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曠世墨緣 — 張大千晏濟元作品展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廣東嶺南美術館

由張大千紀念館和晏濟元美術館主辦,廣東嶺南畫院承辦的《曠世墨緣 — 張大千晏濟元作品展》將於2016年12月16日至12月22日在廣東省東莞市嶺南美術館展出。共展出張大千、晏濟元代表作品60幅。

張 大 千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張大千(1899年—1983年),中國著名畫家,祖籍廣東省番禺縣,生於清朝四川省內江。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後因為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因其詩、書、畫與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溥」。1983年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85歲。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影響巨大,又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在繪畫、書法、篆刻、詩詞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實踐和理論方面頗有建樹。他才力、學養過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無所不擅,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開創潑墨與潑彩,發展了中國畫新的藝術風格。由於其技法獨到,創立了名聞的大風堂畫派,俗稱「大千畫派」。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20年代,張善子、張大千主要以臨古仿古居多,花費了一生大部的時間和心力,從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們的作品,在上海西門路西成里「大風堂」開堂收徒,傳道授藝,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所有弟子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張大千的畫風,在早、中年時品,從臨摹到仿作,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早年遍臨古代大師名跡,從石濤、八大山人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諸家乃至敦煌壁畫,所畫作品造型比較準確。60歲後在傳統筆墨基礎上,受西方現代繪畫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獨創潑彩畫法。他的畫風,先後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

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於「瑰麗雄奇」,60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在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張大千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畫意境清麗雅逸。徐悲鴻說過「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具有特殊的貢獻:也就是繼承了唐宋元畫家的傳統,在近代像大千那樣廣泛吸收古人營養的畫家是為數不多的,他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才能達到「師心為的」的境界。他師古而不擬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他還想到了創新,最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藝術,最後成為了一代畫宗。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晏 濟 元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晏濟元(1901年—2011年),名平,素貞老人、老濟、濟公、江州散人、世紀老人,生於1901年,四川內江人,祖藉山東高密。中國美協會員,曾任重慶美協副主席、重慶國畫院副院長等職。2011年2月10日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110歲。

晏先生七歲從父習學詩文書畫,而後潛心研習石濤、八大、唐、宋等各大家,頗得精髓學而漸成。1935年東渡日本就讀於日本鐵道講習所、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1938年回國後與張大千在北平中央公園「水榭」聯合舉辦畫展,後又多次與大千在成都、重慶等地聯合辦展。他曾與于右任、謝無量、何香凝、郭沫若、張大千、張善子、謝玉岑等交情深厚,並在當時畫壇上享有較高的聲譽。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1964年在北京因車禍受傷,在家病卧8年,曾一度在畫壇上銷聲匿跡。七十年代後,晏先生身體康復,遍游祖國名川大山,先後在北京、重慶、香港、上海、汕頭、深圳、順德、成都、東莞、廣州、廈門等地舉辦個展,反響強烈。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大家》、《中華醫藥》、《歡聚一堂》、上海衛視、浙江衛視、廣東衛視等均作了專題介紹。出版有《晏濟元》、《晏濟元精品選》、《晏濟元民間藏品選》、《晏濟元書畫作品集》等畫冊。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晏先生是當今畫壇最具全方位的高壽書畫家,早年與張大千同承師脈,推崇石濤、八大近百年而不綴。他學古敵古,獨闢蹊徑,講求書畫同源,重視野外寫生。他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篆刻,書法亦精通詩詞。他不僅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而且對工筆、重彩、寫意、潑墨、白描等多種繪畫技法無所不精,無所不能。他的書畫秉承中國文人書畫傳統,以深厚的學養,堅實的功底,創新的精神,洒脫超然的畫風獨成一派。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晏濟元先生從藝一生,繼承傳統,師法自然,他的畫早期簡練、古樸,中期工整、嚴謹,晚期蒼勁、奔放,尤以晚期作品用筆變化無窮,出神入化,達到了隨心所欲,高深莫測之境界。在晚年的創作中,工筆與寫意相結合,更見骨氣與瀟洒,使畫面結構不僅有其形,而且重其意,筆意墨色渾然一體,別開生面,大大豐富了畫作的詩情畫意,對傳統做出了大膽創新,體現出大師的氣魄與風采。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回溯歷史,在那波瀾壯闊的百年史詩歲月里,他曾渡過太多太多的世事風情;演繹過太多太多的生命故事;曾經歷過太多太多的生死考驗;體味過太多太多的情感抉擇……7 歲染指書畫,百歲勤於筆耕,對藝術孜孜以求,欲達最高境界。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早年與善子、大千躋身上海的晏濟元,他的一生堪透萬般世象,他的筆下閱盡萬種風情,晏濟元,一個世紀老人,能將人生進行到底,能將藝術進行到底,殊屬難得。環顧書壇畫界,高壽從容與晏老比肩者,不知還能有幾人!

張大千與晏濟元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張大千與晏濟元在北京頤和園

張大千與晏濟元同為四川內江人,父輩是世誼,一個住城裡,一個在鄉下,他們既是兒時的玩伴,又是書畫朋友張大千與晏。早年,他們在畫風上走的基本上是同一條路,即黃山派石濤、八大、漸江的路,晚年自辟蹊經,並師造化,發展創新。然而兩人在繪畫生涯上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傳奇的一生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畫壇。

兩人不僅從小一起長大,友誼深厚,最重要的是共同研習書畫的經歷直至中國解放。青年時代兩人在上海開始學習石濤、八大,大千拜李瑞清、曾熙為師,晏老則以二王、蘇黃為師。這段時期晏濟元在上海寄寓張大千兄弟家達七年之久,兩人共同研習書法和繪畫,故早期他們的風格極其相似。後期,晏濟元和張大千都由石濤、八大轉而進入追蹤唐、宋、元畫風。張大千這個時期人物畫主要研擬敦煌石窟和壁畫,山水則轉入臨摹董巨,花鳥仍是宋元途徑,而晏老在這個時期人物畫則多用鐵線描,遠追吳生,造型神態端肅,超逸生動。花鳥畫則刻意寫生,專師造化,並採用黃筌的色勒填彩和徐熙的水墨淡雅,山水畫則不辭辛勞,登山涉水,親身體驗,然後落筆,如《百里灕江》、《匡廬攬勝》筆墨蒼勁,雲氣淋漓。我們可以說他們早期的畫,是摯友之間的關係,中、晚年根據各自的所長,已逐漸分道揚鑣。在他們的書法和繪畫分別走的道路中,更能看出晏濟元強調藝術的民族風格和張大千的兼采西法,這是他們最顯著的不同所在。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張大千與晏濟元的書信

張大千在解放初離開大陸,飄洋過海,雲遊世界,享盡人間清福,把中國的傳統書畫發揚光大,得到了世界的公認,近百年來,在中國畫壇上被譽為「千古一大千」。可以說舒適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大千。而晏濟元留在國內卻經歷了各種轟轟烈烈的運動,57年被「授予」右派頭銜,受盡歧視,降職降薪,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之際,晏濟元別無選擇地遭受磨難,因車禍抱病卧床八年有餘,但十幾年無一日間斷書法、繪畫,此舉絕非常人所能。俗話說大難不死定有厚福,晏老言笑:「我的榮辱悲歡,盡在書畫之中」。晏先生比大千小二歲,卻比大千多活了二十八年,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就其聲望,晏濟元遠不能與張大千比肩,但論其書畫造詣,其功底之深厚,技法之全面,格調之高雅可與大千匹敵,特別是晏濟元的工筆花鳥與書法比大千有過之無不及。亦可說在艱苦的歲月中煉就了晏濟元。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張大千與晏濟元在重慶捐幕寒衣畫展

張大千和晏濟元解放前曾先後在重慶、成都、北京等地聯合舉辦畫展。但1949年之後,大千飄零海外,而晏老則隱居川渝,從此兩人天各一方,再也沒有相見。而總角之交的兩兄弟在走完二十世紀的歷史風雨仙逝之後。我想我們能以這種聯展的形式,讓他們再次重逢,是我們的心愿,更是兩位世紀老人再續「曠世墨緣」的遺願!

來源:廣東晏濟元美術館


推薦閱讀:

Alfred  Thompson  Bricher作品
薔薇與你 | 投稿作品
西泠後四家作品之錢松
王榮的山水畫作品欣賞
編織人生論壇每周熱門作品 第034期

TAG:作品 | 張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