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個問題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平之戰(五)
第五問長平之戰的真相是什麼?趙括真的那麼不堪?
長平之戰的過程,史書記載的很清楚,秦國主將由王齕換成白起,並在開戰前保守秘密。而趙括臨陣,大批撤換廉頗舊部,換成自己的心腹。白起通過詐敗將趙軍引入包圍圈,通過斷其糧道,重重包圍,歷經四十餘天鏖戰,趙括陣亡後,趙軍40餘萬軍兵投降。秦軍收降趙軍後,白起又將降卒坑殺。此後將二百多名趙國少年十士卒放歸趙國,通告戰敗的信息。
史書將趙括之剛愎自用,紙上談兵的問題大書特書。趙括未被任用之前,就有趙奢說其子不能為將,而後其母直諫趙王其子只會紙上談兵,甚至就連病中的藺相如也指出趙括不可用。呵呵,意見竟然如此空前一致,真是的讓人不敢相信。長平之敗的黑鍋真的應該由趙括來背么?難道趙括真的是人們口中的那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么?讓我們慢慢解開這層疑雲,回到那個年代,探究一下歷史的真相。
一、長平之戰前為什麼沒有趙括的戰績呢?
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算是官二代。史書記載此子頗能論兵戰,其軍事理論知識甚至在其父之上,並且其時已經名聲在外。可以想像一下,像趙括這種有著顯赫的家世,又有聲望的人才,應當是國家重點培養的的對象。但是這樣一個趙括在長平之戰前沒有任何事迹和戰績,留下的只有被後人引以為戒的「紙上談兵」,這是不是很奇怪?
要解答這些問題,還要從其父趙奢講起。趙奢本是管理田租的一個小官吏,後經平原君舉薦,逐漸在趙國朝堂獲得一席之地。在其管理趙國賦稅工作期間,全國賦稅公平合理,民眾富足,國庫充實。其在軍事領域,也有這卓越的戰績。尤其在閼與之戰中,其表現更為搶眼。戰前趙王就是否該出兵救閼之事先是徵詢廉頗,樂乘兩名將軍的看法,二人都主張不可救,獨趙奢提出「兩鼠斗洞中,勇者勝」的概念。可見,當時也只有趙奢並未喪失統兵者的勇氣。而廉頗、樂乘之流已經日漸遲暮,後期廉頗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也可作為佐證。但從趙王徵詢意見的順序上來講,當時廉頗、樂乘的地位是高於趙奢的。
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名氣大盛,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並列,甚至其功名已甚於二人。從趙奢的履歷看來,其可稱得上「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這樣一個人,對當時趙國以藺相如,廉頗為首的舊的勢力集團發起了衝擊。此外,從種種跡象表明,這箇舊的勢力集團又有著平原君的影子。雖然趙奢是經平原君舉薦才得以登上廟堂,但是趙奢也是一個一心效忠國家的主,將國家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他執掌賦稅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績,從中定會罪得了很多既得利益的權貴。就算平原君真的曾經賞識過趙奢這個人才,但是舉薦給趙王的目的也是想繼續擴容自己的政治勢力。但是這次卻生生的抽了自己一個耳光。沒想到這個趙奢不僅沒有倒向自己的懷抱,反而弄得自己的小弟們叫苦不迭。平原君又怎麼會慣著你呢?到現在為止,趙國內部政治勢力悄然發生變化,趙奢的崛起在軍事上和政治上衝擊了老的勢力。而舊勢力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合力控制著趙國政治形式的發展。
按照史書的記載,趙括在軍事理論上是頗有成就的,體現在連那麼厲害的趙奢在研討兵法的時候,也難不倒趙括。以趙奢的水平,肯定會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個能夠領兵打仗的苗子,已經一定的理論能力,只是缺少一些實際作戰的能力。如果加以鍛煉,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舊勢力是不會再給趙家機會了。一個馬服君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怎麼還會再給他的兒子一個顯山露水的機會呢?所以趙括要想嶄露頭角,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何況趙奢死的又早,也沒有為自己的兒子做什麼貢獻,趙括想有所作為,機會已是渺茫了。
趙奢之所以放出風說自己的兒子將關乎生死的戰爭看的那麼容易,不適合做將軍,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一是趙奢是否真的說過這樣的話。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史官以長平兵敗為基礎,推論或者臆造這段話。一方面使這段歷史充滿了趣味性,另一方面你老子都說你不行,你是真的不行呀!二是就算趙奢真的這麼說,也是有深層次考慮的。趙國內部政治鬥爭很激烈。趙王和平原君,趙奢和廉頗藺相如,我們可以幫他們站一站隊。趙奢和趙王是一個陣營的,為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趙王要擺脫以平原君為首的老幹部的掣肘,趙奢把國家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他為國家干,也就是為了趙王干。所以他們自然會走到一起。平原君與那些趙惠文王留下的老臣老將關係錯綜複雜,從平原君在長平之戰前說有廉頗在,趙國取上黨不會有失這一點上看,他們有著很好的默契,什麼時候不不忘了宣傳一下彼此。所以,這也是一個集團。自古新老勢力水火不容,矛盾日甚。趙奢是個明白人,他明白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而這個趙孝成王又絕非能有大作為的一代明君,他們的勢力比起那幫老傢伙,還是有差距的。他就算抱著身死殉國的志向,但是也沒有必要搭上身家。貶低自己的兒子,一方面是考慮到趙括確實缺乏鬥爭經驗,如果強出頭,很容易被抓到把柄,弄個身敗名裂。所以對趙括最大的保護,就是遠離政治鬥爭核心。另一方面趙括沒有實戰經驗,的確帶兵打仗容易吃虧。還不如先自污,保住兒子的性命。趙奢的用心良苦呀。基於以上原因,趙奢死後,馬服君一家幾乎湮滅,在歷史中未再被提及。
二、是趙括影響了長平決戰的戰略么?
之前講到,趙國臨陣換將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不滿廉頗的龜縮政策,換將換的不僅僅是人而已,換的是整個趙國的軍事戰略。趙王早就看不慣這幫老頭子的言行了,他很想換掉這個班底。趙奢的出現,他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本來想將趙奢碰上馬服君的位子,與那幫老傢伙正式較量一下。但是趙奢死的早,這使趙王失去了左膀右臂。當秦國送來了那個秦國惟懼馬服君之子的消息之後,趙王再次看到了希望。趙奢曾經建立的功業,他希望趙括能夠繼續。
趙括既然臨陣,就要貫徹趙王的戰略思想,否則,趙王力排眾議提拔你這個後輩幹什麼。所以,趙括必須在戰爭中落實趙王的指示,由守轉攻,建立奇功。
三、趙括為什麼換掉廉頗舊部?
大家都知道,為將的最主要的一點是在軍中要建立權威,讓所有將士遵從號令。我們試想,廉頗被換走的時候是一種什麼心情。從負荊請罪這一典故中就領教過廉老爺子的火爆脾氣,何況是這次一個無名小輩要來替代自己。廉頗定是負氣而走的。軍中那些與廉頗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部下,更是難以平復心中的氣憤。有這樣的部下,請問趙括這個主將怎麼當?歷來主將在軍中都是要樹立不可置疑的威信,更有甚者,通過斬殺不守規矩的將領建立絕對的領導權。趙括臨陣換人,也是兵家常事,只是因為趙括打了敗仗,此事竟也成為錯事一樁,令人唏噓不已。
四、趙括在決戰的表現是怎麼樣的?
秦軍派軍攻擊趙部,秦軍佯敗而走,趙括見敵軍敗退,便掩殺而至。既然趙括熟讀兵法,當觀其敗跡,查其車軌旌旗可知是真敗還是誘敵深入。但為什麼還是會上當呢?我們還是要分析一下當時的各項因素。
趙括出戰前確定的對手是王齕,而非白起。趙括應該研究對王齕和廉頗的對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王齕作戰勇猛,戰術水平很高,但是還算不上化境。所以趙括對王齕的能力是有所了解的。在真正踏上戰場時,趙括依舊將王齕當作自己最強大對手。他所有戰略部署及戰術安排都是針對王齕。如果情況沒有發生變化,趙括應該是能掌控戰場局勢的。
但是,趙括萬萬想不到,秦國此時的將領已經換成了作戰經驗豐富,戰術水平超一流的白起。白起經驗太過老道,一場敗仗被表演的惟妙惟肖。這場戰爭本來在趙括的計劃中,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對戰,但是當對手已經換成了強大的白起的時候,這盤棋的形式已經天翻地覆了。就在趙括鑽進包圍圈,秦國亮出白起的戰旗時,無疑對趙軍是重大的打擊。一是白起是戰國出名的不敗戰神,並以斬殺敵兵聞名。白起的出現,讓趙軍看到了死神的來臨,但是對於秦軍來說,卻是大大鼓舞了士氣,讓秦軍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二是趙括之前所有的戰略部署的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趙括布好的一盤棋,完全被打亂,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又要面對殺神做出重新部署,這考驗著趙括。三是白起出現在戰場上,那說明秦國兵力又增強了,趙秦兩國的兵力差距進一步加大。這三重打擊,對趙軍來說是致命的。
但是,從戰爭的發展來看,趙括的戰鬥能力還是很強悍的。
其一,按兵法來講,秦國參與的作戰人數要數倍於趙軍,才可以採取包圍戰,就算不如此,當時秦國兵力至少是兩倍於趙國的。我們都知,白起善於利用敵兵弱點,採取運動戰術,集中兵力擊潰敵軍。但是,在對趙括作戰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白起用巧力取勝,反而使用了較為謹慎的消耗戰,通過切斷趙軍糧草供給圍困趙軍,使趙軍吃完戰馬又互相砍食。這好像與之前白起伊闕之戰等典型戰例的打法不太一樣。由此可以看出趙括在被包圍後採取了較為妥當的陣型和作戰方式,致使白起無法找出明顯的弱點,只有採取較為穩妥的戰法。
其二,在趙括被圍困的過程中,秦昭襄王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加入戰鬥,可見長平之戰的慘烈程度。如果趙括不堪一擊,何至於秦國國君如此大動干戈呢?
其三,趙括與白起打了四十六天,才結束了這場人數差距懸殊的戰爭。這與之前白起以少勝多,攻無不取的戰績也不太一樣。那隻能說明,白起真的遇到了一個難啃的骨頭。從最後的戰鬥結果以及白起論邯鄲之戰時的表述來看,其一再表示長平之後將士死亡大半,國內空虛。當然,這裡的記載有誇張的成分,若真如此,秦國又怎能一年後組織起新的戰鬥呢?但是,這句話也足以說明,趙括率領的趙軍的突擊戰給秦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歷史上記載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軍也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從秦趙兩國拉鋸戰直到長平決戰,打得那麼慘烈的一場戰爭,趙國由最初的四十五萬人減到四十萬人,僅損失了五萬人,相對於秦國的死傷,趙國反而算大勝了。所以這一記載有誤。到了戰爭後期趙括在衝鋒過程中被亂箭射死,說明他身邊的衛隊已經基本打光了或打散了,由此可想而知戰爭之慘烈,趙國死傷至少大半。種種跡象表明,趙括不像史書記載那樣無能,而是真真的有一些本事,讓戰神白起也費了一番周折。但是文人史官習慣了以成敗論英雄的邏輯,軟筆如刀鋒,將血雨腥風的戰場描繪成一場戲劇。其實戰場上的風雲詭譎與瞬息萬變豈止是一個文人所能體會與了解的。更何況,白起作為當時不敗戰神,無論是誰與之對陣,勝算都極少。而趙括這個年輕的將領第一次碰上了白起這個戰神,失敗是必然的,而且也很正常。雖說時勢造英雄,但生不逢時,就算英雄也只能一聲嘆息。
反而趙國越加讓人看不懂。在趙括拚死衝殺的時候,在秦國不斷增兵的時候,趙王哪裡去了,平原君哪裡去了,廉頗哪裡去了,趙國的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哪裡去了。與其說是趙括犯錯致使長平之戰一敗塗地,還不如說是整個趙國將這場決戰的勝利送給秦國。說趙括葬送了趙國是不公允的,不如說是趙國親手毀掉了自己,毀掉了一個本來可以有所建樹的年輕將領。
戰國故事精彩跌宕,如滔滔江河般波瀾壯闊。道不盡的英雄,寫不盡的悲壯,時而使人驚喜,時而令人扼腕。自此,長平之戰寫完。願滾滾歷史波濤盪盡蒙在真相上的泥沙,讓真實的戰國英雄呈現在我們眼前。
戰國紛紜竟英豪,
熱血染木花似桃。
長平風雲盡散去,
而今誰吊骷髏王。
推薦閱讀:
※淡淡的憂傷,還原了我的惆悵
※徐瀾:還原白銀連環殺人案犯罪心理軌跡
※還原一個文化家族900年人文印跡
※組圖:有態度的山寨!上海維密秀還原度超高
※撇去誇張,用史實還原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