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的基本涵義·從「公德態度」抽樣調查看市民公德水平
社會公德的基本涵義作者:不詳來源:網路收集社會公德是指社會全體公民為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際關係而必須共同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社會公共生活準則。它是調節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係,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共同利益,為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屬於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建設中的基礎層次,是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在我國,社會公德與社會主義道德理想、價值取向是緊密相聯的,即社會公德既表現於個體行為的選擇,又是個體較高層次道德觀念的表現形式。人們只有自覺地以社會公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才有可能實踐社會主義道德,進而達到共產主義道德的崇高境界。利益是道德的基礎。社會公德作為調節社會公共生活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企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總和,其出發點和歸宿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全社會成員的需要,社會公德正是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共同生存和發展,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公共利益、調整社會和企業成員之間的關係,調整人們共同生活的內容而逐漸形成的。社會公德作為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的道德規範,其本質是重視他人的存在,重視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企業、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以此協調人際關係、協調生態關係,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相對穩定。社會公德教育和建設的目的是保障人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進行,並且使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自覺養成尊重他人、關心社會、關心企業、保護環境的習慣,防止破壞和威脅社會公共生活的各種不良行為,從而確保良好的社會秩序、工作秩序、生態環境秩序。從「公德態度」抽樣調查看市民公德水平作者:不詳來源:網路收集何謂「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道德規範的簡稱,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反映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公共交往公德,二是反映人與社會間關係的公共場所公德,三是反映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人類環境公德。最近,我們進行了一次關於北京市民「公德態度」(即對社會公德的看法和評價)的電話抽樣調查。此次調查從綜合評價和公共衛生、環境保護、文明禮貌、熱心公益具體評價四個方面,顯示了當前北京市民的社會公德認知狀況。2006年的公德調查表明,雖然60%以上的北京市民認為社會公德水平有了進步,但在公德水平的改善幅度方面,與2005年相比較有所下降。在綜合評價中,對於「今年與去年相比,北京市民(常住人口)社會公德水平有什麼變化」的評價中,6.3%的市民認為有很大進步,53.8%的市民認為有一些進步,32.6%的市民認為沒什麼變化,0.7%的市民認為有一些退步,0.3%的市民認為有很大退步。從與2005年的比較看,認為公德水平在改善的幅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下降,而認為沒有什麼變化的比例有了上升。2.違反公德的現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改善程度參差不齊。調查結果顯示,市民最反感的違反公德現象中,「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寵物在公共場所隨地便溺後,主人不予清理」和「乘坐公共交通時爭搶擁擠」等行為,有了明顯的改善,而「機動車搶道亂行」、「在公共場所異性間過度親密」兩種最反感的違反公德行為的改善程度不明顯。其他改善較大的行為還有「行人不遵守交通信號燈」、「在禁止吸煙的場所抽煙」和「說話不文明」等。3.市民在社會公德四個具體方面的評價處在中等水平。北京市民在社會公德四個具體方面的評價處在平均數的稍上方。從社會公德四個具體方面的橫向比較看,北京市民在熱心公益方面做得最好,其次是文明禮貌和環境保護,做得最差的是「環境衛生」。從縱向的比較看,「環境衛生」和「文明禮貌」方面的文明程度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環境保護」的文明程度卻有了一定下降。4.市民突出的美德有樂於助人、熱情待人、尊老愛幼等北京市民突出的美德主要有樂於助人、熱情待人、尊老愛幼、熱心公益和禮貌平和。善待外來人口是80%以上北京市民的行為準則。從文明禮貌的具體行為來看:據被調查的北京市民所觀察,59.4%的人認為在公共場所遇到事情,會有人施予幫助,但也有33.8%的市民認為人群中不會有人主動站出來加以勸解或施以援手;85.9%的人認為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大多數人都會注意使用文明用語,做到以禮待人。基於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認為,造成公德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長期以來公共精神的缺乏的文化心理缺陷。因此,在廣大市民心中培養公德意識和公共精神,使公德意識成為普遍的核心的人格特質,成為現代社會公德建設的最根本舉措。
隨喜恭請本圖文轉載智慧人生網音圖框引用網路
推薦閱讀:
※香港「佔中」旺角清場後示威者再度聚集霸佔道路 市民喝倒彩(多圖)
※造個停車場,解決了市民陳先生十幾輛愛車停放問題 | 八一八你身邊的電科黑科技
※范太:若安排學聯見中央官員 何以面對市民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仍煽動犯法 3萬多市民要求港大將其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