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文物再現大唐貞觀時期民族和諧··· ··
唐太宗曾多次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的天下一家,是包含華夏族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唐太宗在各族中擁有極高的威望被尊稱為「天可汗」。唐太宗是為和平統一而戰,這在當時是非常有智慧的表現。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園。昭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埋葬的先例,而葬於昭陵的李世民更是立下了「貞觀之治」這一輝煌的豐碑,為後世所稱頌。
到目前為止,昭陵已發掘清理了40餘座陪葬墓,出土文物6000餘件。在這眾多的文物中,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陶俑、時刻、壁畫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在昭陵博物館「文物精華」展室內,陳列著大量少數民族的陶俑。他們有鄭仁泰墓出土的頭戴尖形氈帽、深目高鼻、留有大絡腮鬍的阿拉伯人;有段簡璧墓出土的穿條紋波斯褲的波斯人;還有張士貴墓出土的戴軟折沿帽、尖鼻細目、留八字鬍、穿翻領束袖衫、善於經商的粟特人等等,無不顯示其彪悍、精明之氣。與中外馳名的昭陵六俊同屬昭陵祭壇的十四國蕃君長像,就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首領的形象。他們都是真名真姓的寫實石刻像,包括當時吐蕃、突厥、新羅等十一個民族的部落首領,其中新羅國的樂浪郡王金真德是一女性。尤為突出的則是壁畫方面。在太宗「特所鍾愛」的長樂公主墓內出土了一幅《群侍圖》。圖中繪有一黑膚捲髮、戴大耳環、來自非洲的「崑崙奴」形象。昭陵出土的這些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反映了初唐階級關係和民族團結的景象,再現了大唐中外往來的歷史畫面。
昭陵博物館精品文物展
昭陵博物館精品文物展
唐太宗貞觀年間先後征服東、西突厥,幾個部落首領被封為唐朝的將軍,並委以重任。而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鶻各族,也先後歸順於唐。唐設立都護府、羈縻州等機構管轄,但不改變其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此外,他還採取了「和親」、「設護市」等政策,這些開明的民族政策,吸引著不同的民族、邦國的使者、僧侶、留學生接踵來到唐土,他們千里迢迢把異國文明帶到中國,「貞觀」文明也隨之遠播域外。在此期間,在朝廷做官並陪葬昭陵的少數民族官員有:鮮俾族的長孫無忌、突厥族的阿史那社爾、于闐族的尉遲敬德等。
昭陵博物館鎮館之寶——尉遲敬德墓誌
昭陵文物精華展
昭陵碑林
昭陵唐墓壁畫展
昭陵出土的這行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陶俑、石刻等,正是初唐對外政策開放、四海臣服的統一局面下的歷史產物和歷史見證,因此而產生了歷史上少有的一個蓬勃向上的「貞觀之治」。
推薦閱讀:
※古為道博物館迴流文物展覽
※碳十四測年法的誤差是多少?
※那些大學有關於文物的專業呢?
※浙江博物館裡看文物
※如果發現了祖傳的文物,是否要上交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