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運用到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中,從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理論體系。另外,在中國化的進程中,馬克思主義思想也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實現了融合。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外侮與侵略,國家主權淪喪,國土為西方列強分割,古老的中華民族蒙受著巨大的屈辱和災難。為了實現中國的自立與自強,中國的不同階級和不同政治力量,不斷探索著救國救民的道路,例如洋務運動、變法維新、資產階級革命等等,但這都無法拯救中國的命運。直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到中國,像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國的前途。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亦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近百年的傳播發展中,中國共產黨人將之與中國實際、中國文化深度融合,使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中國本土化,並成功發展出了一脈相承的四個理論系統,從而推動了中國特色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毛澤東思想解決了在中國如何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自1921年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當作自己的指導思想,用以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必然會遇到許多特殊的複雜問題。單靠背誦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原理和照抄照搬外國經驗,是不可能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這就產生了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在中國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問題。在中國共產黨的幼年時期,黨的領導人沒有充分地認識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極端重要性,不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而,革命遭受了一系列挫折。比如,當中國農村游擊戰爭剛剛開始時,共產國際就指示中國共產黨,反對這種游擊戰爭,強調要在「最大的工業中心地點舉行武裝起義」。這些指示,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是不正確的。但是,黨的一些領導人卻以教條主義的態度,把共產國際的指示和蘇聯的經驗奉為金科玉律,批評農村包圍城市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20世紀30年代,以王明等人為代表的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使黨和紅軍的力量遭受巨大損失,幾乎使中國革命陷於絕境。與王明等教條主義者不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採取了實事求是的而不是教條主義的態度。早在1930年,他就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和「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等重要論斷。1939年,又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了「馬克思列寧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原則。1941年,他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明確概括和闡述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還針對黨內的教條主義指出:「我們歷史上的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種,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把這些馬克思主義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們所要的是香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正是在同「左」傾教條主義者作鬥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權、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問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和構想,黨成功地領導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1956年,蘇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問題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開始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艱辛探索,逐步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觀點。但是,由於在總體上缺乏對蘇聯模式根本弊端的深刻認識,缺乏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一些重要設想的全面理解,更不懂得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採取符合中國實際卻不同於蘇聯的實踐,也不同於馬克思等人設想的方針政策,因而使這一探索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屢遭挫折,沒有取得成功,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發生了嚴重失誤。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初,毛澤東並非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毛澤東最初對馬克思經典理論的理解尚不及陳獨秀、瞿秋白、王明等人,這些人幾乎已經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內容熟記於心。然而最終卻是毛澤東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其原因究竟何在?因為毛澤東更懂得中國的實際情形,他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智慧,創立了深具中國現實特色的毛澤東思想體系。其實早在1926年,毛澤東同志就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全面解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地位、相互關係及對革命的態度,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在文中,他正確指出了中國革命的當前任務、革命對象等,明確提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從抗戰到解放戰爭的各個關鍵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儒家智慧、軍事經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鄧小平理論回答了在中國什麼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支持和領導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之成為偉大歷史轉折的思想先導。1978年12月,在鄧小平等人的努力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明確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要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這樣,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由此開始了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建國以來黨的工作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科學區分了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在此前後,改革開放也開始起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的面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的設立,外國先進設備、技術和資金的引進,給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黨的十二大確定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並作出了相應的部署。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將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到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改革階段。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科技和教育體制等改革也開始進行,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明顯上了一個台階。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三大系統地闡述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並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十三大還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並列舉了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過程中提出的十二個理論觀點,認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這就為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1992年初,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談話,總結建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多年來困擾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如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問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問題,發展是硬道理問題,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問題,社會主義必須吸收資本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成果問題,關於「左」和右的問題,等等,大大豐富和深化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在此基礎上,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概括,強調要用它來武裝全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又進一步將其命名為鄧小平理論,並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鄧小平理論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形成表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1989年6月,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此後的13年中,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地把握時代特徵,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在過去的13年中,雖然與改革開放的前十幾年相比,時代的主題沒有改變,仍然是和平與發展;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改變,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從事的事業沒有變,仍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是,由於黨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和困難。在國際上,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後,出現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全球政治格局處於深刻的變動之中,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難以把握的挑戰。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趨勢加速發展,給我們這個後發展的相對比較落後的大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能否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把握加快我國發展的主動權,成了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在國內,雖然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仍然面臨很多難題。改革已涉及許多深層次的問題,越改越難。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十分突出,需要高度關注和逐步解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起步較晚,下崗失業人員和新增就業人口的生活保障和安置問題難度極大。如何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難題。在黨的建設方面,黨員隊伍和黨的幹部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黨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如何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是使黨始終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所必須應對的問題。面對種種複雜的問題,為了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新的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問題。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他提出了三個不能「停留」,即決不能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則、本本的教條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對社會主義的一些不科學的甚至扭曲的認識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正確的思想上。1997年9月,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他又提出了三個「著眼於」,即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他進一步強調了三個「解放出來」,即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正是由於堅持了這樣一種正確的學風和科學態度,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中國社會深刻變化的基礎上,在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新世紀新階段,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大地上又勃發出新的生機。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②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對中國的三代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2007年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深刻闡述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了黨章。
推薦閱讀:

中國發展面臨四大挑戰
「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老民警老照片講述公安事業的幾十年變遷
一帶一路給中國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一百年來, 我們真的變了嗎? - 中國的歷史變遷和新時代的崛起
蘋果被點名是最大受益者,是隔山打牛還是準備開刀?

TAG:中國 | 馬克思主義 | 發展 | 理論 | 中國發展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