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的聖甲蟲為何出現在馬王堆漢墓

內容提要: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現曾震驚世人,但也留給後人不少的謎團。地質學家劉興詩在當年的一份考古報告中看到一件怪事:一種原產地在美洲的蟲子--鉤紋皮蠹,居然出現在馬王堆隨葬品當中。鉤紋皮蠹是一種倉儲害蟲,它的傳播一般通過貨物運輸,英國也是在近幾十年才出現這種害蟲。而美洲與中國有大洋相隔,在我國漢代也不可能有貿易往來。鉤紋皮蠹的出現,究竟是昆蟲文獻記載錯誤,還是蟲子後來混入墓葬?經過對當年考古親歷者的探訪,以及對墓葬、隨葬物品的調查,最終確定、鉤紋皮蠹就是出自兩千多年前的漢墓。那麼,鉤紋皮蠹的老家到底在哪裡,只有等待新的考古證據出現。

主持人:咱們現在看的是一個電影畫面的截圖,哪個電影呢?就是 Mummy《木乃伊》。看過這塊兒,人馬上就會想到了,電影當中那個特別恐怖的情節:墓地里突然湧出來一大堆黑色的甲蟲,瘋狂地向人進攻,甚至能夠鑽到人的肉體裡頭,想著身上都麻得慌。但是這個蟲子叫什麼呢?人們說古埃及(墓)里,這個蟲子的形象特別多,尤其是在法老的墓地裡面,甚至在一些護身符上,都會有大個的、用寶石做成的這種蟲子的形象,它們叫做聖甲蟲,那我們叫什麼呢?我們叫做屎殼郎。至於說這個東西真的是不是這麼神,真的是不是就是屎殼郎,現在已經無從可考了。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呢,確實也是在墓地里。不過這個墓地,是在我們國家,人們發現了什麼呢?不是說發現了一個蟲子的形象,而是發現了這個蟲子的實體。但是這個蟲子的實體,出現在這個墓葬裡頭,讓人卻百思不得其解。

馬王堆一號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之妻、辛追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其中,辛追夫人在兩千一百年後依舊保持著下葬時的容顏,因此被稱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屍身。

如今它們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一天,這裡來了一位不同尋常的參觀者,展館裡琳琅滿目的隨葬品並沒引起他特別的興趣,偏偏是一份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版的馬王堆考古研究報告、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劉興詩:一看有興趣了。在這個馬王堆的老太太裝衣服的那個簍子裡邊、有三個鉤紋皮蠹。這個昆蟲的屍體,乾屍,已經是乾屍了。我一看思想一驚!

鉤紋皮蠹屬於皮蠹科的昆蟲,這一類蟲子在民間被叫做「蠹蟲」,經常危害到人們的衣物、糧食等日常必需品。在家裡、不加註意的話,毛料衣服也許就會被皮蠹蛀得千瘡百孔。目前皮蠹在我們國家有一百來種,按說也沒有什麼稀罕的。可是,這位地質學專家為什麼盯上了考古報告中提到的鉤紋皮蠹呢?

劉興詩: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昆蟲學,我是不懂的,但是我知道一點皮毛,一點皮毛。我知道這個昆蟲學上原來講:鉤紋皮蠹這個昆蟲原產北美洲。

的確,當代昆蟲學文獻中,有一份法國昆蟲學家福韋爾寫於1889年的記錄,其中明確指出:鉤紋皮蠹的原產地在美洲。也就是說,它原本不是中國的蟲子,而是美洲來的。

劉興詩:這種昆蟲是一個典型的懶蟲。懶惰得很的懶蟲,不飛,也不跑。就藏在那個衣服縫裡邊,藏在皮革裡邊,人把它帶走。

劉興詩覺得蹊蹺:美洲與中國隔著茫茫太平洋,在兩千多年前,人類的力量還不足以建造越洋的大船。如果兩個大陸在當時沒有人類的交流,原產美洲的鉤紋皮蠹又怎麼能跨過大海、出現在了中國呢?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動植物檢疫研究所張生芳:現在看到它傳播來說,一般還是通過貿易的渠道進行傳播的。要是飄洋過海的那種飛翔,一般它是達不到的,沒那麼大飛翔能力,也不可能的。

張生芳是倉儲害蟲方面的專家,皮蠹作為危害倉儲物品的害蟲,對他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張教授認為,像鉤紋皮蠹這一類昆蟲、往往是隨著它們所寄生的物品擴散的。

張生芳:這種東西吃皮張,那麼通過皮張傳播,主要通過它的寄主來傳播的。

鉤紋皮蠹有翅膀,但是不善於飛翔,擴散的能力自然很有限。也就是說,它如果是從美洲來到中國的話,只有通過貨物運輸才能辦到。

張生芳:谷斑皮蠹也是一樣。它原來在印度,斯里蘭卡是它的發源地,但是隨著印度的大麥、小麥就傳到英國去,因為英國當時釀酒需要從印度進口麥子,所以這樣就傳過去了。

根據相關記載、鉤紋皮蠹在幾十年前才由美洲傳入英國,而我國在漢代不可能與美洲有貿易來往。在中國歷史上,出海遠航的記錄、是鄭和率船隊下西洋,距今不過六百年左右。

劉興詩:以英國來講,跟北美洲的關係是最深的了。據說是、在近幾十年來才剛剛有這個玩意兒。那麼我就想這個問題了,馬王堆漢墓兩千多年,那裡邊怎麼會有這個東西呢?

雖然考古報告中寫著鉤紋皮蠹的名字,但劉興詩心裡一直存著一個疑問:這蟲子和昆蟲學家記錄中、原產美洲的鉤紋皮蠹是一回事嗎?

劉興詩:那個地方的鉤紋皮蠹跟中國的鉤紋皮蠹是不是有一些差異?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懂了,要請昆蟲學家好好研究一下。

在馬王堆一號墓發現的鉤紋皮蠹標本、如今存放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標本館。那麼,它究竟與文獻記載的鉤紋皮蠹有沒有區別?如果它是兩千多年前的蟲子,和今天的會有什麼不同嗎?

出土的昆蟲標本,現在被封存在載玻片當中。其中、兩隻成蟲已經殘破不全,幾乎只剩下軀幹和翅膀。而標準的鉤紋皮蠹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

張生芳:大概十毫米左右,它是一個長橢圓形的/背部多是黑的,全身長著毛。

儘管成蟲已經肢體不全,所幸的是、一同被發現的還有一些幼蟲。它們在顯微鏡下顯得有些恐怖,不過特徵非常明顯。

張生芳:它一般也是發黑的,渾身長著直立的粗毛,毛毛烘烘的,很嚇人。/尾部從背面看,有兩個突起,這是它這個屬特點。

據說,早在1973年馬王堆一號墓發掘後不久,標本就被送到了北京的昆蟲研究所。當時的昆蟲專家們對蟲子的形態進行對比、辨認,最後確定這就是鉤紋皮蠹。

專家認為,一種昆蟲經歷兩千多年的時間、在形態上不會有什麼變化。換句話說,從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蟲子與現代的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高級實驗師 宋士美:兩千多年,在動物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還是暫短的一段時間。如果是形態上不一樣,那就不是鉤紋皮蠹了,就是另外的種類了。

其實,如今鉤紋皮蠹在我國也不算少見,有動物皮張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現。可是有一個問題,昆蟲學家們至今都沒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在我國、鉤紋皮蠹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張生芳:我工作以前就有記載,先從六十年代國內的調查來看,那時候都有記載;通過五十年代的書上、可能有記載的。

如此說來,在1972年馬王堆發掘之前,我國就已經有鉤紋皮蠹的分布了。既然它在形態上跟現代的蟲子沒有差別,會不會它們原本就是現代的,是後來混進墓葬的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四川成都的一座漢墓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

劉興詩:成都這個北郊有一個鳳凰山。有一個漢墓,在漢墓裡面居然發現了西紅柿的種子。大家知道西紅柿從外面傳到中國來的,那麼漢墓裡邊怎麼會有呢?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漢墓的上方是一片西紅柿地,而墓葬有一道裂縫。地面的西紅柿籽是順著裂縫、被雨水帶進了墓葬。

劉興詩:馬王堆漢墓鉤紋皮蠹會不會是這種情況?我覺得好像還不完全是這個情況。為什麼呢,因為成都這個漢墓它的確破損了,有裂縫,它可以進去。馬王堆漢墓來講的話,那是保存非常完整的。

主持人:要說這個小蟲子,是從裂縫裡鑽進去的,根本不可能。我們早就說過了,馬王堆裡面軑侯利倉的夫人、辛追屍身為什麼在經過了一小段,腐敗階段之後就停滯了,並且保存至今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密封條件非常好,外面厚厚的白膏泥,裡面是木炭。好到什麼程度呢?它進行了一部分腐敗的階段,所以產生了一些沼氣,可這些沼氣,始終就被保持在這個恆溫恆濕的環境之下,根本沒有散出去。以至於後來有部隊,無意中在這裡進行施工的時候,打了一個小孔,才有氣體冒出來。那是因為打穿了,所以說它簡直就像是一個完美的、沒有一個縫的,一個金屬球體一樣,氣是不會漏出來。那這小蟲子也根本進不去。所以就有人說了,那會不會是我們在挖掘的過程當中,持續了很長時間,好幾個月呀,這個時候小蟲子跑進去了呢?

1972年初,馬王堆一號漢墓正式開始發掘,一直到當年四月底才、見到套在棺材外邊的槨。根據當時的記載,鉤紋皮蠹一共出現在5個竹笥中。竹笥就是用竹子編織的箱子,用來盛放隨葬品。發現蟲子,是在槨板打開、見到隨葬品之後了。

侯良、是主持發掘馬王堆一號墓的負責人。如今已經退休,但是每周有一天、他仍會來到湖南省博物館,為參觀者作志願講解員。

發掘雖已過去了三十七年,老人對往事卻記憶猶新。而我們的調查就從出現蟲子的竹笥開始。

記者:325號竹笥,328號竹笥,出現在哪個位置呢?侯良:都是在西槨箱。記者:西槨箱是做什麼用的?侯良:儲藏室,老太太家裡的保管室,下邊有泥錢、冥幣一簍一簍,還有糧食,上邊就48個箱子,上面就是樂器。就等於她家裡的一個倉庫,庫房。放得滿滿的,整個槨箱放得滿滿的。

當年、在掀開槨板後,侯良被眼前的景象驚住了:槨室的當中是棺材,在它的四周有四個邊箱,裡面保存完好的隨葬品令人眼花繚亂。

據老人回憶,竹笥都碼放在西槨箱,那裡相當於墓主人在地下的倉庫。鉤紋皮蠹本來就是倉儲害蟲,庫房正是它棲息地。

可問題是,據記載、鉤紋皮蠹是近代才開始傳播的美洲蟲子,它怎麼可能在兩千多年前鑽進了漢代竹笥里?這種蟲子會不會是在發掘過程中意外混入的呢?

原湖南省博物館業務副館長侯良:那絕不是後來才爬進去的,爬不進去了,有一些時間久了,繩子斷了,大麻做的繩子,有些繩子斷了,竹笥扣得好好的,沒有動。

侯良判斷,由於當時竹笥都蓋著蓋子,而且竹笥本身也沒有什麼破損。蟲子從外面是很難進到內部去,所以應該是在竹笥被封存之前進入的。

侯良:它是編得很嚴密的,蟲子飛不進去。

可鉤紋皮蠹並不是一般的飛蟲,它們鑽蛀東西的能力非常強,「蠹」就有鑽蛀的意思。儘管竹箱子編織得嚴密,萬一皮蠹仍是有辦法鑽進去呢?

在湖南省考古所,有一個情況引起了專家的注意:竹笥中的鉤紋皮蠹數量不在少數,不僅有成蟲、幼蟲,甚至還有幼蟲褪掉的殼,這說明它們曾經在那裡生活並繁衍了一段時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顧海濱:發現這個皮蠹是它從幼年一直到成蟲,整個的成長過程,整個不同時期都發現了。從蛹也好,卵也好,到成蟲都發現了。

按照這樣的事實分析,出現鉤紋皮蠹的竹笥里應該有適合蟲子生長的環境。鉤紋皮蠹喜歡咬食動物皮張,有時也會危害到一些衣物。可是,接下來的調查讓人感到意外:那五個竹笥當中、既沒有衣物也沒有動物皮張!

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鄭曙斌:328號裡頭是放的魚串,325號裡頭放的、是熬兔笥,就是熬的兔子肉。

這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葬禮習俗,叫「熟食隨葬」。馬王堆一號漢墓內隨葬的熟食不僅種類多、所佔隨葬品的比例也比較大。

侯:48個箱子,30箱是吃的東西,特別是肉類,肉類有29種之多。而且都是煮熟的,燉好的,什麼味道都有,清燉、紅燒、酸甜苦辣。

而且,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在與那幾個竹箱緊鄰的329號竹笥中、就是滿滿一箱衣物。其中還我國著名的素紗襌衣。據說這件絲織精品在出土時保存得非常完整,沒有任何蟲咬的痕迹。兩類東西被擺在了一起,為什麼鉤紋皮蠹選擇了盛有食物的竹笥?絲綢也是它的食物,但衣箱中卻沒有它的影子。難道那些熟食對皮蠹的誘惑力更大嗎?

張生芳:肉類、乾魚、蝦類,像雞、鴨、豬骨頭都對它有引誘作用。我曾經在四樓住,曾經用雞的骨頭放在塑料袋裡,它的成蟲飛到四樓去裡面產卵。

昆蟲專家介紹、其實做熟的肉才是皮蠹最鍾愛的東西,它的誘惑力勝過了皮張和絲綢。之所以肉骨頭等食物能夠招來鉤紋皮蠹,關鍵就是氣味。

張生芳:氣味對它有很大的引誘作用。

裝在竹笥里的食物在經歷兩千多年之後,只剩下食物的形狀,實際的內容早已發生了改變。肉類除了骨頭還可以辨認,哪裡還有什麼味道。

侯良:別的東西都好,就是吃的東西,水果黑黑的,當時黑黑的一片,不知道什麼東西,那個蔬菜不是都幹了嘛,有點炭化了。

專家認為,鉤紋皮蠹一定是在食物飄香時尋著氣味跑來,然後被封在了竹笥里。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熊傳薪:當時的那種制度,它在地面上要停留一個多月,停一段時間。而且在準備隨葬品的時候也準備一段時間,肯定在這麼一個期間裡頭,這些蟲已經到了這個竹箱子裡面去了。

熊傳薪作為考古專業人員,參與了馬王堆一號墓幾乎全部的發掘和清理工作。時隔多年,他仍清楚地記得在打開竹笥時、那些蟲子的模樣。

熊傳薪:它已經變成了干殼一樣的東西,它不像現在剛剛死掉的幼蟲,它的肉還很豐滿,不是這個情況。

長沙馬王堆的調查,從各方面的證據表明:馬王堆鉤紋皮蠹確實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既然當時中國與美洲之間還沒有貿易往來,皮蠹沒有擴散的條件,對於它源自美洲的理論,中國的昆蟲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動植物檢疫研究所博士張俊華:最初發現它的時候,可能記載這個蟲子的時候是在美洲。但它具體的發源地,這個蟲子的發源地在哪兒,不能通過這一個資料來推斷。

張生芳:以這個蟲子首先從什麼地方記錄就是它的發源地,這個是不科學的、嚴格說起來,這個鉤紋皮蠹也是同樣的情況,所以當時美洲起源我看是站不住腳的。

鉤紋皮蠹出土以後,原中科院動物所所長、朱弘復先生曾經撰文提出:「鉤紋皮蠹原產美洲的論點,應予否定。」

馬王堆出土的昆蟲標本,現在被轉移至剛成立不久的國家動物博物館內。作為昆蟲學的一份重要資料和珍貴文物,它們被陳列在了重要的位置。

大人:兩千年以前的蟲子。小孩:以前的蟲子?大人:對!兩千年以前的蟲子。

主持人:有這麼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假如我們的專家,根本不把這個小黑點,當成一回事的話,自然也就不會有我們這期節目,也就不會引發出來,一個昆蟲到底它的發源地是哪兒,這樣一個問題。但問題在於,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我們之所以生活在現在,卻可以了解遠古。恰恰就是因為有這種好奇,有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有如此豐富多彩的,地球古代的歷史,生物古代的歷史。當然了,這個小蟲子它自己沒有想到,就是因為它,無意中被食物引誘,而留給了我們今天這麼多的話題。

推薦閱讀:

除了爆口、同名,甲殼蟲真的很能搞事情
甲蟲被吞後放「化學熱屁」,迫使天敵嘔吐得以生還

TAG:甲蟲 | 馬王堆漢墓 | 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