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兒與行人——一對人類心理原型

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如果他/她僥倖存活下來,他/她會成長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的一個來訪者告訴我一個故事,他的老祖母剛出生就被生父放到一隻舊洗腳盆里,留一張紙條,寫著生辰八字,漂到河裡,只因家裡人口太多,養不活了。那盆漂了不太遠的一段水面,在渡口被水草蘆葦挽留住。整整一天暴露在烈日和蚊蠅下,陸續有人渡河,但都不是有緣人。村裡知情人們承受著心理上的某種壓力,不敢去撈。後來艄公頂不住了,說服一個過路的年輕商人撈取了孩子。商人於路求村落里善心的女人施捨一點乳汁,支撐到家,用米湯餵養,這孩子就成了這商人家的童養媳。商人長期在外經商,一年一回,孩子交給堂客,三歲學洗衣,五歲學做飯,七歲開始侍候剛出生的未來老公,九歲就能下地種糧,至於挑水、砍柴、餵豬、舂米、針線,也都件件上手做去。為人性格溫良儉讓,沉默寡言,做事乾淨利落,鄉鄰沒有一個人不誇讚,都說商人善心得好報,只說一樣不好,就是她打死也不肯裹腳。婆婆指望她幹活,再說風氣也在變化,也就由了她。二十三歲圓房之後勤儉持家,也過了十幾年恩愛平靜的日子,一生生育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存活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戰亂期間,男人遠赴千里之外接管父親的生意,杳無音訊,她竟然帶著最小的女兒千里尋夫。解放後,她成了祖母了,丈夫謝世後,她竟然只憑著當年公公在世的時候的隻言片語,數度尋訪,找回了鄰省的老家去認親,找到了尚在人世的姐姐和弟弟,去生身父母墳前痛哭了一場。她活到百歲高齡去世,子孫滿堂,與老家的親族一直保持著來往。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則講述了她自己的故事,她出生在七十年代貧困凋敝的山村,母親已經厭恨生育,而父親還在盼望生個男孩。因為不能承受計劃生育罰款,母親生下她,剪斷臍帶,就把她丟棄在冰冷的牆角,自己去做家務。想把她溺死在糞坑裡畢竟還是下不了手,就指望天寒地凍了結她的小命。大約將近半天,幹完農活回家的大姐發現了她,淚眼撲簌地把滿身凝血塊的她捂在貼心口暖活過來,再塞給母親,終於喚醒了麻木的母愛。這位來訪者在成長經歷中表現出極為強悍的生命力。她小學都沒有讀完,在無法忍受的貧困壓力下外出流浪、做工,逐漸得到賞識,作為勞務輸出去過南亞和中東地區,回國後通過自學獲得了專科學歷,現在改行成為記者,經常出差去各地採訪。她諮詢的困擾是個人感情問題一直難以解決,曾經更換過很多男朋友,總是以拋棄或被拋棄結束關係。她發現自己的愛情特點總是猛烈而短暫。她長得很美,個性善解人意並熱情洋溢,但另一方面她喜歡品味旅途的孤寂,陌生城市的氣息,帶著憂傷,也帶著期待和遐想。

用文字來複述這些故事,我眼睛脹疼,需要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理性。

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公司銷售副總前來諮詢,他因為性成癮難以自拔而自責、痛苦。他總是剋制不住自己到處尋花問柳,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世界各地跟不同的女人的上床。細細探尋,在他嬰兒期吃奶不滿兩個月,作為工程師的母親就因為工作需要隨單位遷往青海艱苦地區,不得不把他託付給親戚撫養,直到十年後才團聚。

某高等學府的一位在讀女碩士平時嚴謹樸實,思路清晰,待人親和。但只要交了男朋友就會性格大變,變得依賴退縮和歇斯底里,讓男朋友終因忍受不了折磨而逃開。最後一任男友陪同(幾乎是押送)她前來諮詢。第一次諮詢中她表現出平時的樣子,聰明俊秀,非常正常,從不情願到很配合再到善解人意,確立了治療意願。第二次諮詢中她稍稍顯露出一些乖巧可愛的孩子氣和的女性溫婉。第三次我用沙盤,她的作品中代表男朋友的沙具出現在坤宮(代表母親影響的部位)。在探討她和男友關係的時候,我提到男友現在像母親一樣照料她,或許應該恢復男友自己的角色,她在專註思考中突然分裂般地失控退行,以嬰兒的怨憤腔調哭著要求我把「媽媽(指男友)」還給她。作為共時現象的是,最後一任男友姓名與她母親只差一個字,並且男友名字中的這個不同的字就是「坤」字。這一任男友也是歷任中最受折磨的一位。我在她退行宣洩的時候幫助她分辨出男朋友和母親不是同一個人。在隨後的諮詢中發現,在她剛出生的時候做過一個小手術,被放在無菌觀察室里隔離三天才回到母親身邊。

棄兒成年後的癥狀表現,是否一定與早年被拋棄的經歷有關?

在諮詢實踐中,我接觸到了大量的「棄兒」案例。我認為對於嬰兒來說,在分娩離開子宮之時都會在無意識水平上形成被拋棄感。如果不及時回到母親懷抱中,及時聽到母親那熟悉的心跳聲,都會深深不安,這種被拋棄感就會被強化成為難以磨滅的刻印。新生兒在哺乳期間出現母子分離,也會重新喚起已經壓抑掉的被拋棄感並強化成為刻印。有觀點認為嬰兒出生半年之內都屬於母子共生期,提前的不適當的分離都可能造成終生創傷。有專家建議3個月之內的母子分離不宜超過24小時;1周歲內的母子分離不宜超過3天;如果母親缺位,代理母親不宜超過2人等等。我覺得要拿出一個精確的數據比較困難,嬰兒個體特質、母嬰關係里的互動方式(基本上取決於母親)不同,都影響著具體個體對於分離(或虐待)創傷的耐受能力。嬰兒在不同階段形成的創傷,在成年後爆發的癥狀也千變萬化。

我的母親在我三個月大的時候離開我去父親身邊工作,把我留給祖母,先找一個乳娘,沒有什麼奶水,據說我也強烈拒絕,中間也曾輾轉有好心人代乳,後來穩定下來,被寄養到鄰村乳母家有半年。我被接回家的時候,堂爺爺用擔子挑我,另一頭簸箕里壓一塊土,不足五寸見方。我成年後換過好幾個工作,在一個環境里時間久了就彷彿喪失活力,喜歡新鮮環境,喜歡旅行,喜歡創造性的工作,喜歡獨處,婚姻生活也曾經多變。在成為諮詢師的過程中經歷了痛苦的自我成長心路,才讓自己的生活穩定下來。

棄兒,往往是生命中最早的創傷,對於後續的人生髮展影響巨大。

治療中的個體差異性非常明顯,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早年有過被拋棄創傷的個體也確實有一些具有共性的特點,比如生活領域更廣闊或者多變,人際關係中緊密連接更少而鬆散連接更多、穩定性差,相對於世俗主流價值觀念而言更多地傾向於邊緣化等,無論在心理層面還是現實層面都很像一個旅途中的人。反過來也一樣,具有強烈的人生旅途感的人士,其早年常常都能找到足以喚起被拋棄感的非正常的母子分離事件。

作為心理原型的自體(SELF)在現實世界的對應就是自我(EGO)。自我是自體的象徵。自體就好像一個小宇宙,像大宇宙一樣要膨脹發展。在現實世界裡就是每個人要成長,要實現自我。每個人自我形成在早期只能運用現實可能提供的資源,尚不能去探索和開發新資源,這就不得不依賴母親和環境。這個階段的母嬰關係就會成為最早的經驗,為自我的成長在安全感和幸福感兩個方面建立了最早的界限和標準。這個界限和標準沉潛在無意識里,指導著後續的自我發展,使得人生不斷發生著與早年相似的情境。如果一個偏頗的界限或標準不被揭示和改變,即使人已經成長到可以探索開發新資源來塑造自我的時候,依然會受困而難以正常舒展。受困的表現也是陰陽兩分和一體兩面的:比如被拋棄感強烈的孩子,不僅自身一再重複被拋棄的境況,還把探索開發新資源的機遇變成了認同並自居為拋棄者的機遇,去拋棄舊的環境和人際關係。比如不斷更換職業、更換居所、更換伴侶。這樣的人生狀態對個體來說,利弊禍福需要辯證地、發展地、系統地分析,往往資源和問題並存。

談到這裡,也許敏銳的讀者已經發現,上面一段的描述幾乎適用於大多數人。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變遷頻繁,是不是可以說人們都有過「被拋棄」的心理經歷?

(待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對人類至關重要?
科學家確定人類身上145個外來基因|科學家|人類
滕尼斯丨人類社會的發展,正在逐步從「共同體」向「社會」轉型。
為什麼人類的頭髮這麼長? | 混亂博物館
科學家發現宇宙分為四等文明 而人類才處於第0.7級文明

TAG:人類 | 心理 | 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