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季飲食微調助養生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

按四季調神,中醫學之精要《黃帝內經》討論養生,講究根據四季變化做出調整,這確實是傳統中醫學養生的一大要義。《黃帝內經》中列有多個重要章節(如《四氣調神大論》等)專門討論之一問題,我們不敢說這些認識都是確鑿無異議的,但多數是值得重視的。因為研究已經確定:人一年四季的生理機能存在著變化,有些變化還非常顯著。這是進化與適應的結果。故聰明的養生者應該順應四時,適當做出調整以養生。

例如,該篇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並指出這一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聰明而得道者(懂規律者/聖人),尊而行之;愚昧者隨心所欲而違背(佩)之。若有違背「逆春氣則少陽不生…;逆夏氣則太陽不長…;逆秋氣則太陰不收…;逆冬氣則少陰不藏。」因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而要依據四季進行養生調理的,首當其衝的就是飲食需要做些微調,以適合不同季節的自然變化特點。

春之選食,宜助其升發春天,可以選擇綠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薺、雅梨之類的水果。當然,如時在早春,要少吃黃瓜、冬瓜、茄子、綠豆芽等偏寒性食品,多吃些蔥、姜、蒜等溫性助升發食品,以祛散陰寒病邪。還可多吃些雞肉、魚肉、瘦肉、蛋黃、豆漿等,以滿足春季人體機能日趨升騰、活躍的需要。

時至仲春,可適當進食大棗、山藥之類滋補脾胃之食,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之物;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品。這時,正值各種既富含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榮茂盛之時,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也可不失時機地選擇進食。

迨至暮春,氣溫日漸升高,應以清淡飲食為主,除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適當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等,以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熱邪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夏宜「清補」,有清有補夏季,陽氣外張,氣候炎熱,酷暑難當;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也是營養消耗最大的季節。同時,夏季的人普遍睡眠偏少,休息不好,食慾不佳。所以,夏季要注意適當「清補」,包括:蛋白質的補充,要常吃些富含優質蛋白,且又易於消化的食品,如蛋類、魚類及含脂肪少的肉類、豆製品等;維生素的補充要特彆強調,因為丟失得多,故夏季維生素的需求量比平時常高一倍,這可通過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西紅杮、西瓜、甜瓜、水蜜桃、李子、楊梅等加以彌補,這些都富含維生素。另外還需多吃些富含B族維生素的穀類食物。

夏季汗出較多,鹽分丟失也多,適當補充鹽分非常必要。而且,夏季大量飲水會沖淡胃液,所以做菜可適當多放些鹽。此外,在調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薑、芥末等酸、辛、香作料,以起到殺菌、解毒和增強食慾之功。夏季是炎熱的,但在飲食方面,有時「以熱抗熱」會更好些,比如喝點熱茶;因為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會明顯降低;南方農村農民炎夏時烈日下往往不時地藉助微量燒酒(高度白酒)以解渴,也是這個道理。此外,還可用熱毛巾擦身,洗熱水澡,熱水洗腳等,都可避免由「熱」而突然遇「冷」,毛細血管和毛孔收縮造成的更「熱」。

秋令,分階段擇食平補秋季,暑往涼來,人體陽氣開始潛藏,適宜進補,飲食中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只是時段不同,補法不同。初秋要平補:「秋老虎」頗凶,但要適當減少冷飲以及寒涼食物的攝入。俗話說「秋瓜壞肚」,對各種瓜類宜少食,以防損傷脾胃陽氣。可適當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運化。

初秋因為氣候炎熱和濕盛的原因,再加上胃腸功能經過盛夏的消磨,極易導致各種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故大量進食各種肉類,會增加脾胃負擔。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且不膩的平補之品,如魚、瘦肉、禽蛋、豆類以及山藥、紅棗、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俗話說「秋藕最補人」,可將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作用的蓮子、山藥、扁豆等。

仲秋要潤補:仲秋,人體常反映出「津干液燥」的徵象,如口鼻咽喉乾燥、皮膚乾裂、大便秘結等。根據「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一是適當多吃點能夠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蔔、烏骨雞、鴨蛋、豆漿、乳品等。二是酸甘化陰,宜稍微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楊桃、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其中,銀耳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鈣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經常服食,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是秋令佳品。另外,應少吃辛辣的食物。

晚秋要滋補:晚秋,氣溫逐漸下降,在加強營養,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並忌食生冷。可用1-3個核桃肉(連紫衣)與1-3片生薑同嚼服食,以預防秋季多發的咳喘之類呼吸系統疾病。豆製品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葯食兼優的菱角、板栗也是調理脾胃的佳品,它們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具有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益精等功效。對於有冬季進補打算的人來講,此時是打「底補」的最佳時期。底補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肉等。

冬宜進補,開春打虎冬天是萬物收藏的季節,中醫認為此階段陰氣偏盛,陽氣潛伏;而且,冬令正好是一年的轉折點,「冬主收藏,」若能有所儲備,則有助來年康健。故冬令宜多選補益作用較強的食物。民諺云:「冬令進補,開春打虎」,講的就是冬令進補的重要性。近年滬上盛行膏方進補,雖有弊端(主要是含糖量太高,容易霉變等),似乎以劑型以丸劑更妥,但冬令進補本身還是很有意義的,比較適合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偏虛弱的和亞健康者。

目前,冬令進補更多以調補為主,而不是一味的強補。需結合人的體質,因人而異。除了善於借補方調整外,在平常飲食上,要注意溫性、禦寒和防燥三原則。溫性,講食物要偏於溫性,既可增加熱能供給,又可幫助儲存能量。可適當增加點蛋白質的含量,中青年人則可選擇一些牛肉、羊肉等。

禦寒,指通過飲食以抵禦寒冷,人怕冷與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要保證豆、肉、蛋、乳的攝入量,以滿足人體對鉀、鈉、鐵等元素的需求。對於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些根塊和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藕、萵筍、薯類等;老年人可適當吃花生、蝦皮、牡蠣、蛤蜊和橙子等含鈣較多的食物。

防燥是指通過飲食以防乾燥,冬令通常全國各地都比較乾燥,常會因此出現一些健康問題,如皮膚乾燥、口角炎、唇炎和乾咳嗽等,對此,可以多補充些富含維生素B2的動物食物、蛋、乳和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這些,正是中醫「秋冬養陰」的內涵所在。


推薦閱讀:

控糖要控制飲食為主吃藥為輔
中醫養生:高血壓誘因與高血脂、高血糖的關係,及如何飲食小常識
十大飲食守護男人生命
處暑節氣飲食的8個「第一」
餐後血糖到底如何隨飲食變化,聽陳醫生講!

TAG:飲食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