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遭遇塑化劑危機(獨家報道)

三種來源成猜測焦點 標準缺失暴行業隱患本報記者 王 月 《 生命時報 》( 2012年11月27日 第01 版)

DEHP、DIBP、DBP為酒中檢測出的3種塑化劑成分。「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比三聚氰胺毒20倍」……11月19日,有媒體報道稱,其購買的酒鬼酒在送檢中發現3種塑化劑成分明顯超標,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嚴重損害,甚至存在致命危險。當晚,中國酒業協會發表聲明表示,現在市面上的白酒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劑,且早在去年6月就已獲知此消息。但在長達17個月的時間中,協會並未將相關情況公佈於眾。一石激起千層浪,關於「白酒含致癌物」、「越高檔的白酒越不能喝」的傳言四起,眾多知名品牌的白酒也被牽扯其中。酒廠澄清、協會闢謠、媒體質疑、官方檢測……塑化劑超標成為導火索,將中國白酒行業推向了食品安全的又一個風口浪尖,眾多疑問有待解開。塑化劑引爆白酒危機塑化劑(也叫增塑劑)原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助劑,在塑料製品中廣泛使用,也添加在橡膠、粘合劑、纖維素等材料中,藉此增加材料的柔軟性,特別能增加塑料產品的韌性、彈性。去年5月,台灣地區發生了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塑化劑污染事件」,涉及產品從最初被曝光的飲料進而涵蓋到「吃的、喝的、用的、抹的」,近千種產品牽涉其中,導致那段時間老百姓談塑化劑色變。這回再次引爆塑化劑事件的是11月19日「21世紀網」上一則《致命危機:酒鬼酒塑化劑超標260%》的報道。文中稱21世紀網將一瓶售價438元的酒鬼酒送往上海天祥質量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檢測,報告顯示,酒中共檢測出3種塑化劑成分。其中,酒鬼酒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為1.08毫克/千克。比照衛生部曾簽發的《衛生部辦公廳官員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以下簡稱「《衛辦監督函〔2011〕551號》」)中規定DBP的最大殘留量為0.3毫克/千克,酒中的塑化劑超標達260%,已經威脅到人體安全。報道當日,酒鬼酒申請股票停牌。隨後,關於「茅台鎮也曾是塑化劑重災區」等消息也開始鋪天蓋地在網路上流傳。事發當晚,中國酒業協會發表聲明駁斥媒體「不負責任」,並表示通過對全國白酒產品大量測定發現,白酒產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劑成分。其中高檔白酒含量較高,低檔白酒含量較低。雖然白酒產品塑化劑含量標準尚未制定,但全國白酒重點企業的產品,塑化劑含量指標均低於食品標準值。聲明透露,協會早在2011年6月就已經獲知白酒中含有塑化劑的信息,但並未公之於眾,僅「小範圍傳達」。之後,《生命時報》記者一直努力聯繫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及白酒分會負責人,但電話均無人接聽。事件發生後,酒鬼酒也馬上做出回應:「白酒在發酵過程中絕對沒有人為添加塑化劑。」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早前曾做過塑化劑檢測,當時的批量抽檢中確實有一些含有塑化劑,但並未超過規定標準。酒鬼酒對於媒體送檢結果持保留態度,認為檢測機構不權威。隨後,檢測機構上海天祥在官方網站公布了相關資質證書及能力驗證證書,並稱經再次對送檢的剩餘樣品進行測試,鄰苯二甲酸酯確實超標。同一時間,國家質檢總局也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經湖南省產商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對50度酒鬼酒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其中DBP最高檢出值為1.04毫克/千克。這就意味著,如果按照《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規定的DBP最大殘留量0.3毫克/千克計算,該檢測結果超出247%。11月22日,白酒含塑化劑事件繼續升級。各方雖然紛紛發表聲明,卻始終缺少共識,這些問題都成了自說自話的「羅生門」。酒鬼酒股票連續停牌,其他白酒股也受到牽連繼續「跳水」。上海、廣州等部分超市已將酒鬼酒產品下架。新浪財經調查顯示,73.7%的消費者表示不會再購買酒鬼酒。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我國及其他國家均未制定酒類中塑化劑物質的限量標準。以上檢測方法和比對標準,包括衛生部、質檢系統以及中國酒業協會分別使用的三套標準,都是以食品標準作為參照物,沒有專門針對白酒的檢測標準。白酒中塑化劑源自哪裡從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聲明看,他們很清楚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劑這一事實。「白酒行業塑化劑超標現象由來已久,甚至有的企業產品超標10多倍。」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酒業協會還就該情況專門開會討論過,但因為在國家標準里並沒有關於白酒塑化劑檢驗這一項,所以沒有形成相關規定。據記者了解,早在今年上半年,貴州省懷仁市茅台鎮就已經颳起一陣「整塑風暴」,政府強制要求白酒企業取締所有酒類生產過程中的塑料製品,包括接酒桶、塑料軟管、塑料薄膜等。目前,圍繞著白酒中塑化劑的來源,各方都展開了猜測。猜測一:加工過程中產生。據中國酒業協會對白酒生產過程的全面跟蹤、查定結果顯示,白酒生產中自身發酵環節不會產生塑化劑。所含塑化劑屬於特定遷移,可能主要源於塑料接酒桶、塑料輸酒管、酒泵進出乳膠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袋包裝等。因為不同企業、不同產品所用的工藝不同,因此塑化劑含量也各不相同。猜測二:來自於瓶蓋或塑料瓶。董金獅表示,我國規定塑化劑禁止添加到食品中,但可用在食品容器、包裝材料上。白酒中塑化劑的來源有很大可能是來自酒瓶蓋裡面的橡膠墊,如果墊子是採用國家已禁用的材質,就會出現塑化劑溶進酒中的現象。而塑料袋、塑料瓶裝的成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中的塑化劑含量會逐漸增高。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表示,塑化劑在兩種狀態下會影響到被包裝酒產品,一個是加熱,另一個是脂溶性的問題,酒精是脂溶性的有機溶劑,所以塑化劑的產生就符合條件了。猜測三:人為添加讓酒看起來更黏稠。據董金獅了解,有一些白酒企業為了讓年份不夠的酒賣相好看,會加入增黏劑製造出「掛杯」效果,這就有可能加入塑化劑。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白酒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馬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將塑化劑作為增黏劑加入酒中,會使白酒有渾濁感和懸浮物,這和白酒要求透明、清亮、無雜質等標準相悖。所以,沒有必要人為添加塑化劑製造「掛杯」效果。就在白酒塑化劑源頭疑雲重重時,質檢總局、衛生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有關負責人在21日表示,在近期檢查中,未發現有人為故意向白酒中添加塑化劑的情況,其中含有的塑化劑主要來自於白酒生產、儲運過程中使用的塑膠容器、管道、密封材料和包裝材料的遷移及環境影響等。白酒感官質量要求清亮透明,而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是起增稠、乳化作用,無助於提高白酒的感官質量,同時白酒生產工藝中也不需添加此類物質。不能總在出事後再定標準白酒在我國歷史悠久,擁有非同一般的「上桌率」,被曝出含有塑化劑後,人們最為關心的就是它對身體有何危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表示,塑化劑對身體健康影響最大的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肝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然後是生殖方面的疾病,比如損害男性生殖力,促使女性性早熟,造成兒童性別錯亂等。但這些損害的前提都是「服用劑量過多或長期接觸」。衛生部官方網站指出,以60千克體重的成人來講,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人每天攝入1.5毫克及以下塑化劑DEHP是安全的;塑化劑DINP的毒性更低,即使每天攝入9.0克也是安全的。即便目前大家不必「聞酒色變」,但白酒行業缺少塑化劑標準的問題卻不能迴避。從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到膠囊中鉻超標,事實證明,因為檢測標準缺失或檢測手段落後,許多真相是在被媒體曝光後才公佈於眾的。在被曝光前,缺乏技術、標準等都能成為各種客觀障礙。按行業規則辦事成了廠家、協會和質監部門的老套路,如果行業中沒有某項規則或某項檢測,也就意味著廠家可以高枕無憂地生產出他們認為「符合標準」的產品。董金獅表示,不能出了一件事後,再制定一個標準來規範,這就跟三鹿奶粉出問題前,三聚氰胺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一樣,不檢測並不等於安全。政府、行業應該多方共同努力,加強預防性監督,行業協會要有所作為,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力度。據記者了解,德國為了避免塑化劑進入酒的釀造過程,德國聯邦酒類專賣管理局專門設有數百名鑒酒調查員,他們會到酒廠實地進行技術檢驗,檢查是否含有塑化劑等。德國酒類行業協會也有人員進行複查。截至本報發稿前,質檢部門表示已部署進一步對全國白酒生產企業進行深入排查,要求企業認真查明可能導致白酒含有塑化劑的原因,從源頭抓緊進行整改,包括採取調整工藝設備、更換接觸材料和產品包裝等措施。在去年台灣地區發生「塑化劑風波」後,相關專家建議盡量不要食用濃稠狀飲料等加工食品。董金獅還建議,最好不要用塑料瓶來裝酒和油,非要裝則最好選擇瓶底或瓶身上有個三角標誌,裡面有數字「1」的塑料桶。而且最好存放在陰涼通風處,打開後儘快食用。此外,少吃添加物多的食品,少吃動物性脂肪,避免用塑料製品接觸食物、常洗手等,都是遠離塑化劑的有效方法。▲
推薦閱讀:

尷尬的奧斯卡,衰落的好萊塢,與進擊的中國買家 | 深度報道
大陸記者眼中的台灣(32) ——縱觀災後台灣媒體的報道
日中傳播隔閡的增大與報道的作用
【英國】威廉王子大婚的八卦報道
抱歉,中國不需要為這類事件預留報道板塊!

TAG:白酒 | 危機 | 塑化劑 |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