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與蒼生做證明——令子女孝順出息有秘訣(下)
4.爺娘欺詐於前 兒孫犯罪於後
劉利原是一家國有企業負責維修的藍領,多年來,利用工作之便不知報銷了多少維修車輛和調修機器的假髮票,工資雖然不高,可早早地便在當地購買了三套新宅。他曾經向別人透露說:我這個崗位,又舒服又實惠,給我個區長都不換!
後來,公司人員調整,把他調到了另一崗位,這一來假條子報不成了。按說這屬於從不正常的罪惡狀態還原到了正常狀態,強行減少了自己造惡業的機會,應該慶幸才是,可劉利原卻覺得自己一下子從天堂跌進了地獄,簡直無法生存了。每天上班唉聲嘆氣牢騷滿腹,一副愁腸九扭十八彎,全在如何撈錢上打轉轉。為了彌補崗位調整帶來的損失,劉利原居然打起了父老鄉親的主意,經常向父老鄉親和基層幹部吹噓他所謂的關係網,並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他曾經怎樣給省長開車,與省長的家人如何熟悉等。這樣說的目的無非想讓人托他辦事,而一旦有人找上門來,不管對方要辦的事難度有多大,劉利原都會一口應承下來,接著便報出辦事的活動費用,根據對方經濟實力,少則幾千,多則數萬,別管辦成辦不成,錢裝進腰包再說。對那些有把握辦成或已經辦成的,劉利原中途還要再賣幾次關子,故意拖延時日,為的是讓對方再追加費用。對那些壓根都沒有把握辦成的,也要一拖再拖,直到拖得無法再拖了,或對方找上門來了,劉利原才給對方擺出一大堆辦不成的理由,然後再拿出一大堆假條子,說明事雖沒辦成,錢卻花完了。一次,劉利原得知老家一位生意人的女兒想考某藝術學院,認為機不可失,便大包大攬此事,接著獅子大開口,一次索取活動費十六萬。最後,事情當然不可能辦成,可他卻又推三阻四不願退款。為了躲避對方,劉利原更換了手機號,請病假躲到外地,在人間「蒸發」了兩個多月。對方忍無可忍,跑到劉利原家的老墳,掘開了劉利原父母的墳墓,把遺骨撒了一地。此事在鄉親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劉利原居然經常領著老婆孩子到寺院燒香磕頭,祈求佛菩薩保佑一家平安,每次都念念有詞,一副虔誠之極的樣子,此乃讓人笑也不是,嘆也不是。
果報:
劉利原在欺詐別人的過程中,經常當著兩個兒子的面與妻子商量應付別人的策略,兩個兒子長期耳濡目染,漸覺人生本應如此。一次,上高中的大兒子向家裡要錢買手機,劉利原沒有給,大兒子便領著二兒子到街上攔路搶劫。結果大兒子被判了三年,二兒子雖因年幼被保釋出來,但已無學校願意收留,整日在家裡惹是生非,把個劉利原氣得血壓陡增,渾身是病,連正常的班都難以上全。他多次流露出對生活的絕望,甚至生髮自殺的念頭。
詮釋:
看似沾了別人一點光,結果卻輸掉了兩代人。這不由得讓人再次想起凈空教授的教誨:「損人利己」這個詞是錯誤的,是對人的誤導,損人只有害己,不會利己,只有利人才能利己。他老人家還反覆告誡世人:一個家庭的成員,經常想什麼,議什麼,幹什麼,就知道這個家庭以後是不是興旺了。鑒於此,建議天下所有企盼家運興旺的眾生、尤其那些對子女寄予殷殷厚望的父母,不妨捫心自問:我平日里想的什麼,議的什麼,乾的什麼。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那以後自己家運的好壞與兒女的興衰,就不必再請別人預測了。
其實,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非「因果」二字。今日造業,明日受業力牽引,平日里人們常說的「積善人家有餘慶,積不善人家有餘殃」這句話,並非弱者的自我安慰,而是世世代代被因果證明過的鐵律。難怪智者諄諄教誨:為人不必多貪財,貪得財來天降災,假若財來人不在,不如人在少貪財。
俗言:世間金銀遍地流,幾時掙完幾時休?朝朝暮暮苦營計,昏昏昧昧白了頭。說白了,人生的種種煩惱大都被「名利」所惹,「天下熙熙,為名而來,天下攘攘,為利而往。」芸芸眾生,滿腦子腰纏萬貫,一肚子姓揚名顯,「名」和「利」像兩條巨大的繩索,緊緊地束縛著心靈,哪裡還有恬適與安祥可言!人生求足永不足,欲覓了時無了時,智者曾作《布袋歌》警世:
官一布袋,權一布袋,
名一布袋,利一布袋,
布袋摞布袋,哪裡有自在?
放下諸布袋,怎能不自在!
這說明,人無貪慾,處處適意;人有貪慾,處處不如意。前人有句話說得好:「心無欲擾,即為天堂聖境;身無名累,便是逍遙仙佛。」「心安祥,隨處都是好風光;神不寧,天堂也是傷心地。」對於心志淡泊的人來說,衣食無缺,足矣;對於貪婪無度的人來說,點石成金,心猶不足。誠然,作為飲食凡夫,離了錢當然不行,關鍵是怎樣才能不被錢所左右。金錢對於人來說,是一個好僕人,卻是一個壞主人,一旦被錢所左右,那你就成了金錢的奴隸,你的生命之源便會到此枯竭。身外之財,貪多只能徒增心靈的負荷,你自以為賺了錢擁有了財產,實際上是被金錢財產所擁有。恰如耕耘智者所說:不是你賺了金錢,而是金錢賺了你的青春,你的生命,你的安祥;不是你擁有了財產,而是財產捆綁了你的手腳,阻塞了你的心靈,擠壓了你的慧識。現實生活中,常見那些為了金錢不惜貪贓枉法、偷拿詐取甚至殺人越貨者,錢雖然到手了,但也因此一年四季驚恐不安,白天聽見警笛響就心驚肉跳,夜裡做夢也有警察來抓他。這樣的生活,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自以為佔了便宜,實際上是人生最大的失去——失去了心靈的安祥,失去了生活的安寧,更失去了做人的尊嚴。此種人,為了幾個贓錢,弄得神惡鬼嫌人憎,活在世上猶如身陷地獄。反之,人做善事處之泰然,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外不愧人,內不愧心,夜無惡夢,晝無懼疚,睡覺安穩,吃飯香甜。如此良好的心態即便身居陋室,又何異於天堂?
《道德經》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財之於人,夠日常清淡之用尚可,過分攫取,猶如作繭自縛,以此驕奢淫逸,只能加快「祿盡人亡」的步履,提前划上生命的句號。能久作如是觀,對錢財之慾望和追求就會日趨淡泊。
人常說:吃虧是福,難得糊塗。可惜世間人聰明有餘糊塗不足。由聰明到糊塗、由處處沾光到甘願吃虧,是一個「格物致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開悟的過程。按智者的眼光觀察,芸芸眾生,活得是很不明白的——爭高爭低,高高低低又能怎樣?貪少貪多,多多少少受用又有幾何?良田千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平生使出渾身解數去爭去奪的,並不是自己實實在在最需要的,而為了這些不太需要的,卻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
古德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心安性定,草堂茅庵等同瓊樓玉宇,疏水簞食堪比盛宴美席。反之,貪心不足,慾壑難填,即便天天高車駟馬行,餐餐珍饈佳肴宴,也品不出真正的生活況味來。前文說過,金錢與幸福不能劃等號。金錢能買到花園洋房,卻不能買到好心情;能買到高級席夢思,卻不能買到安寧的睡眠;能買到滿漢全席,卻不能買到好胃口。智者歷來認為:屋寬莫如心寬,身安莫如心安,錢多莫如知識多,知識多莫如智慧多。人生千求萬求,智慧應為第一求。
尤其凈空教授的幾段法語,從另一角度詮釋人生與錢財的關係,讀來更令人受益:
——你發不發財,與你做生意怎麼經營怎麼策劃,都沒有關係。這要問你命里有沒有,有發大財的命,即使沒念過書,還是發大財;財是怎麼發的他自己也不曉得,年年都有那麼多財富收入。這是他命里有!如果命里沒有,想盡辦法使盡手段也得不到。做生意如此,功名如此,富貴也如此。今人不知命,不信命,胡作妄為,天天造罪業,還想得好報,哪有這個道理!
——你用盡心機手段,你賺的還是你命里有的,命裡頭沒有的,多一塊也賺不到,你看你操那個心冤枉不冤枉?你統統捨棄掉,心裡頭一念不生,你命裡頭這一天該賺多少錢,它自然就來,你看這多自在多輕鬆。
——這個世界上的人,有富貴、貧賤、長壽、短命,都認為是命里註定的,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錯。因為一個人若是前世做了好事,這一世自然是一個富貴長壽的人,若是前世做壞事,這一世自然是貧賤短命。可是我們還要曉得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若一個人本來命里註定富貴長壽,但他做了極大的惡事,那等不到下一世去受報應,在這一世就變成了貧賤短命的人;也有另一種人,本來命里註定貧賤短命,因為他做了極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來享福,就在這一世就變成了富貴長壽的人了。
凈空教授的教誨說明,逆取順取,無非命里這些財,命里有的揮之不去,命里無的招之不來;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想轉窮命為富命,非積德無有他法。《了凡四訓》里的雲谷禪師對袁了凡說:「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今世大富者,皆為前世布施濟貧廣作利人利生事業所致。不曉因果,眼瞅著別人百萬千萬地掙,便心生不平,做出許多不可為而強為之事來,這樣不僅得不到財,而且還將使命運雪上加霜,越變越壞。智者曾告誡那些「無事忙」:
見錢眼開即伸手,命里沒有偏強求,
操碎痴心南柯夢,只落得倦軀白頭。
退一步說,靠不正當手段即便暫時能得到一些不義之財,那將來也會本利盡失,最後留給自己的,只有一身的罪業,而且招致天降逆子,讓其耗財敗家。恰似《因果文》所說:悖入終將悖出,害人到底害己。這說明,四柱有財,稍謀即至,命外強求,空若禍災。正如命理學家嘲諷和規勸的那樣——
世人都想改姓錢,朝朝暮暮眼望穿,
登山涉水不顧命,恨不一夜堆成山。
冷眼笑你痴迷漢,不知命運有前緣,
今世富貴前世修,前世不修今世難。
任你設下千條計,命里沒有也枉然,
縱使強得金滿屋,報應來時全消散。
爭來奪去一場空,空留惡因結惡緣,
惡果熟時無人替,自品自嘗莫喊冤。
哪如解開心千結,隨緣度日不附攀,
哪如止惡多行善,偷奪造化是真言!
顯然,要想把壞命運改造成好命運,首先得從「轉心」開始,而「轉心」又如何轉?深刻領悟先聖先賢的教誨,不但從理論上更要從因果事實上認識到:「自私」的結果不是「自利」而是「自損」——損福祿,損健康,損壽命,損兒孫,最後一無所獲。猶如凈空教授所言:處處為自己的結果絕對是害自己,處處為眾生的結果絕對是利自己。先把「利」與「害」弄清了,才能把先聖先賢的教誨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佛家常說:富貴學道難,貧窮布施難。以前,一提積德行善改變命運的話題,遇到像劉利原這樣的眾生就會抬杠說:我連小康人家都夠不上,用什麼積德行善?殊不知,積德行善並不是一定要你拿出多少錢,而主要看你處世待人能否心存善念,恰如《了凡四訓》里那位道長所說:「善事陰功,皆由心造,長存此心,功德無量。」問題是你肯不肯時時處處生善心萌善念,肯不肯像凈空教授講的那樣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若肯,趨吉避凶,改變命運,斷然由我!事實上,偷天機奪造化改變命運,並沒有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若一定說有什麼秘訣,那就是四個字:無私忘我。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對於悟性好又願意真修真乾的人來說,就是念頭一轉的事,幾分鐘就能做到;若不然,窮其一生功夫,收效甚微。就像劉利原,經常帶著全家到寺院燒香磕頭髮願,然而他發的願不是為眾生謀利益,而是為自己升官發財,這樣的願力怎能結出轉變命運的善果?就像凈空教授所說:你在佛菩薩面前燒燒香,磕磕頭,然後就與佛菩薩講條件——你讓我發一百萬,我拿出一萬供養你。這是把佛菩薩當成貪官污吏來賄賂,只有罪過,哪有功德!
據說,劉利原如此不擇手段地撈錢,是因為受親友影響,決心在生命終結前為兩個兒子一人留一套宅院,再掙個七位數的存款。為此,他殫精竭慮愁腸輾轉,心靈空間被這個遠遠超出個人能力的慾望擠壓得幾近變形,真是愚痴到了極點。天下做父母的,像劉利原這樣朝朝暮暮為兒女苦心營計者,不計其數。市井有一段頗富哲理的順口溜:兒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兒孫勝過我,留錢做什麼。這說明,無論敗家之子還是興家之子,都沒有必要為他們遺留財產。百家之子金如糞,興家之子糞如金。敗家之子,送他一座金山也很快揮霍一空,留錢越多越加重他的罪孽;興家之子,分文不留也自然會衣食無缺,留錢多了反而增加他的惰性。人言:一生快活皆庸福,萬般艱辛出才俊。凡嬌生慣養蜜糖罐里泡大的孩子,沒有一個有出息的。
晉朝葛洪《抱朴子》云:「疏廣散金,以除子孫之禍。」疏廣為西漢宣帝時人,辭官還鄉後把皇上賜給的金銀全部接濟了鄉人,說這樣做是為了消除子孫後代的災禍。疏廣認為,子孫無論賢愚,都不宜把財產留給他們——「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疏廣不愧為真正意義上的慈父,所思所言實為遠見卓識。智者以為: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情愛過分,子孫之災也。歷朝歷代的明白人,都懂得並遵循一個古理:當為子孫修福,不當為子孫奪福。「嚴家規,正品行,積陰德,傳智慧,乃修福之法也;掠財貨,攀因緣,耍機心,買官爵,乃奪福之法也。修福者,福愈久愈綿長;奪福者,福短瞬而禍殃。」世間凡不願作陰騭功夫而只一味地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有十敗。為人父母者,積財欲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囤屋欲遺子孫,子孫未必能住,只有將個個金錢化陰德於冥冥,方能庇佑子孫於千秋萬代。
人云:國之祥禎,良將忠臣;家之祥禎,孝子賢孫。其不知,人到了晚年,有福不在財多,財多不是恆福;有福在於子孫賢,子孫賢方為清福。這個道理,連野老村婦都懂得。所以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求金玉滿堂貫,只求兒孫個個賢。
儒釋道諸家有一個共識:贈子家產萬貫,不如教子一經一典。班固《漢書.韋賢傳》也提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黃金白銀瞬間可失,聖賢智慧入心,則終生受用不盡。大凡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及早讓子孫接受聖賢智慧的熏陶,將聖賢智慧內化於心外踐於行,如此,他們的人生前程,不管是經商還是務農,不管為官還是為民,都不會差到哪裡去;即便命運有波浪形規律,那麼不管暫時立於浪尖還是行至谷底,只要人生智慧具足,皆能隨緣度日,從容面對。具備如此素養的兒女,才是真正讓父母放心的兒女。
筆者行文之際,熟悉劉利原的同修打來電話說,最近,劉利原一直在與妻兒觀看凈空教授講的《了凡四訓》的光碟,並下決心要像袁了凡那樣知錯改錯,積德行善。《太上感應篇》教誨世人:「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但願,凈空教授祝福眾生的這句吉言,能成為劉利原張利原王利原們未來命運的真實寫照。
說與蒼生作證明(之十一)
5.爺娘願人早死 兒孫死於人前
米尚雲四十五歲那年離異,之後與一位教師組成了家庭。婚後不久,米尚雲與前夫生的女兒便因經濟詐騙罪被捕入獄,女婿作為同案也被牽連進去,兩人留下一個三歲的女兒,只有交由米尚雲這個外婆撫養。
與米尚雲結合的這位教師善良厚道,待米尚雲的外孫女如同己出,無論吃穿住用,都把最好的讓給這個失去爹娘關愛的孩子。為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教師找關係託人情,花了很大一筆錢才把孩子的戶口轉到省會。為給孩子買一架上好的鋼琴,教師賣了自己收藏多年的文物。連米尚雲都說,教師待這孩子,比親外公還強出百倍。
與教師相比,米尚雲對前夫的女兒和外孫卻是冰火兩重天,教師的女兒別說常年在家住,就是周末帶著孩子回來看望父親,也從未得到過米尚雲一個好臉色。其間有兩年,教師的女兒因拆遷暫時搬到了父親這裡。這一來,米尚雲怎麼都容忍不下,每天做飯摔摔打打,飯一端上桌就故意找茬,有時乾脆藉著自己的外孫女指桑罵槐。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米尚雲聽說哪兒有算命的就立馬跑去找人家,一是算後夫的女兒何時能離開,二是算此女有無大災大難。一次,一個算命人說此女命里好像有車禍,米尚雲聞聽,喜出望外,趕緊問:嚴重不嚴重?會不會死去?當對方說不會要命時,米尚雲卻下意識地發出一聲長嘆,顯得異常失望。從此,後夫的女兒可能出車禍一事,就成了她最大的牽掛,好像人生有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在等著她。在她的內心深處,恨不得一覺醒來,後夫的女兒立刻離開人間才好。
令人遺憾的是,米尚雲在與後夫結婚前就皈依了佛門,經常與其他居士一起誦經念佛做佛事,還經常到寺院幫助洒水掃地做義工,其言其行都給人一種虔誠的佛門弟子的印象。真不知一個作為佛弟子的後母,在自己的外孫女受到後夫如此關懷的情況下,怎麼就不能投桃報李、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對方的女兒與外孫呢?
果報:
由米尚雲代為撫養的這個外孫女,在上小學三年級那年,於一次下課時從樓上跑下來,不慎跌倒在樓梯上,當即大口吐血,送到醫院已經咽氣了。米尚雲哭得手腳冰涼,腦子受到嚴重刺激,從此痴痴獃獃,連話都說不囫圇了。
詮釋:
凈空教授教誨世人:「修行首先是不怨天,不尤人,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業障現前。」以信佛人自居的米尚雲,如此對待後夫的女兒和外孫,所作所為除了破壞佛家形象之外,哪裡還談得上半點功德!
先聖先賢教誨我們,在佛門裡面,學佛聞法最要緊的是「消歸自性」,修行最要緊的是「轉識成智」。簡單說,「消歸自性」即把佛菩薩的教誨切切實實地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轉識成智」即把世俗的認知轉化為佛菩薩智慧的認知。學佛聞法修行,如果你真的能做到消歸自性轉識成智,那三藏十二部對你來說,就是廢紙一堆。猶如凈空教授所說:學佛聞法的目的是開悟,開悟了,就用不著再讀經了,就像坐船過河,河過去了,船就不用再坐了。反之,如果你不能消歸自性轉識成智,不能放下「我執」和自私自利,那即便你把千經萬論倒背如流,也無濟於事,你平日里所作的誦經念佛等一切佛事活動,充其量也只能視其為「磨磚為鏡,積雪為糧」的「依樣畫葫蘆」,距離偷天機奪造化改變命運,差之遠矣!
凈空教授還教誨世人:學佛最低限度是改變命運,如果你學佛後命運沒有改變,那你這個學佛是假的,只要真學,懂理論,懂方法,完全按照佛的教誨如理如法地去做,那你的命運一定能越變越好。如果你不明道理,不懂方法,不能除掉私心,不能做到「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只滿足於在佛前點柱香磕磕頭,初一十五到廟裡拜拜,佛前供養點水果,以為這樣命運就改變了,災禍就消了,福報就來了,哪有這種道理!
《了凡四訓》云:「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濟公活佛(宋朝人,俗姓姓李,名李修緣,後出家,取法名道濟)有一段話說得極好,他的話是從一首詩說起,詩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濟公告訴世人:「這首詩決不是口頭念念就可得道的,因口頭離心頭還有一段距離。詩中所說靈山,就是心頭山,心頭山是上天堂和下地獄之分叉路口,從現在的人道,你是往天道升,還是往地道降,就在此地分叉。天下眾生修心問道不必遠求,只可把心當成一面鏡子來返觀自照,看看自己本來面目,看看自己像好人還是壞人,摸摸良心是好心還是壞心,這一切都清楚了。」萬善自心起,萬惡也自心起,只有把心念徹底轉變過來,才能在生命的歷程中「消千災於無形,遏百難於未萌。」
米尚雲的教訓,願同修們謹記。
說與蒼生作證明(之十二)
6.爺娘吃盡蜜糖 兒孫嘗盡黃粱
李青琪是某市醫院的護士長。此人個性強活動能力也強,朝日里請客送禮拉關係找門道捅路子,在市面上混得如魚得水,別看是個護士長,其勢頭幾乎壓過所有的醫生。平時醫院裡大小有點好事,此人必定得佔一份,調工資晉職稱哪怕指標再少,落下誰也不能落下她。只有一次內部調整工資僅限於醫生中的業務尖子,當然不可能有她,可她鑽窟窿打洞找到衛生局長那裡,硬是讓局長特批一個指標。有一年院里工作調整,她從手術室的護士長轉為後勤上的護士長。這種結果令她憤憤不平牢騷滿腹,隨即便託人四處活動,終於在不長時間裡又回到了手術室。外行人也許不知道箇中奧妙,用李青琪的話說,兩個護士長之間工資外的收入有天壤之別。後勤上的護士長沒人理會,手術室的護士長卻有很多人巴結,因手術室作手術時,病人家屬為了讓自己的親人得到更好的照顧,除了給醫生送一份厚禮外,還要給護士長再送一份。更重要的是,按本院院方規定,手術室的護士長還有一個別人替代不了的權力,即:給需要輸血的病號供新鮮血還是供冷凍血,這全由手術室的護士長說了算。病人家屬若想讓自己的親屬輸到新鮮血,就會主動給護士長很多好處。用李青琪自己的話說:手術室的護士長工資的含金量要比後勤上的多出好幾倍。在這個位置上,李青琪撈到很多好處,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什麼時候有病號作手術,李青琪首先想到的是病號家屬會給她送什麼禮,然後再根據送禮的輕重看人下菜碟,決定讓人家輸新鮮血還是冷凍血。多年來,李青琪利用這個特殊的條件,不僅得了病號很多好處,而且把自己家裡七舅子八姨的工作,全都調換到了既輕鬆又實惠的單位。別人送綽號為「能轉動本市地球的護士長」。
果報:
李青琪生了三個女兒,都是活到四五歲便夭折,後來到了42歲又生了一個兒子。李青琪對這個兒子寄予殷殷厚望,往往要天許半個,從不捨得批評一句。兒子中專畢業後,李青琪又使盡渾身解數,為兒子謀了一份上好的工作。可是,兒子剛參加工作兩年,骨髓就得了個無法治癒的重病,不但自顧不暇,而且還得勞李青琪陪著到處求醫看病。在陪兒子看病的過程中,據李青琪自己講,發生了許多令她忍無可忍的事情:總碰上醫術不精的庸醫亂下定論,總碰上黑心醫生開給大量的自製葯,不僅花了很多冤枉錢,而且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從此,李青琪愁腸百結,幾乎夜夜失眠,得了重度抑鬱症,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詮釋:
聰明幾何,機巧幾多,莫以為佔盡眼前便宜乖,哪曉得人不知我天知我!加減乘除算人心,報應之果誰能躲!落得如此下場,又能怪誰!
《了凡四訓》言:「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凈空教授解釋說:「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事還未形成,就有吉凶的預兆,這種預兆都在起心動念處,在所作所為處。一個家庭里的人,想的什麼,念的什麼,做的什麼,這個家庭的興衰也就可知了。」天底下所有期望兒女人生平安前程高遠的父母,不妨閉目深思捫心自問:我平日里想的什麼念的什麼做的什麼?
李青琪拿著一份豐厚的俸祿,不但不好好為病人服務,而且一門心思地想著發病人的厄難財,這和「落井下石」「謀財害命」相差幾何!得到如此報應,實屬自作自受矣!
說與蒼生作證明(之十三)
7.爺娘仗權踩踏人 兒孫後路黑昏昏
楊熏心是某大單位的一把手,陳地容是該單位的組織部長。長期以來,此二人沆瀣一氣,利用自己職務上的優勢和手中的權力,一手遮天,拉幫結派,對上行賄對下受賄,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撒豆成兵猶嫌勢力小,點石成金仍怨錢財少。幹部職工曾形象地形容她們:「嘴是蜜鍋兒,心是蛆窩兒,當面有譽人之美,背後有殺人之刀」。在幹部使用上不但排擠優秀陷害賢才,而且利用職務之便經常關起門來做暗活,私下往人家的檔案里塞黑材料。此二人別說得罪不起,即便對她們不巴結不送禮保持正常關係,她們仍然理所當然地把你視為異己,如若你敢稍微對她們表露出半點不滿,那更會視你為心腹之患,恨不得一腳下去把你踩死。在你的職務提升職稱評定的關鍵時刻,更不放過整治你的機會。即便你欲從該單位調離,她們也決不會松一鬆手饒了你,趁著為你作組織鑒定的機會,不顯山不露水地就把你的好事壞了。相反,如果你經常唱她們的讚歌再加上送禮,那你不管是庸材還是蠢材,她一概推薦再推薦,提拔再提拔。她們評定和使用人才的標準,不是學而優則仕,干而優則仕,而是溜而優則仕,拍而優則仕,跑而優則仕,送而優則仕。在她們手下,求官無需晉身階,只要肯把人格論斤賣,凡不願出賣人格者,統統被打入冷宮。
在楊熏心和陳地容剛上任當領導時,手裡握著很多招工指標,但是這些指標,全都被她們當成了向上級邀寵、向平級和下級索取好處的籌碼,而本單位職工子女的就業,一個都不予以解決。
該單位下轄三個二級機構,一級機構的組織部長和一把手是此等人品,那二級機構的頭頭必然是上樑不正下樑歪。見利忘義的陳地容和楊熏心得了二級機構的好處,就和二級機構的腐敗集團勾結起來,貪贓吃黑,大搞權錢互換。群眾曾形容她們為「癩蛤蟆的皮,沒有一個是乾淨的」。
果報:
楊熏心退休後不久,就得了重度中風,鼻眼歪斜流口水,一年後,這位滿腹機心的頭頭便帶著滿腹的不情願不甘心,兩手空空地走了。發人深思的是,在楊熏心退休後尚未生病時,其子不聽她的勸告,把一份令人羨慕的吃皇糧的工作辭退了,離職後自己做生意,賠了個凈光,回頭又鬧著讓他已退休的母親給她找工作。這一來,楊熏心可作了大難:拖著殘軀,揣著重金,堆著滿臉笑容,點頭哈腰地求東家央西家,最後卻沒有一個單位肯接受。萬般無奈,楊熏心只好撇開尊嚴拉下臉面,去找一位當年因她百般阻撓而致使人家兩次晉陞都落空的人,此人眼下恰恰成了某單位主管人事的負責人。據說,對方不等她說完就笑問道:你當年手裡那麼多用人指標,咋不給兒子留一個?對方的意思很明顯:你當年要是有一點慈悲心,能用手裡的指標為平民百姓做一件善事,現在上天也會給你的兒子留一條活路。楊熏心為兒子求職連連挫敗,只好賣掉一幢房子,讓兒子重返商場,沒想到不久又賠了個凈光。後來,其子一直過著緊緊巴巴的日子。
陳地容人生的結局同樣很慘,不到退休便敗運到來,不僅自己得了尿毒症,而且兒子遭人報復失去了工作,重新更換門庭卻又多方受阻,她視若掌上明珠的女兒也命運多舛,不管換到哪個單位總受人擠兌,並因此尋死覓活險些送了性命。
詮釋:
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一個大系統的一把手和主管人事的組織部長,作為吃政府皇糧拿人民俸祿的國家幹部,肩負重職不為國分憂,受黨之託不對黨負責,食民之祿不為民辦事,見錢眼開,見利忘義,得點油水,便把良心典當給銅臭,不但不制止下屬的腐敗,而且與那些腐敗的下屬同流合污,為腐敗集團撐腰打氣通風報信,排除異己,迫害無辜,耍機心,弄權術,整人黑材料,關起門來做暗活,其言其行天理難容!
可惜,這位主任和這位部長機關算盡,聰明用絕,卻恰恰未能弄明白一個理兒:一時高下在於權,千秋勝負在於德。權力只能讓人緘口,卻不能讓人心歸順;高壓可使萬人下跪,卻無法使一人誠服;淫威能令眾生速死,卻不能讓自身延壽。你有的是權力,人家有的是一顆不願邀寵不願獻媚的心。老百姓說得好:縱有翻雲覆雨計,黃河豈肯向西流?你再有手段,總不能讓日月倒轉越活越年輕吧?你用權力取勝,一旦退休後權力失去,你便會被昔日拍馬者棄如敝屣;你用淫威壓人,而一旦淫威不能再使,你便成為眾人茶飯桌上的笑料一盤!
無德而祿,殃也;德薄位尊,禍也。《了凡四訓》云:「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造物懲人罰人,決不會因你有權勢而輕饒毫分,世間有權有勢者再有能耐,也躲不過因果報應。你盡可以利用手中權力翻雲覆雨操縱上下左右,你更可以全憑個人意志決定下屬的升降賞罰,可惜最終卻決定不了自己和子女的生死禍福。「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也滅。」待不得不息卻雷霆之怒罷卻虎狼之威時,你的身後也早已給兒孫造作了一大堆命運的負數。
一生事事耍手段,處處設機關,到頭來卻是自釀苦酒自己喝,這正應了前人的那句話:意惡命也惡,行暗路也暗,心虧事也虧,機深禍也深。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天理昭昭,無人能逃!
人言: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當路莫栽荊棘草,他年免掛子孫衣。陳地容和楊熏心的子女遭此報應,誰能說不是上天的公道?
8.高枝佔盡天不饒兒孫只有上梢沒下梢
曲春名原為一中學教員,只因會拉關係跑路子,後調至省城一家雜誌社任業務方面的副職。雖然官運亨通,然自身資質實為腹內草莽,靠別人幫扶著勉勉強強幹了三年業務,還犯了兩次原則性錯誤,鬧了一大堆文字上的低級笑話。作為抓業務審稿件的副總編,連基本語法上的主謂賓、定狀補都鬧不清楚,寫一頁稿子能出現好幾個病句。下面記者撰寫的稿件,她不改動還好,一改動反而把人家的好稿件改得病句連篇。就這麼一個剛剛接觸三年業務且無德無才的人,可評定職稱時卻憑著權勢和行賄手段,把一個幹了18年業務且又有嚴重心臟病的老編輯強行擠兌下去,一下子越過初級中級晉陞為高級。更新鮮的是,本來自己連初級職稱都沒有,卻堂而皇之地參加評委會去評別人又評自己,等於說一個人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那不用說冠軍肯定是自己的。評選結果一公布,全單位嘩然,那位幹了18年業務卻被擠兌掉的編輯因承受不了明顯的不公而氣得心臟病複發,連夜送醫院搶救,生命危在旦夕,而他的妻兒老小一家都剛從農村遷到城市,老母親常年卧床不起,五個兒女尚未成人長大,妻子沒有工作,一家八口全靠他一人養活,這位編輯萬一有個好歹,那這家人的生活便馬上陷入困境,甚至連稀飯都喝不上。這位編輯的妻子痛哭流涕,為挽救丈夫的生命準備給曲春名下跪。當然,這位編輯遇事看不開,那是另外一個話題,而作為單位負責人的曲春名,如能實事求是地想想自己業務年限的短暫從而萌發一丁點自知自明,如能用一丁點公平心來正視一下現實,如能面對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的部下生髮些許慈悲從而退讓一步,那她也許能在身後贏得別人的一點尊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她既不退讓也不去醫院探望病人,而且還在以後的日子裡對所有提意見者生髮惡意和不善之舉,全然沒有一點做領導的胸襟。據說,評選結果公布的那一天,單位有人撰兩幅楹聯相贈,一聯為:頭腦貧乏帽子貴,腹內蒼白玉袍新。另一聯為:德才均無爬高位,知情人焉不撇嘴皺眉?品學皆劣晉高職,有為者怎止掩口竊笑?不過,皺眉歸你皺眉,竊笑由你竊笑,反正我的目的達到了,大紅證書一到手,誰敢說這是假的?接下來提薪加祿,諸多好處立馬到手,誰敢說這一切不合理合法?
果報:
一位有慧眼的同修說:她的自私冷酷和強取強得,不僅要在她人生的晚年感召大災難,而且還將殃及她的後代。她的兩個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會越走越窄,一個要因過失犯罪打碎飯碗,一個要因感情問題招致重大災難。後來又有一位能查三世因果的師父,說她的不義之舉不僅在今世給她和她的子女造成了命運上的不幸,而且還連累了她的來生。她的來生將命運多舛,處處受阻。
詮釋:
當今社會,「無麝放假香」者比比皆是,尤其像以曲春名為頭頭的這類單位,更是誰紮上紅布包頭,誰就能充英雄。然而,假香畢竟是假香,把黃連叫成蜂蜜,它照樣是苦的;把鹽叫成糖,它照樣沒有甜味;把狗尾巴草叫成玫瑰,它照樣散發不出芳香。帽子貴,不見得頭腦有智慧;玉袍新,不見得品行有操持。一個人的水平和能力,不在於別人「評定」你怎麼樣,而在於你實際上「究竟」怎麼樣。不願充實知識修持智慧提高德行,業務職稱定得再高,充其量也只能是秕糠枕芯一個;不管你在枕芯外面裹上多麼漂亮的繡花枕套,都不能唬人於長久,一旦到了動用真本事的時候,你就露出捉襟見肘的窘相了。人活命立世的脊樑,得靠自己的實力、智慧和德行來挺直,不能依靠頂頭上司的權力之手在後面托著,如果這雙手有一天托不住你了,別人再把你的紅布包頭一扯,那你就又從假鳳凰變成真烏雞了。
「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一個單位的領導便是這個單位的「君」,員工便是這個單位的「臣」,「君臣有義」乃五倫之一。君君臣臣——君像君,臣才能像臣,君對臣有義,臣才能對君敬重。「君」做好了,「親」和「師」自然就體現在「做君」的過程中了。先聖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介,則臣視君如寇讎。」可見,想讓下屬對你敬重,你自己首先得像那回事。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下屬付出一份真誠和仁愛,那下屬回報給你的也一定是誠敬和尊重。否則,君不君則臣不臣,如若名利面前總是君打頭陣搶在前邊,那何以令眾人臣服?
對於爵祿之非分所得,讓我們再看看前人是怎麼告誡的——
清·沈德潛《詠史》:「失身取高位,爵祿反為恥。」
《左傳·閔公二年》:「無德而祿,殃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祿過其功者削,名過其實者損。」
曲春名德才均無品學皆劣,卻千方百計擠破腦袋往行政職務的高位上爬,爬上高位後隨即又在業務職稱的評定上故伎重演,憑藉手中權力把水平高、貢獻大、干業務年限長的老同事踹進深坑,接下來便是欣賞著大紅證書、享受著由業務職稱的晉陞而帶來的提薪加祿。這一切看似名正言順水到渠成合理合法,然而,令世俗人絕對想不到的是,世間悠悠萬事,人有人的手段,天有天的道理。曲春名職稱晉陞一事,從世俗的角度看,實為皆大歡喜,但若從因果命理角度勘驗,這個虧吃大了。洪應明說得好: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先賢孫思邈《福壽論》云:「官爵之非分者,崎嶇而居之(即通過不正當手段而得到),賄賂而得之,德薄而執其位,躁求而竊其祿……非分也。即有災焉、病焉、死焉,神而記之,人不知也。」德薄而位尊,智乏而祿豐,不死則殃。不知積德而只知顛起腳尖往上抽,不願下力氣提高實力充實智慧而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搶名譽俸祿,這種待遇優厚而又名不副實的情形,不僅為世人所唾棄和不齒,而且還為自己招致災難,更重要的是還將殃及子孫後代。先聖孟子教誨:「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曲春名恰恰都不具備,子女又不願積德行善,能會有好結果嗎?
古往今來之人,凡腹內草莽素養低下卻又鑽窟窿打洞地撈取虛名虛譽者,凡為了地位權力爾虞我詐巧取乖謀不該得而強得不該取而強取者,即便自己暫時不慘敗,那兒孫也必定要慘敗,撈取的虛名虛譽越多,感召的惡報越重。強取強得,看似佔了便宜,實為殃及下一代的賠本營生。俗言:爺娘強得一厘,兒孫失缺一貫;爺娘高枝全佔盡,兒孫必做受苦人;爺娘討盡天下巧兒,兒孫只有上梢沒下梢。這些俗言還應了老百姓常說的那個俗理兒——你陰陽宅里的那點風水寶氣兒,都讓你一個人搶先佔完了,那兒孫就只有站在凹坑裡了。看來,老俗話里有真理,老俗話里有智慧,老俗話里有天道。把這些老俗話反其意而用之,平日里不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曲春名及子女應得的報應,不由得令人再次憶及凈空教授的教誨:「為眾生確實是為自己,為自己確實是害自己。這個道理,有幾人能懂!」
9.爺娘獨霸陽關道 兒孫摔下獨木橋
奚百之是某機關的幹部,這是一個遇著點好處便不惜擠破頭皮往前沖的人。平日里與人相處,只興她不興人家,單位里有點什麼好事,只能她一人獨佔,有陽關道,必須是她一人獨走,把別人都擠上獨木橋,儘管如此,你在獨木橋上也不能有一點好事,否則,你的那一丁點好事要是被她知道了,她照樣嫉妒得要死,恨不得你眨眼間就從獨木橋上掉下去摔個粉身碎骨。
奚百之平時不愛說話,在外人看來很柔順,但與她共事一段之後,就會發現此人心腸極其歹毒,哪怕你昨天還和她沒有任何過節,但只要今天她聽說你有點什麼好事,臉色立馬就變了,就像老百姓所形容的:聽說別人家的雞下一個蛋,心裡比自家的雞死了都難受。反之,如若別人家發生了些許不測,她便登時幸災樂禍,暗暗得意。就連她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玩耍,也必定是她的孩子欺負了別人,她這個當母親的才可放過,反之,連同這家的大人,從此都會被她視為仇人。
果報:
奚百之不滿50歲便得了重病,只得提前退休。她的女兒從小學到大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本科畢業後考取了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奚百之一直以此為榮,不料2006年因感情受挫犯罪入獄。奚百之從此又患上極度幻想症,天天認為有人要害她,後來自殺未遂,留下了嚴重的後遺。
詮釋:
先賢教誨:行路窄處,退一步讓對方先過;滋味濃時,分一杯與別人共嘗,此為世人結善緣修善福之必須。凡事以鄰為壑,身邊有一點好處就想自己獨吞了,而且在自己得了好處佔據高崗之後,仍容不得別人得丁點利益,否則便心生妒意,似這般只興自己不興別人、只准自己活卻願別人死的惡念和作為,實乃短命薄福之相也。《了凡四訓》云:「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矣。」奚百之心地如此狹隘如此不善,凶神惡煞怎能饒過!上天又怎能送給她好後代!即便後代一開始成長勢頭良好,然以後的道路也必定會越走越窄,前途越來越黯淡,因為父母把陽關大道獨霸了,後代就無路可走了。鑒於此,做父母的若能遇事多留餘地,行路退讓一步,那上天也必定會給她的後代預留一點立足的空間,不則坊間何以總愛說那句話:福來不可享盡,勢來不可依盡,權來不可使盡。步步佔先者,上天必擠之;事事爭勝者,鬼神必挫之。恰似老百姓說的大實話——
你想叫人都死去,哪知閻王不肯批,
你想廳堂金滿籝,哪知神明不肯從,
你想行奸落美名,哪知天理不肯容,
你想孫榮兼子貴,哪知上蒼不肯給,
你想長壽做彭祖,哪知送你黃泉路,
你想高崗都站盡,哪知因果不饒人。
說與蒼生作證明(之十四)
10.欺孤凌弱逞強梁 兒孫羸弱似羔羊
張中廷是一個貧困縣某村的村長,該村委下轄的三個村皆為張姓。按姓氏輩分排,張中廷屬於輩分較淺的一代,幾個村的張姓村民,大多數是他的叔叔伯伯爺爺奶奶輩,然而張中廷當村長以來,不僅沒有與這些長輩和顏悅色地說過一句話,而且動不動就破口大罵,什麼時候不順心了,抬手就扇耳光。村民們看見他,大都躲著走。
村裡的財政支出,張中廷一人說了算,會計出納等同虛設。若有誰敢說一個「不」字,張中廷必定朝死里整人家,對方要是稍稍年輕一點,還少不了挨耳光。張中廷自己承包著村裡的五畝苗圃,他的苗圃里育什麼樹苗,所有村民們的自留地和宅基地上就得種什麼樹,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每家每年必須買他一定數量的樹苗。
張中廷信奉「拳頭哲學」,認定農村人扶杆子不扶井繩,只要人多勢眾,什麼問題都好解決。按張中廷早年的心思,恨不得一連生他十個兒子,可偏偏老天不作美,前面連續送給他五個女兒,人到中年時才生了一個幺兒子。張中廷對這個兒子寄予天大的希望,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飛了。哪知此子長到三歲之後,身體愈來愈弱,而且常常走著路就能睡著。長大後雖有所好轉,但仍是一副病軀殼,別說幹活,就連正常的學業也沒有完成。為了彌補心中的遺憾,信奉「人多拳頭硬」的張中廷一連認了六個乾兒子,並給這六個乾兒子大小都戴上個官帽兒。從此,張中廷若想整治誰,自己再也不用出面,給乾兒子丟一個眼色,不出三天,對方准倒霉。
果報:
張中廷最看重的一個女兒,生產時因打催生針超量引起大出血,死在了產床上。張中廷聽說後哭得滿地打滾兒,一連幾天不吃不喝。失去女兒的心靈創傷還未撫平,剛剛新婚的兒子在院子里刨一棵小樹時,又被倒下的樹榦砸住了頭,當下就咽氣了。一生信奉「拳頭哲學」的張中廷失去了唯一的兒子,精神框架瞬間倒塌,隨即中風癱瘓。他的六個乾兒子一看張中廷大勢已去,自然樹倒猢猻散,連一個到床前問候一聲的都沒有。沒過幾年,張中廷也帶著滿身的罪業離開了人世。
詮釋:
被人欺並不是禍,被人怕並不是福,老百姓有句俗話:霸人前,落人後,災禍掉到臉前頭。此言是說,凡是欺人凌人人見人怕者,陰德早已大損,災殃必定臨身。
只知手握權力飛揚跋扈為所欲為,恰恰忘了「盛極必衰剛極必折」的自然法則。凈空教授曾用「禍」「福」二字的字形來比喻禍福互換的規律:「禍」「福」二字從外形上非常接近,前人造這兩個字的意思旨在說明,「禍」與「福」是近鄰居,福來時只知驕奢淫逸,逞強凌弱,胡作妄為,福不久便變成禍;禍來了能反躬自省,認真思過,獨善其身,不怨天不尤人,禍過去便是福。福兮禍兮,禍兮福兮,禍福不離方寸,升沉只在一念間。由此看來,我們祖先造的漢字,大都是智慧的符號,尤其「禍」與「福」,寓意著更為明顯的警世意義。
真正的智者貧賤不媚人,富貴不驕人,從來都把權力視為常物,在權力到來時不但不驕蠻豪橫,反而居高思危,據勢而憂,自我警策,謙恭待人,遇名而懼,遇利而退,不依時來勢,不欺軟弱人。俗言: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誰敢保證自己的交椅是銅澆鋼鑄的?等到官之交椅被命運之手掀翻的那一天,再後悔當初沒有防患於未然,那這個悔悟就顯得太遲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張中廷直到被命運之手即將掀入谷底之際,也沒有半點悔悟的意思。據說,張中廷在他的女兒出事之後,曾讓村民把他抬到五台山的山腳下,去一位修行的長者那裡預測後事。長者沒為他預測,只送他一句話——遁也,隱也,退也。長者對他解釋說:遁,不是讓你逃跑,而是讓你趕快離惡向善,散財聚德,為自己的未來修橋鋪路;隱,也不是讓你藏起來不露面,而是讓你去奢離驕,消蠻除橫,謙恭卑下,和眾同塵;退,當然更不是讓你丟下責任退回家,而是讓你誠心與眾人化解怨仇,敬業樂群,克己奉公,敬重別人,同時也珍重自己。長者最後交待他: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只要誠心按我說的去做,凶神惡煞必將遠離你的家門。
這位長者說得多好啊!但據說張中廷不但不聽,反而因長者沒為他預測而出言不遜。一條惡道走到底,家裡怎能不災殃連連!
11.爺娘走遍煙花巷 兒孫早被風流傷
王相洛是一神通之人,平日里經常給人預測災難禍福,查人與人之間前生後世的因緣關係,在一定範圍內小有名氣,同時也受到一部分不願修心而只願追神通的眾生的崇拜。
按說,王相洛應把神通之事看淡,把神通作為方便善巧,精進修持,爭取早日開悟。然而恰恰相反,王相洛則利用自己的異能異術,見了年輕且有幾分姿色的女性,便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對方控制住,然後再以查前世為由,說對方與自己前世是善緣,今世有情緣,繼而說有情緣就得了緣,若不了緣,就破壞了因果,下一世就要遭受感情痛苦,婚姻就不會幸福等。若有人信以為真上了圈套,王相洛為了達到長期控制此人的目的,還會進一步耍騙術,說他的神通需要十年左右才可全部傳給對方,凡今世與他長期續情緣者,都可成為具有特殊本領的奇人異士。多年來,王相洛利用這一伎倆,不知騙了多少懵懵懂懂的女性,有時甚至吃著碗里,看著鍋里,扯著這個,拉著那個。不但不以為恥,反而心安理得,且經常編造一些花樣翻新的理論來支持自己的墮落行為。
果報:
其妻不堪王相洛冷落,丟下女兒與別人私奔到外地,臨走前還把其夫告了一狀,王相洛因此被警方拘留。他的上高二的女兒與一私企的老闆混在一起,後來乾脆輟學,甘心情願當二奶被老闆長期包養,期間數次流產,身體受到很大損害。最後,此女不再滿足二奶身份,要求與老闆結合。老闆不願拋棄自家妻兒,從此不再露面。此女找上門來糾纏,被老闆妻子一個狠狠的耳光,打穿了耳膜,幾乎失聰。
詮釋:
對於此類事,先賢有言:凡引誘別人妻女者,自家妻女必被別人引誘,因緣果報,毫釐不差。
有神通若能蔽而不露隱而不發,以神通為方便善巧,藉此精進修持,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若把神通用於損人坑人控制人,那不但自己要遭懲罰,而且神通也會日漸退失。
佛家承認神通,並有「五眼六通」之說,但佛家承認神通卻不追求神通,也不執著於神通,更不會去炫耀神通。佛家把神通視為修持正法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現象,而不是修行的最終目的。神通再大,也不能轉業力消業障,更不能改變因果規律。使用神通,只能懾服眾生於一時,卻不能感化眾生於長久。因此說,神通對於世道大局無補,對於彷徨的人心無助。佛陀住世時,從不讓弟子濫用神通。即便真有神通,也不能經常炫耀,異能異術經常炫耀而不加收斂者,必然為自己招致不幸。佛陀的大弟子目鍵連,是當時眾人公認的「神通第一」,後來竟死於外道的亂棒,可見神通不能改變因果和業力,該受的仍然要受。世人往往迷信神通的力量,希望有些異能異術者對自己救拔,這隻能徒增困擾和迷茫,白白地浪費時間精力和錢財。「到這裡不許說五眼六通,進此門哪容你七顛八倒。」這是鐫刻在一座著名寺院山門上的楹聯。由此可見,炫耀神通,歷來為智者所不取,佛門正信之地,更不重此異能異術。
中醫學家說得好: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有些自詡為「修鍊人」的所謂「異士」,平日里不注重心地的修行和念頭的轉變,只拘泥於外形上某個姿勢的對錯,只看重體內外之氣的收收放放,只注重所謂的經絡通暢筋骨強壯,而內里卻五蘊盡染六塵日盛,而且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仁慈心全無,分別心特強,如此任你外在的姿勢再標準,任你決心再大耐力再強,最終仍然難免道氣失真,仍然不得與大道高度相融,不但談不上改變命運,而且在一定時候,仍與平常人一樣羈患災難;然有些目不識丁卻堅持依教修行樂善好施的老阿公老阿婆們,雖然沒執意習練什麼外在的功法,卻能一生遠離災殃,健康長壽。這說明,神通不能改變命運,要想消除業障改變命運,只有徹底轉變念頭,真正做到依教修行。
12.不信因果妄作為 縱有好兒福難遂
李化信是某企業的幹部,一個至死都不信因果的人。虔誠信佛的妻子每次給他講因果之理,都會被他惡言惡語頂撞,並舉出其父心地善良最後卻得了癌症的例子,企圖駁倒因果規律。正因為如此,他才一條黑路走到底,不僅甘做吃喝玩樂之輩,而且心眼極不平和。平日里,李化信經常糾集一幫愚兄愚弟,打獵釣魚,殺蛇烹龜,笙簫歌舞,沾花惹草,極盡造作。另外,此人最大的毛病是對誰都不真誠,哪怕你掏心掏肺對待他,他仍然欺騙你耍弄你,背過臉去就毀你踹你。
他的妻子、兒子和女兒都是虔誠的信佛學佛人。為了度化李化信,為了不使李化信再造惡業,三人用盡一切方便善巧,或送善書,或講因果,或拉他去聽智者開示,然而,一切努力到最後都毫無效果。李化信不但不相信智慧之言,而且對佛法僧橫加毀謗,對妻子肆意污衊中傷,就連自己的一雙親生兒女也不放過,逢人就講兒子女兒朽木不可雕,中了佛家道家的魔等。
由於妻子兒女學佛的原因,李化信曾多次遇到通曉三世因果的善緣。有時,兒子女兒為了校正父親的行為,還把這些善緣領到家裡,為其講解因果之理。有一次,一位能看三世因果的同修告訴他,由於你前世業障重,今世又濫殺無辜,16年後你將遭遇重大的外傷事故,這次事故可使你終身殘廢。若從現在開始斷惡修善,戒殺放生,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此次劫難可重罪輕報,到時候生點小病小災就過去了。可惜,對於智者的奉勸,李化信根本聽不進,不但聽不進去,還嘲笑諷刺,妄加評論。他的妻子為了讓他在厄運來臨時少受些苦,苦苦哀求他讀讀那些善書,並把講因果的善書翻開送到他跟前,可李化信卻一把抓過來扔到地上。每逢節假日,李化信照舊打獵殺龜釣魚。妻子兒女看他實在剛強難化,只好作罷。
果報:
恰恰應了那位通曉三世因果的同修之言,16年後,李化信因一次重大車禍而造成癱瘓。這時一雙兒女剛剛成才,兒子碩士畢業後分到一家金融單位,隨即又被派到國外的辦事處,女兒也找到了滿意的工作,經哥哥幫忙,不久又到國外深造。孝順的兒女隨即接母親出國觀光,而對於躺在輪椅上的父親,卻無能為力。
詮釋:
審心善惡可見,觀行禍福即知。惡作惡為的人,縱有好兒女,自己也沒有福分承受,這就是因果鐵案。
凈空教授在教學時有過較為詳細的闡述:「身口意三,所作諸善諸不善業,緣熟時至,一一自食其報,報盡方休。」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天天在造,所造的善業惡業都有果報。什麼時候果報現前呢?「緣熟時至」。因變成果,當中要有緣,什麼時候機緣成熟了,果報就現前,絕對不會沒有報應。佛家言:種豆豈結瓜,種粟焉成麻,善惡若無善惡報,古之聖賢誰信它。李化信不信因果,只知由著性子造惡業,果報到來時,酸澀苦辣只有自己一人承當。
「四書五經」之《中庸》,幾乎用將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講「誠信」。其中說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說,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凈空教授教誨世人:諸佛都教育我們「至誠感通」,能做到「至誠」,上可以感動諸佛菩薩,下可以感動天地鬼神。以真誠心求三寶加持,修積功德,把修來的功德與冤親債主共享,沒有不受感動的。
印光大師在講到改造命運時強調:「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對此,凈空教授進一步解釋說:「我們要扭轉命運,改造體質,只要如法的做,快的三個月;慢的,業障重的,三年一定見效,可見不難。」可惜,李化信在16年前就遇到那麼多善緣為他講解改變命運的道理,還有虔誠信佛的妻子兒女在旁邊敦促鼓勵,然在16年後還是讓自己遭遇了重大車禍,成了重度殘疾,這隻能說咎由自取。如果能像袁了凡那樣勇猛精進,「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那這十六年的時間,足可以把自己的命運徹底扭轉過來了,不但不會出什麼災禍,而且足可福慧雙得。然而令人謂嘆的是,李化信不但不信經典里的智慧之言,不信善友真誠的規勸,反而到處毀謗佛法僧,污衊虔誠信佛的妻子兒女。如此惡作惡為,凶神惡煞怎能不追魂索魄,將其拖入命運的谷底!
更可悲的是,李化信出事之後,仍不知反省自身,而是整日摔盆扔碗,罵天咒地,埋怨上天對他不公平,可謂痴迷愚昧到了極點!且不說命運非上天所定,即便是上天所定,那也是人先作,天后定。就像雲谷禪師對袁了凡說的:「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李化信以其父心地善良卻得了癌症為由,拒絕接受因果之說,他哪裡懂得因果通三世之理!赤松子智者曾告訴軒轅黃帝:有善人長遇災衰,多般禍患,先人之餘殃也,前世之業因也。世間凡夫俗眼,不具解釋三世因果來龍去脈之智慧,便妄談人生無因果可憑,不單愚痴,更造口業。李化信的人生例證,足以令後人引以為戒。
說與蒼生作證明(之十五)
13.濫殺無辜天不容獨苗栽進水火坑
這裡有兩個完全相反的例證——
其一:龍令媛和兒子都是虔誠的佛弟子,常年茹素,從不傷害任何生靈。不僅如此,母子二人還常年省吃儉用,節儉到家裡找不出一塊像樣的床單被罩的程度,節儉到內衣補丁摞補丁的程度,節餘下來的錢大都用於印善書和放生護生,數年如一日矢志不渝。
其二:畢田成和妻子鮑應明早年開夫妻店干屠宰生意,妻子販牛,丈夫宰牛,生意一度十分紅火,在大多數中國人還相當貧窮的情況下,他們的家裡就早早蓋起了三層小樓,就當時而言,可謂富甲一方。但是,令這對夫妻感到美中不足的是,二人結婚多年卻未能生育後代。為此,夫妻二人遍訪名醫,花去了很多積蓄,終於在婚後第七年生了個兒子。夫妻二人視為掌上明珠,對兒子幾乎是有求必應,發誓要為兒子多掙家產,決不能再讓兒子像自己那樣苦苦奮鬥了。
果報:
龍令媛年輕時身體素質很差,能打上一個噴嚏,隨即就會發燒幾天,天還不太涼就不敢到北方出差了,而且每年都要住一兩次醫院。後來,不僅身體日趨健康,而且還在全市中年人長跑比賽中拿了二等獎。她的兒子在名牌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家大型企業工作,因工作成績突出,又能上敬下和,不久便當了這家企業的二把手,三年後又被選拔為國家某系統的負責人。直至今天,龍令媛母子仍堅持不懈地濟貧放生印送善書。一位慧眼層次很高的修行人見到龍令媛的兒子後,對龍令媛說:你的兒子身後聚集著一片明晃晃的祥瑞之光,將來前途不可估量。
再來看看屠宰戶的兒子。其子倒是聰明伶俐,在校成績一直都在年級前三名之內。其子上初二那年,看見母親所販的牛群里有一牛犢活潑可愛,便牽過來玩耍。大概是玩累了,其子便把拴牛的繩子系在自己的手腕上,然後躺在樹蔭下聽起音樂來。不料想小牛突然受驚,拖著其子狂奔起來,在院子里轉了一圈之後,徑直跳進大門口的污水坑。污水坑本來不算太深,但小牛把整個身子全都壓在了這個孩子身上,令其連求救都難以張口,哪裡還有掙扎的力氣!待他的父母發現,其子早已魂歸幽冥。做母親的受不了這個突然的打擊,隨即精神崩潰,每天獃獃地坐著自言自語,給吃便吃,給喝便喝,不知冷暖也不知飢餓。做父親的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又要照顧一個瘋瘋傻傻的妻子,不久也重病纏身,一年之後,做父親的又得了個紅斑狼瘡。直到這時,做父親的才想起那個奇怪的夢:原來,在他的兒子出事的頭一天夜裡,其父夢見一位幾乎與天花板同高的長相凶凶的男子,牽著一頭小牛犢,站在床前指著小牛犢對他說:你欠它家好多債,讓你兒子給它送去吧。說完,那人轉身便不見了,而那個小牛犢卻徑直走進了他兒子的房間。其父後來經人點撥,才知道家門遭此不幸,是因為殺生引起,於是跪在兒子的遺像前痛哭流涕,但是一切都難以挽回了。
詮釋:
按說,做父親的稍有悟性,就能覺察到此夢為不祥之兆,然而這個磨刀霍霍者的靈性早已被血腥所掩埋,哪裡會往殺生的因緣果報上去想呢!
中國人會花樣翻新地吃肉,這是全世界都公認的。尤其近年來,在不少國人暴富的同時,所謂的「食文化」隨之同步「繁榮」,「美食家」更是批量增加。隨著「食文化」的「繁榮」和「美食家」的增多,我們已在晴天聽不到鳥兒的啁啾,雨天聽不到蛙們的歌唱,他們都成了餐桌上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在人們刀叉匙筷的晃動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隨著那個簡單的進出口流程化成了植物的養料!在「美食家」饞涎欲滴的口水裡,那一條條不許虐待動物的禁令變成了一堆堆廢紙漿!今天這裡告急:某某物種已瀕臨絕跡!明天那裡驚呼:某某物種已從地球上消失!然而驚呼歸驚呼,告急歸告急,自詡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除了人肉之外,依然什麼都吃。
多年來,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館大都打出「野味」的招牌,絞盡腦汁朝新奇處鼓搗,那些用各種各樣的動物做成的美味大餐,名目繁多,應有盡有。人們把如何做肉如何吃肉當作學問研究,小至蠍子蝸牛水龜土蛇,大至貓肉猴腦熊掌魚翅,一道道大菜不僅要求色香味俱全,而且講究形神兼備。餐桌上比誰財大氣粗,比誰公款花得瀟洒。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介紹,1999年和2000年,動物保護協會曾在全國16個大都市和5個地區級城市進行過調查,調查的結果是46.2%的人都吃過野生動物!人們把餐桌當祭壇,在觥籌交錯的陶醉中咀嚼著無盡的貪婪,大塊朵頤之後總是振振有詞:「吃腎補腎,吃肝補肝,吃心補心。」那麼照此推理,吃尾巴補什麼呢?
在人們對「非典」最恐慌的日子裡,媒體曾向社會披露:「非典」病毒與果子狸身上的病毒有99%的同源性。一時間,棒殺果子狸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成都曾有人挖深坑將周邊的果子狸統統活埋。有位專家隨即發表自己的看法:目前還不能肯定「非典」病毒就是果子狸傳染的,兩者之間的同源性畢竟是99%而不是100%,該病毒還需要一系列嚴格的科學驗證才能找到源頭。退一步說,即便二者有100%的同源性,那麼果子狸身上的病毒怎麼跑到了人的身上?據有關部門對全國23座城市動物園包括果子狸在內的6.6萬隻動物和6000名飼養員的調查得知,沒有一隻動物攜帶「非典」病毒,沒有一個飼養員感染「非典」,凡攜帶病毒的果子狸均為野生,而野生的果子狸本來屬於保護動物,可人們卻偏偏把它捉來當美味,有的餐館還把果子狸與蛇放一起做成「龍虎鬥」。且不說「非典」病毒是不是果子狸傳染的,即便是,那責任也只能在人身上,果子狸何罪之有?如果我們在饕餮過「龍虎鬥」之後再把罪責推到被我們害死的小動物身上,那我們就連「吃一塹長一智」的機會都錯過了。「非典」肆虐,應該反省的首先是人類,應該管住的首先是人類的這張饞嘴,人類如果把明知不該吃的硬往自己這張饞嘴裡塞,那以後還不知又有多少新病毒要冒出來,如果只為貪圖一時口腹之快而完全不顧自身生存的環境,那麼待吃到生態平衡完全被打破的那一天,恐怕那時人類連最起碼的口腹之需都保不住了。據媒體透露,世界上大多數魚翅都進口給了中國。世界保護動物組織的志士仁人1999年到中國考察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的富裕,難道就只能體現在吃貓肉吸猴腦上?中國人的健康,難道就寄托在熊掌魚翅里?
自「非典」疫情發生以來,所有的餐館都悄悄摘下了「野味」的牌子,撕掉了「野味」的菜單,人們進餐館,也不再提「野味」二字了,這應該說是「非典」的一個「功勞」。然而,話又說回來,我們早就有了《動物保護法》,但為什麼非要等到「非典」來奪命時才肯停止我們的錯誤行為呢?如果中止一個錯誤、遵守一條法規都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那我們是不是有點太一根筋了?
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歷來強調珍愛生靈尊重生命,「仁愛萬物」便是儒釋道諸家的核心理念之一。祖先早就告誡我們:人之行為,不符合道者道不佑,不符合德者德不助,不符合天者天不覆,不符合地者地不載;而道不佑、德不助、天不覆、地不載之人,別說謀取生活的幸福,恐怕就連起碼的平安日子也難以為繼。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呂覽》,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曾經一針見血地警告世人:眾邪之所積,其禍無不致也——風雨不適,甘雨不降,霜雪不時,寒暑不當,陰陽失次,四季失序。回頭看看我們眼下所遭遇的災難,不是被它不幸而言中了嗎?「非典」、禽流感、溫室效應、洪水乾旱、沙塵肆虐、水土流失、山崩海嘯,如此種種,皆因人性墜落綱紀失常道德淪喪之「眾邪所積」導致的結果,皆為人類種下破壞生態平衡的惡因之後,得不到天覆地載道佑的佐證;而一旦天不覆了地不載了道不佑了,那擺在人類面前的就只有自取滅亡一條路了。
先聖云:「科技盛世,有巧奪天工之術,惜道德無重整復歸之法,靈性日趨物性,罪籍萬卷,地獄有客滿之勢。」當今世界,財富的增值與人格的貶值成正比,物質世界的繁榮與精神世界的荒蕪呈同步效應。人們的慾望被所謂的「物質文明」提挈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們在體驗了物質豐富所帶來的短暫歡愉之後,很快便陷入心靈的困惑、迷茫、恐慌和無所適從。科學技術不斷向尖端發展,人們的道德卻日趨墮落,各種慾望的膨脹加上各種科技的應用,導致的是天然資源的瘋狂開採、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生活環境的高度污染。這諸種惡果又反過來作用於人類自身,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干擾著地球生物鏈的延續與穩固,降低著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花草樹木在內的一切生命體的生存質量。人人都說地球病了,卻不知道地球為什麼有病,不懂得首先是人心病了地球才病。更令人遺憾和無奈的是,目前人類所採取的醫治地球的手段,大都是「源於科技毀於科技」的以毒攻毒和惡性循環:水污染了,就往水裡成噸成噸地添加化學製劑;空氣污染了,就往空氣里成桶成桶地噴葯;土地減產了,就往田野里成車成車地撒化肥,這種「成於斯敗於斯」的飲鴆止渴,已於不知不覺間把人類推進了自我設計的怪圈。也許,我們從來都沒有真正意識到,人類津津樂道的「科技」至今仍面臨著它不可逾越的局限性,一個自身尚且無法走出劃地為牢之屏障的事物,又怎能期望用它來根治這種因它自身發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呢?顯而易見,控制事態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先治人心的病;人心的病治好了,地球的病也隨之痊癒了。凈空教授說得好:「科技的發展應以方便人類生活為目的,夠用即可,不能過分。」毋庸置言,科技的發展,顯然不能以破壞自然、掠奪自然為手段,不能以無限滿足人類膨脹的私慾為目的,更不能以打破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毀掉人類生存的基礎為代價。否則,人類將走向作繭自縛的窮途末路。
人類愛說這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實最應該說這句話的應該是那些小動物們,可惜它們不會說!天生一物,必有緣由,必然賦予它生存的道理。對此,著名學者喬治.伯內曾精闢地論述道:「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都不能自我生存,而只能在互惠活動中延續:一種生物為所有的生物而生存,所有的生物為這一生物而生存。」地球上的生物鏈環環相扣,大自然才得以有序的變化,人類才得以安寧的生活。如今生物鏈斷了,大自然從有序走向無序,那麼大自然就理所當然地向人類施暴,首先受懲罰的只能是人類自己。其實,在我們不經意間,悲劇就已經上演了——蛇的大量捕殺,導致老鼠成災;麻雀的迅速減少,致使蟲子多起來,於是我們又用毒藥去對付老鼠和蟲子,結果老鼠和蟲子少了,糧食、蔬菜、大氣和水卻被污染了。久而久之,人類將在這窮於應付的惡性循環中走向自我毀滅,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地球就葬送在我們自己手裡。
佛家認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道家認為:「萬物同源,大千一體。」《莊子.齊物論》云:「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傳統中醫文化里有「宇宙大人體,人體小宇宙」的說法,若從這個角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或許更好理解——大宇宙化育著小宇宙的生命元素,小宇宙蘊含著大宇宙的能量信息,二者本為和諧融洽的整體而不是誓不兩立的兩極,而現在,這個和諧的整體被人類人為地破壞了,它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大宇宙不再正常不再健康了,大宇宙一有病,小宇宙也隨之疾患重重。
既然整個虛空法界都是一個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那麼「非典」、禽流感、災荒瘟疫肆虐起來,是不分國界和種族的,更不分富貴貧賤。它們的「公平」在於「貴人頭上不肯饒,富豪宅院不空過」。災難不會因為你位高權重而避開你,更不會因為你金銀滿倉而對你網開一面。先聖警告世人:「雖然當今人類享福無邊無盡,但生命存亡也在旦夕之間,此非天之不慈,實乃人類惡性所召。故希世人速放下殺心,以免煞氣爆發而人類自滅,釀成天地混沌之局勢。」太上老君也早就提醒世人:「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只有提前防範,才可「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有。」 然而當今亂世,芸芸眾生心識迷濛,不解宇宙人生真相,誤入歧途不知回頭不願回頭,人為地把自己設置在宇宙萬物的對立面,到頭來肆意妄為所感召的惡果,又有誰能代食!
《文昌帝君孝經》開篇即講:「乾為大父,坤為大母,含宏覆載,胞與萬有,群類咸遂,各得其所。」這是告訴我們,天地間除了人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動植飛潛皆為乾坤之大父大母所生,他們與我們人類是手足不是對頭。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不應該凌駕於他們之上,更不能把他們視為可以任意蹂躪虐殺的奴隸。乾天坤地陰陽和合而為宇宙大家庭,具有高級思維意識的人類因受惠於這個大家庭的恩澤孕育而綿延不絕,人類本應感恩於天地深沉的澤被和大自然豐厚的賜予,做這個大家庭孝順的長子,而不是去充當這個大家庭的霸主和敗家子;本應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保護這個大家庭的責任,而不是肆無忌憚地去破壞她踐踏她摧毀她。人與動植物應和平相處於同一個家園,應和諧生活於自然之母的懷抱里。「生活」二字的內涵,不單單包括人類,也包括動植物們,動植物也嚮往生活的安寧和美好。
我們平日里愛說「人是萬物之靈長」。「人是萬物之靈長」決不等於說人是萬物的主宰,人類屬於大自然,但大自然決不單單屬於人類,她屬於包括小動物以及各種花草樹木在內的一切生靈。善待動植物就是善待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任何殘害、毀壞和虐待動植物的不良行徑,任何悖天而行違地而動的惡劣行為,都將是人類自掘墳墓的開始,最終必定受到自然之母的嚴懲。正因為如此,喬治.伯內在看到有人打死一條狗時,才會痛心地說:人類又朝自己的墳墓走近了一步。
前人還教誨:「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順天地者,其治長久,順四時者,其王日興。」難怪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朴初老先生在聽到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成立的消息後,不顧重病在身,率先捐款表示支持,並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稱讚此事為「恩澤動物,蔭庇子孫,功在千秋」的善舉。顯而易見,我們應該做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地球變成人與動植物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園。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身體力行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呢?
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不單指世間的人際和順,它的外延也延伸到人與動植物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順。我們曾提出:和諧社會,從我做起。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和諧社會,從心做起,先有心動,後有行動。世間一切和諧,人心和善是前提,有了人心和善,才有人際和順,地球和美,大自然和睦,人與動植物和平相處。
「與智者同憂者福,與愚者同笑者禍。」在此奉勸那些慣以殘害生靈嗜殺成性者,放下屠刀金盆洗手積點陰德吧,再也不要干那些悖祖先害兒孫的蠢事了;同時奉勸那些「美食家」們,也為您的壽命和兒孫多想想,再也不要助紂為虐了,你們要是不吃,還有人再殺嗎?一根燃燒的火材發出的熱能要超過一萬噸不願燃燒的煤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自覺行動起來,那哺育我們成人長大的這位慈祥的大自然之母,還會再懲罰她的兒女嗎?
如若再從做善事積陰德增福增壽改變個人命運和子女命運的角度考慮,那憫恤生靈、善待動植物乃至珍愛整個自然環境,就顯得更有必要了。這裡講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曾在宋朝被追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子孫推崇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和道學家孫思邈著有《福壽論》一書,看過此書很自然就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又值得深思的問題:藥王孫思邈既然是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然在論及「長壽」這個話題時,為什麼隻字不提怎麼吃怎麼喝怎麼補而是只講積德行善呢?藥王孫思邈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
「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
人之死,「蓋以積不仁之多,造不善之廣,神而追之則矣。」
「鬼神蓋不能為人之禍,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積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意即人多行不善就會有凶神惡煞提前索取他的性命)。」
「貧者多壽,富者多促:貧者多壽,以貧窮自困而常不足,不可罰壽;富者多促,以奢侈有餘,所以折其命也,乃天損有餘而補不足。」
「德不足,是以貧焉;心不足,是以死焉。天雖然不殺自取其斃也,不合居人間,承天地之覆載,戴日月之照臨。」
「人若能補其過,悔其咎,布仁惠之恩,垂憫恤之念,德達幽冥可以存矣。」
「人若陰德而不欺者,聖人知之,賢人護之,天乃愛之,人以悅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貴而不失其貴。禍不及也,壽不折也,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災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壽矣。」
藥王孫思邈的教誨使我們領悟到,人的長壽不是吃出來的,更不是補出來的,而是做善事積陰德所致。既然人與大道是一個圓融的整體,那麼做善事積陰德,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便與大道相融相合;與大道相合者,必得大道所佑,必然健康長壽。「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若從中醫學家安神理氣角度論述,道理更好理解:人殺心一起,毒念一生,私慾一旺,便使先天之神受擾受困,先天之氣被阻被滯,久而久之,必然百病叢生,損身折壽。反之,除殺心,破毒念,慈悲為懷,廣行善舉,還先天之神勃勃生機,令先天之氣充盈上揚,日復一日,精進不懈,哪有不年輕不健康不長壽之理?平日里人們常講的「寡慾可高壽,有德方延年」,即為此理。在這裡,有必要再次重溫古今聖賢的教誨——
凈空教授法語:「慈悲心能解毒。」「人的善念,可以改變細胞的排列組合和基因的排列組合,使其更符合自然與大道,身體和命運也會隨著人們的善念起變化。」「道是大自然的運作,隨順這個運作就是德。」
《周易· 大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莊子·天地》:「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可見,只有通於天順於地,才堪稱「道德」二字,才能德全形全神全。多年來,人類悖天違地,早已失了道和德;失道失德,必受天譴。殘害動物,毀壞植物,驕奢淫逸,暴殄天物,揮霍奢華,靡費無度,致使自己身上道氣不和,體內磁場波動的頻率與宇宙高物質能量波動的頻率相悖,大自然作用於體內的良性信息受阻,身體必定遭受災殃。反之,以大悲憫心慈愛萬物,放生護生,珍愛自然環境,可使自身良性信息日趨增強,體內磁場與宇宙高物質能量高度相融。說一千道一萬,還是歸結到凈空教授那句話:養喜神為招福之本,去殺機乃遠禍之方。
凈空教授還教誨我們:「 今生有點福,是過去生中修的,但是生在福中不知道再修福,不知道惜福,福報很快就享盡了。享盡之後是什麼情況呢?是古聖先賢所講的『祿盡人亡』。縱然還有壽命,但祿沒了,得提前死,提前死往往是餓死凍死。相反,壽命短的,一生肯惜福修福,壽命到了,祿還沒有用完,就延壽了,延二十年三十年不稀奇。」凈空教授的教誨再次告訴我們:惜福修福方為長壽之道,淡泊平懷才是人生真味。人增一分享用,便減一分福澤,過度吃喝補養,不但不能使人長壽,相反會越補壽命越短,因為補品都很貴,花的錢越多,你的祿減少得越快,生命也就越短促。筆者曾賦詩云:
人人佛前求長生,焉知長生不能求,
千般調理萬般養,莫如古訓仁者壽。
舐犢之情,人皆有之。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除求自身健康長壽外,更求家運興旺子女前程高遠,關鍵是用什麼方法去求。理論途徑不正確,只能是南轅北轍,越走離願望越遠。龍令媛母子的例子不由得讓我們再一次想起儒釋道諸家那個共同的理念——心好寒門育貴子,德高白屋出公卿。慈憫生靈,善待萬物,放生護生,廣積陰德,最終必定感召天賜麒麟之子的善報。這也應了《文昌帝君陰騭文》里的一句話:「百福駢臻,千祥雲集,皆從陰騭中來。」天下做父母的,即便你沒有那麼遠大的目光去顧及宇宙與環境、大自然與生物鏈等與人類幸福安寧乃至生死存亡息息相關的大問題,那麼僅從子女後代的角度考慮,難道還不應該對那些小動物們頓生大悲憫情懷嗎?難道還要固執地把自己置放在大自然的對立面嗎?難道還要繼續做乾天大父坤地大母的忤逆之子嗎?
另外,佛家從六道輪迴的角度講不殺生,還包含諸多時空因緣之契合因素:說不定你今天所殺所虐待的,恰恰是你累世的父母妻兒、兄長姐妹等,凡人不具慧眼,無以穿越時空觀察事實真相,因而難免釀造「六親鍋內煮」的慘劇。此情此景細細想來,令人不寒而慄,別說再親手殺生,就連對眾生肉的口腹之慾,也早該滌盪以盡了。
「皇天無私,惟德是輔。」這個皇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大道。在本章結束之際,讓我們重溫這句話。
說與蒼生作證明(之十六)孝順篇
寄言天下父母
至此,本書第一部分「出息篇」已經轉述完了,看後父母們也許會提出一個問題:難道一定要犧牲父輩、讓上一代受人欺負才能成全下一代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人生道路上,並非人人都得走逆境嘗盡苦難受盡欺負才能為兒孫造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造福機會——港埠商場、宦海仕途、親朋結交、鄰里相處,機會俯拾皆是,只不過是您願不願去做罷了。這裡有必要再次提起那句俗言: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此說法絕非弱者的自我安慰,而是天理常則。「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欠您的,天會還給您,而且到天還您時往往還得異常豐厚,不但還您一代人,而且往往還您幾代人甚至更多。殊不知,順境珍惜善緣,逆境忍讓惡緣,遇名謙讓,遇利後退,以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恕人,最難忍處偏能忍,難得糊塗偏糊塗,這是修身養性改造命運的前提,人之修養本應如此,哪裡談得上什麼犧牲!事實證明,逆境能如是作,命運將提前走出低谷;順境能如是作,命運將錦上添花。身處逆境的父輩果能如此做圓滿了,往往在子孫發達之前,您自己的命運也可提前轉變;身處順境的父母果能如此做圓滿了,那您和您的兒孫更能「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貴而不失其貴」,此為幾千年來因果規律證明之鐵案。
(在「出息篇」結束之際,似有一點需說明的是:父母及祖上仗勢欺人巧取豪貪坑人損人,必定招致後代兒孫奇窮奇災奇禍;然而世間兒孫輩凡不幸遭遇奇窮奇災奇禍者,卻不一定都是父母輩的因素引起,有的父母在這一世做人很本分,但兒女也招致了重災重禍,這些皆因做兒女的前世所造作的不善業所致。在此說明這一點,以免有些正在遭遇不幸的子女們把罪責全都推到父母身上。事實上,父母及祖上為人究竟什麼樣,與此朝夕相處的晚輩應該是最清楚的。)
孝順篇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興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悌之家,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
一、孝悌者千祥雲集子孫孝順前途光明
1.假孝女真懺悔頑疾頓愈兒孝賢
龍後英是父母的獨生女兒,父母一直對她視若掌上明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農村,經濟條件極差,龍後英上到小學三年級時,周圍四鄰八村的學生全都輟學了,龍後英自己也不願再上了。親戚鄰居都勸龍後英的父母:別人家連兒子都不讓上學了,你們家是個閨女,還讓她上學有啥用?讓她到地里給羊割把青草,不是現得濟?可是父母力排眾議,勒緊褲帶擠出牙縫裡的錢供女兒上學。沒有小夥伴同路,父母每天堅持接送。天天接送子女上學,這在當時,連城市裡的父母都沒人能做得到,同時也認為沒有必要天天接送,更別說連溫飽都不能維持的農村了,可是龍後英的父母硬是早起晚睡地堅持下來了。在龍後英考上初中住校後,父母仍堅持每星期步行幾十里去學校看望,把幾日來老母雞下的一兩個雞蛋和平日里連自己生重病都捨不得吃的一兩斤細糧,帶給女兒。女兒偶爾周末有事不能回家,父母便牽掛得徹夜難眠,唯恐女兒路遇不測,第二天必定趕到學校,直至親眼看到女兒安然無恙才能釋懷。一個周末,天連降大雨,父母認為女兒不會回家了,哪知天擦黑時女兒恰恰趕到家。一見到女兒,母親頓時渾身顫抖,胳臂上全是雞皮疙瘩,一時連話都說不囫圇。原來,村南河上的小橋被雨水衝垮,鄉親們把一根光禿禿的樹榦搭在河兩岸充當獨木橋,橋下便是湍急的流水。當母親意識到女兒是沿著獨木棍過河的時候,霎時間便後怕成了這等模樣,並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連做惡夢。父母的至心疼愛,龍後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出息成才,以此撫慰父母孤寂的心靈。
在整個求學階段,龍後英沒有辜負父母的殷殷厚望,從小學到大學,成績一直沒有下過年級前三名。而且,龍後英從小就懂得為父母分憂,知道在重男輕女的農村,父母沒有兒子備受歧視,而自己又是個消費者,對父母空有孝心沒有孝力。於是,回到家裡就拉下身子拚命幹活,比那些沒上過學的農村姑娘還能吃苦。有一年寒假,地里沒農活了,就連老農都歇息了,可龍後英依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挎起籮筐到野地里拾豬糞,以期交到生產隊換一點工分。儘管如此,龍後英仍覺難報春暉之恩,在滴水成冰的日子裡,有時還早早把母親的被窩抻好,自己先脫了衣服睡進去,待被窩裡外都暖熱後再穿起來讓母親就寢,隨即再用瘦小的身軀去暖父親的被窩。對此,父母倍受安慰,日子雖窮,每天都樂呵呵的。
參加工作後,每次回家探望,做女兒的都給父母帶不少吃的用的,街坊鄰居在羨慕其父母的同時,更誇龍後英是百里挑一的孝順閨女。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十里八村都知道了龍後英的名字,不少父母把龍後英作為楷模來教育自己的兒女。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龍後英的父母卻越來越不開心,對此,龍後英雖有所覺察,卻沒往深處想,覺得父母不愁吃不愁穿,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甚至有一次母親曾語重心長地告訴她:你回來就是啥都不拿,只要多陪我說會兒話,我心裡就喜歡,可是做女兒的仍然沒有理解母親的意思,之後每次回家,仍然只管大包小包的買東西,從沒有注意過父母的情緒有什麼變化。直至父母去世後她才聽說,父母晚年的心情其實很孤寂很苦悶,究其原因,全在自己身上——
對於晚年的父母來說,女兒就是他們全部的精神支柱。龍後英雖然每次都給父母帶不少吃的用的,但每次到家後,幾乎都是與父母交談三言兩語,把帶的水果糕點之類的東西往父母手裡一塞,就跑到一個堂弟家聊天去了,連吃飯住宿都不回父母身邊,直到要回單位了,才慌慌忙忙跑回家,與父母打個招呼,提起包就走。這使父母覺得女兒變了,與父母隔了一層皮,不再心貼心了。母親曾流著淚對別人說:只要她回來能陪我多坐一會兒,我就是啥都不吃,心裡也是舒展的。母親的這一小小的心愿,做女兒的始終不知道,每次回去,依然大大咧咧地吃住在堂弟家。因此,女兒回家一次,母親就傷心一次,以至後來,母親得了抑鬱症,和誰都不願講話,更不願讓別人提及自己的女兒,尤其當別人以羨慕的口吻誇母親有福時,母親往往會背過臉去落淚,而這一切,做女兒的是在父母去世多年後才知道的。
當龍後英明白父母晚年心情苦悶的真相之後,她再也無法原諒自己,發自心靈深處的追悔幾乎難以自拔。她深深地自責:父母晚年在女兒製造的陰影下過著鬱悶難解的日子,自己每一次回家,給父母帶來的不是安慰,而是失望、痛苦和鬱悶,而自己卻還落了個「孝女」的虛名。在別人看來,自己是個極其捨得供養父母的孝順閨女,殊不知,自己每次回去所帶的東西,一多半都是單位發放的福利,哪裡有多少孝心可言!自己在家幾天,只顧海闊天空地與別人閑聊,對父母的心愿一概不知,冷熱痛癢更想不起詢問,這哪有一個做女兒的樣子?尤其憶及自己小時候沿獨木棍那次的情景,龍後英更是愧疚得心肺俱碎。當時,母親明明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女兒毫髮無損,卻依然後怕得瑟瑟發抖,世界上還能找到第二個像母親這樣牽掛自己到這個程度的人嗎?
《文昌帝君孝經》云:「若有心不孝,盜名以為孝,假以欺世人,中實難自道……天鑒不可欺,禍福時昭報。」龍後英在讀到這段教誨時,覺得自己就是文昌帝君所譴責的假孝女。過去自己只給父母吃喝花銷,而不懂得怎樣讓父母心情愉快心靈受慰籍,只養父母身,不悅父母心。尤其令她不安的是,自己多年來被鄉親們樹為楷模,雖然不是自己故意欺世盜名,然而假孝女落得個真孝順,浪得虛名,罪莫大矣!再細想,當時在單位可謂命運多舛,人生道路處處遇障礙,身體也非常虛弱,定與浪得虛名有密切關係。
接著,龍後英又以萬分沉痛的心情誦讀《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經雖然不長,可龍後英一連幾次都無法一口氣誦完,每當誦到佛所講的父母對兒女的精心照料般般疼愛時,都會趴在桌子上失聲痛哭。佛在這部經里萬分形象地列舉了父母對兒女的十種恩情,一次次誦念著這些生動的描述,猶如一遍遍經歷了父母慈愛之光的沐浴。佛在「回干就濕恩」、「遠行憶念恩」、「深加體恤恩」、「究竟憐憫恩」中分別說到:「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干,兩乳充饑渴,羅袖掩風寒,恩憐恆廢枕,寵弄才能歡,但令孩兒穩,慈母不求安。」「死別誠難忍,生離實亦傷,子出關山外,母憶在他鄉,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父母恩情重,恩深報實難,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聞道遠行去,憐兒夜卧寒,兒女暫辛苦,常使母心酸。」「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龍後英深切感到:佛說的這些,正是父母疼愛自己的真實寫照。每每誦到這些段落,龍後英都淚流滿面地用手緊緊抓住胸口,她不知該怎樣痛責自己。
同時,佛的教誨又使她憶及自己的青年時期,那時自己性格執拗,辦事認死理,說話不中聽,常惹父母生氣,更有甚者,有時自己心情不好時還吵父母,用很急躁的口氣對父母說話,這是多麼不可饒恕的罪過呀!現如今,自己懂得該怎樣盡孝道了,可慈父慈母卻不在人間了,這難以追悔的遺憾,該到哪裡去彌補!《太微仙君功過格》云:「受觸(即抵觸衝撞)極親為五十過,近親為三十過,遠親為二十過,良家為十五過。」自己的這些過錯,又到誰人面前請求諒解!
為贖自己不孝的罪過,假孝女開始了真懺悔。她供上父母的遺像,跪在父母遺像前一邊磕響頭一邊大放悲聲。從此,每到春節,龍後英便關掉電視,把自己反鎖在屋裡,為父母誦經迴向,並堅持每晚入寢前向父母遺像三鞠躬,為的是提醒自己牢記父母深恩。在龍後英的整個中年時期,她所在的單位出了個腐敗集團,龍後英處處受到腐敗集團的陷害和打擊,以致最後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出外漂泊。在腐敗集團敗露、龍後英得到補發的工資之後,她毫不猶豫地將一大筆款捐給了幾家慈善機構,其中就包括敬老院和專門救助貧困母親的基金會。這樣做,就是想把對父母無法盡到的孝敬心擴充到天下所有的老人身上。
果報:
龍後英生孩子時落下了嚴重的月子病,雙腿酸困疼痛,雙腳麻木,嚴重時連十分鐘都站不了。之前打針烤電按摩,均不見成效,自從真誠地懺悔發願兼為父母誦經後,折磨她20多年的月子病居然奇蹟般地在短期內不治而愈了。目前,龍後英的身體越來越好,更令她歡喜和感動的是,她的大腦思維也像倒撥生物鐘一般,幾乎恢復到20多歲時的狀態,不僅思路特別清晰,而且看書寫書整夜整夜地熬,也依然條理分明。她的兒子曾經有三年時間非常任性執拗,自以為是,做事我行我素。在龍後英懺悔發願之後,讓兒子也一起誦《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同時祈求佛菩薩和護法點化,不長時間,兒子的性情便有非常明顯的改變,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孝順,越來越懂得為父母著想,侍奉父母也越來越細心了。
詮釋:
孝養父母,以誠敬為先。當今世人,大都把「孝」字的內涵理解錯了,認為只要捨得給父母花錢買吃買穿就叫孝順。殊不知,真正意義上的孝,就像儒家先聖所講的那樣,包括三個方面:一為養父母的身,二為悅父母的心,三為成全父母之志。養父母的身為物質上的供養,悅父母的心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撫慰,成全父母之志指要像父母期望的那樣走正道做正派人,長大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把這三方面都做圓滿了,才能稱為孝,否則,三者缺其一便不可視其為誠孝之子。
讓我們看看先聖先賢是怎樣教誨世人的——
《文昌帝君孝經》云:「養親口體,未足為孝,養親心志,方為至孝。」
孔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焉然後能事親。」
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孝於孔子,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批評當時所謂的孝,只是表現在供給父母吃喝,那麼我們平時也供給家禽家畜食物,如果對父母沒有孝順心恭敬心,那我們養活父母與養活那些家禽家畜有什麼兩樣呢?子夏也問孝於孔子,孔子回答:「色難。」意思是說兒女在父母面前能多年如一日始終保持和顏悅色,這是最難做到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凈空教授提醒天下做兒女的:你不能悅父母之心,而只給父母送吃送喝,這等於把父母當寵物來養,算不上真正的孝。由此可知,孝道的關鍵不僅僅在於衣食贍養,而在於一顆真誠恭敬的心靈,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父母,這是檢驗孝的標準。一個人,如果真正意義上的孝做不到,那麼所作其他功德,也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圓滿。對此,《文昌帝君孝經》有專論:「奉行諸善,不孝吾親,終為小善;奉行諸善,能孝吾親,是為至善。」
《文昌帝君孝經》如此形容父母的愛子之心:「雖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勝如己餐;衣留子衣,勝如已衣。子若有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子若遠遊,行旅風霜,夢寐通之;逾期不歸,睛穿腸斷。子有寸善,誇揚樂與;子有小過,回護遮蓋,暗自傷心,恐其名敗。」以龍後英的母親為例,一旦知道自己的女兒過小河時是從獨木棍上沿過來的,居然一下子恐懼到那個程度,明明知道女兒安然無恙,做母親的仍然後怕得失眠。「推極仁惠者,孰能逾二人。」這種至誠至真至深的愛,普天下也只有在父母那裡才能找到。
《文昌帝君孝經》上有兩句教誨猶令人心碎:「子俱雙親來栽養,親老心猶為子壽。」意思是說,所有的子女都是父母親自養育的,哪怕到了晚年父母親自己老了,而心卻仍然為子女的健康安危和壽命擔憂。這不禁使人想起了流傳在民間的兩個故事,一曰:一位母親老了,兒子和媳婦要用小車把母親推到後山上扔掉,母親雖然心裡清楚兒子媳婦要幹什麼,但一路上仍不忘折下樹上的枝條插在路兩邊,兒子問母親這是幹什麼,母親說:這是我作的記號,我怕你回去時迷路,落入虎狼之口。二曰:一個小夥子愛上了一位姑娘,他向姑娘表白:我愛你,我把整個心都給了你。姑娘說:你的心不在我這裡,你的心在你母親的心裡。小夥子為了表白自己,回家把母親的心挖了出來。他捧著母親的心飛快地跑向姑娘,忽然他絆倒了。這時母親的心說:孩子,你摔傷了嗎?家裡的葯還在老地方放著。這兩個故事說明,兒女再不孝,當兒女的安危可能會受到威脅時,慈母仍然牽腸掛肚不能釋懷。恰如文昌帝君所言:「真誠一片結成慈,全無半點飾虛時。」深信,每一個人讀過這兩個故事,都會憶及父母所給予自己的厚地高天般的無私之愛。
「子欲養而親不待。」此為人生最大的遺憾。當你懂得了孝道的含義欲向父母盡孝時,父母卻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了,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天下做人子者,應趁父母健在,趁上蒼給自己暫時保留了一個修福的機會,快快抓緊時機履行孝道吧。「山蒿野薺亦足珍,貴在兒女誠敬心。」盡孝不論家貧家富,錢多錢少,也不論你給父母帶去的是山珍海味還是尋常物品,只要心存誠敬,便為真孝子。歷史上被列入二十四孝的晉朝人吳猛,年僅八歲,卻對父母恪盡孝道。吳猛因家貧買不起幃帳,仲夏夜蚊蟲圍著吳猛叮吮,吳猛卻不敢驅逐,怕被自己趕跑的蚊子再飛到父母床前。千百年來,這個真實的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文昌帝君孝經》云:「聖人孝天地,大位帝眷佑,須知世所貴,必從天上酬。」誠孝之子,儘管盡孝時源於本真,對福報毫無期求,然上蒼卻從不疏忽孝子之陰功。《文昌帝君孝經》鼓勵世人:「一節之孝,冥必登記,在在超生。」眾多誠孝之子所得的善果,證實了此言的真實不虛。
2.「孝」易做到 「順」尤可貴
齊德明夫妻二人都是農民,不識字,天生的善良孝順。齊德明的妻子自嫁到婆家之後,和睦鄰里,敬老愛幼,待婆婆像親生母親一樣。婆婆趕集上會走親戚,其它幾個媳婦都不管,全是她用架子車拉著,不管耽誤多少時間,不管路有多遠人有多累,從未急躁過埋怨過。對小姑子也像親姊妹,自從結婚,小姑子里里外外穿的衣服,都是她一人做。齊德明更是人見人誇的孝順兒子,平日里服侍父母的那種精心周到,沒有幾人能企及。僅舉一例便可說明:在農村,晚上一般都用一塊大號的磚頭堵在雞窩門口,以防黃鼠狼進去偷雞。齊德明擔心父母搬磚頭砸傷腳,天天晚上繞過半個村子到父母家裡堵雞窩,幾十年如一日,無論颳風下雨冰天雪地,從沒間斷過。後來母親有病了,齊德明就把照料母親的任務全包了,在母親床邊搭個地鋪,幾個月從不敢實實在在地睡覺,每天夜裡都要起來好幾次,為母親掖掖蓋蓋。不僅對自己的父母孝敬,對岳父岳母也極盡孝道。農閑時,齊德明把年邁的岳母請到家裡,不僅天天給岳母起小灶,而且每天一早一晚服侍岳母起床就宿,穿衣服扣扣子系圍巾洗腳剪指甲,攙進扶出,體貼入微,從沒有一點厭煩情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齊德明夫婦雖沒有聽到過,但善良的本性卻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他們的家門前就是一片農田,農田邊上有幾棵老柳樹,每到夏秋季節,老人們就抱著孫子在樹下乘涼。他們家裡有一個壓井,為了方便村民和老人孩子喝水洗臉,夫婦二人不管家裡有人沒人,都有意識把院門敞開著,和他們家並排住的有十幾戶人家,其它人家外出,都把院門鎖上,只有他家隨便進出。開始,母親怕丟東西,幾次交待他們鎖好院門,但夫婦二人卻說:這麼多老人孩子在門前玩,能不給人家留口水喝?家裡就那麼多東西,誰想偷就讓他偷去。夫婦二人的人品,村裡沒有人不誇的。他們的村長說:要是人人都能像齊德明這兩口子,那所有的商店都不用要售貨員了,放下一毛錢就拿一毛錢的東西,一點都不會多拿。
果報:
夫婦二人育有一男一女,在當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在夫婦二人都沒有一點關係路子的情況下,兩個孩子畢業後都意想不到地落實到了非常好的單位。女兒雖是大專畢業,卻順利分到了行政機關,成了公務員,而且在單位備受重視;兒子在鄉里工作時間不長,便被天津一家單位選走。不久,其子又被單位送到國外深造,畢業歸來後事業發展得非常紅火。
兩個孩子比著孝順父母,女兒與父母說話從來都是和顏悅色,且每天晚上把洗腳水端到父母跟前,父母這邊開始洗腳,女兒在那邊就把父母的襪子洗好了。只要她在家,每天如此。兒子雖遠離父母,卻時刻把父母的冷暖掛在心頭,天氣一有變化就隨即把電話打過去,囑咐這交待那。每到冬天,兒子就把父母接到自己有暖氣的房子里,與媳婦共盡孝道。夫婦二人有這麼兩個孝順的孩子,把四鄰八舍羨慕得不知說什麼好。
詮釋:
《了凡四訓》云:「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延昌盛者。」
《文昌帝君孝經》在說到孝悌之人孝悌之家所得的善報時講得更具體:
——孝子之門,鬼神護之,福祿畀(bi,給予)之,惟孝格天,惟孝配地,惟孝感人,三才化成;惟神敬孝,惟天愛孝,惟地成孝。孝子之門,水難出之,火難出之,刀兵刑戳,疫癘凶災,毒藥毒蟲,冤家謀害,一切厄中,處處佑之。
——消凶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
先聖先賢決無半句虛言,這從齊德明夫婦的女兒落實單位就可以悟出上天對孝悌之家的庇佑。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幾乎全國所有的行政機關都不要大專生了,就連研究生都很難進到吃皇糧的行政單位,可齊德明的女兒雖是大專畢業,但在基層的一個事業單位工作不到一年,便被上面的主管單位選走了。在此之前,這個事業單位的職工想到主管單位吃皇糧的不在少數,有的托關係走門子請客送禮,都未能如願,而齊德明的女兒恰恰沒有動過這個念頭,更談不上託人送禮。直到後來,她才知道人家要她,就是因為聽說她穩重厚道,對父母孝敬。堅持調他的那位領導說:凡對父母恪盡孝道者人品一定不會壞,凡對父母不敬不孝者一定是不可深交之人,因為她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那樣苛刻不近人情,那在單位會對同事真誠嗎?這位領導不失為明智之人,而令人有所感悟的是,這位明智的領導為什麼偏偏讓這對無權無勢的農民夫婦的女兒遇上了呢?這隻能用《文昌帝君孝經》里的教誨作答案:「孝子之所為,我當齎(ji,給予)賜厚,千祥凝聚處,早把天香授,果是誠孝子,不求而自授。」
《關聖帝君寶訓》云:「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齊德明夫婦所感召天賜孝子的善報以及女兒路遇貴人的善報,不得不再一次使我們重溫《大智度論》里的那句話:大福由心生,不在田也。意即欲修真正能感動天地的大福,全在存心的至誠至善,而不單單表現在外在形式上種多少絕對數量的福田,不單單表現在對父母所花錢財的絕對值的大小。對於平民百姓家而言,孝敬不在事情顯微,全在心中有無,全在誠敬與否。只要心懷一顆至誠之心對待父母長輩,所聚功德大矣。反之,一邊做一邊心生急躁埋怨和不耐煩情緒,那不管你花多少錢,功德也無從談起,更談不上感召福德正神來助你佑你。
「孝順」一詞,包括「孝」和「順」兩個概念,對於多數人來說,「孝」容易做到,「順」卻很難踐行,同時這也說明能做到「順」是多麼難能可貴,而天下兒女只有在盡「孝」的同時把「順」也做圓滿,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孝子。
毛澤東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把這句話稍改一下便成為:一個人耐心周到地侍奉一次父母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持之以恆。齊德明夫婦所做的這些,看似一些瑣瑣碎碎的小事,但若換成我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嗎?
以前我們不知道什麼叫真正意義上的孝順,更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孝順,然只要我們從眼下做起,從誠敬心做起,一切都還來得及。如果您真做圓滿了,那您也一定會像文昌帝君所說的那樣:「萬事如意,子孫榮昌,世系綿延。」
常言道:「心好家門出孝子,德高何須舉教鞭!」 「孝滿後人輩輩孝,心善兒孫代代賢。」只要你能對上輩老人恪盡孝道,那麼你的兒孫用不著專門教育,就會從你的言行里找到樣板,到你老時盡心盡意地孝敬你奉養你。齊德明夫婦力行孝道感召孝順之子的善報,就是有力的證明。
3、夫家貧困無怨尤天賜孝兒興家道
尤愛蓮的公婆共育五男二女七個孩子,尤愛蓮的丈夫石道前又是家中的長子。在前些年窮過渡狀態下的農村,孩子少的人家尚不能保證溫飽,何況有這麼多孩子的家庭!在尤愛蓮還沒有嫁過來之前,這個大家庭就經常寅吃卯糧,每年不到立夏,七個孩子就把腳上的鞋脫掉了,之後就一直打赤腳至秋風大涼,才捨得把鞋穿上。冬天裡七個孩子連襯衣都沒有,光身穿個空筒破棉襖。尤愛蓮剛嫁過來時,村裡人都預言她在這個家最長過不到三年,然而令鄉親們意外的是,尤愛蓮對婆家貧困的家境不僅毫無怨言,而且對公婆極其孝敬,對弟弟妹妹們也非常愛憐。一進婆家門,見兩個妹妹沒有衣服,隨即便把自己陪嫁的衣服拿出來給妹妹穿,又把娘家陪送的一點布匹全部給弟弟們做成了衣服,每到春天婆家即將斷炊之際,尤愛蓮就提前回娘家拉點糧食,幫扶著婆家度過春荒。公婆看她在這個家裡太受委屈,心裡過意不去,提出把她分出去另過,可尤愛蓮卻說:等咱家日子過好了我再與爹娘分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困窘的條件下,尤愛蓮對公婆和弟妹從沒有高聲說過話,更沒有給過一個不好的臉色。但是,尤愛蓮的丈夫石道前卻是個不知好歹的人,稍有不如意,對尤愛蓮張口就罵,對尤愛蓮的父母也極不尊重,不但從來沒有叫過一聲爹娘,而且大都以「老頭子」「老婆子」稱呼。
十五年之後的一個夜裡,尤愛蓮做了一個又短又清晰的夢:一紫衣人對尤愛蓮說:你本來命中無兒,上天念你既孝又悌,才獎你一個興家的好兒子,此兒將來手藝出眾,既能興家又恪守孝道,你的兒媳也會像你一樣行孝道知禮儀,你的晚年很有福,這份福你丈夫享不了。尤愛蓮忙問:是兒子長大後不孝順他爹嗎?紫衣人回答:非也。是因為你的夫君不孝敬你娘家的父母,不但不孝敬,有時還惡口惡語相向。夫婦本應孝敬雙方父母,女孝公婆天經地義,男孝岳父母也為天經地義。你的夫君不孝你的父母,因之雖有好兒不能得濟,在你的兒子有能力興家之日,你的夫君將身患重疾,從眼下算來,七年後你的夫君便會離開人世。天明,尤愛蓮對丈夫講了此夢,其夫大驚失色,說自己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於是,其夫追悔不已,焚香發願痛改前非,隨即把孤苦伶仃的岳父母接到家裡,饑寒冷暖時時掛在心上。老人稍有不適,其夫就趕快在老人床邊打地鋪侍侯,寒冷的冬天總是先用自己的身子把老人的被窩暖熱了再讓老人就寢。兩年後老人癱瘓在床了,其夫擦屎洗尿曬濕收干從不讓老人受一點委屈,平日里飲食也總給老人另起小灶。三年後,其夫又夢見紫衣人對他說:天大的罪過抵不過一個「悔」字,你因改錯迅猛,上天已給你增壽延齡。到了第七年冬天即壽命該結束之際,其夫在河邊幹活不甚掉進冷水,大病了三個月,等於重罪輕報抵消了這一年的死劫。
果報:
尤愛蓮的兒子在技校畢業後,又參加了該專業的提高班,不幾年便成為出類拔萃的技術白領。可貴的是,在當今年輕人推崇「玩命地干,拚命地玩,捨命地花」的理念下,此子儘管收入很高,卻從不奢糜浪費,除了日常開銷和作一些慈善事業之外,剩下的便補貼家用,孝敬夫妻雙方的父母和祖父母,為雙方父母都翻蓋了新樓,置辦了新傢具。此子的孝行應驗了那位紫衣神人的話。
詮釋:
《文昌帝君孝敬》云:「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順;孝治一國,一國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致力於恢復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孫學輝老師有兩句話說得極好:「孝悌作圓滿兒孫不用管,」「孝兒不用管,全靠德來感。」尤愛蓮夫婦都是農民,大概也說不出多少孝悌之道的理論,同時也不一定懂得怎樣用孝悌之理教育兒子,但他們的兒子既懂事又正派又孝順,這不正是聖賢所說的「以德感召、天賜孝兒」嗎?
《太上感應篇》倡導人類:「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凈空教授教誨世人:儒家有「入則孝,出則悌」的教誡,「入」指回到家裡對父母要盡孝,「出」指走出家門對兄弟姐妹友愛體貼關照,走向社會要對同事關心和尊重。無論是「孝」還是「悌」,尤愛蓮都做得非常圓滿,對這樣的孝順媳婦,等待她身後的不用猜也一定是至善至福之果,就像《文昌帝君孝經》所說的:「相通相讓兄和弟,父母心歡家道吉。」 「凡有希求,悉稱其願。」
文昌帝君還苦口婆心地告訴世人:「悔逆猛從孝,無仍賜其有。」 尤愛蓮的丈夫石道前遇紫衣人點化後能痛改前非,最終趨吉避凶,也不愧善緣深厚悟性良好的有福人。百姓有俚語:「行孝莫圖報,回頭且看你子孫。」凡以前不懂得孝敬父母者,不妨以此為楷模,果然拿出誠心孝行,您也一樣能得到同樣的善報。
二、不孝者禍患追身子孫忤逆前程受損
1.不孝不悌人,天阻兒孫身後路
曾光磊曾光峰兄弟二人,哥哥是國家幹部,弟弟在家務農。二人對父母的不孝,僅舉幾例,便可一斑全貌。
母親是舊時婦女,一雙小腳猶如三寸金蓮,平時走路都搖搖晃晃的,更不用說乾重活了。兩人與父母住一個院,多年來卻從未給年近古稀的父母挑過一擔水,父母的水缸常年干著,父母平日里吃水用水,都是用一個小盆,到後面鄰居家去端。有一次,大雪封門好幾天,地上結了幾寸厚的冰,母親端著小盆一搖三晃地走在積滿冰雪的路上,接水回來時正巧碰上曾光磊,此時的曾光磊不但不自責,不但不趕快上前扶住母親,反而把頭扭向一邊,趕快走回自己屋裡。母親病了,好幾天不吃飯,這弟兄二人都裝作不知道,後來母親要求兒子給自己看病,曾光磊這個國家幹部才在無奈中給母親買了兩塊錢的止疼片,可就這兩塊錢,曾光磊還在賬薄上記下來,要弟弟們共同分擔。俗話說:家有長子,國有大臣。曾光磊作為長子,不給弟弟妹妹們帶個好頭,反而斤斤計較到如此地步,更何況他是國家幹部,弟弟們都是農民。父母當初為了供他一人讀書,讓幾個學習拔尖的弟弟都下了學,可是作為長子的他學成後卻對父母如此冷酷無情。對父母尚且如此,對弟弟妹妹就更不用說了,不但不關照,有時居然還想沾弟弟妹妹的光,可謂標準的不孝不悌人。
看他的哥哥這樣對待父母,曾光峰這個做弟弟的態度就更惡劣了。平日里,總把父母視若路人,走碰面也不與父母說話,對父母不但談不上孝敬,而且還總是找茬惹氣生。曾光峰的不仁不孝,在他的父親去世時表現得淋漓盡致。辛辛苦苦把兒女拉扯大的父親去世了,曾光峰不但不追憶和感念父親的養育之恩,反而在老人的棺木前曆數父親的種種不是,指責父親怎樣對不起他。回到家裡,又對他的幾個孩子說他們的爺爺怎樣偏心,怎樣不疼愛他們,怎樣不照顧他們的家庭等,直說得他的兒子跳起來大罵:「不埋他個挨千刀的,讓他臭到那兒化到那兒,讓狗拉吃了算了。」
果報:
曾光磊不管論業務水平還是論工作能力,都遠遠高於周圍同事,但他的一生卻在鬱郁不得志中度過,不管調到哪個單位,都因他的極端自私而被上下左右所否定。他的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小學和初中階段一個比一個聰明伶俐,其中一個女兒在初中階段就連續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的幾個獎項,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孩子越來越不爭氣,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其中的三兒子幹啥啥不成,有時還小偷小摸,非常不讓人省心。二兒子雖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卻不願掏力干,整日里悠悠蕩蕩,喝酒賭博打牌,最後被單位除名。三個媳婦因分家時結下冤讎,經常互相攻訐,動不動就去找公爹評理,此時曾光磊一句話說不好,兒媳婦轉臉就大罵。
曾光峰所感召的果報還不如他哥哥,幾乎渾身上下都是病,常年泡在藥罐子里。他的兩個兒子,好象商量好似的,輪番與他吵鬧,隔不久就要生一場大氣,他的兩個兒媳婦更難纏,一點不合適就跑到他門口指桑罵槐,把曾光峰氣得兩次上吊自殺,幸被人及時發現救下。
詮釋:
兄弟二人所感招的惡果,可謂活靈活現矣!
勸孝詩云:
烏鴉反哺尚有情,羔羊跪乳恩難報,
你為人身非禽獸,竟把爹娘一邊拋!
你在前面踩出道兒,兒在後面照道兒跑,
莫埋怨來莫煩惱,對鏡自照有分曉,
你不孝來兒不孝,房檐滴水走舊道兒!
兄弟二人感招這樣的果報,用因果之理觀照,這是報應,用老百姓直觀的說法,那就是:門前掛個羅,娶來的媳婦像公婆。公婆不孝長輩,兒媳婦也不會孝順公婆。
以前,老百姓中曾傳唱一首民謠:
千兩黃金萬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
在生之時不孝敬,死後何勞敬鬼神?
還有一首童謠,說得更直觀:
不問爹娘安不安,任他飢餓任他寒,
你今也有兒孫在,只恐兒孫照樣干。
更有一個聽起來有點像笑話的故事,但有悟性的人卻從來都不把它當笑話聽:從前有一對夫妻,對母親非常不孝,家裡的臟活累活都讓老人干。後來母親干不動了,這夫妻倆就找來一個筐,要把母親抬到後山扔了。走到半道上,小兒子追上來詢問,父母便撒謊說抬著奶奶去看戲。小兒子看見父母把奶奶扔到溝里了,於是就飛快地往山溝里跑。父母問他幹什麼去,小兒子說:不把筐撿回來,將來我和我媳婦用什麼抬你們去看戲呀?這個看似笑話的故事,卻蘊含著因果報應的大道理,它應了老百姓常說的一句俗話——家風好壞猶如房檐滴水,一道照著一道落。世間人,凡對父母恪盡孝道的,他們的後代與同類人相比,不但總能「巧遇」人生道路上的好機緣,而且對父母也非常孝敬。反之,凡是那些打爹罵娘遺棄父母的,他們的兒女也大都忤逆不孝,而且往往扔財敗家,若事生非,更不會有什麼前程可言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儒家名言幾乎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細細體味它,若把它置放在兩代人的關係上思考,似與兩首勸孝古訓不謀而合。一曰:雙親年已高,贍養原是你本分;盡孝勿嫌煩,轉眼你也做父母。二曰:好兒須知報親恩,養子方懂父母心,自個愛兒深切時,應憶昔日受恩深。《文昌帝君孝經》要求天下為人子者:「凡為人子,當以二親,體我心者,還體親心。」這個要求本是最低的標準,然而在孝風偃息的當今亂世,這個最低的標準卻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孝悌者,開其智慧途;不孝者,塞其聰明路。《文昌帝君孝經》警告世人:「不孝不悌人,求攀終莫有,變孝妄行道(即把本來應該力行的孝道變成了胡作妄為),有必奪其有。」曾光磊曾光峰的例子,就證實了這一點。
2.教壞夫君帶壞兒女 所求難遂欲哭無淚
蘇煥名是某稅務所的職工,他所工作的單位離公婆家只有十來里路,而且是一條直直的柏油路,騎自行車二十分鐘就到了。可她除了二十幾年前剛結婚時回去幾次之外,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不但她不回去,也不準丈夫回去,她規定丈夫每年只能在中秋節和春節回去兩次,而且這僅有的兩次還有兩個附加條件:一是不能帶孩子,二是必須當天返回來。平時她的丈夫想回去看看,必須撒個慌或找個借口,不然,一旦被她知道,必定鬧個天翻地覆。公公婆婆偶爾進城看看孫子孫女,她便以種種借口不讓孩子與爺爺奶奶見面,公公婆婆帶來的土產,蘇煥名也總是拉下臉堅拒不收,如此幾次下來,公公婆婆再也無法登門了。
蘇煥名的兒子從小就受母親的影響,一直認為祖父母家裡窮,每次到他們家都是想揩油水的。後來兒子參加了工作,對母親的話不那麼言聽計從了,便經常偷偷地到鄉下去看看爺爺奶奶。這事後來被蘇煥名知道了,尋死覓活地與兒子鬧。平時,蘇煥名對兒子的疼愛是出了名的,從小到大,連大聲批評一句都不捨得,可在她聽說兒子去了奶奶家之後,卻平生第一次動手打了兒子,可見她對公公婆婆懷恨到何等程度。蘇煥名的小女兒,至今見了兩位老人都不願喊一聲爺爺奶奶,有時想阻止老人上門,蘇煥名說不出口的話,就通過小女兒傳達。有一次,兩位老人被孫女搶白得實在受不了,沒有坐穩就流著眼淚離開了。
果報:
蘇煥名莫名其妙地落了個頭痛病,後來越治越嚴重,三伏天連電風扇都不敢吹,每年天氣稍一寒冷就不敢再出門了,因此一年只能上三個季節的班。由於長期缺勤,蘇煥名的工資獎金職務都遠遠趕不上同齡人。在準備提前退休的那一年,領導本來研究要照顧她,為她內調一次工資,再換個大一些的房子,可恰恰就在這一年的考核中,蘇煥名的工作出了漏子,被上級點名批評,接著又被媒體曝了光,所企望的不但沒有得到,反而受了紀律處分。接著,又得了個腎衰竭,後來就只顧保命,什麼都顧不上了。她上初中的小女兒一看她媽媽無暇顧及她了,便與男同學一起逃課、泡網吧、結伴外出不歸,學校找到家裡要人,家裡又反告學校沒有盡到責任。接著,小女兒乾脆瞞著家人,辦了退學手續,到外地打工去了。後因年齡太小,被當地遣送回家,蘇煥名跪下來求女兒重回學校,女兒說什麼都不幹。蘇煥名氣得手腳冰涼,一聲長哭背過氣去,搶救半天才緩過勁來。為此,蘇煥名一次次燒香許願,希望女兒能回心轉意,可最終也未能把女兒送回學校。
詮釋:
致力於弘揚孝道的孫學輝老師有過一個恰貼的比喻:一棵樹象徵一個家庭:上一代老人是樹根,夫婦是樹榦,兒女是果實。如果做父母的只心疼自己的兒女而不孝敬老人,那就等於只往果實上澆水而不去護理樹根。樹根長不好,樹榦和果實質量也不會好,時間長了樹榦就會空會朽,就承受不住這個果實,要不了多久,果實就會掉下來。表現在家庭里,那就是要麼兒女的質量與素養都不高,要麼成為不肖子孫,要麼生病招災。
《文昌帝君孝經》提問世人:「我親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養兒,我又恤之深。」凡對自己膝下兒女百般疼愛而對父母卻不管不問甚或橫眉冷對者,應對文昌帝君的這個提問作出深沉的思索:你既然不孝敬父母,那你還養兒養女幹什麼?你所生養的兒女,上蒼能讓你得濟嗎?凡不問父母饑寒冷暖而只知道把自己的兒孫當心肝寶貝嬌生慣養者,到一定時候,上蒼震怒將其兩代人的福祿暗中削去,隨之禍患臨身災殃不斷,且易招蠢敗兒孫。此兒孫不但耗盡家產,且比之他的父母猶有十倍忤逆不孝,讓你疼來疼去疼出個冤家,嬌來嬌去嬌出個仇寇。猶如佛詩所言:
小兒任性嬌慣,長大必負親心,
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
若偶有例外,自己不孝父母卻因為宿世緣分所致反得孝兒孝女者,那麼就會出現兩種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一是做父母的重病重災,受用不住這個福分;二是種種因素造成父輩與兒女遠隔天涯,兒女空有孝心卻難付諸孝行。
人言:在家敬父母,勝似燒遠香。前文曾提及,命運有定數更有變數,要想讓命運往好里變,就得積德行善種福田,而福田又分「恩田」、「德田」和「悲田」,「種恩田」即孝順父母和尊長等。如果孝順父母這個「恩田」你都不願種,那你所種的供養佛法僧的「德田」和接濟貧困病殘的「悲田」,能說是至誠至善的嗎?佛家有一呵:
不培心田念什麼經!
不敬聖賢讀什麼書!
不尊師長禮什麼祖!
不孝父母拜什麼佛!
由此可知,恩田種不好,德田悲田也不會有好收成,那麼改變命運,又從何說起?
「五倫八德」是人們性德的自然流露,是大道的一部分,秉道順德,福可頻至;悖道離德,禍不單行。對此,《文昌帝君孝經》說得明白:「吾今行化,闡告大眾,不孝之子,百行莫贖」;「天地不容,雷霆怒歿,魔煞禍侵。」蘇煥名兩代人遭遇的不幸,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3.天之驕子不孝雙親,神惡鬼嫌生意難成
黃延賓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父母為了供他讀書,忍痛讓正上高中的妹妹輟學打工。為了供他上大學,父親發高燒好幾天,連一個雞蛋都不捨得吃,平常父母連買鹽的錢都沒有,買鹽大都是用一兩個雞蛋到村頭小店裡去交換。在外打工的妹妹給母親買了一條褲子,母親硬是逼著妹妹退給了人家,可是這個不孝子走進大學校門後,不但不感念父母的恩情,反而對貧困的家境心生幽怨,看到城裡的學生條件比自己好,就咒天罵地,認為上蒼對他不公平。為了和女朋友在一起吃喝玩樂,一次次寫信讓父母為他借錢。他出水痘住院,父母去學校看他,他因嫌父母丟人,居然對護士說那是他同學的父母,吃飯時也不與父母在一起,怕同學看見笑話。學校給他找了一份勤工儉學的活,他卻為了陪女朋友辭了這份工作。黃岩賓最後與父母鬧翻,是在畢業前夕,為了給女朋友過生日,他讓已借無可借的父母再給他郵寄3000元,父母實在湊不夠那麼多,最後東借西挪才勉強湊了800元,可他在接到這筆錢後,卻給父母寫了一封義斷情絕的信,說自己在這個家庭從來就沒有感受到過溫暖,畢業後自己要靠女朋友家資助出國闖蕩了,讓父母不要再找他。信發出去之後,黃岩賓就再也沒有與父母聯繫過。事實上,畢業後黃岩賓一直與女朋友在學校旁邊租房同居,忠厚老實的農村父母哪裡知道真相!
果報:
黃岩賓畢業後參加不少招聘會,也跑了很多家公司,工作就是落實不了。畢業一年多,全靠女朋友家接濟,後到一家公司搞營銷,實習期未滿便被辭退了。接著,一個同學出國,把自己剛創辦的公司交給了他,黃岩賓為此激動萬分躊躇滿志,可是公司在他手下剛剛打理十個月,便不得不宣告破產,女朋友也離開了他,這使他的生活立即陷入了困境。這時他找到一位開足療城的老鄉,誠心誠意表示自己願到足療城打工,只要有碗飯吃,給顧客洗腳都行,但這位老鄉卻以「屈才」為由拒絕了他。萬般無奈之下,黃岩賓又給父母寫信,謊稱自己在國外被騙,再次向毫不知情的父母要錢。黃岩賓的經歷,恰恰應了一句因果文:不孝子,半夜設計路千條,天明條條行不通。
詮釋:
自然界常見一種現象:小烏鴉剛出生時,老烏鴉風裡雨里給小烏鴉尋食吃,待老烏鴉年老飛不動了,那小烏鴉便把找到的食物叼回來,喂到老烏鴉嘴裡。因此,人們在指責那些不孝之子時,總愛講那句話:「烏鴉尚反哺,羔羊猶跪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此言話俗理不俗,誰人不是父母生父母養?有道是:樹大了,別忘了根是扎在地下的;人大了,別忘了是吃娘奶長起來的。可惜,這一平實的道理,恰恰被很多人、包括不少高職位高學歷的人忘到了腦後。
前文已提及:「五倫八德」是天性。既然是天性,那麼不孝就違背了天性天理,違背天性天理就要受天懲,人生必定沒有好結果。
除「五倫八德」之外,先聖先賢還從超越倫理道德層面上講孝道。認為人沒有先天之命就談不上後天之命,而先天之命則由包括祖宗父母在內的許多宿世因緣以及山河大地宇宙自然等時空因素演化而成,祖宗父母實為自己生命的共同體,孝敬老人不僅在倫理層面上是應該應份的,而且事實上也是在培育自己生命的元神元氣,鞏固自身生命的根基。對父母不孝不敬甚至虐待遺棄者,必然造成自身生命信息與父母和祖先信息的阻隔,致使自身先天元神元氣和生命根基受損。此類人不重病則重災,甚或不得大道佑護前途黯淡命運坎坷,而且還招來後代兒孫不孝的果報。
據說,2006年「五一」期間,黃岩賓聽說從五台山來的一位師父住在中關村某居士家,連夜跑去求助。令在場的十幾個人驚訝的是,師父沒讓他講話,上來就說:你犯了不孝的天條,福祿受損,要是從現在徹底悔改,力盡孝道,三年之後會有好轉,要是你半信半疑悔改不徹底,那15年之內你的命運也不會轉變,如果你毫無悔改還像以前那樣,那你這一生都不會有什麼發展;不但不會有什麼發展,而且還會有重災重病臨身。黃岩賓大驚失色,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種種不順利會與孝不孝父母聯繫在一起,隨即當著眾人的面向著家鄉方向跪下,哭著給父母磕了三個響頭。
黃岩賓的父母都是農民,農民哺育子女供養學生要付出比其它階層十倍百倍的艱辛,而黃岩賓這個不孝之子不但不感念父母厚地高天般的養育之恩,反而沒心沒肺地把捉襟見肘的父母當成提款機,最後居然因討好女朋友的計劃得不到實現而與父母斷絕關係。父母臉朝黃土背朝天,汗珠落地摔八瓣,一年收入的糧食全賣光,也未必夠他給女朋友過一次生日。如此忤逆不孝之輩,上蒼怎能讓他遂願!
佛家和道家都是不贊成過生日的。先聖先賢提倡:真正孝順的孩子應把自己的生日改稱為「母難日」、「父恐日」或「感恩日」,因為自己出生的日子就是母親受難的日子,是父親擔驚受怕惶恐不安的日子。這一天,有的母親九死一生,有的因此送命,即使順利者身心也受盡煎熬和折磨。做兒女的應在此日一方面感念父母的生育和養育之恩,多做令父母感到寬慰的事情,另一方面返觀自照,檢討和省察自己是否已恪盡孝道,萬萬不可在此日殺生害命大擺筵席,把生日變成大塊朵頤的饕餮之日。如果父母已經去世,做兒女的最好多做善事,把功德迴向給父母亡靈,這不僅能使幽冥界的父母得到超薦,而且也為自己植福增瑞。把這些都做圓滿了,也不過是兒女份內的事情,實乃「孝於庭幃」的「內孝」。其實,真正的孝行,是在把「內孝」做圓滿的基礎上,力行「孝於民族、孝於國家、孝於天下人類、孝於天地自然」的大孝,在自己生日這一天,除感念父母之恩外,更應感念國家民族和乾天坤地這雙大父大母對自己的厚賜之恩、庇護之愛和養育之情,多作利人利生事業,多盡孝兒孝女應盡的義務。
4.乾坤顛倒悖逆大道樹種山尖災難重重
姚翠琳一心想過好日子,平日里幹活比別人多,過日子也比別人節儉,可是家裡卻越過越窮,攢一點錢就出事花掉了。後遇一有慧眼的同修對她說:你個性太強,秉性過於焦躁,動不動就發脾氣,不懂得隨緣度日,家裡大事小事都得你說了算,整天嫌丈夫沒本事,平日里視丈夫如豬狗,吵罵丈夫侮辱丈夫猶如家常便飯,家裡磁場陰氣過盛,陽氣低伏,因此致使家事不順兒女招災。
姚翠琳悟性很好,聽過之後就跪佛前懺悔。從此之後,不管什麼事都與丈夫和顏悅色地商量,對婆婆也越來越孝敬了。可是她的丈夫卻是個經不起推崇的人,妻子的脾氣越來越好,丈夫的脾氣卻越來越大了,妻子不再欺負他了,他卻反過來欺負起了妻子,一不順心就往妻子的祖宗幾代上罵。後來,那位智者又到家裡點化她的丈夫說:家裡陰盛陽衰不好,但要是陽氣過盛,壓制陰氣不能平緩運行,照樣會給兒女帶來不利因素,最起碼影響兒女的身體質量。經這位智者一點化,他的丈夫如夢初醒,對妻子說:咱以後再也不吵鬧了,為了兩個孩子,咱也得和和睦睦過日子。
果報:
姚翠琳結婚二十多年來,家裡大事小事接連不斷,一雙兒女身體素質極差,三天兩頭鬧病,丈夫幾次住院,家裡掙得少花得多,日子一直緊緊巴巴,平時吃飯連個菜都不捨得炒,常年饅頭就鹹菜。2001年,好不容易攢下了兩千塊錢,可女兒騎自行車又在路上撞傷了一個兒童,最後陪付給對方醫療費和營養費3000多元。第二年掙來的一點錢,又被兒子出事花光了。
夫妻二人自從和睦度日之後,家裡才漸趨安穩,兩個孩子各方面也都開始好起來。自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家裡破天荒存了七千多塊錢。夫妻二人掂著禮物登門感謝那位智者,只遺憾自己明理太晚了。
詮釋:
孫學輝老師曾在講座中反覆囑咐人們:不要讓家裡的地成為山崗,不要讓家裡的天烏雲密布,這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這句話含意頗深。
在自然界,天為乾為陽,地為坤為陰,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人為天地之子。乾天坤地各就各位各司其責,大自然才能按照自己的規律有序地變化,人世間才能有陽光明媚春風化雨,作為天地之子的人,才能安寧幸福。如果大地不願謙恭居下而總是向天的方向隆起,那麼大地就成了山顛,人類就成了山顛上的群體,生活在山顛上必定戰戰兢兢岌岌可危。同理,在一個家庭里,男為陽為乾為天,女為陰為坤為地,兒女為父天母地之間的花草樹木,如果妻子太厲害了,處處欺負丈夫,無論何時都得自己當家做大拿,無論何事都得自己說了算,幹什麼都要壓過丈夫一帽檐,那就猶如這個家庭的地不甘於做地,總想拱上去做天,那這個家裡的磁場就必定呈現陰盛陽衰。家裡的地總往上拱就成了山尖尖,作為花草樹木的兒女長在山尖尖上,必定傷痕纍纍災難重重,雷來先劈,電來先燃,風來先摧。再者,妻子壓制丈夫,丈夫心中必定不痛快,那就等於這個家裡的天不再是麗日藍天陽光普照,而是烏雲密布陰雨連綿,象徵著兒女的花草樹木長期得不到陽光雨露,又怎能茁壯成長碩果累累?反之,男人要是不知道體貼妻子,或打罵虐待妻子,致使妻子長期生活在委屈情緒中,那就等於這個家裡的地土壤質量不好,就會影響花草樹木的生長。因此,在一個家裡,如果陰陽顛倒了,或陰過盛或陽過盛,後代在成長的道路上都必定會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顯然,作為花草樹木的兒女要想生長得茂盛,只有植根于山谷。孫學輝老師言:「自然界的山谷總是滿目蔥蘢,那是大自然對山谷謙恭卑下的獎勵。」自然之道乃人倫之道,天地之道乃夫婦之道,自然界的山谷如此,家庭里的山谷也如此。一對夫婦,如若待人接物能謙恭居下,甘願吃虧,那就等於夫婦二人的磁場融成了一條山谷,而且這個山谷里陰陽平衡,天是天地是地,風和日麗,那麼花草樹木就會在這裡越長越旺盛。
《論語》里所說的「溫、良、恭、儉、讓」,對於一個人來說,形成於外,體現的是行為的規範;植根於內,化育的是道德的修養。《文帝孝經》云:「孝男端方,孝女靜貞;孝男溫恭,孝女順柔;孝子誠懇,孝婦明潔。」 妻賢夫無過,夫明妻無咎。妻賢夫明,作為花草樹木的兒女才得以在家庭的天地里感受春風化雨,從而茁壯成長。
陳摶智者《心相賦》云:「心氣平和,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多言好勝,若然有子必傷身;盡孝兼慈,不單助夫還旺子。」凡是耐性差遇一點小事就急躁的人,皆為薄福之人,薄福之人不僅自身成功率低,而且還會給兒女帶來不利影響。同時,《心相賦》還告訴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勿為,禍轉為福。」姚翠琳家運的轉變,就是最好的例證。
5.家庭堪稱第一學校父父子子母母子子
翟瑤瓊是一位糊塗的母親,不僅自己為追求回頭率常年異類裝扮,而且讓她的兒子也效法她。兒子剛上初中便奇裝異服長發披肩,並把長發染得黃一縷白一縷。經常衣服上印著骷髏,皮膚上刺著怪異的圖案,渾身上下盡量往奇形怪狀打扮。當地電視台作關於中學生能否異類裝扮的討論,她的兒子面對鏡頭侃侃而談,說自己刺青和穿奇裝異服都是為了障顯個性,在街上回頭率很高,並說他的媽媽禁止他穿一般衣服。母親的發言更是語驚四座,說現在是張揚個性的時代,如果有條件的家庭都能像她的兒子那樣著裝打扮,那我們的國家就會因這些有個性的後代而精彩,我們的民族就不會再被別人歧視了。
果報:
事隔一年多,記者又回訪這位做母親的,不幸的是她已重症在身,生意也無法打理了。談及病因,她說來自兒子。兒子先是說假話逃學,後來又與一女生胡混致使對方小小年紀便懷孕打胎,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們家賠對方几十萬,對方仍糾纏不休。更令她氣憤的是,她因病生意不能做了,沒有了經濟來源,可兒子不但不體貼她,還經常與她吵鬧著要錢買名牌,鞋子每雙低於700元絕對不穿,1000多塊的衣服穿幾個月就扔了,服裝潮流一浪跟一浪,每一浪兒子都要捷足先登,不給錢就以棄學相威脅。後來,兒子居然加入了盜竊團伙,被警方送進了勞教所。這位母親說她現在非常羨慕表姐有福氣,表姐家經濟條件不好,表姐靠推小車賣涼皮維持生計,她的兒子吃不好穿不好,放學後還要自己做飯。以前她與兒子看不起表姐母子倆,尤其是兒子,連表哥的電話都不接,還給表哥起外號「尚未出土的文物」,可現在人家考上了名牌大學,還贏得了獎學金。遺憾的是,這位母親至今只知道羨慕別人的福氣,卻不懂得檢討自己的過失,至今也沒找到兒子的病根在哪裡。
詮釋:
《中庸》云:「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同理,一個家庭在即將興旺之際,必有至誠至孝之子出來接力;在即將慘敗之際,必有驕奢淫逸和忤逆不孝之子出來敗家。
《墨子·所染》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風氣如何,父母的言行好壞,對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有直接關係。做父母的應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不是率性而為,把生活的毒素注射於孩子尚無抵抗力的機體。為此,凈空教授曾告誡天下為人父為人母者:做父母的在兒女面前,言談舉止都不能違背禮儀,絕對不能給兒女一個不好的印象,這才是負責任的父母,才是真正愛護子女的父母,而現在的父母不懂這些。由此可知,學生不聽話,兒女不聽話,責任在何方?父母老師本身沒有做好。儒家所謂「父不父子不子」,是說做父母的不像父母的樣子,做兒女的也就不像做兒女的樣子。
印光大師有句話說得極好:「若調御得法,寇賊皆為赤子;若調御失道,雖手足亦作冤家。」翟瑤瓊不但全然不考慮怎樣令後代走向心靈的充實和富有,而且慫恿著其子的心性加速度墜落,其子最後淪為少年犯,翟瑤瓊這個做母親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孫學輝老師曾在講座中說過:「孩子走邪道不爭氣,父母的事業再紅火,等於人生失敗了一大半。」天下為人父為人母者,是否都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6.奢侈浪費天記賬祿盡人亡悔已遲
筆者有一位至交,這位大姐不僅待朋友真誠守信,而且對那些不熟悉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聽說人家有了困難,就會主動拿出自己的錢物去接濟,熟人圈裡只要提起她,沒有人不說她好的。可是後來,她卻得了個嚴重的胃病,這個胃病得的很奇怪,說癌症不是癌症,說潰瘍又比潰瘍嚴重得多,連吃一點點軟東西都疼痛難忍,以致後來不得不經常住院,靠輸液維持生命。
筆者聽說情況後,把她拉到一位能看三世因果的老師那裡,去的時候她還很不情願,可是老師一席話,把她驚得目瞪口呆。老師說:你是最早富起來的那一批人,你能在別人還很窮時就富起來,那是你前世修來的福,可是福來了之後,你不知道惜福,大手大腳,奢侈浪費,吃的穿的都往頂尖上靠。我剛才查了你生病之前的情況,看見你經常在酒店吃飯時,買的飯菜連一半都吃不完,剩下的都扔到那裡了,還看見你在家裡把大袋大袋的大米和麵粉從垃圾通道扔到樓下,還有大桶大桶的油,也被你扔了。因為你這個人這一世心不壞,經常放生護生,前一世也懂得積德行善,所以你的壽命不算短,能活到70多歲,從眼下算還有20多年壽命,但是你的福分被你提前享用完了,你的「祿」快沒有了,只剩很少一點點了,剩這很少一點點祿,平均攤到你這20多年壽命上,每一年就只有很少一部分了。現在你的情況是有錢有壽沒有祿,這是上天不讓你再正常進食了,讓你正常進食,你吃誰那一份兒呀?這是造物對你的懲罰。你知道你扔掉的那些東西,需要農民流多少血汗嗎?你雖然能活到70多歲,但是這是你折損之後剩下的壽命,你這一世的壽命本來是90多歲,已經折你20年壽了。不但折你的壽,你的兒子從小就生長在蜜糖罐里,比你浪費還厲害,他的壽命也被折損了。將來,你的兒子還要過一段受苦的日子。說完,老師還抽出筆,為她錄了一條古訓:作踐五穀,不遭賊害,必受天罰;珍惜粒米,不單延壽,還益子孫。
眼看著老師說得真切,把自己扔大米白麵食用油的場景都看到了,尤其聽老師說兒子由於受自己的影響,也被折福折壽了,而且還要過一段苦日子,這位大姐悔不當初,捂著臉痛哭起來。
一個星期之後,筆者又領著這位大姐到一位老祖母級的道姑那裡,這位道姑80多歲了,從年輕時就養成一個習慣:平日里上街,兜里總不忘裝上個小袋子,見有人扔掉的饃頭油條頭等一切能吃的東西,就揀起來,回去後用水沖沖,上鍋蒸蒸自己吃掉。那天我們在她那裡吃的是湯麵條,盛湯麵條的碗在麵條吃完之後,應該是比較乾淨的,可是我們看到,那位道姑卻依然往碗里倒了兩口水,把本已沒有一點飯粒的碗涮了涮,接著又喝下去。我們在慚愧之餘,也學著她的樣子,把碗涮了涮喝下去。道姑告訴我們:她之所以常年撿食別人扔掉的東西,一是為了培自己的德,二是吃了別人扔掉的,就省了自己份內的,份內的總是用不完,人就會長壽,因為人離開這個世界,都是在把自己份內的東西吃完了才走的。這位道姑雖然沒提到「祿」這個字,雖然用語和上述那位老師不一樣,但道理是相通的。
道姑喝洗碗水的事,把這位大姐感動得唏噓不已。回到家,她把兒子叫到跟前,先向兒子承認錯誤,接著要求兒子改變生活習慣,珍惜每一粒米每一餐飯。無奈兒子的壞習慣早已養成,對她的話根本不屑一顧,這使她感到憂心如焚。
後來,這位大姐為了贖自己的罪,印了不少善書,勸人惜福修福。這次聽說筆者要轉述這本書,她一次次交代,一定要把她的情況如實轉述給眾生,讓眾生都接受她的教訓,養成節儉的美德,知福惜福修福,給兒女做個好樣板。
詮釋:
「祿」,通俗說就是衣食口糧及生活中的一切享用,這個衣食口糧及享用是隨著人的出生帶到人間來的。
每個人的祿都是有定數的,或多或少,皆由前世的修為而定。命中注定祿多的,受用的時間就長,祿少的,受用的時間就短。如若祿多不知珍惜,整日里吃喝拋撒,必然使壽命折損;如若祿少懂得惜福修福並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必然增福增壽。陳摶智者在《心相賦》中告誡世人:「大富大貴不動,厚福無疆;小富小貴易盈,刑災准有。」「瘟亡不由運數,罵地咒天;餓死豈在紋描,拋衣撒飯。」世間很多人都希望自己長命百歲,進廟門就祈禱,豈不知惜福節祿再加積德行善,才是增福增壽的唯一正確途徑。
天地生長出糧食果蔬供人食用,人隨意拋撒天地所賜給的口糧,即為漠視天恩;漠視天恩,即為最大的不孝;不孝者,必受損福折壽的天罰。
《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設身處地想想勞動者的艱辛,你才能真正理解聖賢的話,不能說有了錢,吃穿都是自己憑本事掙的,就可以隨隨便便拋撒了。殊不知,你於無意中浪費掉或過分享受掉的那一部分,上蒼都給你記在了賬本上,到最後是要你拿壽命和福分去抵消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即便做父母的不在乎增福增壽,那麼僅從子女教育的角度,也應該樹立勤儉節約的家風,以身作則,給子女做出個好樣子來。否則,待兒女鋪張浪費到「習慣成自然」的那一天,再矯正就難了。
論及奢侈浪費,先賢對公職人員警告尤甚:「貧賤人櫛風沐雨,萬苦艱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天之鑒察稍恕;公職者食稅衣租,擔爵受祿,萬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責尤嚴。」意思是說,不愁吃不愁穿的公職人員若鋪張浪費,上蒼懲罰起來要比平民百姓罪加一等,因為你的俸祿,乃億萬納稅人的血汗所凝聚。讀者讀到這裡,應明了一點的是:先賢對當時的公職人員所敲的這個警鐘,指的只不過是公職人員用自己已經領到手的俸祿奢侈浪費而已,並非指用公家的銀子海吃海喝海花,如果先賢能預見到當今的公職人員,百倍千倍於前人奢華靡費而自己卻分文不掏全用公款買單這一普遍現象時,不知又該作何感慨。「東西南北中,遍刮吃喝風,宴宴用公款,處處是醉翁。」「你吃他也吃,為啥我不吃?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白痴才不吃!」老百姓的批評和嘲諷可謂一針見血!公款旅遊,公款吃喝,先是成「風」,後是成「瘋」——肉山酒海,狂吃猛飲,窮奢極欲,一擲千金,一頓飯下來,足夠貧困地區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孩子全年的學費。對此愈演愈烈的造作,對此把百姓血汗當殘茶剩羹隨意潑灑的罪惡行徑,上蒼款款宗宗,早已記錄在案。
「糟蹋米面,折壽損元;暴殄天物,奇窮奇災;奢侈浪費,惡殃慘敗。」對先賢一遍又一遍的警種長鳴,公職人員如若一味地充耳不聞,那麼到了「共業」受報的那一天,哪個也別想逃脫!而在報應來臨的時候,受天懲最重的,恐怕要數公職人員中的那些頭頭腦腦了。此類人手握權柄,大筆一揮,流水般潑出去的銀子瞬間全變成「合理消費」。殊不知,權力演繹出來的「合理」,上蒼皆錄入「悖理」之冊。到頭來,造化交給你的,將是一出命運的悲劇!
事實證明,權力可以使人沉淪,也可以使人升華。智者有了權力,遂將權力作為為百姓謀利益的方便善巧;愚者有了權力,即把權力視為驕奢淫逸的地下通道。人云:官能清廉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若自律一寸,下效十尺之遙。試問:那些食民之祿受國之託的公職人員,有什麼理由不節儉自律呢?有幾個膽子再去撞地獄之門呢?只要稍微想想自己的行為將給自己及自己的兒孫招來的惡報,難道還不應該趕快勒馬於懸崖嗎?
三、胎教堪稱紮根教,欲得麒麟子先種麒麟因
關於如何孕育好兒女這個話題,本不是這本書要闡述的內容,但很多年輕父母對此感興趣,所以附帶少敘幾句。
前人言:欲得麒麟子,先種麒麟因。母親的心地猶如一塊土壤,孕育在這塊土壤上的胎兒就是花草,母親慈悲善良、忠孝友悌、溫柔敦厚、正己化人,就等於土壤肥沃質量好;土壤好了,才能供給花草充足的營養,如果母親把自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變成善良、美好、智慧的圖案,那麼兒女坐胎於這樣的「房子里」,就等於我們成年人住在一個風水極佳磁場上好的環境里,這無疑對身心健康極有益處。如果父母心地冷酷不慈不善,甚或機心暗施坑蒙拐騙損人利己無惡不作,不惜把心田變成濁浪滾滾的鹽鹼地,那麼在此處孕育出的花草,決不會根正苗壯;根不正苗不壯,長大後結出的果實又怎能豐碩甜美?果實不豐碩,又怎能繼續播撒優良的種子?這樣一代代延續下去,豈不成了惡性循環?難怪老百姓常說:「錯一茬媳婦,毀九代兒孫。」此句老俗話,話俗理不俗。
凈空教授曾講到:「中國儒家教學從胎教開始,母親一懷孕就知道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影響胎兒,凡是不好的影響,統統提前禁止。」前文已經說過,周文王的母親在懷周文王時,眼不視惡,耳不聞惡,口不言惡,心不記惡,念念向善,念念為人。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選擇良好的成長環境,曾先後三遷其居。凈空教授說得好:先有周母,後有周文王,先有孟母,後有孟子。母親是周母,孩子才可能成為周文王;母親是孟母,孩子才可能成為孟子。可見,做母親的下力氣管理好自己的心田,對於生兒育女是多麼重要。日常生活,二六時里,擯棄邪念,遠離污行,一毫之惡,至死不作,一毫之善,熱心去干,積種種陰功,行時時方便,努力把自己尚存雜質的心田變成充滿仁慈和智慧的肥沃良田,讓小生命那稚嫩的胚芽,一開始便紮根在真善美慧的土壤里。一言以蔽之,還是那條古理:遇事吃點虧,父損兒益;心田培點土,母種子收。
在這裡,筆者特錄幾則先賢教誨,贈給年輕的父母:
——甘受人欺,子女驟發;欺人凌人,生敗養蠢。
——謀占人財,決生敗子;孝親尊師,定產賢郎。
——事事存天理,其家必興旺;時時生善心,其子必發達。
——暴殄天物,奇窮奇災損兒孫;驕奢淫逸,多磨多難累後人。
——只宜開籠放鳥飛,不可撥草尋蛇打。
——我本薄福人,應做修福事;我本薄德人,宜行積德事。常修福,薄福變厚福,子孫定賢;恆積德,薄德變厚德,兒女必昌。
——人心一念之邪,鬼在其中,因之對人戲辱之,撥弄之,必釀其禍矣;人心一念之善,神在其中,因之對人點化之,呵護之,必致其福矣。
這些古訓再次告訴我們:積德行善,福慧雙修,才是孕育聰慧孝賢之兒的根本。
待孩子出生以後,接踵而至的便是教育問題了。老百姓常說:從小斷大,三歲看老。凈空教授曾提醒做父母的:教兒嬰孩,教婦初來。教你的子女,要從嬰孩時期就開始,教新來的媳婦,要從她進門那一天教起,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嬰幼兒時期和兒童少年時期在父母那裡接受到的東西,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五倫八德」要從小就教給後代,讓孩子從小就受到倫理道德的熏習。人常說: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即種好莊稼為一年之計,種好樹木為十年之計,培育好子女則為百年之計。天下做父母的如若都把百年大計做成功了,那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大同的到來。對此,凈空教授總結到:推動世界文明的手和推動世界和平的手,就是每個家庭里推動嬰兒搖籃的手。這一點,做父母的不可不懂。
《孝順篇》到這裡已經寫完了,前文把孝的果報和不孝的果報都如實記錄,願天下為人子者自悟。夫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道乃人倫之本,八德之首,子女對父母及長輩盡孝,實為上順天經下合地義之本分內事情,按說不應該等到別人敦促提醒再去行動,然則多年來「極左」思潮猖獗,「孝道」被扣上「封建」「迂腐」的帽子受到遏制,孝風因之日趨偃息,頹風因之時時飆揚,後人幾乎忘了「孝」字幾筆幾劃,即便有人偶發孝心,充其量也只知養其身而不懂悅其心,所謂的孝行多為捨本逐末之舉,實不知真正的「孝」之內涵所云何物。《文昌帝君孝經》說得好:「孝之為道,本乎自然,無俟(si,等待)勉強,不學而能,隨行而達。」意思是說:孝是大道,是天地間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是人類性德的自然流露,沒有一點點勉為其難的意思,只要你願意做,就用不著刻意地去學,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自然而然地遂願。可惜,這種自然而然的性德,多年來被人們有意無意地拋棄了。
《文昌帝君孝經》又云:「胸中認得真分曉,孝上行來總是道。」佛家詩講得更明白:
父母之恩萬萬千,子能奉養已衰年,
勸君早盡床前孝,知報親恩方為賢。
孫學輝老師在倫理道德講座中告訴世人:孝敬表現在生活中,那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落實一條,孝敬就盡到一分。一個人踐行《弟子規》,就會帶動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如果人人都能以《弟子規》規範自己,對父母尊長恪盡孝道,那人間就會是一片祥和,天下就會是一片融融樂樂。前文曾提到一段話:「消凶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這是《關聖帝君覺世寶訓》中所說的積善之家應得的善報,而萬善又以孝為先,試想,在恪盡孝道的基礎上再力行諸善,不是更臻圓滿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聖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我們不獨孝其親,不獨撫其幼,而要將大孝大愛推行於天下父母孩童,身體力行,憐孤恤寡,使無子之老人,得享有子之歡愉;令有子之父母,盡受至孝之慰籍;讓無親之孤兒,倍感人間之溫暖。
今天我們講孝道,不僅僅是概念上的理解,觀念上的接納,而是應認識到孝道本身是一種可以改變你和你兒女命運的善行。釋家和道家對後人關於孝的教誡,都不是讓你單方面去付出去承擔責任,而是告訴你,如果以誠敬心持之以恆地去盡孝,那麼命運之手就會提攜你和你的兒孫,福德正神就會垂青你和你的兒孫,天地大道就會佑護你和你的兒孫,就連凶神惡煞都不忍侵擾孝悌之人。你在命理上得到的,要比你付出的不知多出多少倍。單從外在形式上看,是你在為老人盡孝,為老人付出,而從實質上講,在盡孝的過程中你實實在在地是在為自己和後代偷天機奪造化修福積德打理前程。《文昌帝君孝經》已把因果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孝子開先,孝孫錄後。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順。」可以說,先聖先賢關於孝悌的教誨,是我們每個人行之有效的改造自己命運和兒女命運的法寶,也是改造家風家運的法寶,就看你識得不識得它的價值,懂得不懂得它的奧妙。如果你認識了懂得了並努力踐行,那麼你的人生將受益無窮——孝門一開,百善皆來;孝門一開,百禧皆來;孝門一開,百順皆來;孝門一開,百福皆來。反之,如果你對此視之為迂腐並束之高閣,那就會與它失之交臂,只能說你是無緣無福之人。有一首童謠,細細品味,極有內涵:
孝子趕得巧,不前不後,
剛剛正好;逆子命蹭蹬,
跑來跑去,步步踏空。
對此看似小兒戲言的童謠,愚者聽了,付之一笑,智者聽了,則認為它蘊含了大道和天理。
孟子曰:「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文昌帝君孝經》曰:「孝治一國,一國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可見,孝道不僅能使自己命運轉變,子女命運轉變,家庭命運轉變,而且能使國運轉變,乃至全人類的命運得到轉變。聯繫當今社會現狀,完全可以肯定地說,孝道能減少違法犯罪,增加社會的安定團結;孝道能防止幹部隊伍的腐敗,從根本上提高幹部隊伍的素質和道德修養;孝道能喚醒國人的良知,終止社會的頹風;孝道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爭執,令眾生心性平和,言行日趨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令社會和諧的步伐加快;孝道能凈化天地宇宙,促進自然環境的保護。一言以蔽之:孝道能化育人心,匡正世風,挽救世界,增福增慧於天下蒼生。
孝道何以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夫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真正孝順的兒女不用別人提醒,自然會主動規範自己的行為,慎獨自律,暗室不欺,別說違法犯罪,就連稍微出格一點的事情都不會做,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行為如果給別人帶來了危害,自己的父母乃至祖宗就會受到別人的指責和辱罵,自己如果違規違紀乃至違法犯罪,一旦敗露,自己的父母和尊長就會因此而蒙羞,他們的晚年就會在憂傷鬱悶、焦慮不安、自怨自艾中度過。想到這些,哪一位真正孝順的兒女還能再去干那些違背道義的事情呢?就像《文昌帝君孝經》所說的:孝順之子,「口業不幹,身業不作,恐有意業,欺親欺身,恐有心業,累身累親。」 「我孝父母,不忠君上,不信師友,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愛人民,不恤物命,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敬聖賢,不遠邪佞,於孝有虧;我孝父母,財色妄貪,不顧性命,知過不改,見善不為,於孝有虧。」 「子惟賢能,父母有賴;子若不肖,父母誰依。子若妄為,父母身危,作事未事,具切親情。」
那麼,孝道又怎麼能促進自然環境的保護呢?前文說過,孝順父母尊長為「孝於庭幃」的「內孝」,而「孝於民族、孝於國家、孝於天下人類、孝於天地自然」則為「外孝」,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力行內孝的基礎上再把外孝作圓滿,那我們頭上的天不久就會變得湛藍,我們腳下的水不久就會變得清澈,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之母不久就會由疾患重重變得健康無恙!我們相信,只要傳統文化能得到恢復,只要孝風能得到弘揚,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恰如《文昌帝君孝經》所教誨的那樣:「今勸世人,遵吾修行,感應之機,速於眾善。」
還有,孝悌作圓滿了,不但能使陽世父母和子孫受益,而且能使已逝父母祖宗得到超薦,《文昌帝君孝經》說得很清楚:「孝之所至,地獄沉苦,重重救拔,元族宗親,皆得解脫,四生六道,餓鬼窮魂,皆得超升。」「三十六天,濟度快樂;七十二地,靈爽逍遙。」
另外,孝道之內涵還有一意,前文雖已言及,此處重提仍有必要:人從先天而來,得父母化育而成形,雖然在出生剪斷臍帶那一刻起便脫離母體轉入後天,但在轉入後天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你的身上仍然「全息」著父母雙親的生命信息,你生命的根柢和氣數還存留在父母那裡。父母乃至祖祖輩輩為後代組成了一條生命信息鏈兒,你的生命便是這條信息鏈上的一個「鍵」,對父母及長輩忤逆不孝,甚至冷落虐待,等同於放任自己的生命自動脫鏈兒,而一旦與父母宗親的生命信息中斷,輕者身體時有不適,重者則會百病叢生。一位多年旅居國外的著名中醫曾載文論述過此意:有病號求診,凡久治不愈者,老中醫皆建議他們在用藥物調理的同時,倍加孝敬父母、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如果這些老人中有人不在了,老中醫還建議他們到這些老人的墳前真誠祭祀,離老人墓地太遠或因故不能前往者,就建議他們在自家院里呼喚著老人祭祀,最好的辦法是在祭祀的同時再為老人誦經念佛超度,作三皈依。凡如此行事者,過一段時間之後再用藥物調理,可達事半功倍之效。可見,孝敬父母和所有長輩,不僅僅限於倫理道德這一層面上的意義,實際上也是做兒女的在培固自己生命的根基。這一點,天下為人子者不可不懂。
最後,還是用《文昌帝君孝經》里的一段話作為本篇的結束語最為恰貼:「人人若共道(指共同力行孝道),家國賀太平,放之充海宇,廣之塞乾坤,孝行滿天下,塵寰即玉京。」
(很多人不知該怎樣為逝去的親人作三皈依,這裡介紹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那就是啟請地藏菩薩為自己逝去的親人授三皈依,具體做法為:以恭敬心焚香叩首之後,跪於蒲團雙手合十,開始啟請說:「大願地藏王菩薩,弟子某某某恭敬地啟請您老人家為弟子已經去世的父親母親祖父母……授以三皈依,點化他們潛心修行,信佛念佛,早日脫離六道輪迴,往生西方凈土。」然後念地藏菩薩名號或阿彌陀佛聖號數遍,將念佛菩薩名號的功德福德迴向給已去世的親人。此法簡單易記,只要心存誠敬,地藏菩薩必定滿您的願。另,前面出現的「弟子」,指啟請人自己,此時不管你入沒入佛門,都可以自稱「弟子」。)
孝子故事
(1)、先聖舜王從小被他的親生父親、繼母和繼母生的弟弟百般欺負虐待。這三個人不但欺負他虐待他,而且一次又一次設毒計,欲置他於死地而後快。在這樣的境遇下,舜不但沒有生絲毫怨恨和報復之心,而且常常反省自己:我為什麼得不到父母和弟弟的喜歡?我在哪裡做得不夠好?舜近乎苛求地在自己身上找毛病,天天反省。更令人感動和敬佩的是,當別人指責他的家人虐待舜時,舜卻說那都是因自己不好引起的。最後,舜的孝行終於感化了全家。堯王聽說了舜的事迹,認為具有如此孝心與品行的人足可以做君王。於是,堯沒有把王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舜,還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做妻子。
(2)、周朝有孝子閔損,字子騫,自幼喪母。父娶繼母,又生二子。繼母只關心自己的兩個兒子,對閔損卻惡眼相向。冬天來臨,繼母用新棉絮給親子做棉衣,閔損的棉衣卻用既不擋風又不擋寒的蘆葦花填充。閔損的父親發現了隱情,要把繼母趕走。閔損卻攔住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走三子單。」繼母聽到此言,深受感動,從此視閔損如己出。
(至此,這本書已經轉述完了,轉述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度化眾生,使天下父母都懂得怎樣為兒女造福,使天下兒女都懂得怎樣孝順父母,並非為了批評哪一個人。因此書中所舉例證雖為真實事件,但人名都是處理後的化名。特此說明。)
世人都想改姓錢,朝朝暮暮眼望穿,登山涉水不顧命,恨不一夜堆成山。冷眼笑你痴迷漢,不知命運有前緣,今世富貴前世修,前世不修今世難。任你設下千條計,命里沒有也枉然,縱使強得金滿屋,報應來時全消散。爭來奪去一場空,空留惡因結惡緣,惡果熟時無人替,自品自嘗莫喊冤。哪如解開心千結,隨緣度日不附攀,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行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推薦閱讀:
※獨生子女注意,再不看你連房子都繼承不了!還有這種事
※第06章 子女篇,八字斷子女
※教你如何從相面看,子女有沒有出息
※上海的獨生子女注意!再不看連房子都繼承不了...
※從面相看你一生有幾個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