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教育家」馬祖道
核心提示:他行為乖張,抬腿就踢、舉手便打,卻就此破除眾生執迷。身為六祖徒孫,他青出於藍勝於藍創叢林,續法脈。
馬祖道對禪宗的貢獻不低於達摩
引子:是他給遊盪已久的禪宗流浪漢,一個踏實的「安定」之所。
是他讓踏破鐵鞋覓佛不見的迷惑者,回歸自性的家園尋得豁然開朗。
串場1:在禪宗發展史上,我們知道達摩、知道六祖惠能,但是有一個人物,他對禪宗的貢獻絕不低於這兩位高僧。這個人就是馬祖道一!從輩分上算,他應該是六祖的徒孫。說起馬祖道一,我先講一個有關他接引弟子的故事:有人初次參見他,問他何為達摩祖師西來之意?馬祖先是命前來求法的僧人到他膝下參拜,等對方跪下的時候,他出其不意一腳踢過去,僧人爬起來卻開懷大笑,從此大徹大悟!他告訴僧眾:自從吃了馬祖這一腳,直到如今笑不止。對,這就是天馬行空的馬祖式禪悟。如果不是一個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怎麼敢如此不拘一格的接引弟子呢?想當年,六祖曾有一個預言:他告訴懷讓「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沒錯,這匹馬駒就是馬祖道一。他創叢林,建道場、門下龍象輩出。他承載了一段佛教史上的傳奇!
小片1:馬祖道一,四川人,生於公元709年,即唐中宗景龍三年。他出身於貧寒之家,史書說馬祖容貌奇異。
這個人是牛行虎視,跟人家不一樣。至於說牛行虎視這個姿勢是怎樣,那每個人只有每個人自己去揣摩了,只是從這裡可以看出他跟別人不一樣,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也就從這幾個字體現出來
小片2:相對於他對佛教史上的貢獻和地位,馬祖留下的史料顯得語焉不詳。但是關於他師從六祖高足懷讓禪師的故事則是細節豐富。青年馬祖慕名前往南嶽衡山求法,他不與人來往,終日獨自在一塊石頭上坐禪,這引起了懷讓的注意!
「年輕人,坐禪是為了什麼呢?我是為了成佛,達到像佛一樣的境界。」
可見,馬祖當年還是依靠最傳統的禪修方式,打下了自己的根基。懷讓感慨馬祖的刻苦、執著,心裡非常欣喜,暗自決定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接引馬祖。
王:那就覺得說這個人是很可造就的,想去開導他,引導他,那就經常拿著一塊磚頭在他案前去磨,久了以後,馬祖道一就覺得很奇怪,就坐不住了,就上前去問他。問他說:你磨磚幹什麼?他說成鏡。
「大德師父,你磨磚做什麼?我想做個鏡子,磨磚還能磨成鏡子?磨磚不能做成鏡子,坐禪怎麼就一定能成佛呢?請師父指點」
孔:因為佛不是坐坐的東西,叫做佛,是吧,禪也不是你坐在那就會成為禪,所以他就問他,就好象現在有一輛牛車,這個牛車呢不動了,你是打牛呢還是打車呢,他說那當然打牛了,所以呢修佛呢,我們這個身與心就好象牛跟車的關係,能不能成佛在你的心,所以你要修你的心,而不是你呆坐在這裡坐禪能夠解決問題,
「若說坐禪,禪非坐卧,若說坐佛,佛非定相。於法無住,不應取捨,你怎麼辦呢?你若坐佛即是殺佛,你若執坐相,絕非解脫之路。你就是我的師父啊!」
小片3:馬祖聽了懷讓的啟示,醍醐灌頂,從此了悟正道,他跟隨懷讓整整十年。瓜熟蒂落,時機成熟,公元742年,他辭別師父,去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成佛之路。後來,馬祖來到了江西贛州,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弘法地。
在贛州東郊,佛日峰的寶興禪寺有一個馬祖岩,是當初馬祖初來時的修行居所,這裡也是歷朝歷代佛子膜拜馬祖的聖地。
A:馬祖道一禪師啊,在湖南南嶽懷讓座前悟道以後,得到他心法。因為當時懷讓祖師座前有六大弟子,而唯一馬祖道一禪師得到他心法,然後他離開南嶽,也到了廣東韶關,參拜當時六祖慧能禪師的肉身,然後離開廣東韶關,然後沿著這個梅關古道來到我們贛州,到這個地方就尋找到這個地方,這一片山,當時的山林,樹木非常之大,一片非常漂亮的山林,然後找到一個天然的岩洞,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當時這個(岩洞)他來的時候,這個岩洞不是這麼小的一個面積,外面有延伸過來,一個可以居息的地方。
小片4:馬祖以前的禪僧修行是依「托缽行腳」的印度傳統,僧人們過著岩居穴處、或寄居律寺的居無定所式生活。但是中國的氣候環境、民俗風情都與印度不同,靠乞食托缽非常困難。
因為印傳佛教,釋迦牟尼是不允許僧人去種田,不允許僧人耕地,因為他怕種田耕地的時候呢弄死了很多小蟲子,這樣的話呢,與他的教義不合,可是到了中國以後,中國的信仰跟印度不同,印度的僧人是托缽化緣,拿著一個缽盂,到舍衛城,到城裡頭去挨家挨戶的去化緣,是這樣供奉自己生活的。到了中國,你要拿著缽盂去挨家挨戶化緣,中國人歷來對這個不能自食其力,通過要飯這樣的辦法,中國的傳統是不大習慣、不大舒服,對這種要飯的人,特別是好手好腳的人去要飯,中國人歷來是看不起的,我們是個勤勞的民族,所以這些僧人們要通過托缽去化緣呢,在中國的市場就不像在印度,另一個呢在中國不能在樹底下住個一宿,剛才講結茅築庵也好,打坐,在哪個洞裡面,在那個樹底下都是比較困難,所以呢它必須改革。
小片5:唐代經過武宗滅佛運動,好多宗派慘遭滅門之災,佛教走向下坡路。而禪宗因為散居山林中的獨特修行方式倖存下來,並成為這場法難之後唯一大有發展的宗派,馬祖看到了其中的機緣。
他認為佛教不僅僅是我們個人的事情,還是牽扯到一個整體,我們佛教如何要得到正法久助,讓正法眼藏如何來傳揚,過去是靠衣缽來傳揚,但是僅僅靠衣缽的話,那是在單獨的一個秘密時期,讓這個法要傳下來,可是現在六祖的頓悟思想,已經傳遍大江南北了,那麼馬祖就想了,既然已經傳遍大江南北,那麼我們現在就不需要一個一個的來教,我們可以群體共修,只有這樣我們的力量才能集中在一起而且分工明確,比如說我們現在如果在山洞裡打坐,你都很難避免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上出了毛病,我們沒有辦法自己照顧自己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下,那就我們很容易連身體都不保,所以馬祖講了大家在一起有一個互相照應的過程,另外的話呢,這裡面有一個管理的問題,馬祖講要續佛慧命,必須要有一個團隊,沒有個團隊,佛教這種佛法就無法傳揚。
小片6:馬祖雄才大略,但是他需要一個具足的因緣,才能完成「創叢林」這場改變禪宗歷史的壯舉。隨著馬祖座下門徒逐漸增多,他在贛州找到了一個實現自己願望的寶地----龔公山。
龔公山是有一個隱士姓龔,在那裡隱居,隱居的那個地方其實也挺出名的,那麼馬祖到了那裡以後呢,他說他需要有點一柱香的那麼大的一個面積的一座山,還有呢要有一襲袈裟那麼大的一塊田,讓他去那裡待下來,當時的這個主人就同意了,同意以後呢,馬祖點了一支香,這個香就瀰漫到了整個的一座山,太陽出來了,他把自己的袈裟丟到空中,正好把太陽光給擋住了,於是大片田地和那個一座山全給了他,其實這是一個文學上的傳說,非常的美麗,但是我是這樣想的,就是因為在唐朝中期,我們贛州這個地方還是沒有多少開發,原始的原住人不是太多,這就意味著,越偏僻的這些山裡頭呢很多土地、山巒是沒有主人的,那麼沒有主人,他在這裡面,擁有一塊土地,自給自足,自己耕作,他才有了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小片7:馬祖建叢林的同時,提出了反「托缽乞食」傳統的新思路:農禪並重。他主張寺院應該自耕自食!至此,馬祖道一實現了禪宗史上最偉大的改革。
純一:馬祖的叢林制度建立以後,對我們佛教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馬祖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位大師,他是真正中國化的一位大師,沒有馬祖,我們的共修的這種方式可能還要延後多少年,正是因為有了馬祖,超越的把印度佛教進行了繼承,那麼才完成了他創造性的轉化,為我們中國的佛教的慧命、傳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思想,提供了思想的淵源,那麼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所以說馬祖也是一位實踐家,是一位思想家,是一位佛教慧命的承載者。馬祖道是極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現代學者胡適指出:真正的中國禪宗不在慧能,而在馬祖道一。如果說他創建叢林相當於搭建了一個個學堂,那麼他還給這些學堂提出了一些絕對是高瞻遠矚的校訓。馬祖提出:平常心即道。這句話今天看起來不稀奇,但這思想若是拿回唐代來看,算是絕對的後現代派!除此之外,這位高僧肯定就不是學堂中的「老夫子」了,他一定是極具人格魅力的大師。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馬祖在江西弘法,一個官吏初入道,問馬祖:弟子是飲酒吃肉對呢,還是不吃?馬祖回答說:如果飲酒吃肉,那是你應得的俸祿;如果不吃呢,那就是你的福分了。總之,他會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讓人茅塞頓開。
小片8:馬祖被後人尊稱為最偉大的教育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會針對每個人的根器,實施最有個性的教導方式。
「這是什麼聲音?這是野鴨的叫聲。
剛才的聲音哪兒去了?
飛過去了!唉約
哪裡何曾飛過去了?」
禪定並不是在打坐的時候,僅僅在打坐的時候,才有禪定,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時空都是有禪有定的,六祖講了,外離相名禪,內心不亂為定,就是外要離一切相,內心還不能亂,這個才叫做禪定,那麼你外這個相,野鴨子一飛過去,你都著了相了,唉,鴨子,是,過去了,好,你的心跑過去了,那你這個心就沒有這個定力,沒有定力的話呢,那麼我們經常就會跟著外界的事物,把我們日常的這種慾望啊,我們的嗔恨啊,我們的這種種種的悔恨啊,等等啊,就讓你不得回援,所以馬祖說我們的心一定要守住,在那個地方,在我們原來那個本來的、那個清靜之心不要失去了。
所以他都可能是通過這麼一些點撥,一些故事,甚至一些批評啊,一些甚至是嚴厲的辱罵之類的東西,他反正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使人成佛,他認為,這個佛的東西,在禪宗那裡啊,它並不認為是一個高深莫測、難以企及的東西,佛其實是一種智慧,是我們達到能夠看透我們芸芸眾生,受到負累,受到思想約束的一種解脫,讓你的智慧變得很高,能夠看穿大家看不穿的東西,放下,所以如何讓芸芸眾生放下呢,當然馬祖做了很多的功德,他在理論上提出即心即佛,你的心就是佛,同時呢,平常心是道,佛是什麼,就是吃飯穿衣,大家平常的生活,其實認為,他認為那樣是最好,應該是最好的修行的方法。
小片9:馬祖的思想最直指人心的就是「平常心是道」,這個思想其實就是今天「人間佛教」的基礎。除此之外,馬祖的另外一個思想體系也仍對中國佛教有深遠影響。那就是聽起來有些繞口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這個馬祖啊,他提出了一句很重要的話,他的命題,他講了,即心即佛,就是說你離開這個心就沒有別的佛可找了,所以也叫做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此心即佛心,那麼他當時講了一段這個時候呢,很多人都開悟了,因為讓我們不要到外面去找嘛,你自己家裡的寶藏,你都不認識,你到外面去,流浪,奔找,到處去找啊,是吧,不知道春天就在我們的心裡,佛心,佛性就在我們的心中,佛就是我們自身,離開自身,再去找佛,那都是離佛十分遙遠啊,所以人家講的「春在枝頭已十分」啊,他說你天天覓春春不見,芒鞋踏破隴頭雲,你到處去,山頭的雲都踏破了,可是春天在哪裡還不知道。結果回過頭哎呦,回過頭來一看,發現看到梅花開的時候,啊,春天已經在這裡了,就在這個開放的嫩芽裡面,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離此心無別佛。。
小片10:在提出「即心即佛」之後,馬祖又很有思辨性地提出一句「非心非佛」。如何理解馬祖這句話背後的禪機呢?
但是講完了這段東西以後,有很多人又執著了,哎呀,心就是佛嘛,反正我們這個心也不用到外面去找嘛,我們可以天天可以玩嘛,也不用那麼執著嘛,也不用那麼去認真嘛!反正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但是我們的心往往就是妄想,不是佛,我們沒有跟佛,沒有認識到我們那個跟佛一樣的佛性,所以呢我們的烏雲,煩惱,還是不斷的,不斷的遮蓋了我們的本性,讓它不能夠虔敬獨祿,那麼這個馬祖在這個時候呢,就講了:非心非佛,。就是你不要執著,你不要執著你這個心就一定是佛,所以還是非心非佛,那麼這很多、徒弟又找不到北了,哎呀,剛才這個老人家說了即心即佛,怎麼現在又講非心非佛呢,難道這個心不是佛嗎,他又開始反思,反思,慢慢、慢慢就覺得你不要執著,你一執著這個心,是佛的時候,那你認為我這個大妄想,我這個做壞事,我也是這個佛,那這個就不行了,所以不能執著,馬祖是讓我們從崇高拉回到簡單,但是我們不能認為就是這麼簡單,因為我們還有很多的煩惱,妄想,沒有去掉,有很多雜質,馬祖就講,非心非佛,這是馬祖思想的第二個里程碑。
串場3:當年達摩祖師西來東土時曾經說過「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而踏殺天下人的馬祖果然應驗了祖師預言。馬祖一生在江西建了四十八個道場,其中有跡可查的就有二十多個。他繼承發揚了六祖頓悟的禪宗修行方法,提出的「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思想,至今仍對世人起著重要的影響。
小片11:公元788年,近80高齡的馬祖在一片山林中,看見一處平坦之地,他對身邊的侍者說:我的這把老骨頭下個月就要來這了。不久,他果然病倒。臨終前,有人問:和尚身體如何?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次日,他沐浴跏趺而逝。馬祖臨終前的最後一句偈語有何深意呢?
純一:
這個日面佛,月面佛,不管是日月,還是星辰,我們的四季是有變化的,我們的白天,我們也不一定能做得了主,我們的晚上在夢中也不一定能做得了主,我們生命的主人在哪裡,有的人,我們在白天可能會清醒一點,到了晚上他就會妄想,或者夢境中,甚至於有惡夢,我們就是如何能夠在晝三時,夜三時,晝夜三時都能夠見到佛,都能夠吉祥,這才是我們平常心所要面對的,如果沒有保持這種無造作、無斷常、無取捨、無市儈,你沒有這四個無,沒有這種四個無的層面的超越,我們不可能得到這種真正的,見到我們不管是日面,還是月面,我們的佛都離我甚遠,所以說要保持平常心,在24小時之內,我們秒秒都安詳,我們分分都吉祥,我們每時每刻在任何一個時空裡面,我們都能夠見到自己的佛,而不是說白天是一個樣子,晚上是一個樣子,這是我們從字面上來講,就是說我們要超越,超越時空,超越我們一切景象對我們內心的干擾,這樣的話呢我們的心,才始終保持這種清澈,保持這種本懷,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
推薦閱讀:
※印媒:奧巴馬亞洲戰略重心已從中國轉向印度
※中國古代玉器大賞
※一項不能進入奧運的運動,卻蘊含著中國人所有的智慧
※你的中國星座是什麼?
※最受中國人歡迎的食物,也是國際公認的強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