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國藩權臣安身之道揭秘

曾國藩權臣安身之道揭秘

呂不韋被逼自殺身亡,霍光死後慘遭滅族,張居正遭誣家破人亡……自古以來,權臣很少有善終的。曾國藩作為晚清的封疆大吏,力挽清廷於狂瀾,是不折不扣的權臣。然而他卻能一次次度過危機,他作為權臣的安身立命之道是什麼呢?

曾屢惹清廷不滿

曾國藩集團與清政府之間屬於兩個相互依存的政治軍事實體,既有共同利害也有矛盾衝突。他們在權力分配上又存在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不僅包含著滿漢之間的矛盾,也存在著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處理稍有不當,就會釀成大禍。

咸豐元年,曾國藩在劉蓉、羅澤南等人的推動下,上疏批評咸豐皇帝。咸豐帝沒有讀完,就憤怒地將奏摺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見了軍機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於不測之罪。曾國藩了解這一情況後,心裡非常緊張,立刻對此次諫爭之舉上奏自責,從此再不敢對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決策說長道短。

咸豐四年,咸豐帝得到湘軍攻佔武昌的奏報,一時忘乎所以,命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不料,某軍機大臣一言觸痛了他畏懼漢人的心病,又收回成命,再不肯將地方督撫大權授予這位湘軍統帥,使他數年之間坐困長江中段,客軍虛懸,受盡屈辱。曾國藩基於上述情緒,先是聞訃上奏而不待諭旨,徑直棄軍奔喪回籍;繼而假滿不回江西軍營,竟伸手向清廷要江西巡撫之權,否則寧可在籍守制。不論曾國藩是何居心,此舉皆有違臣道,有違友道,與其理學家的身份頗不相符,引起不少人的不滿。

咸豐十年,因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清政府從各地調兵「勤王」,命曾國藩飭派鮑超率二三千壯勇「兼程前進,尅期赴京,交勝保調遣」。曾國藩、胡林翼兩人既不願因鮑超北上而影響安慶之役,更不願將此猛將交到勝保手中。然「勤王」事關大節,不可討價還價,且清廷的命運與之息息相關,亦不能無動於衷。於是,他就往返磋商,定下以拖延之策逃避北援之計,惹清廷不滿。

  反思後調整對清廷的態度與對策

經歷了以上幾次兇險之後,曾國藩對自己數年間的言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反省,從此幡然悔悟,改弦更張,對處事處人,尤其對清廷的態度與對策,進行了一番全面調整。

咸豐十一年,慈禧、奕訢發動宮廷政變,推翻贊襄制度,捕殺肅順等贊襄大臣。肅順被殺後,在他家裡搜出私信一箱,裡面唯獨沒有曾國藩的一個字。

同治三年正月,江西巡撫沈葆楨事前不經協商,即奏請扣留原本解送雨花台大營的江西厘金歸本省使用,使曾國藩驟然失去月入數萬兩的餉源。戶部不僅批准了這一奏請,還竟於復奏之中列出數筆並不存在的外省協餉,使曾國藩背上廣攬利權、貪得無厭的黑鍋。為保身名俱泰,曾國藩除在態度上更為謙謹,懇請親朋好友、部下僚屬時時批評監督自己外,還在政治上採取了幾項措施,諸如兩次奏請清廷派親信大臣赴天京(今南京)城外監軍,奏請天京攻克前不要再給曾家封賞,以及封疆大吏不得分掌朝廷用人大權等,直到清廷對他極表信任,無所疑忌,方使他暫時放下心來。

同治三年六月,湘軍攻陷天京,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及其部下將領曾集體勸進,欲仿陳橋故事,擁立曾國藩為帝。然曾國藩心裡非常清楚,他雖可擁兵自立,但若與清廷爭帝位,則須經幾年的準備方有取勝的把握。於是,曾國藩在攻陷天京後做了兩件事:一是裁撤或調離金陵(即南京)地區的5萬湘軍,停解廣東、江西厘金;二是採用軟拖硬抗的辦法,抵制清政府對天京窖金和幼天王下落的追查。結果,清廷也只好不了了之,甚至連左宗棠、沈葆楨兩人將幼天王解送京師的奏請也予以駁回,免致曾國藩過於難堪。

曾國荃不學無術,急功貪財,早在攻陷天京前即已惡名遠揚,故清政府對他疑忌尤甚。曾國藩遂專折代曾國荃奏請開缺回籍養病,並立即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這下可惹惱了曾國荃。為了消解曾國荃內心的不平之氣,待其41歲生日那天,曾國藩不僅專門指派能說會道的趙烈文前往勸慰,還親自特寫七絕十二首為他祝壽,以泄其胸中抑鬱之氣。慈禧誇曾國藩為「天下第一正人」同治四年三月,那拉氏罷免恭親王奕訢的一切職事,妄加罪名,引起曾國藩等人的極大恐慌,疑為清政府卸磨殺驢的信號。於是,曾國藩苦思數日,便開始向心腹將領吹風試探,醞釀對策。4月3日他以巡察為名,相約駐紮裕溪口的水師將領彭玉麟赴下關一見,兩人在一隻小船中密談良久,彭玉麟欲馬上動手,領銜上疏諫爭。而曾國藩則要他靜觀時變,必須從京中了解到更進一步的詳情,弄清事情的原委,才能決定行止。後來那拉氏見風轉舵,重新恢復了奕訢「議政王」之外的其他主要職事,才避免了一場悲劇,曾國藩也虛驚一場。

同治九年,曾國藩將天津教案辦成典型的屈辱外交,全國輿論驟起攻擊,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轉眼間功臣賢相就成了過街之鼠。社會輿論變幻如此之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政府有意落井下石,乘機打擊曾國藩,以便將他趕出畿輔要地。當全國輿論在醇親王的帶動下群起攻擊曾國藩的時候,那拉氏不僅公開宣稱曾國藩「文武全才,惜不能辦教案」,將剛到陝西的李鴻章調赴天津進行複查,還把曾國藩匆匆調回江南,以李鴻章取而代之。實際上是將天津教案辦理失誤的全部罪責,都推到他一人身上,使全國

輿論受到進一步的鼓舞,對曾國藩的攻擊愈演愈烈,一發而不可收拾。對於這層原因,曾國藩當時就看得很清楚,只是不敢明言。對於來自各方的責難,皆以「內疚神明,外慚清議」應之。

總之,曾國藩作為權臣,在功高震主之下仍能身名俱泰,關鍵在於他熟讀史書,樹立了正確的從政觀,看淡權力的得失,引用一班正人,廣納群言,傾聽幕僚的意見,認真對待反對者的聲音,危難時也不樹敵,巧妙周旋,明辨是非,不搞陰謀詭計,善於以退讓換平安,恪守臣道,不違友道。在肅清肅順一夥後,慈禧就曾感嘆地說曾國藩為「天下第一正人」。

推薦閱讀:

八字歸秀法:曾國藩八字分析
揭秘 | 左宗棠VS曾國藩:宦海恩仇,交惡內幕!好文,小編強推!
曾國藩的選人、用人之道
挺經(曾國藩)
曾國藩五年內成為正二品大官,靠的只有一點:跟對人!

TAG: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