒見過面。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湘菜館點擊率非常高的一道家常菜,便宜又下飯,爆香開胃惹人愛!
※《國畫入門教學》點擊欣賞【視頻】*
※「拜年手勢」何以引來瘋狂點擊
※百年百事 100集〖點擊欣賞〗
※點擊另一個第三世界
TAG: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