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念佛法要 講記 第二卷
06-18
返回目錄凈界法師:念佛法要 講記 第二卷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我們是從理論上,來就著凈土宗的止觀,做出一個總相的說明。這以下,我們就從一種凈土宗的修學來探討它的方法。初、總標。二、別示。我們看第一個,總標。我們這以下的方法,根據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講到的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跟迴向門。那麼,凈土宗的修行重點就是: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我們怎麼做到一心皈命呢?那麼這個天親菩薩提出五個方法,來引導我們的心跟彌陀的心能夠真實地皈依,真實地感應。第一個是禮拜,身業的禮拜。第二個是讚歎,這個是口業。當我們在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時候就是在讚歎彌陀了。因為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無量光、無量壽。因為無量壽,所以讚歎彌陀的正報莊嚴,無量光是讚歎阿彌陀佛的依報的莊嚴。所以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在讚歎彌陀的依正莊嚴。所以這個「讚歎」就是稱名的意思。第三個是作願。我們在身禮拜、口稱念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當中有一種願生凈土的意樂,有一種發願要往生的意樂,這個屬於意業的皈依。當我們對彌陀的功德能夠身禮拜、口稱名,意業的發願,那麼這樣子產生一種禪定的功德。禪定的意思當然就是專註啦,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透過對禮拜、讚歎、作願,我們把妄想慢慢地調服,對佛號的專註慢慢地集中、慢慢地集中。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成就的,第一個功德,禪定的功德。第二個是觀察門,前面的禮拜、讚歎、作願是一個修止,這個止是無分別住的。當我們在寂靜的心中,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起觀。我們前面說過,你修聖道的觀,如果你修天台觀或者唯識觀,它偏重在空觀。但凈土宗的觀,它偏重在假觀。因為這個假觀是善知取捨。你觀空的話,是不取不舍。所以,它這個觀察,它主要的假觀呢,它不是觀十法界那麼廣大了,它主要把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拿出來觀。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相,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相。以這樣的對比,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觀察門就是觀察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真實相。這個觀是有分別住的。前面的禪定和智慧是一種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用的功德,不能跟別人分享的。這個迴向就是修大悲。我們把前面的禮拜、讚歎、作願、觀察這四種禪定智慧的功德,把它迴向法界眾生、迴向往生凈土。這個就是修大悲了。能夠跟眾生共同來受用,跟眾生共同來分享。天親菩薩從這樣的一個五門當中,依止對佛號的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來成就我們往生的凈業。這五個法門,我們在台灣的佛七,也經常用這個法門來進行操作。我們明天晚上,乃至後天開始的佛二,我們就試著在新加坡推廣這個五念法門。我們實際透過對佛號的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我們會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們這次的佛二啊,我們就根據這個方法。當然,所有佛法的修學,一定是先有理論基礎,才能夠實修的。佛法是重傳承的,不是你修行的時候在摸索。你所有的法門都必須經過佛菩薩的印證,「欲知上山路,須問過來人。」你才確定這是一個離苦得樂之道。所以,我們在實際操作之前,我們把內涵先做說明。到了明天的時候,你打佛二,你就很快上路了。我們先看第一個。在這三種的功德,我們在對佛號的止觀當中,我們有三種功夫要成就。第一個是禪定。什麼叫成就禪定的功德呢?我們先把印光大師的文鈔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什麼叫禪定了。請合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好,我們加以說明。在我們對彌陀功德的皈依當中,我們第一個要成就的就是禪定的奢摩它的止的功德。當然,我們前面說過了,禪定,你一定要先設定一個所緣境。我們今天是以阿彌陀佛的聲音為所緣境。我們以一句聲音來都攝六根,以一句聲音來凈念相繼,這樣子能夠成就三摩地。在我們凈土宗的傳承,特別是到了末流,明末清朝以後的念佛方法,都是根據《楞嚴經》的《念佛圓通章》了,所謂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來達到禪定。什麼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呢?我們看第七面。基本上在成就禪定啊,我們必須要具足兩種力量。第一個是專註力,第二個是相續力。對你的所緣境,對阿彌陀佛的聲號,要有專註力,專註力是一個點狀的功德。當我們把這個點狀的功德再擴大,就變成一個片狀的功德,叫相續力。它的方法我們解釋一下。都攝六根是佛陀說的,在經典上說的,什麼叫都攝六根呢?印光大師從凈土宗的角度做了解釋,他說: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希望佛號來收攝我們的六根,可是我們的六根經常向外攀緣,怎麼辦呢?他講出三個次第。第一個,念,念從心起。當我們念佛時,你要先知道你念佛的起處。有些人念佛時,嘴巴念佛,心裡打妄想,這個佛號就不是念從心起,就是從嘴巴生起。這就不對!沒有構成專註力。你的佛號必須從你皈依的心真實地生起,你假借你心中的皈依,假借你的做意去創造佛號。所以你的佛號的最初的源頭,必須從內心深處生起,這才能構成所謂的專註。第二個,誦,聲從口出。我們在心念的時候是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你就沒有所緣境了。所以你必須假借嘴巴的震動,多少創出一點聲音。打佛七的時候最忌諱你完全沒有聲音。完全沒有聲音,你根本不能聽你的聲音。這是第二個,你要創造一點聲音。第三個,你把你自己的聲音再聽回去。這個佛號透過你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樣你跟佛號構成了一個點狀的相應,叫做專註力。不過在修專註力的時候,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在聽佛號聲音的時候,第一個,從空間上來說,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這個地方很多人忽略了。比如說,我們今天一百個人打佛七,每一個人都創造一個聲音,這個虛空當中有一百個聲音,哪一個是你的所緣境呢?我們不要管別人念大聲念小聲,我也不管自己的聲音是小聲、大聲,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為什麼呢?你聽別人的聲音,你是向外攀緣,你越聽越散亂。你自己聽你自己的聲音,它是迴光返照,你越聽越專註。所以,你不管你的聲音是大聲小聲,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這一點,念佛人要注意。否則你佛號越念越散亂。這是從空間上來說,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第二個,從時間上來說,你只能聽你當下的聲音。這個聲音有過去、現在、未來。不管你前一句佛號念得好、壞,過去就讓它過去。你打妄想,知道以後,注意當下的佛號。你也不要去預測,你什麼時候會一心不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所以我們聽聲音的時候,只能聽當下的聲音。當下,當下,當下。聽完就放掉,聽完就放掉,聽完就放掉。這就是我們修專註力的重點。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相續力。我們希望佛號在心中啟動的時候,它能破除昏沉掉舉的障礙。在心中是一種強有力的相續。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十句成片三三四。我們可以以十句佛號來當做一個循環。這當中分成三段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後颯板的時候四聲,我們做適當的停頓,做兩次的停頓,三、三、四,三、三、四。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們以前在念佛的時候,我們要不根據印光大師的方法,你就追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頭沒尾,沒有節奏感,你很難攝心。很難攝心,妄想就插進來。諸位試試看,我們能夠做適當的停頓,把佛號分成三段來念,然後形成一個強大的循環,妄想不容易插進來,你這個佛號在心中有一種相續的力量。所以,以這個聲音來產生專註力,以這個韻調,你聲音產生三三四的韻調,產生相續力。這就是我們在修持「止」的時候,兩個修行的重點方法。這當中,如果我們在靜坐的時候,我們也提供一個方法給大家參考,有五點計數法。一、二、三、四、五,每一個點你就念十句,這一個片剛好是五十句佛號。打坐當中要念的時候,有四個地方要注意。第一,這五個點你要安置地上,令心下沉。你在坐的話就在前面的地方觀想前面五個點,不是說真的有五個點,你自己觀想,有一個相對位子。這個地方,就是注意——令心下沉。我們在修止的時候,你的所緣境要在腰部以下。有些人念佛的時候注意耳朵,你一定會頭痛。印光大師叫你聽聲音,不是叫你注意耳朵。聲音是遍滿法界的。你要把你的心安置在地上,你的氣血才往下降。所以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所成啊,這個火大很重要。你這個火要往下降,不要讓它往上走。所以我們不管是拜佛、念佛,你的所緣境盡量往下降。有些人念佛的時候注意這個地方,那你遲早要高血壓的。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你注意這個地方,氣往上沖,血也往上沖,你身體出狀況,你就不能念佛。拜佛也是這樣。我們過幾天拜佛,也是教大家,你要腳掌用力,上半身放鬆,就像打太極拳一樣,下實上虛,上半身全身放鬆,腳掌微微用力。真正拜佛的高手,他拜佛不流汗,上半身不流汗。有的初學者,拜兩百拜,滿身大汗,這個是初學者。真正的高手拜佛的時候,他下半身用力,上半身放鬆,他只有腰部以下流汗,上半身完全是乾淨的。他的心完全是往下沉。這樣子才是調身之道。我們念佛人不要忽略了調身,你是借假修真。你身體健康狀況不好,你就很難專註。有些人念佛的時候上火,就吃退火的東西,吃什麼青草茶了。我們身體非常需要火,這個火是溫度。你經常吃退火的東西,就脾胃寒冷 ,消化不良。所以我們這個火要還本歸源,要把它導到下面的丹田。導下之道,就是你一定要讓你的所緣境往下沉,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所緣形象清楚分明。你所念的佛號一定要清楚地現前,那麼你才能夠專註地憶念。你如果念佛的時候,你都不出聲音,那我問你,心於佛號專一安住,你怎麼專一安住呢?你跟誰專一安住呢?你不創造聲音,就是法塵,第六意識的法塵。法塵很難意念的。諸位要知道,我們持名法門的所緣境是一個聲音,不是法塵,不是第六意識的法塵,是個聲音。既然是聲音,是你自己的聲音,你自己不創造聲音,你就不能安住,你不能在佛號上安住。你安住別人的聲音,你向外攀緣。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佛號的聲音現前。不一定要念很大聲。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他鼓勵我們金剛持。他說,你出太大聲音傷氣,完全不出聲音你沒辦法去安住。所以他嘴巴震動,微微出聲,叫金剛持。第三,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地方非常重要。我總覺得,我們修行人,很務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你要知道,你的生命不是博取別人的讚歎,你是要離苦得樂。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佛號。不一定說我一天念一萬聲、兩萬聲。這些虛妄的相貌,沒有必要。你把佛號,每一句佛號念得很清楚、分明、有力量。諸位應該知道業力的因緣,業力不再造得多,造得強,心強業強。這個公案很多,我們現在沒有時間解釋。你看佛在世的時候,很多貧窮人,他只是布施少許的東西,他的功德超過大富長者,因為他的布施心強。布施的業如此,念佛亦復如是。你只是幽幽泛泛把佛號念得亂七八糟,你一輩子念下來,你比不上人家念一個小時的專註,因為你的力量都是薄弱的。所以我們寧可要求自己這種品質的管制,我好好地專註念,每一片佛號念得清楚分明。第四個,先求計數,再入圓融。你給自己一個目標,我一天當中,我就是心不離佛。你心不離佛,你一天念沒幾聲的,大部分都打妄想。所以你自己要求,我自己要求先念五片、六片,再念二十片。二十片就有點功夫了,四十分鐘。你坐下來,二十片,法喜充滿,四十分鐘,一坐四十分鐘。當然剛開始不要那麼高,你要求自己慢慢地進步,step by step ,進步。當然這個地方,我必須說明一點,我們今天在念佛的時候,你要知道你的專註力跟相續力,這是重點,你不要養成一個含糊籠統的習慣。印光大師說,念佛的時候,心中要念得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你看這個「清清楚楚」什麼意思?就是專註、相續。在春秋戰國時代,大家都聽過一個公案,叫曹劌用兵。春秋五霸第一霸,當然齊桓公了。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侯一匡天下。他是五霸當中的初霸,第一個。但是齊桓公剛開始出道的時候,他也有挫折的時候。因為齊國是個大國,它跟魯國發生了糾紛,魯國是個小國。他就要帶著軍隊去攻打魯國。當初管仲是不同意,說:大王,你這次出兵,對你不利。但齊桓公那個時候已經意氣用事,沒辦法了,就派鮑叔牙將軍,帶了幾十萬軍隊去攻打魯國。魯國沒辦法了,小國對大國當以智,用智慧,不能跟它硬幹。這個時候,魯國就徵召曹劌。他是一個有智慧的謀者。曹劌帶著將近一比十的兵力,來面對齊國的大軍。這個時候曹劌怎麼用兵呢?齊國他們打仗時,古時候要先鳴鼓。齊國鳴第一通鼓時就攻擊了,魯國就退。鮑叔牙就說,你怎麼不跟我打呢?再擊鼓,再攻擊,魯國又再退。齊國在擊第三通鼓時,魯國先退以後,曹劌就開始擊鼓,這個時候一下就把齊國給打敗了。以少抵眾。這個時候,魯國國君很高興,哎呀,你怎麼這麼厲害?他說這不是什麼厲害,這當中有個道理。曹劌說:「夫戰,勇氣也。」戰爭打的不是多寡,打的是氣勢。這個氣勢是怎麼回事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氣勢最旺的時候是第一次,他第一次正是氣勢旺的時候,我們不要跟他碰觸,一鼓作氣。第二次的時候已經衰了,第三次已經枯竭了。那麼,「彼竭我盈,故克之。」他最弱的時候,我是最強的時候。我是趁這個機會投機去贏他的。其實,世間上的道理很多是相通的。戰爭打的是氣勢,念佛也是氣勢。我們今天,如果你不注重專註,你含糊籠統念一輩子佛號,你也比不上初學者念一天的佛號。你那個佛號太散漫!你都不要求么。你平常養成了這種習慣,你臨終的時候,這個等流性,你的佛號也是散漫的佛號。你怎麼抵抗你臨終時的妄念?沒辦法!你打不過你的妄念的。你平常的時候就很認真地去栽培專註的佛號,你臨終出現的佛號就是專註的佛號。因為,你栽培的功能種子就是這種種子。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臨終的時候,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那一念,那一念而已。所以,你真正念佛號,當然,你如果有時間,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你沒有太多時間的話,你寧可要求專註,這個地方是一個成敗關鍵。這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成就禪定的奢摩它止。這個禪定方法就是專註力、相續力。聽你自己的聲音,聽當下的聲音。這個就是把佛號聽得清楚分明。好,我們再看第二段。前面的一段是成就禪定的功德,這一科是成就智慧的功德。這個智慧就是觀照的意思。這個觀照有兩個觀照。第一個是真如觀,第二個是因緣觀。我們先看第一個,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這個是天台的禪師,他開悟以後,他講出四句話來表達他的心情。他的內心當中修我空觀、法空觀,從假入空以後,他的心就像太虛空——豁然無所住。他內心當中是不住在任何一個法界,以無住為住。在無住當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不落入斷滅見。他內心當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現前一念明了的清靜心,了了地分明。當然,這是從假入空觀。這個地方,我解釋一下。理論上來說,凈土宗不是那麼偏重空觀。但是修空觀的話,對凈土宗有幫助的作用。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講到,念佛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別。就是說,如果你不修空觀有什麼樣的不圓滿呢?就是你只是事相上的念。事持就是說,我是業障凡夫,彌陀是萬德莊嚴,這兩個是一個個體。我跟你不同,你是佛,我是凡夫。但沒關係,我跟你不同,我對你皈依,我祈求你的救拔,也不錯。你老人家是大威德,我是業障凡夫,我來皈依你。這個當然也是不錯,叫事持。那麼理持就是說,我們在皈依之前思維一下。我是業障深重,但是我這個業障是如夢如幻的,因緣所生。把它撥開來,我看到我業障深重的表層的深處,是一個清凈光明的心,是「如」。阿彌陀佛依止過去的菩提心、六波羅蜜因緣,他現出種種的莊嚴,這個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如夢如幻的。我也把它撥開來,看到佛的內心深處的本來面目,它也是「如」。那麼一如無二如。這個時候你會突然間有一個感覺,你感覺你和阿彌陀佛的距離好像比較近,有這種感覺。你不修空觀的時候,你哎呀,十萬億國土,你會被這個空間產生畏懼跟障礙。但是你經常修空觀,你會覺得這個距離不是障礙,一念之間就可以到,的確可以到。所以在藏傳的本尊相應法,它到最後一定是修不二法門,我入本尊的功德,本尊也入我的心中,我入本尊的心中。所以,你今天修凈土,當然主要是事持,但是如果你能夠善巧,從假入空,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會把你跟阿彌陀佛之間很多很多不必要的距離障礙都把它消滅掉。你會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心跟彌陀感應道交,是可以做到的,因為你們來自於同一個體性。才有這種加持力。這樣子,叫做理持。當然這個理持就產生了所謂的自他不二:我跟佛陀的心本性是平等不二的,只是因緣的差別。再看第二個,因緣觀。這個當然是凈土宗的重點。凈土宗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從假觀安立的。那麼我們如何在我們現實當中培養一個強烈的厭離心呢?就是我們在三界打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多生多劫了。這當中古德提出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思維死歿無常對治今生的愛取;思維生死的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先看第一個。我們對三界的愛取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對今生。特別是前生善業力特彆強的人。有些人前生就開始學佛,他前生就持戒修佛,所以,你看他今生的果報體不可思議,身體也健康,人又莊嚴,財富廣大,眷屬恩愛,他前生就開始聚集資糧。當然這件事情也會有問題,福報大當然也有問題,就是容易產生愛取,你臨終的時候,你就不容易放下。那這怎麼辦呢?思維死歿無常。你應該告訴你自己,你今生絕定要死亡。只要你有受生的開始就註定死亡會到來。這件事情不管你用多大的財富,不管你吃什麼葯,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你要有這個認知,遲跟早。第二個,死亡是隨時到來。死亡你不能去規劃的,不是說你老才死的。棺材裡面裝死人不是裝老人,年輕人死的因緣很多。所以死亡是隨時會到來。第三個,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是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如果不修無常觀啊,尤其是中國人的個性避免談死亡,這不是好事情。你不想去談死亡,你逃避死亡的現象,它還是會出現。所以我們一般人都到了加護病房的時候才突然間醒悟,原來我也會死。那麼這個時候你心裡完全沒有準備,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得了癌症後很驚訝,其實原來我也會死。你應該要在死亡到來之前,就做好準備,就是這一天既然遲早要到來,那麼你就應該知道,你透過念死無常,你就做好死亡的準備。這件衣服破舊了,遲早要脫掉。所以臨終的正念不能等到臨終才來思考,你平常就做好死亡的準備,這是第一點。第二個,思維生死的過患對治來生的愛取。這種人大部分都是今生的障礙比較多了,他今生沒有希望,他今生完全放棄了,但是他對來生充滿了期待:沒關係,我今生比較差,我前生沒有修善,我現在開始修,來生你就知道了。他今生廣泛地做義工,別人不做的事他都去做。但問題是他對來生有期待,來生想做大國王、大富長者。那麼這件事情,你要想想看。來生會有一些甜美的果實,但是來生也充滿了一些不確定性,就是這個三惡道的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個兄弟同時出家。他哥哥出家以後,努力地修行戒、定、慧,一心行道,成就阿羅漢果。他弟弟就喜歡修善業、修福報,希望來生做大富長者。當然他哥哥也三番兩次地勸他,他就聽不下去。當他哥哥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他弟弟因為生病死掉了。他哥哥就入定觀察,死掉到哪裡去了呢?喔,由於過去的善業,投生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那個大富長者的財富是超過國王的,富可抵國。他一出生的時候,有六個保姆照顧他。吃飯有一個人照顧,睡覺有一個人照顧,玩耍是一個,餵奶是一個,六個照顧。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內心深處有很多善業,可也有很多罪業,這個定時炸彈隨時會爆發。當其中一個保姆在餵奶的時候,不小心從上面摔下去,撞到樓梯尖尖的地方,小孩頭部破裂,就死掉了。他死掉的時候,那個時候起嗔心。我好不容易,前生積集善業,今生做一個大富長者,你這麼不小心把我摔死。結果他起嗔心的時候,觸動到他過去的罪業,墮到地獄去了。沒辦法了。當然,三界的果報,也有一些利他的意義,但是你要成就聖道這件事很重要。就是說,你自己在生命當中能做得了主,這件事很重要。當然要說,哎,菩提屬於眾生么,我們在眾生的環境裡面積功累德,這個功能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你先到凈土去成就不退轉,再來做這件事會更好。因為你有自在力。否則你在三界當中,隨業力的飄蕩,你沒有自在力。所以我們最好是不要對來生有所期待,你所有的善法迴向凈土。這就是我們對娑婆的厭離。第二個,欣求極樂。那麼極樂世界有什麼樣的條件值得我們欣求呢?這當中有兩個。第一個,思維「依正莊嚴」成就內心安樂。「依正莊嚴」,《阿彌陀經》很多。正報的莊嚴,極樂世界正報的身心,沒有病痛,沒有老,沒有死亡,具足五種神通;它的外在的環境,七寶池,八功德水,微妙莊嚴。這樣子,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喜歡安樂,厭惡痛苦,這是一個安樂的環境。第二個,當然是重點了,思維「諸善聚會」成就內心清凈。佛法不但是安樂的,希望能夠成就聖道的安樂、清凈。當然這當中就是說,凈土當中有佛法僧三寶的住持。極樂世界跟諸天的最大差別,天界也是依正莊嚴,你到天界去,你不能見佛聞法,這是一個問題。極樂世界能夠見佛聞法。你在安樂的環境當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使得你聖道增長!這個地方就不同。當你這樣思維以後,你內心當中,就做出你的抉擇。我來生沒有第二種情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一般人有些人會忽略修觀的重要,就是專心地念佛。沒有修觀,就沒有所謂的抉擇了。沒有抉擇就表示你這個佛號完全沒有方向性。沒有方向性,就不一定能夠成就往生的凈業。這個方向性的意思說,在《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實際的公案。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的馬夫,他是為大富長者駕馬的馬夫。這個駕馬的馬夫他是修習念佛法門,希望往生凈土的。這個馬夫有一天就問佛陀說:我是駕馬的,我經常為我的主人,從這個地方駕到那個地方,再從那個地方駕回到家裡面。萬一我在駕馬的時候發生車禍死掉了,那我忘記念佛怎麼辦呢?佛陀說:你看到遠處有一棵樹,這棵樹是往哪一個方向傾倒呢?他說:這棵樹都是往西方傾倒。佛陀說:如果你突然間把這棵樹砍斷了,你突然無意把它砍斷了。你認為這棵樹往東邊倒,往西邊倒?馬夫說:它往西邊傾倒,自然是往西邊倒下了。佛陀就告訴他說:當你一心一意發願求生凈土的時候,你的心念是堅定的時候,即使你突然間死亡,你也是往生凈土。就像那棵樹,你已經做好生命規划了。凈土宗最怕就是說,你的心模稜兩可——極樂世界也不錯,娑婆世界也不錯——你還沒拿定主意。這個時候就靠不住了。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不是等到臨終,臨終正念它是你平常點點滴滴的累積。那麼你如何累積正念呢?就是觀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你經常給你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的願力,沒有經過觀察就能下定決心。我們講一個例子。你今天有兩個地方可以進行選擇,往東邊走,往西邊走。你完全沒有看地圖,沒有去研究這兩個差別,只是別人告訴你往東邊走,你就死心塌地往東邊走,這種人非常少。所以你一定是通過對經論的學習,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對極樂世界的觀照,內心產生深刻的體驗,從內心的深處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決心,這樣子叫做信願決定。你依止這個信願決定來帶動這個佛號,這個佛號就有明確的方向。所以我們在修止以後,修觀,特別修這個假觀,就非常重要,確定你的生命的目標。看第三段:丙三、成就大悲的功德。前面,是成就禪定的止和智慧的觀,是成就自利的功德,這個地方講利他。我們在修大悲之前,要修大悲心。知母、念恩,產生慈心,給眾生快樂,產生悲心的拔苦。當然這當中最主要是知母了。你要跟眾生產生善意,你必須跟眾生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就是母子的關係。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古時候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是人力密集的社會,所以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彼此之間的互相需要很容易產生大悲心。因為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現在科技時代是講技術密集的時代,所以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減少。特別現在有的是電腦,他的成長過程從小到大,都是跟一個沒有明了性的電腦學習。這個時候,其實這個是對修大乘佛法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因為你不需要眾生。你很難對眾生釋放善念。所以我們只好靠觀想。我們先跳脫現前的因緣,我們觀察我們無始劫的生命當中,每一個生命都需要一個母親。這樣子講的話,我們有無量生命,所以每一個眾生,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都做過我的母親。她做我母親的時候,就跟我今生的母親一樣,對我種種的生育養育之恩。你應該要修大悲心之前,想辦法跟眾生建立一個密切的關係。如果你對眾生永遠漠不關心,你不可能修大乘佛法。不管你怎麼用功,也不可能修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先把大悲心生起來。有大悲心,我們就可以迴向了。把我們的功德回染向凈,迴向凈土,願生西方凈土中,成就自利的功德。回小向大,回入娑婆度有情,成就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我再說明一下。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要注意一個關鍵,不要忽略大悲心的重要。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這兩種心是心心不相印的。也就是說,大悲心的重點不在於你能夠做什麼事,可能你現在沒有資糧,沒有方便力,你對眾生沒有實際的幫助。但是重點是,你內心當中願意對眾生釋放善意,那個大悲心。你看到眾生,希望他能離苦得樂,這個心情你要生起。否則,你這個心跟心之間的本質不相同,你沒辦法相應的。所以,修大悲心,不是要你馬上產生行動力,而是你先生起這樣的心情跟感覺。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再看最後一段。前面是講到念佛的方法,依止彌陀的功德,修禪定、智慧、大悲。現在我們做一個總結。總結當中,我們對凈土法門的主要的修學,當然是以彌陀的功德為我們的皈依境。在彌陀的功德皈依當下,我們要修止修觀。先看怎麼修觀,把這個觀做一個總結。我們先看這個古德的偈頌。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身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我們一個人假設不修觀,那你就一天一天的過去,你對三界就不知道怕。那怎麼辦呢?你對三界沒有畏懼心,就是因為你不知道真相。所以我們先觀察,我們先回過來觀察我們過去的生命的相貌。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我們因為生死別離,那麼這樣子的一個情況,所掉的眼淚像四海瀾,我們這種死亡的屍體堆積起來像山。換句話說,我們過去因為我們不知道出離,在三界裡面一次一次地得果報,我們已經受了很多的痛苦,過去如此。那麼現在呢?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雖然我們現在由於過去的善業,擁有很多美好的資具,恩愛的眷屬,但是這個叫做壞苦。因為它是無常敗壞之苦,總有一天要失壞。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無常敗壞的引誘。那麼未來是怎麼樣呢?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我們隨時會因為我們內心深處的罪業的觸動,而到三惡道去。當我們很務實地去觀察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界以後,我們內心當中許下誓願:不向此身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我們明確地規划出我們生命的真實的皈依處,為菩提道求生凈土。那麼這個就是修觀,來確定你的生命的方向。第二個看修止。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意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修止的所緣境是彌陀的聖號。因為以阿彌陀佛的聲音來總持彌陀所有的功德,依此這樣的佛號念念相續,臨終就往生凈土,就成就佛道了,我們不必去計較人世間這種短暫因緣的成敗得失。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們修凈土的人,成就臨終的正念,這個當中包括止跟觀。止就是專註力、相續力;觀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些必須要在我們平常就做好準備,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到來,所以我們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好。今天這個念佛法要,就跟大家共同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返回目錄-----------------------------------------------------------------------------------------------------------------更多凈界法師佛學內容推薦-----------------------------------------------------------------------------------------------------------------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律航法師疏偈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慧本法師
※仁煥法師:如何讓心中佛號不斷?
※凈空法師:命可以改嗎?命從哪裡來的?
※凈空法師:斷除見思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