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 何謂「刻碎之政」?王敦為何不奪皇位?第二次叛亂是他策動的嗎?
兩晉南北朝(22): 3月19始寫兩晉南北朝,見此篇,有興趣者翻篇前往!
王敦和王導兩兄弟助司馬睿登基建立東晉,確實盡心儘力,這是毫無疑問的。「王與馬,共天下」一說,也不是無中生有,沒有王導的居中策應,王敦的強控外鎮,東晉的割據還真是不太牢靠,至少在初期是這樣的。
但又有哪一個君主,甘願與他人共治天下呢?王敦的「專任闕外,手控強兵」,不由得令人聯想到他很有可能「遂欲專制朝廷,有問鼎之心」。
況且王導當時幾乎就是江東士族尤其是北方士族的精神領袖,其故吏門生,王氏子弟遍布朝廷,身居要職,君弱臣強的局面是顯而易見的。
往大了說,其實就是門閥士族和皇權之間必有一爭,這是不可避免和調和的,無論是司馬睿還是王敦,都心知肚明。
所以,一方面王敦排除異己,如貶陶侃至廣州,牢牢把控荊州而不假手於周訪等,都是為了保存實力,伺機而動。
而司馬睿也不傻啊,他開始重用劉隗、刁協等,冷落王導,實施刻碎之政,抑制豪強門閥。
劉隗
劉隗執掌刑憲,不畏權貴,擅長彈劾,直言不諱的成語也是從他而來,因此得罪了不少門閥,甚至是琅琊王氏,王導也差一點因為他而引咎辭職,因此劉隗也被司馬睿引為心腹。
而刁協官為尚書令,參與朝廷的典章制度的制定。
刁協
司馬睿的想法其實沒錯,對付元老級人物及其集團,加強制度建設,用制度壓人是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他們採取的策略就是「以法御下,崇上抑下,排抑豪強」。這就是所謂的「刻碎之政」,刻碎就是苛刻繁瑣之意。估計,一幫習慣了權勢熏天的元老們,受制於律法,屢被彈劾,心情很是煩躁,故稱苛刻。
因此,劉隗和刁協他們在門閥士族的眼裡,就是奸佞小人。
當然,他們也沒忘了,一切的一切還得要靠軍事實力來撐腰,所以,司馬睿在劉隗的建議下,派劉隗和戴淵出鎮在外,名義上是為了抵抗石勒,實際上是為了防備王敦。又任其宗室司馬承為湘州刺史,實際也是為了牽制王敦。
但這些人雖有名望,但領兵確實外行,不像王敦,兩者戒備,不可多得!所以,成了祖逖上司的戴淵反而致使祖逖鬱悶而死。
不管怎樣,王導他們確實也被冷落了,但是王導不愧為老江湖,精神領袖,仍舊不動聲色,自得其樂,沒事人一樣。
但王敦可忍不住了,寫了封信給司馬睿,語氣充滿抱怨威脅,但卻被王導看到,退了回去,但王敦又發了一遍,還是給司馬睿看了。
到最後,司馬睿和王敦之間的裂痕已經無法彌補,一切就以實力說話吧!
公元322年,也就是祖逖和周訪這幾個王敦非常忌憚的將領死後,以討伐劉隗,清君側的名義,王敦從武昌順流而下,直搗建康,再加上一直被司馬睿冷落的吳興大族沈充的起兵呼應,一路勢如破竹。
司馬睿任命的石頭城守將是南方士族周札(周處之子),其居然不願為司馬睿賣命,開城投降了。
要知道,那時的建康是沒有城牆的,石頭城才是建康唯一固守的據點,石頭城一失,建康唾手可得,皇宮的台城更是不堪一擊。
此時,勤王的劉隗和戴淵反攻石頭城,卻反被王敦擊敗,輕易地進入了建康。
劉隗逃亡,最後歸附了後趙石勒,而戴淵則留在建康,後來和周顗周伯仁一同被殺。
湘州刺史司馬承支持司馬睿,起兵討伐王敦,卻被困於長沙,最後被殺。而處在荊州上游的襄陽甘卓,本可以直搗王敦老巢武昌,卻由於他猶豫不決,王敦進入建康之後,他還沒有進入武昌,後回退襄陽,毫無建樹,最後被王敦秘密處死。
你看,司馬睿的失敗,主要是破壞了士族與皇權之間的平衡,實際上,徙居南方的北方士族在刻碎之政下,暗中是支持王敦作亂的,而南方士族則認為這是北方士族和北方皇權之間的內訌而已,不想太過參與,如周札等。這就是王敦能夠迅速攻下建康的原因。
那麼,王敦為什麼沒有直接奪取皇位呢?不是他不想,是不能。
主要原因是,除了琅琊王氏,其它的士族大家能同意嗎?顯然不會同意,他們只是需要王敦教訓一下司馬氏,但是如果你王氏一族獨大,這不是他們想要的。
這一利害關係,王敦和王導,尤其是王導,能不清楚嗎?
所以,在王導的勸說下,司馬睿的屈尊求和下,王敦只能是做個實際控制人罷了。當然,從此司馬睿沒有了實權,終於在公元323年憂憤而死。
他的兒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
晉明帝和周伯仁、郗鑒
王敦獨掌大權之後,放肆兵士劫掠,殺名士周顗、戴淵等,對士大夫也極其苛刻,這個時候,平衡又被打破,無論南北士族,都立刻凝聚在晉明帝周圍,如溫嶠、紀瞻、郗鑒等。
324年,乘王敦病重,晉明帝下旨討伐王敦,王敦實迫不得已迎戰,而且只能由其兄王含和手下錢鳳率軍逼近建康。
王敦不久病死,王敦之亂不攻自破。
推薦閱讀:
※南北朝文學10
※亂世三百年—閑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連載40)
※中國漢服文化——魏晉南北朝漢服(220年—589年)
※南北朝雜記 【宋 劉敞】
TAG: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