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風水寶地又如何
清東陵,風水寶地又如何
多年前曾經遊覽過清東陵,但在驅車路過時還是拐進去看了一眼。不成想,沿著一條道兒開到了定東陵的跟前。於是,也算是輕車熟路地走了進去。聽見導遊給遊客介紹慈禧及其陵寢的故事,給人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反而覺得再次光臨完全是多餘的。
沒有繼續溜達,倒是經過黃花山下時看見一座高聳的巨型石碑決定走過去看個究竟。路邊的巨石路牌明示此地叫做石頭營,打聽了好幾個人才找到了一個石碑,陽光照射下的碑文看不清字跡。問路人,說是三王陵。其實,這並非從公路上看見的那一座墓碑。於是,頂著烈日往東走,穿行於果園之中遍尋不見,折回村子裡再問在菜地里幹活的農婦,方知剛才沒有走錯路,再前行一陣子便是。果然,穿越果林之後便是一片園寢廢墟,散落著跟圓明園遺址上一樣的殘石以及琉璃瓦碎片和灰渣。那座墓碑,孤零零地豎立在荒草中。這座王陵,或許埋著就是順治的那個三個月大的太子了。接下來便是尋找十四王陵,熱心的路人用摩托車引導前往,終於見到了康熙十四子恂勤郡王允禵及其子多羅貝勒弘明的墓碑。墓碑後的那座破爛不堪的房子和院落,應是用當年園寢建築的青磚所蓋。這座王陵還算是殘存比較多的,至少墓室上還有土包並長著幾棵松樹。
尋找墓碑時所見到的一些人,其實就是當年滿清王族派到這裡的看護陵園者的後人,說起這些王陵來儘管不是如數家珍,卻也是津津樂道。滿清王族位於黃花山的園寢有6座,俗稱「五位王爺一個太子」,單憑佔地面積來判斷,當年的規模和氣派應該不小吧,現如今只剩下這4通孤零零的墓碑,凄涼之狀令人唏噓。聯想不遠處的馬蘭峪,除了那些金碧輝煌的建築之外,有的連屍骨都是殘缺不全甚至找不到了,凄涼程度並不比他們的子孫好多少。
關於清東陵的風水和建築,野史正史連篇累牘。這座陵園,清王朝自1661年開始建造並經營了幾百年,最晚的建築至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先後埋下了順治、康熙、乾隆、慈禧等眾多清朝帝王皇后和嬪妃共15座陵園160餘人。這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更是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還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清東陵的風水,一直被傳得神乎其神。的確,這座陵園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最為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關於這片風水寶地,比較規範的說法是,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鍾,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於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亘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
坊間流傳甚廣的,是這片風水寶地原本是大明朝的,亦即「二讓」說。似乎朱棣早先就有意向,但最終選擇了天壽山。朱由檢也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但沒有來得及佔領便被李自成給推翻了。還有傳說,當時在關外的清王朝,派人偷偷在這裡埋下一塊刻上字的石頭,讓大明朝看風水的人挖出來,以為蒼天已經預示明王朝氣數已盡,便放棄了這塊寶地。清王朝自己的說辭是,順治皇帝狩獵之時,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一日,他率眾遊獵到此,被這片靈秀山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之壽宮」。他信馬由韁,登至昌瑞山頂,取馬上之環,投向山下,言:「環落處為朕之穴」。後來,「環落處」成為順治陵寢棺槨下的金井,即孝陵及清東陵總體建築的基點。這才有了後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記載於清朝史冊里的這種說辭,為清東陵的選址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事實上,這些都是朝廷的風水先生經過千辛萬苦尋找得出的結論,充其量在關鍵時候把「主角」導演至此,演出一場「投環定穴」的大戲。
朱姓帝王家兩次未能用上遵化昌瑞山,愛新覺羅家族奪了江山,開始經營中原帝國,又得了這塊風水寶地作為萬年吉壤,打造滿腔王朝的萬年基業。自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清,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及宣統退位,共傳11位帝王,天子運承延了276年,終於把自己的氣數給熬盡了。而這塊風水寶地上的新一輪才剛剛啟幕,那就是驚天動地的盜墓事件。孫殿英東陵盜墓的故事家喻戶曉,這裡沒有必要再贅述了,倒是發生在滿清王朝內部盜挖倒賣祖墳的勾當,著實給滿清王朝把臉面丟大丟盡了。
盜墓之風,由來已久。古今中外,除非沒有被人找到真實地址,而知道地址沒有被盜的陵墓應是屈指可數。大唐王朝的十幾座帝王陵,在五代時期就悉數被盜,可樂的是那個叫溫濤的耀州刺史,盜墓之後還喜歡記個日記列個明細,讓後人知道了他盜挖陵墓有何斬獲。滿清王朝埋在東陵的財寶,朝廷都有專門的詳細記錄,盜墓者無需也無心專門記錄留給觀者。事實上,孫殿英並非覬覦陵墓財寶第一人,打這個主意的也不是少數。民國時期,多爾袞後代挖祖墳的事情就被媒體曝光過。那時候,借口「起靈」盜挖祖墳的事情時有發生,媒體不時曝光王爺後代「起靈」事件,「王爺後代刨祖墳」一時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所以,戰亂以及文革期間的所謂破壞,對這些陵園而言,還不算是什麼滅頂之災。
起靈,本是民間二次葬風俗之一,是將棺材或屍骨從老墳里挖出來另葬別處。原因在於,要麼是後人移民需要帶著祖宗一起遷走,圖個心安;要麼是原葬地風水不好,重新找塊風水好的地方安葬,圖個吉利;也有的原墓地被佔用,不得不遷走,近幾十年此類事情很多。清朝王爺的後代紛紛將自己祖墳「起靈」,主要動機則是圖財。曾經好吃懶做的王公貴族們,在那座庇護他們的大廈嘩啦啦倒塌之後,便干起了挖祖墳混日子求生存的勾當。這些後事,他們那些被挖的曾經熬心費神或許還流血拚命才佔據了風水寶地的先人們,到底預見到了沒有?
即使到了現如今,誰也沒有而且不能否認清東陵確實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但是,為什麼沒有能夠庇護愛新覺羅家族千秋萬代永久輝煌?不僅氣數殆盡,而且屍骨難存。清東陵都是如此下場,那些忙得屁顛屁顛的到處尋覓風水寶地的,到底想折騰個什麼樣的光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