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發科先生是怎樣教拳及推手的--洪均生先生回憶匯錄

陳發科先生是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大師,功力深厚,教學有方,培養出了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洪均生先生1930年拜發科先生為師,朝夕相隨15載, 盡得發科先生真傳,並有創新和發展。發科先生是怎樣教拳及推手的呢?筆者有幸聆聽洪先生關於發科先生教拳及推手的回憶,他的談話非常詳細,今匯錄於下,奉獻武林同仁。  陳發科先生為人忠厚,教起拳來十分認真。他常說:「只要真願意學,我就恨不能鑽到他的肚子里,很快讓他學會、 學好。」他教集體的學生,也是一個一個地教, 每一個動作都不厭其煩地反覆示範,而且講明這個動作是什麼著法。真可謂:「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當時, 北京一些教太極拳推手者,只講定步、活步的方法,步法怎樣配合運動,並不加詳細說明。所以學者僅能熟習劃空圖,得不到進益。  陳發科老師則先教套路, 要求學者必須姿式正確、動作純熟,然後再教推手。 由於在教拳架時,已將手的八法講清,進入學習推手時,更將怎樣朋、怎樣捋、 采、及擠、按、肘、靠的手、腿如何配合,和對方如何配合,內勁怎樣運用和變化,仔細講明,而且親自互相試驗。學生在眼、身、步、手方面略有不對,必加以糾正; 而且使之從試驗中,體會出錯了是什麼感覺,對了是什麼感覺。學生反覆學對了, 他便作為不會化解的一方,而被牽動。然後再說、試下一變化。  所以雖然不早教, 也不天天教,卻能讓學者受教一次,便心中明白一層,以至全部明白。 使學生知道推手的變化如何配合,為什麼這樣配合。我們和陳發科老師推手,肢體接觸之處,一點不覺其有力。但在試驗動作中, 又好似他的後備力力大無窮,如同被大風吹得站立不住一般。當被陳師采和捋時, 雖被采捋的手未感到有力,而且還遵師教鬆鬆地隨著,但其手在略微轉動之中, 他的纏絲勁已達我手而肩,而腰,直達足踵。若用力一頂,便自然躍起,僅感到勁路如擦衣而過。我曾親眼見到許禹生、李劍華等同學被打起數尺, 然後跌出。陳師遇到對方力大者,發勁最快而動作最小,完全是由腰襠膝和手部的自然纏法密切配合而發出來的。 這樣發的勁慣性特強,被發者仰跌則從腰到足踵起, 即使想調整重心,一時仍站不穩,至少須跳出三次還是跌倒。陳師偶然高興,曾在地面試劃兩點一線,試驗預期所跳的部位及跌處,屢試皆不差分毫。如系被引而傾跌, 則被牽動者勁由腰而至頭頂,甚至使人在空中栽跟頭,然後傾跌。  陳式太極拳的步型雖有馬、 弓、盤、虛、獨五類,但在推手時,陳師從來不用弓步。 特別當發勁時,只用小半馬步。因為用弓步則易成雙重,而轉換不靈。  陳鑫先生也說:「實用的步法,以一尺二寸許為限。」但學練推手時可因敵變化,而運用撲步於采、捋、擠;用按、肘、靠則用馬步。現在練陳式者推手多用弓步,不知是何原因。 我們觀看楊澄甫先生的大捋圖象,馬步下塌襠勁作得極好與陳式並無兩樣,這也體現了太極拳的共性規律。  陳發科先生所傳陳式推手的步法、 手法均與一般太極不同。特別是步法最易區別。 因為一般太極推手慣用合步,即:雙方各以右(或左)步在前,交叉在對方的前腿里(或外) 側;陳式則甲乙兩方,一個右步在前,踏在對方前腿外側,一個左步在前, 踏在對方前腿里側,俗稱順步。  這種步法,由於互相貼住,對方稍動,便可感覺,有互相制約之用。但是,如今習陳式者亦往往從俗而採用合步,實際是不對的。    陳式推手分甲、 乙兩方。甲以右朋進攻,乙用右朋接後,即變為進步右采,甲以右擠、 靠化采,乙以左按解擠靠,這是第一輪。然後乙再朋化,甲用左捋法引進乙左臂, 乙趁勢用左擠、靠,甲再以右按解之。這是定步推法的第二輪。推過兩輪, 甲又用退步右步采法引乙右手,乙轉進右步以擠、靠隨化、甲用左按解之, 這是第三輪。然後乙從朋變順纏,引進甲的右手,甲再以右擠靠隨化,乙再以左按化解,這是第四輪。雙方如願意繼續練習,可對反覆試驗。由此看來, 陳式推手就只有這麼定步的兩輪和退步的兩輪。一般太極稱之為「大捋」 。其實陳式從來沒有「大捋」的叫法,更沒有單挽花、雙挽花及合步的  定步、活步之法。現在倒是不拘學哪一派的都習慣了五種推手方法, 但又忘卻了太極拳的基本手法與運動規律。 我從1982年11月開始參觀全國散打和推手比賽,一直到1986年的比賽。 發現就連電視放映的陳家溝推手,都類似摔跤,許多老拳師都嘆謂:「無技巧而硬頂。」今後如何糾正,我們都在滿懷熱情地期待著。    洪先生這番話, 不僅談了陳發科先生教拳和推手的思想、步驟、方法,而且對目前陳式太極拳的現狀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現將洪先生談話加以整理刊出,相信讀者會從中得到很大啟發。
推薦閱讀:

獅城的回憶(8)、
519.看圖說話60~恭王府門口
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修訂版)
有些回憶,值得珍藏
牽一縷柔情繾綣,守一段如歌回憶

TAG:回憶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