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宇解老】——古今名家述說「一二三」(修改稿)
06-18
【慧宇解老】——古今名家述說「一二三」(修改稿)慧宇居士 (2017年5月31日) 收集一些古今名家解釋《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章句,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據和道理,但是各有各的道理,每個解釋自成一體,和在一起就成了一鍋大雜燴。雖不能說沒有營養,可色香味就談不上了。作為一個正確的理論,必須能和現實結合起來。其中的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名詞,在現實中都要有相對應的東西,都要有相對固定的位置,也就是說概念的連接和組合要有自己的邏輯性。而且概念本身就必須定義明確,概括範圍清晰,出身正統,不能是野路子。單就《道德經》來說,老子本人說的是正統,後人妄自加上去並衍生的一切概念都是野路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段是《道德經》的總綱。也是宗教、哲學、科學、中醫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總綱。能否貫通所有這些學科,是檢驗對這段話的解釋是否符合老子本意的最根本的標準。對老子這一段話的解釋是否正確,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理解《道德經》的標準。也就是說,看一本解讀老子的書,只要看他對第四十二章的解釋就知道是不是上道了。我看過的解老,就有一個人說對了,也就是一是兩儀,二是四象,三是八卦。但他只是一帶而過,沒能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老子的這一段話,概括了整個人類文明,這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危言聳聽。這一段話看似簡單,如果把它展開了,就會涉及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要想簡單明了又有條理的表述出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老子河上公注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 一生二。一生陰與陽也。 二生三。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三生萬物。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 【慧宇評註】「道生一」,道本身就有陰陽,道是精神與物質的混合體,「有物混成」嘛;「一」也有陰陽,不過這個陰陽已經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陰陽,而且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上的超凡脫俗的陰陽,又叫純陰和純陽。「二」分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象。從這兒開始河上公就信馬由韁的隨意編造了,陰陽到底是怎麼回事他不清楚,陰陽怎麼就生出來了和、清、濁三氣,他也說不清。這和、清、濁三氣怎麼就分為了天地人,他更說不清楚。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這天地與人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怎麼可以並稱?所以三才是一個偽概念。另外,天地人本身就屬於萬物,怎麼還能共生萬物?所以後面的「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就是稀里糊塗的一鍋粥。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李隆基一者沖氣也,言道動出沖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沖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云二生三也。三生萬物。陰陽含孕,沖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云三生萬物。 【慧宇評註】沖氣者,是在萬物的境界的一個修鍊的法門,「一」是聖人的境界,真氣歸根,德交歸焉,天地之間一片祥和。還衝什麼氣!而且這個沖和妙氣又是什麼東東?然後又是生陽氣,又是生陰氣,總之就是生氣,最後就生出一個紅彤彤的大世界來。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趙佶道生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一生二。天一而地二,次之水生而火次之,精具而神從之。二生三。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三生萬物。 天肇一於北,地耦一於南,人成位為三,三才具而萬象分矣。號物之數,謂之萬,自此以往,巧曆不能計。 【慧宇評註】趙皇帝的解老我就不評論了,真的讓我無語。整個一個毫無邏輯的名詞的堆砌。他的老師也不說幫他把把關。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經——朱元璋道乃先天地之一氣,以清升而為天,濁沉墜而為地,是為一生二。天地乃曰二儀,與先天地一氣並作是三。二儀既立,四象昭昭,曰日月星辰是也。因有風雨霜露,四時成序,萬物生焉。又負陰而抱陽,物盛而歸源,屬陰,歸源而復出,是為抱陽。陽本剛,以陰貫之,則陰陽和。此謂自一以生二,自二以生三,自三乃生萬物。 【慧宇評註】朱皇帝實乃肉眼凡胎,上看天,下看地,道也只是一口氣。這一口氣好像是沙塵暴,大風一停就有了天地。我就納了悶了,那太陽算是天啊算是地啊?看到後邊終於明白了,原來日月星辰都是天地所生,原來地球這麼厲害啊。老子注——王弼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慧宇評註】王弼這個小老兒這是說繞口令那,大概把自己也繞得暈頭轉向的。這個「言」和「一」怎麼能夠並列!那就是驢唇不對馬嘴。老子道德經憨山注——憨山大師此承前言道體沖虛,而為天地萬物之本,誡人當以道為懷,以謙自處也。謂道本無名,強名之一。故曰道生一。然天地人物,皆從此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則萬物莫不負陰而抱陽也。所以得遂其生,不致夭折者,以物各含一衝虛之體也。 【慧宇評註】這高僧就是高僧,雖沒有什麼新意,但也在老子本意的範圍內。比那些自命風騷的皇帝強多了。老子衍——王夫之道生一,(沖氣為和),一生二,(既為和矣,遂以有陰陽。沖氣與陰陽為)二,二生三,(陰陽復二而為)三,三生萬物。 【慧宇評註】王夫子的氣沖得還是太早了。和是陰陽相和,陰陽才是主體,怎麼會和了以後才有陰陽。太上道祖白話註解道德經道生一。 道的造化總原理,是這樣的──道為萬物之本,但是無名,強名為一。一生二。 由一而分為二,則是有了陰陽,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的數。二生三。 有了二數之後,就開始有了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分別,有兩端必有中間的中心處,所以二就開始成為三數。三生萬物。 因此《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的。一切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成為萬物了。 【慧宇評註】這個「三」可把大家給折騰苦了,就是絞盡腦汁也不能自圓其說。那就對付著說唄,你們也就對付著看,反正這篇文章能有幾個出彩的地方,就算我沒白寫。「有兩端必有中間的中心處」,這句話是怎麼想出來的,真是難為作者了。(待續)道德經真義——(清)黃元吉 太上曰「道生一」,道何有哉?虛而已矣。然至虛之中,一氣萌動,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無極之先,混混沌沌,只此一虛;及動化為陽,靜化為陰,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覺而辟,乾坤闔辟,氣機往來——靜而凝聚者為陰為精;動而流行者為陽為氣。若無真意主之,則陰陽散亂,無由生人而成道。可見陰陽二氣之間,甚賴元神真意主持其際,所謂「二生三」也。由是一陰一陽,一動一靜,氣化流行,主宰如故,而萬物生生不窮矣——所謂「三生萬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萬物生生之義,總屬牽強;不若道為無極,一為太極,二為陰陽,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為明確之論。 【慧宇評註】如果黃元吉說的是陰為精神,陽為真氣,那他就真是不簡單。如果這個精還是精氣,陰陽還是陰陽二氣,就還是俗套。把一二三跟天地五行費盡心機的結合到一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說了半天又覺得牽強,最後還是仿照前人,無極道太極一陰陽二,天一地二合而為三。還是在三上不能自圓其說。 老子正詁——高亨亨按:一二三者,舉虛數以代實物也。一者天地未分之元素,《說文》所謂「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者也。《莊子.天下》篇述老聃之術曰:「主之以太一」。太一即一也。《易.繫辭上》:「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亦即此一也。二者天地也。三者陰氣陽氣和氣也。《禮記.禮運》:「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呂氏春秋.大樂》篇:「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皆「一生二,二生三」之意,特僅言陰陽未言和氣耳。下文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也,陽也,和也,即此所謂三也。 【慧宇評註】《老子正詁》是我看的第一本老子的書,大概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在宣武圖書館借閱的。一看就放不下了,於是就反覆的續借。終於有一天管理員不樂意了說:「你老是續借,別人還看不看了」?就讓我把書還了,過一個星期再來借。《老子正詁》是解老里水平比較高的著作。語言精練,引用恰當。沒有不著邊際的隨意發揮,也沒有明顯的邏輯混亂。有著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不過還是沒有從解老的泥潭中跳出來,畢竟成見對思想的禁錮是很難打破的,這與才華和閱歷無關。像我這樣沒有師從沒有條條框框的孤家寡人靠自己瞎琢磨悟到的一「隅」之得,不被大方之家認同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老子校譯——朱謙之案:淮南子天文訓:「道日規,始於一。」王念孫曰:「『日規』二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此因上文『故曰規生矩殺』而誤衍也。宋書律書作『道始於一』,無『日規』二字。」今案王說是也。淮南義本老子此章,故下文曰:「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語本老子一章「無名,天地始」與本章「道生一」之旨。又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九知針石篇楊上善注曰:「從道生一,謂之朴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語亦出此。 又案:道生一,一者氣也。莊子知北游篇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李道純曰:「道生一,虛無生一氣;一生二,一氣判陰陽。」趙志堅曰:「一,元氣,道之始也,古昔天地萬物同得一氣而有生。」大田晴軒曰:「一二三,古今解者紛紜不一。案淮南天文訓:『規生矩殺,衡長權藏,繩居中央,為四時根。道日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以一為一氣,二為陰陽,三為陰陽交通之和也,此說極妥貼。」又曰:「案道,理也;一,一氣也;莊周所謂『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是也。二,陰陽也;三,形氣質之始也。第十四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蓋此三也。意謂道生一氣,一氣分為陰陽,氣化流行於天地之間,形氣質具,而後萬物生焉,故曰『三生萬物』。」 【慧宇評註】朱謙之是一個做學問的人,搜集了各家的見解,就是沒能很好的總結歸納,給出自己的看法。這也難怪,在所有的人都稀里糊塗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大的機緣,要從中找到正確的認知幾乎是不可能的。《老子本義》——(明)魏源道生一。一生二。無名。天地之始也。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名。萬物之母也。一謂氣。二謂陰與陽。三謂陰與陽會和之氣。即所謂沖氣也。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申說三生萬物也。蘇氏轍日。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老子注——(清)陳澧道生一,此即周濂溪所謂無極而太極也。一生二,二者,陰陽也。二生三,一陰一陽,中有沖氣,為三也。三生萬物。 《道德經證義》「道」產生混沌的「一」,「一」又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由在中間的沖和之氣相連接而成三,「三」由此種狀態而化生了萬物。道德經註解——震陽子道生的虛無一氣,一氣判為二,生的陰陽。陰陽會合生的三才,三才生萬物。萬物皆是背著陰而抱著陽。陰陽收斂於下,以生太和之氣。《老子篇章翻譯》——曾柏清「道」生無形體的一;無形體的一既稱為一,已成為有,這有是實在之物,它產生了天地便是二,天地產生了陽氣、陰氣、中氣便構成三;三產生千差萬別的萬物。張無屮《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的關鍵在於「二生三」,二是陰陽兩種因素,而三是陰陽元素分別構成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具體條件,三才相配,萬物化生。易學是研究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關係的哲學,揭示了先天八卦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和後天八卦的興衰成敗的命運規律,三個影響關係在兩大規律中的組合,就是我們哲學要研究的全部內容,也因此易學才有資格成為諸經之首。 【慧宇評註】「一謂氣,二謂陰與陽,三謂陰與陽會合之氣或者三是三才天地人三寶精氣神」。上面的六種解讀都類似這樣的說法,其中共同的問題就是不知道三到底是怎麼回事,只能想辦法湊出一個「三」。我說過,第四十二章是《道德經》的核心章句,而一二三是核心中的核心。不能正確的解讀一二三,就無法全面準確的把握老子的學說。《老子指歸》——(漢)嚴遵 道虛之虛,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輕兒不發,重而不止,陽而無表,陰而無里。既無上下,又無左右,通達無境,為道綱紀。懷壤空虛,包里未有,無形無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於聲色,莫之與比。指之無向,搏之無有,浩洋無窮,不可論諭。潢然大同,無終無始,萬物之廬,為太初首者,故謂之一。 一以虛,故能生二。二物並興,妙妙纖微,生生存存。因物變化,滑淖無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無向無存,包里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聲,不可逃以形:謂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運者,謂之二。 二以(元)[無]之無,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渾渾茫茫,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得其緖,望之不覩其門。不可揆度,不可測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濁,與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繫於一,受命於神者,謂之三。 三以無,故能生萬物。清濁以分,高卑以陳,陰陽始別,和氣流行,三光運,群類生。有形臠可因循者,有聲色可見聞者,謂之萬物。 萬物之生也,皆元於虛始於無。背陰向陽,歸柔去剛,清靜不動,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廣、性命通達者,以含和柔弱而道無形也。是故,虛無無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興,而萬物之所因生也;眾人之所惡,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萬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慧宇評註】嚴遵不過是在賣弄詞藻,看似洋洋洒洒其實言之無物;看似高深莫測其實經不起推敲。表現出儒家的浮誇文風。 道德經注釋——李涵虛道立三才之上,五行之先。太上論造化。故必以道為始。大道無形,渾然無極。迨其靜中生動,而一乃見焉。一者,水也,在卦為坎。坎居北方,勞卦也。萬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皆在乎是。成終,則庶匯歸根。成始,則一陽來複。陽即火也,故言水而火在其中,一生二也。水火調勻,陰陽交泰,木情萌動,物類蕃昌,是故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此統言造化,而丹道亦在其中。 愚按:後天后行,其數亂而繁,五數舉而行乃備。金生水,四生一也。水生木,一生三也。木生火,三生二也。火生土,二生五也。土生金,五生四也。先天五行,其數治而簡,三數舉而五可包。水中火發,一生二也。木以火旺,二生三也。木生之時,即萬物甫生之時,三可以統萬也。 又,按修丹之法,五行皆包於一二,水火雙修,三四五皆助之,可不必言三也。太上舉三,蓋以三而窮極萬物,故帶出三之數耳。且不必言二也,一氣為丹,二三四五皆助之,五行皆包於一也。水中產陽火,一包二也。水中藏木汞,一包三也。水中現金鉛,一包四也。水中懷真土,一包五也。且不必言一也,窈冥之物,胚胎虛無,又可包之於道也。還丹之術,豈不至簡而至易哉?言雖多而歸於至要,只覺其典貴,不嫌其詞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上言三生萬物,三,木數也。物從木旺,木從火旺,火在水中生,則萬物之體,外負陰而內抱陽。外陰內陽,外虛內實,虛涵陽氣,是為沖氣。物情至此,合太和矣。今並以丹法言之:坤交干金,變而成坎。坎體外虛而內實,則當以沖虛含其氣,如太和之氤氳焉。 【慧宇評註】三才是一個偽概念,所以以三才作為立論的一個基礎,那這個立論也就失去了現實性而飄忽不定。五行者,五種真氣的形態。那為什麼叫五行而不是五形?是因為五行指的是五種真氣的運行狀態。金木土是固態的真氣,水是液態的真氣,火是氣態的真氣。所以把五行定義為世間萬物的五種屬性以及五種屬性的相生相剋,其實是非常牽強附會的。這也包括現行中醫理論中的陽陽五行學說,繁複龐雜得不要不要的,就像本來是一道簡單的加減題,非得用高等數學的方法去計算。最後無法自圓其說得連自己都懷疑自己,於是就有了醫不自治的掩耳盜鈴的說法。非也?難道不是嗎? 有一句話叫大道至簡,其實一點兒也不難理解。「聖人抱一而為天下牧」,「一」簡不簡單?那是我們一切思想行為的準則。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也是一樣,抓住了這個「一」,一切疾病的治療和消除這些疾病的病根,就易如反掌。我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個問題:真氣多了是火,火大了是風,風就是幾乎一切疾病的總的根源,真氣歸根則無病矣。老子校詁——馬敘倫又案以上二十五字當自為一章。疑非老子文也。尋此二十五字雖已見於淮南道應訓引。然淮南未明稱是老子語。且老子首章建義極明。今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所謂一者或可釋為現象之全體。然老子所謂一即道,今言道生一,已與老子義謬。二或可釋為有無,然亦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者相戾。三更何指?況萬物復由三生乎?疑此乃後人據淮南羼入。淮南說道支離無塙(確 )實信念。則此是漢人說也。 【慧宇評註】馬敘倫自己不能解讀「一二三」,就認為一二三荒謬,不是老子本人說的。老子什麼時候說的「一即道」?什麼時候說的二是有無?以自己的一孔之見來質疑老子章句的真假,實在是不自量力。《道德經講義》「道生一」、道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實理,謂之「道」,道即無極而太極也。「道一」,「一」是道,是宇宙的核心。萬物之本源生萬象,「一」這個核心,決定著萬物整體的基本狀態,無極在靜時為○,動時則為太極,太極即是一,即是道。此一流行於天地,便是五行四象;此一流行於人事,便是三綱五常;此一流行於身心,便是性命魂魄;此一流行於五常,便是仁義禮智信。故此「一」為萬物總匯之理,萬物總匯之源。若能得此一,則萬事畢矣。 「一生二」,就是道所生太極之兩儀,兩儀中含有陰陽二氣。氣之動為陽,氣之靜為陰。有此動靜,才有此陰陽。陰陽本非有二,在太極未發動之前,靜而為陰;太極已發之後,動而為陽。未發之前為理,已發之後為氣,氣行而理隨,一理生二之陰陽。故曰「一生二」。 「二生三」,「二」指陰陽二炁,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皆含有陰陽二氣,由此二氣交合沖盪之後所生的中和之氣,才生出「三」。「三」即三元、三才等。道所生者為一,就其名而言謂之道,就其數而言謂之三。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萬,由此而生生不窮。 萬物皆一氣含三。得氣之清輕者,天之道;得氣之重濁者,地之道;得氣之中和者,人之道。若無陰陽二氣之交合,則五行之氣不能行於天,五氣之質不能具於地,五性之理不能存於人。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人。天地人三才皆本於陰陽二氣交合所生,故曰「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生萬物」,大道就其名而言,謂之道。大道就其數而言,謂之一。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萬。「三」是三元、三才,萬物皆是一氣含三。「一元四素全息論」和「三元(源)化生萬物學說」,是玄靈修真理法學認識宇宙萬物的整體觀和方法論。「萬物」者,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動植飛潛,一切有形有色,有性有命者,皆謂之「萬物」。【慧宇評註】這也是一鍋大雜燴,什麼儒家,醫家,修真,認識論被「一二三」這麼一攪合,於是就包羅了萬象,格致了萬教,成了人類知識的海洋。 心靈藥方——林安梧大道之生,渾淪為一、「不可言說」。「不可言說」,分裂為二、轉為「可說」。既為「可說」,參合天地、成就為「說」。「說」必有指,指向對象,構成「萬物」。《領悟道德經》——孟浩然 「道生一」中的「一」指的是陰陽協調統一的和諧自然。 「一生二」指的是認識層面上的概念,人們剛開始認識事物時,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是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加深,發現原來所認識的事物中還包含有事物。 「二生三」里的「三」指的是「多」的意思,在「一生二」的基礎上又認識到更多的事物。 「三生萬物」的「萬物」,指的是當人們的認識已經非常接近自然本質的時候,此時的認識層面上的「萬物」和「道」中蘊涵的「萬物」才相符合。 【慧宇評註】以上二位把一二三理解成認識論也算是一種創新,新就新在一個人是現行教育的產物,一個人是台灣以及西方教育的產物,可謂殊途同歸。按照他們的說法,「道」也僅只是一個概念,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了。《老子集注》——落花散人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經過墮落成為「德」,德者,一也。而德立刻分為上德和下德。下德,即所謂「二」,又分為「仁」、「義」、「禮」三個範疇。「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還要多麼清楚呢? 那麼「三生萬物」怎麼解釋呢?所謂「三」,即可以理解為「仁、義、禮」,也可以理解為「禮」自己。但是還是理解為多數的三比較合理。「萬物」可以理解為意識形態的全部。【慧宇評註】把《道德經》引申到儒家學說也算是挺有本事的。俗話說「不怕胡說,就怕不會說」,這種落花流水式的胡說堪稱典範。《道德經釋義》——城虛子道:世界的本原,「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體。 一:太極、太一、細胞、原子,是生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功能單位。 二:由一化生出的相對獨立的陰陽兩性物質。 三:由陰陽兩性物質媾和而生成的多種不同性質的物質。三,不是一個確數,是多的意思。如果結合我國古老的《易經》文化來解釋,三,可以看作是由陰陽三爻排列組合而形成的八卦。八卦與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象徵著「三生萬物」。可以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對太極八卦圖的解說。太極載道,八卦寓德。太極八卦,合為道德。 老子的幫助——王蒙大道具有唯一性,這個唯一性將漸漸被認識與體現出來,故稱道生一。唯一之中產生了或分裂成了對立面,成為二。二者互相鬥爭互相結合,產生了下一代的第三樣事物。從此萬象萬物源源不絕,萬物背負陰氣,擁抱陽氣,而通過陰陽兩氣的作用,以求達到和諧。【慧宇評註】以上兩位用對立統一來解釋一二三,也算是活學活用。在「一」的境界,陰陽相和,是沒有對立的。如果「道」還是一個對立統一體,那麼道的本身就會爭鬥不已。 王蒙的小說寫的不錯,功成名就。老來卻不甘寂寞,非得摻和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出書不算,還跑到百家講壇信口開河。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正解《道德經》——李兵「道」是清凈本性,由一發展到二,由二發展到三,由三發展到包含於萬物當中。萬物把陰暗放在背後,而展示光明的一面,通過氣流使它們相和諧。關於此「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經》」的總結:首先對老子說一句:學生自認沒有給您老人家丟臉,學生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死而無憾了。【慧宇評註】說自己是正解的我見過幾個,說自己是「史上唯一」的,可能真是史上唯一的一個。把陰解釋成陰暗,把陽解釋成光明,也算是見解獨到。至於給沒給老子丟臉,這不是自己說了算的。 下面是論壇中各位對「一二三」的論述:張駿龍老子所說的「一」,就是博大統一。這個博大統一的根本,就是「道」。「一」的本質是虛無的,而實在的東西,就是從虛無之中產生的。虛無與實這兩者,就是「二」(如天與地)。這個「二」又逐漸產生了非生命的基礎物質,如空氣、水,加上天地,就是「三」。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最終產生了千姿百態的生命萬物。有也包含陰陽,太陽是陽,地球是陰。所以二理解為無和有,有些問題。陰陽只是一個概念吧,所以陰陽不能稱為二。許慎在《說文》中對「一」的解釋是: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天地為二,加上空氣水是不是不是可以確定為三呢?老子說的萬物,主要應該是生命萬物吧。個人的認識不一定正確,其實只要我們知道道生萬物就行了。一二三不都是個過程。這個過程當然也是可以探討的。 【慧宇評註】巨龍版主的敘述有點兒亂,對一二三,他給出了四種解釋,三個是自己的,一個是別人的。這四種解釋之間有不小的區別,沒有一個承上啟下的關係。青竹大哥「道生一」中的一,是老子宇宙生成論中宇宙的第二狀態。為了便於敘述,我這裡把「生一」的道稱為元道,而元道所生的一則稱為始道。 元道創生萬物經過了四個階段,即: ㈠、元道蘊生出始道(道生一)。始道是天地未分之前,處於渾沌狀態的道。據老子描述,始道的屬性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無明無暗、無上無下、無先無後的。儘管始道是一種恍恍惚惚的渾沌存在,但它卻具備了象、物、精、真、信等諸要素。元道將所有的道性(元德)寄存於始道,始道則在後續的創生過程中把相應的元德傳承給萬物。老子把這個難以名狀的始道又叫無名「無名,天地之始」。 ㈡、始道蘊生出天道「一生二」「無名,天地之始」; ㈢天道蘊生出靈道(即玄牝,又叫穀神)「二生三」; ㈣元牝(玄牝)蘊生出萬物「三生萬物」,萬物是元道的終極產物不能再創生新的道,所以萬物之道也叫恆道、常道。 綜上,在老子看來,我們的宇宙生成經歷如下的五個狀態和四個階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元道→始道→天道→靈道→物道(恆道、常道) 【慧宇評註】青竹的敘述可謂獨具匠心,但這個匠心有點兒自以為是了。不錯,道無處不在,但是「道」卻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讓我們和我們的科學家瞪大眼睛去不同的層面去發現,界定不同的道,可謂是一個浩大的超世紀工程。其實微觀世界中的道和宏觀世界中的道都跟我們沒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只要找尋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道就行了。「道生一」,這個「一」還是道嗎?當然不是。老子說「天得一以清」而不是說「天得道以清」,就是說「一」是道外化的第一個階段,是天地萬物可以觸碰的境界。如果說一二三乃至萬物都是道的話,那就是泛道論,把道給庸俗化了,比如人道,醫道,商道,茶道,劍道,柔道,知道,詭道,盜亦有道等等,所有這些都不是道,只是一種傳承,一種文化,一種方法,一種約定俗成。至於恆道、常道是老子用來特指那個本原的道。道本無名,強為之名曰「道」,所以老子特意用恆道,常道來強調道的不可認知,不可言說。青竹卻把這個恆道常道放逐到世俗中來,簡直是嬸兒可忍,叔不可忍。我一直說青竹有大才,可惜沒用對地方。單就這一段來說,四個字:閉門造車。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那麼在天下這個層面有「道」嗎?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說沒有是在社會這個層面沒有道,這個道存在於人的內心深處,要靠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努力,堅持不懈的去找尋。我們民族的希望,人類的未來就在這些努力和堅持之中。 《道德經筆記》——朵朵蓮花道生一(大道無名。道生一,一就是無,是萬物父,是陽,萬物自此有始,三才之天也), 一生二(無中生有。有是萬物母,是陰,三才之地也), 二生三(父母和合,生出子女,八卦形成。長男中男少男,長女中女少女,加父母,共八卦。三為陰陽和合產物,為三才之人)。 三生萬物(八卦生出萬物)。 【慧宇評註】唯一的亮點就是能把三理解為八卦,不過從人類的繁殖推演出三是八卦這實在是有點兒勉強,因此也不會有進一步的認識。雲涯客「道」有動靜,道的動態叫太極,道的靜態叫無極,無極為體,太極為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陰陽之合體也,陰陽者,太極之分化也。「道生一」,就是太極生兩儀的意思。這個「一」是指太極的第一次變化。【慧宇評註】無極這個詞是野路子,起碼《易傳》里沒有「無極生太極」之說。「道」還分靜態和動態?老子說「反者道之動」不是說道在動,而是說向道回歸的運動。「獨立而不改」,道何嘗動過?還「道的動態叫太極,道的靜態叫無極」,那人也能分靜態和動態,靜態的是聖人,動態的是魔鬼。趙福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不懷疑一下老子這個人?「一」是易經中的陽爻這種符號,「--」是易經中的陰爻這種符號。「三」是三爻成卦。老子看到了易經八卦資料,而不懂易經,將陰爻陽爻以及三爻成卦,解釋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心湖行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常被解釋得很玄。我以為,老子本純樸認真的人,他的真正意思應該是:道生了一個物,一個了,又生了一個物,從一個變成兩個了,又生了一個物,從兩個變成了三個了。就這樣萬物一個個地生出來了,萬物都被假設為道所生,是古人觀察阿貓阿狗一個一個的生小貓小狗後,得出的自然結論。「聖人者,以類知之」我暈,一個簡單的數列,為什麼那麼多人要把它搞複雜?【慧宇評註】以上兩位是初學者,第一位把老子形容成可以上央視百家講壇的學者,第二位則把「道生一」的「生"直觀的理解為生殖,把耶和華造人的故事改頭換面強加在老子頭上。正所謂童言無忌,無知者無畏。看看啦幾種說法,列一下,大家再補充:1.就是簡單的數字遊戲,一而再、再而三,比喻而已。2.一是無極;二是陰陽;三是精氣神。3.一是先天一氣,二陰陽,三天地人三才。4.道是上帝,生一亞當,亞當取出一根肋骨變夏娃為二,亞當夏娃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一個是猶太始祖,一個是埃及始祖,一個是其它民族始祖,三生了萬。呵呵。 【慧宇評註】怎麼說呢,別人的東西看了不少,自己也是敢想敢說,就有了這樣一盤大雜燴。龍在田這一不是這麼簡單的,它承接著道,是有的開始,是發生髮展的原動力,是萬物之母。一二三有哲學的解讀,有道學的解讀,有易學的解讀。可以歸類於萬物的體與用。哲學只解讀了一二,認知了二分世界,承認陰陽對立統一。易學的解讀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萬物。這裡的一二三實際都為太極,是不同階段不同等級的太極,都可以演變,是對二分世界的發揚光大。以陰陽交融為主。是一門以陰求陽或以陽求陰的見幾學。道學的解讀暫且不談。所以不論是怎麼解讀,體都是二分世界的太極,用都是陰陽兩儀的太極,回歸到現實世界中,這一二三都是事物。是萬物之母,萬物之兄,萬物之子之類。至於一二三的演變,模型的建立,與現實的對應,和掌握運用。就要更上一層樓才能通曉的。【慧宇評註】龍在田可以自立一派了。太極居然可以分不同階段不同等級。那你這一個太極就可以打遍黃河兩岸了。體用而已老子說的明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體,二是用,三是象。二和三都在一的範疇。道是一,是本,是太極,是一氣貫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人生的目標,德是二和三,是陰陽。是象和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凡事都有兩面性。人生就是做選擇,得到了一些必定你一定會捨去了一些,不論你的表象千變萬化.也不論你所掌握的數大小多少。最後的落點一定要落到你的目標上去。老子其實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宇宙的真理。人類的產生和成形發展其實是為了完成宇宙的道。【慧宇評註】純粹的抽象概念的堆砌,毫無意義,什麼也說明不了。老子書童道附於一個實體而生;這個實體的存在叫有,其之前的狀態叫無;有與無的演化,形成一個實體的前世,今生,未來三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各自從無到有的過程,產生天下萬物。發動萬物演化的是陰陽,陰陽的平衡就是當前的狀態。所以,道是生於物中,借物顯形。這是我把道附於一個實體理解為道生一的原因。二為什麼不是陰陽之二呢?因為後面再次提到陰陽,所以這裡提起似乎有點重複。一不應該是指道,如果是這樣,翻譯起來就是:道生道,很不對味呀。以前,我理解二為陰陽,三為天地人--所謂四大之三,一直感覺不是很合理,卻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釋了。【慧宇評註】把「道生一」解釋成陰魂附體也屬創新。雨兒亭好象只解決了一個道生一。二是陰陽,因為沒有比陰陽更全面概括萬物性質的了。三不是天地人,三生萬物,難道人在萬物之前出現?我認為,道起初是無,自含「有」的無。道生一是無中自生的有顯現。一生二是有隱無顯之後出現的有無並存。有,無,天生賦予陽、陰兩種屬性。二生三是有無(也即陰陽)交替顯現而產生的能量,可稱為德(道德經中定位的上德)。三生萬物是德的能量化生為有形的萬物。 【慧宇評註】看來雨兒亭是動過一番腦子的,比那些人云亦云的強得多。菩提山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科學解釋:道生一: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正負反應可以生成光子;一生二:光子通過光電效應,可以生成質子和中子;二生三:質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可釋放電子(核輻射);三生萬物: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了原子的基本組成,而由這三種元素的不同數量的組合關係,就演變了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 【慧宇評註】這可真是別出心裁的解釋,用對微觀世界模模糊糊的觀察得出的推論來解讀「一二三」,可謂是「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要是我們都透過顯微鏡去了解世界,解讀人生,既沒有吃喝玩樂,也沒有美女如雲,不生不滅,五蘊皆空,全都「致虛恆也」,哪還會有什麼煩惱?但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這三種元素的不同數量的組合關係」如何就「演變了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上嘴皮子一碰下嘴皮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就科學的演變了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這樣的解讀也太跳脫了,太一廂情願了。這無異於痴人說夢。大道長空「道」最初是虛無縹緲,特立獨行,循環無端,非常微小的一種物象,其後不斷發展變化,致衍生萬物,這與「量子力學」以及當代「天文學」給我們展示的宇宙發展極其接近。所以「一二三」解釋成「道」衍生萬物過程的中間狀態即夠了,再深入,即是「非此即彼」的獨斷了。 【慧宇評註】大道長空的解讀跟上面的菩提山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虛無的微觀一下子跳到無限的宏觀。就是不敢面對現實的直觀。大道從虛無不知道怎麼就來到了無限,而中間所包含的內容不見了,長空了,否則就是「非此即彼」的獨斷。列位看官,你們從大道長空的敘述中得到了什麼啟示?反正我是越看越糊塗。渾沌道長道生一,太極是也。一生二,由太極而組合核子也。二生三,由核子而組合天體也。天體者,萬物之所載,萬化之所生也。因此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慧宇評註】把《道德經》和高能物理直接捏合在一起算是大膽的猜想,怎麼證明?「由核子而組合天體」,這個跨度也太大了吧,同樣是不敢面對現實。 看了以上這些人對一二三的解讀和我的評註,你想到了什麼?五千年的文明,泱泱大國,竟然連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都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商鞅變法以來,秦皇漢武們自命為天子萬歲,把江山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當做一個玩物,什麼打江山坐江山,一統天下千秋萬代,皇天后土萬壽無疆。問題是這些東西老百姓也認同,這就沒辦法了。 除非這些皇帝領袖發了瘋,殺人玩火,自毀江山。 皇帝解老,那就是玩票,附庸風雅,自命清高。 文人解老,那就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察言觀色,提心弔膽,斟字酌句,瞻前顧後。那得讓同行安心,領導放心,工作順心,家人舒心。是不是真的解老,其實就那麼回事兒。 百姓解老,苦無門道,一無才華,二無資料,只好「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始,中華文明就不斷的被削弱,跪舔的儒家佔領了中華文明的制高點。雖說歷朝歷代都給予孔孟及其孝子賢孫足夠的榮寵,由於孔孟忠於的是君王而不是中華民族,是權力之巔的那個存在。權力更迭的結果是成者王侯敗者賊,不變的是絕對忠於權力的那些窮酸,不管風吹浪打,山崩地裂,我自巋然不動。眾所周知,外族曾兩次入侵中國。 也就是說中國曾兩次亡國,其中一次還差一點兒被蒙古人滅了族。儒家作為一個崇拜權力的流派並不因為亡國之恨而對新的權力改變看法和做法,仍為了討外族權力的歡心不懈的努力著。還美其名曰我們中華文明有著強大的同化力,入侵的蒙古鐵騎和清軍八旗營最後都被我們漢族同化了。可是他們卻假裝看不到兩次亡國對中華文明造成了多大的破壞,鐵與血的鎮壓毀掉了人格和自尊,剩下的只有屈從和奴性。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世俗中的各種教義,各種學說,各種思想,各種觀念都是有限的,相對的,互相轉換的,反覆無常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走向反面或者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在世俗中沒有絕對的正確,沒有永恆的真理,一切都在發生,發展,成熟,衰老,消亡之中。而一切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想法,說法,做法及其相伴的人物和事物都會提前消亡。語言這個東西,或真話,或假話,或實話,或謊言,或告白,或欺騙,或闡述,或詭辯,或真情流露,或假意奉迎,或與人為善,或致人死地。所以做人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分得出好壞,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好話還是壞話,是好事還是壞事,是好心還是惡意。一個判斷的失誤就可能是萬劫不復。 中國社會中的名諱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這一點西方人很不理解。起個名字就是讓人叫的,這麼一個簡單至極的問題為什麼被中國人搞得那麼複雜?如果說別人叫自己的名字是對自己的侮辱的話,這絕對是不可理喻的心理變態。當我們稱自己是禮儀之邦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就被套上了一具沉重的枷鎖。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禮的規定,否則就是大逆不道。一個有著絕對權力的君主絕對會自我膨脹,普天之下最美好的語言都不足以形容自己的高大完美。於是自己的本名就顯得有點兒太土了,可是土也不能說土,就是不能從別人的嘴臉說出來。不光是不能說,還不能寫,最好是從字典里刪除。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社會對於父母隨便給取的名字就這麼糾結,這樣的文化得有多麼的無聊,被這樣的文化禁錮的民族能有多大的出息!當然,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以稱謂作為禮教的重要內容的習俗和行為規範,逐漸的不再那麼被人重視了。據說一些有著比較開放的企業文化的公司要求員工不分職位高低全都互稱名字,這是一個好兆頭。但是那些位高權重者骨子裡的淺薄自卑使其不願意放棄追隨者奉上的吹捧奉承,這些追隨者是沒有資格直呼其名的。在以前蔣介石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般說委員長專指蔣介石,也叫委座,顧名思義就是委員長坐的椅子。把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名詞拔高到神聖的位置,就不能不感嘆在這方面語言的貧乏,怎麼就不能想出一個更高端的名詞賦予那些劃時代的偉人。西方教會抨擊中國的基督徒,說他們對上帝大不敬。原來上帝的中文名字翻譯成耶和華,跟野荷花發音相近,是對上帝的褻瀆。而且上帝的名字不能說,就像哈利波特不能說出伏地魔的名字一樣,因為卑微的人類沒有這個資格。上帝真主要想控制人類社會,就必須從世俗中的小問題入手,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各種的清規戒律,違反了就是有罪,甚至是死罪。所以,凡是在有為法上做文章,糾纏不清的教義理論思想法規都是別有用心,都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損之又損」,也就是否定之否定。不否定錯誤幼稚的認識看法做法,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就不會完善,就不會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所以正教跟邪教的區別就在於對待有為法的態度。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聖人在人世間第一要慈悲,第二要節儉,第三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爭,因為聖人抱一,沒身不殆,餓不著,凍不著,無為而無不為,神通無礙,沒什麼他幹不了的。他有什麼可爭的?「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則死矣」,老子告誡大家:沒有了對人類的慈悲之心,殘忍的好勇鬥狠;不擇手段的聚斂財富,毫無底線的鋪張浪費;權力,財富,名望,享受一樣不落,統統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且全得是頂級的。這樣的做法就是取死之道。釋迦摩尼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陀一生說法,聽明白的人,就不用再說了;聽不明白的人,再說也沒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佛陀所說法,都是有為法,也叫世俗法。但是佛陀說的有為法,是引導人們進入無為境界的法,而這個無為的境界是超出語言的。所謂無為法也是超出語言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佛陀畢生的心愿,是佛陀對眾生的認同,感同身受,拯救眾生於水火之中。與之相比的是:真主安拉說:「不信道而且否認我的跡象的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這句話就是伊斯蘭恐怖分子瘋狂殺害無辜民眾的理論依據。上帝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上帝就是這麼任性,任性的撒謊,任性的胡作非為。這個上帝真的有毀滅人類的超能力嗎?吹牛逼呢。但是他可以利用自己編造的那些歪理邪說控制一部分人達到他的目的。把人類分成相互對立的幾部分讓他們自相殘殺,與其說是上帝毀滅人類,其實是被上帝控制的人類自己毀滅自己。如果人類不能儘早的覺悟,擺脫上帝真主的控制,屈從於他們的淫威之下,人類的命運將是極其悲慘的。我們無法想像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之後,在上帝真主消滅了所有的異教徒以後,人類就真的幸福了?在上帝真主成功的實現了把人類的數量保持在五億的目標後(地球現有人類七十億,需要消滅六十五億,這裡面有多少基督徒?有多少穆斯林?),人類社會就真的沒有戰爭了?不可能。上帝操控人類其實就跟人類操控各種動物是一樣一樣的。問題是動物不可能進化成人類,而人類只要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就可以進化成上帝,進化成聖人、佛。你以為上帝真主會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所以我選擇相信老子和釋迦摩尼而不是匍匐在上帝真主的腳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這幅「畫」怎麼改?只有一個簡單的構思…實在能力有限唉!跪求!?
※(已修改)說 | 故事 | 雞犬升天
※堅決擁護憲法修改 推動全面貫徹實施
※(修改)《楞嚴經》輕鬆學 卷八(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