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本性法師開示錄--如何安心
06-18
釋本性法師開示錄--如何安心 釋本性法師開示錄 各位法友: 當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請教: 源問:怎麼用功? 慧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源說:這誰不會。 慧答:他們吃飯時不肯吃,想這想那,挑這挑那。 他們睡覺時不肯睡,思這思那,夢這夢那。 曾經,禪門二祖慧可大師,到少林寺面見初祖達磨: 可道:請為我安心。 磨答:取你心來,我為你安。 可道:覓心不可得。 磨答:已為你安好心。 從上二公案,可見,眾生心是不安的心。 佛經說:不安的心,能踏殺一切善法。 為此,作為求法人,首要的是,需求安心,那麼,如何安心。 (1)學忍辱心 「忍」字「心」上一把「刀」,難忍能忍,難忍要忍。 富樓那要到最艱難的地方弘法。 佛問他:假如那裡人,不肯接受你的說教,反而破口大罵怎麼辦? 富樓那答:只是罵我,還不曾用棍棒打我,沒什麼。 佛又問:如用拳頭、瓦石、棍棒打你呢? 富樓那答:只用拳頭、瓦石、棍棒,還沒有用刀杖刺傷我,沒什麼。 佛又問:假如用刀杖刺傷你呢? 富樓那答:還沒有把我打死,沒什麼。 佛緊逼問:假如打死你呢? 富樓那答:那太好了,助我滅色身,進了涅槃。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當他進城乞食時,一個外道賄賂某些壞人辱罵他。他們跟在佛陀後面,沿著城市街道叫喊:你是強盜、傻子、蠢人、駱駝、公牛、毛驢、你沒有從苦得解脫的希望。 佛陀的侍者阿難聽到這些話,很難過, 阿難:佛呀,他們這麼罵我們,我們到其它地方去怎樣? 佛:我們到哪去,阿難? 阿難:到其它城市。 佛:假如其它城市的人也罵我們呢? 阿難:我們再離開。 佛陀聽阿難這麼說,語重心長地開示道:阿難,何處有騷動,我們就應當在何處留下,直到騷動平息為止。唯有騷動平息,我們方能到他處去。要如戰場上的大象,能忍受弓箭之射擊。 有舉子要去就職作官,行前請教他的老師。 舉子問:如何才能為官長久。 師反問:痰吐到你臉上,怎行辦? 舉子答:自己擦了。 師指點:這還不夠,不要擦,讓他自己幹了,這樣,才能為官長久。 寒山曾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 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去看他。 其他宗教也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內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罵佛,佛從不回應。罵停。佛問罵的人:你送禮給人,人不收,禮物歸誰。 答:返回自己。 佛說:你罵我的話,我不收,返回你自己吧! 佛陀說,向天吐痰,要落在自己身上的。 如何忍呢? 明暘大和尚在其《佛法概論》中提供了五種方法,它們是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 第一、生忍:辱境當前,無法迴避,無法抵抗,強忍下去,此言生忍。 第二、力忍:辱境到來,不與它計較,用了最大力量,退一步,讓三分,仗佛慈力,把它壓下,安定下來,故稱力忍。 第三、 緣忍:辱境現前,以智慧來迴光返照,修因緣觀。為什麼無故受辱、挨打、挨罵?這裡定有種種業因。作受報想,作還債想,逆來順受,故稱緣忍。 第四、 觀忍:辱境發生,用空的慧來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諸法本來無我可得。我既然是沒有的,哪裡還有什麼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既然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辱境二者都是空的,那麼中間的辱相,自然也是不可得。故稱觀忍。 第五、 慈忍:辱境到來時,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發大慈悲心,作憐愍念,想此人,無理取鬧,妄生枝節,實在愚痴可憐,因此興起無緣大慈,發出同體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覺醒過來,知過必改,重新做人,斷惡修善,故稱慈忍。 (2)去分別心 慧能大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這時,一陣風吹,幡動起來,兩個法師為此爭論。 一說:因為風動,所以幡動。 另一說:幡動自己。 慧能聽了,糾正道:非風動,非幡動,是仁者心動。 曾經,須菩提乞富不乞貧,大迦葉乞貧不乞富,佛陀對兩個皆不贊同,呵斥他們心不均平,存分別想。 基督教說:基督之中,既無男人也無女人。 從佛教觀點看,也是這樣,佛是佛,不是男性,也非女性。如果有男性,就有相對待的女性。要棄除不平等法,就要棄除分別心。 (3)去暴力心 佛陀說:戰勝百萬人,不如戰勝自己。 他又說:除了戰敗者,就數戰勝者最悲哀,一無所獲,徒增傲慢。 有學生問柏拉圖:為什麼勝利都會為勝利者帶來殺生之禍。 柏拉圖說: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一定如此。 一次,兩個村莊的人在為爭一條河水的使用權而械鬥,佛趕來問他們:水貴,還是血貴? 村民們醒悟,停止暴力。 其它宗教說:撥刀者,要死於刀下的。 曾經,德國希特勒在對軍隊演講時說:心要狠,手要辣,八千萬人民一定要得到他們應得的權利。誰強誰對,心要硬,不要發慈悲,要心如鐵石,不要有所憐憫,誰若是仔細想過這個世界的道理的話,誰就懂得它的意義在於優勝劣敗,弱肉強食。 於是,他發動戰爭,用鐵和血去開闢戰場,結果呢?失敗了,先殺情婦,再自殺,應驗了撥刀者死於刀下的真理。 因此,要除暴力心,對人類,乃至對待低級動物。 (4)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當年,一男子落水,呼救,拿破崙聞聲過去,見男子正在水中掙扎,但是,那河其實並不寬和深,於是,他不是把救生圈扔給他,而是把獵槍對準他,大喝道:你若不自己游上來,我就扣動板機一槍打死你在水裡。那人見求救無用,頓覺自己更加危險,便奮力自救,終於游上了岸。 根據因果的道理,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為什麼?你造善因,結善緣,因緣結合,自然得善果。而相反,你造惡因,結惡緣,那當然得惡果。一條船,如漏水了,就會沉,運貨太重了,也會沉,惡業造的多了,墜落就不可避免。如你舟好物輕,船自然行進的安全。我們信佛,是信佛能為我們指引正確的道路,有好葯能醫治我們心靈的病患,而不是求佛賜給我們一切,替我們包辦一切。佛給你指路,但沒有辦法替你走路,佛給你靈藥,但不能替你服用,因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修行各人了,因果自負,佛也改變不了因果律,也要遵循因果律,否則,以佛的慈悲早已為我們超脫了。所以,我們說,佛救自救者。 當年,鑒真大師剛入佛門時,寺主讓他做行腳僧,他天天出門參學、化緣,鞋子都磨破了幾雙,於是,他有怨言,對寺主說:剛出家一年,鞋子就磨破了幾雙。一天,天下大雨,寺主帶他出門,他們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在泥濘路上,留下許多腳印。寺主問他:好天時,你出門,有無腳印?他說沒有。寺主於是啟示他:但你看,雨天,泥濘的路上就能留下腳印。鑒真一下明白了寺主的苦心。後來,鑒真成了從中國傳播佛教文化等到日本的著名高僧。 (5)十字街頭好修行 梁武帝請寶志禪師看戲。結束時,梁武帝問禪師:今天戲演得好嗎? 禪師答:我不知道。 武帝又問:今天戲唱得好嗎? 禪師答:我不知道。 武帝十分奇怪,禪師明明坐在這看戲,怎麼會不知道! 禪師說:陛下,明天不妨再要這一班戲子來做戲,並選一已判死罪就要殺頭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盤水,跪在戲台前看戲,並對他說:等戲好了,這盆水一點都不灑出來,立刻賜你無罪,如果灑出,立刻綁去斬首。 武帝雖不知用意,但還是照辦。 次日,罪犯看完戲,水一滴也不灑出來。 寶志公問罪犯:戲好看嗎? 答:不知道。 寶志又公問:戲好聽嗎? 答:不知道。 寶志公問:你跪在台前看戲、聽戲,怎麼會不知道。 答:我心顧著這盤水都來不及,哪有心看戲、聽戲。 武帝一聽,終於明白:心不在戲,那麼,對戲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寶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戲,那麼,豈能知戲演的好壞。 一天,神秀大弟子結草為庵,獨自坐禪,慧能弟子崛多禪師就問他:這是在做什麼。 他回答:探尋清凈。 禪師又問:探尋者何人,清靜又是何物。 他請禪師指點這話的意思,禪師說:何不探尋自心,何不自心清靜。 所以玄覺禪師說:既使躲入山中,如未見道,則只見山不見道,山也喧鬧;如見道,在山則只見道而不見山,山也清靜。 這啟示我們:十字街頭,紅塵滾滾,心不在焉,就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此即所謂的: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6)學佛是為了把生活變得簡單、自然 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自在。而不少人,學佛之後,處處受束縛,處處左右為難。這說明,他學佛的方法不對,沒有掌握佛教的根本精神。 比如:有人一皈依三寶,就準備吃純素,但是,一家之中,丈夫要吃葷,兒女要吃葷,這樣,原來煮一樣菜即可, 現在,要煮兩樣了,不僅麻煩多了,甚至引發家庭不合睦。其實呢,佛教中並沒有要求居士吃純素。要知道,我們提倡,不等於一定要素食,因此,學佛,要學出靈活來,不能學僵化了。我們要在把握根本精神的基礎上,靈活地把事情做的更好。中國傳統意義上素食的根本精神在哪?即不殺生,作為居士,當然不能殺生,不能為了吃葷去殺,但是,只要在不殺的情況下,居士食用葷食並無過錯。 正如人問馬祖:吃酒肉好不好。馬祖回答說:吃是你的祿,不吃是你的福。 佛陀時代,有個提婆達多,專門與佛陀作對,他攻擊佛陀讓弟子們吃葷和穿整潔的衣服,認為是腐敗,但佛陀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因為,那不合當時實際的狀況,僧人是托缽,只能誰給什麼食什麼,哪能挑三揀四,就如現在的西藏,不讓吃葷,哪來那麼多青菜。因此,學佛的人不變隨緣是很重要的。 英國有個徵答題,說有三位科學家,他們是環境、原子、糧食專家,同在一個熱氣球上,如不扔出一個,氣球就要爆炸,三人全會死,但這三人的研究課題都關係到拯救人類滅亡的大計,這樣,你要扔誰出去呢,很多人答不上來,或答案五花八門,而有一個小男孩,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學家扔出去,這答案獲得第一名。 還有個類似的故事,一次,法國報紙進行一次智力競賽,有個題目:盧浮宮突然失火了,情況只允許你抱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答案千奇百怪,但以這樣一個答案獲得一等獎,那就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一幅畫。為什麼?很簡單,最實際。學佛就要這樣,不要把簡單的問題給複雜化了,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才對。 (7)發自信心 有小和尚去受戒。 首先,教授和尚問他:誰叫你來受戒? 答:師傅。 和尚一巴掌打過去說:師傅叫你來,你就來了,那師傅不叫你來呢? 其次,羯磨和尚又問他同樣的問題:誰叫你來受戒。 被打了一次,小和尚學乖了,想:剛才回答說師傅叫我來,被打。於是,就改口回答道:我自己來的。 和尚又一巴掌打過去說:師傅沒叫你來,你竟然自己來了。 兩次被打,小和尚無所適從。 為什麼無所適從,自信心不夠,對自己的答案沒把握。 佛陀出生時,行走七步,步步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稱: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基督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丹霞禪師劈佛燒火取暖,寺僧斥之。 他辯解道:吾燒舍利,好作供養。 寺僧一楞:木佛豈能燒出舍利。 他說:既然木佛燒不出舍利,非真佛,那兩尊也燒掉好了。於是燒之。 所以,臨濟禪師說:如想證道,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父母殺父母、不予物拘、透脫自在,始得解脫。 但別誤會,不是叫你去殺佛,殺祖、殺父母,那是出佛身血,出父母身血,罪墮地獄。 這裡,只是啟示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沒有權威,沒有偶象。因為,佛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佛性平等,你也是佛,未來佛,要自信。 (8)學佛就要有創造性 有人以為,宗教都是死板、僵化、教條的,其實,並不這樣,佛教講因緣、無常、變化,這就是前進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佛教一直強調要隨機逗教, 要本著不變隨緣的原則,應機而變,亦即今天所言的:與時俱進,保持創造性。 有家公司,要招聘員工,來了三位競爭者,為了擇優入取,主管拿來了300把梳子,各交給每人100把,說:誰在一天內能把這100把梳子賣給佛教的出家師傅,就聘誰。 一天過去了,主管叫來三人。 第一個人,賣出了一把。一個小師傅一邊曬太陽,一邊用手指抓著又臟又厚的頭皮,他一見,趕忙遞上木梳,小師傅買了,向其他師傅推銷,都被罵。 第二人,賣出了10把。他對一山寺住持說:你寺山高風大,進香者頭髮被風吹亂,拜佛不恭,應在香案上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髮。於是,寺院買了十把。 第三人,賣出了100把。他到一香火鼎盛的寺院,對住持說:凡來進香者,都很虔誠,寶剎應有所回贈,我建議你買批木梳,刻上「積善梳」三字予香客做紀念,還可保其平安、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她們每天早晚用此梳梳頭,必能常記住貴寺院。住持聽了,以為很有道理,一下子就買了100把,並答應他贈完這批還要下批。 公司主管當場就招聘了第三個人。 可見,同樣一件事,有無創造性,結果大不一樣。 據說,毛姆成名之前,小說也是無人問津。一次,他想了個辦法,在一家發行量頗大的報紙上刊登了一份徵婚廣告。廣告說:本人是個年輕有教養的百萬富翁,希望能找到一位與毛姆小說中女主人公一樣的女性為妻。幾天之後,毛姆的小說就被人搶購一空。不管毛姆這麼做是不是合乎道德,但有一點,確有創造性思維。 老師出了個題目,考商學院學生: 老師:某地一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想擁去開採,但一條大河擋住了必經之路,怎樣才能據此發家致富? 對此,許多學生,都考慮如何開礦問題,而其中有個學生卻回答說:買條船,開展營運。他說:宰得乘客只剩短褲,他也會乘船。 這學生,長大後,成了一名大企業家,他的思維與人不同,沒有盯在金礦的開採本身上,而從過河的方面考慮了。 佛陀是最有創造性的宗教家,我們也不能死板、僵化、教條地學佛。 (9)發布施心 布施度慳貪,不布施不知難捨能舍。 一青年對舍利弗說:我母因病,需修道者眼作葯,請布施。 舍利弗毫不猶豫地取下自己左眼交給他。 青年又說:醫生說要用右眼才可。 舍利弗又取下自己右眼給他。 青年將舍利弗雙眼珠放在鼻子底下嗅一嗅,罵道:什麼修行人,眼珠臭得難聞,並將眼珠扔在地上,用腳一踏,揚塵而去。 可見布施之難。 布施不在量的大小,而在心的誠否。 心誠,則粒米大如須彌山;心不誠,則須彌山小如粒米,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亦是同樣的道理。 一個窮小孩纏著你要錢,給他一毛錢,你會獲得不短一段時間的好心情,不給,拉拉扯扯,罵罵咧咧,那麼,你會因為省這一毛錢,而壞透心情。一毛錢與一段好心情之間,你選擇什麼。 (10)看不見的東西,不等於沒有 不少人,對沒有親眼看見的事物,常常給予否認。 你說:世上有佛,他就說:我怎麼沒看見。 你說:極樂世界很莊嚴、地獄很恐怖,他就說,我怎麼沒看見誰去過。 以為沒有見過的事物就是沒有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我們的凡夫肉眼,可見的事物,很有限。我們可見桌子、山川,但是,很多細菌我們就看不見。空氣、風,你看得見嗎?但他存在。電視轉播塔發出的電波,你看得見嗎?但他存在,沒有它,電視就收不到。電流你看得見嗎? 由於人的業力不同,對事物的感受不同。由於不同眾生的業報不同,對世界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魚可在水裡,蚯蚓可在土裡,鳥可在天空,但人卻不行。蝙蝠在夜裡可以飛行,人在黑暗中卻看不見。 有次,有人問佛:你說的彼岸世界,我看不見,如何能相信呢? 佛就帶他進一間漆黑的房子,問他:牆角有一把鎚子你看見了嗎? 他睜大眼睛也看不見,只好說看不見。 佛就點燃一燭,牆角確有一把鎚子。 佛對他說:是不是鎚子你看不見就是沒有呢? 一天,李渤對智常禪師說:教中說,『須彌山容納芥子』,我不懷疑,可是,要說『芥子容納須彌山』,我不相信。 禪師問:人們傳說你『讀萬卷書』,你從頭到腳不過椰子般大,萬卷書往何處安放? 當年,靈祐禪師與百丈禪師一同烤火,百丈叫靈祐撥撥爐中灰:你撥撥看,爐中還有火嗎?靈祐稍撥了撥,道:沒火。 百丈自己動手,深撥其中,撥到幾粒炭火,就夾起,舉到靈祐面前:你說沒有,這是什麼? 可見,看問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沒撥到火,不能說沒有火。 (11)去傲慢心 英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一次,於莫斯科街頭,遇一可愛小女孩,便與之聊天,完了,他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 小女孩也學他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莫斯科小女孩安尼那。蕭伯納一時語塞,後來,他對人說:他永遠忘不了這小女孩給他上的這一課。 慧可在講經,達磨在聽法,忽然發笑,慧可當時已是名法師,一見達磨笑,他便不高興地想:這個黑和尚,哪裡來,竟敢笑我,難道我經講得不好。 他想:下座時,一定要好好地問問他,如說得出在理的理由來,就饒他算了,如講不出什麼道理,就對他不客氣,把他兩顆突出的門牙敲下來。 待他下座,見兩隻白牙已擺在香盤上。為此,慧可大驚,知是高人。 可見,不可自傲、自滿,天外有天,樓外有樓,亦不可以凡夫心去猜度別人,凡人所見滿街都是凡夫,聖人所見滿街都是聖人。 (12)要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中國古詩說: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佛教中,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說: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以為大象像柱子;摸到大像身上,以為象牆;摸到鼻子,以為像棍子。 可見,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位青年畫家,為提高畫畫水平,把自己一幅最滿意的畫,放在公眾面前,請大家用筆點出不足的、差的地方來,不一會兒,整幅畫就被點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心想,我的畫還有這麼多不足之處,於是,他很灰心。 他的老師知道這事後,就教他,你再拿一幅自己滿意的畫,放在公眾前,請大家用筆點出優點之處、畫的好的地方,不一會兒,整幅畫就被點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呀,好開心,因為,他的畫竟然有那麼多優點之處,於是,他又很有信心了。 一老婦,有二女,一賣遮陽傘、一賣雨衣。老婦想:雨天、大女兒的遮陽傘賣不出,晴天,小女兒的雨衣賣不出,為此,她很苦腦。 有禪師告訴她說:為何不認為,雨天,雨衣賣出,晴天,遮陽傘賣出。 一少婦,投河自盡,被艄公救起,問之為何這樣。 她說:剛結婚兩年,丈夫就遺棄我而去,接著孩子又病逝,想想,就不想活了。 艄公問她:兩年之前,你怎麼過的。 她說:那時,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艄公問之:那時有丈夫,兒子嗎? 她說:沒有。 艄公說:那你不過被命運之船送回到兩年前,現在,你又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上岸吧! 少婦頓醒,輕鬆地回家了。 有老婦人,每年捧花到公墓,祭她兒子,三年來不管颳風下雨沒有停息,每次,他總是悲戚戚的,且滿身病容。 一天,守墓老頭看她實在可憐,就對她說:你送來的花,過一天就枯了,何不送這些花給孤兒院的小孩,這樣,相信你兒子於泉下也會開心的。婦人照辦了。三個月後,婦人來公墓,只見她精神樂觀、身心康泰。 所以,我們要懂得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就會很開心、很自信。 (13)去愛欲心 有經云:鐵鏈、木架,非枷鎖,成枷鎖的是妻兒、飾品。 經書又說:異性與黃金,使人遠離正覺,異性是人們渴求黃金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男人而言,女人就是輪迴本身,反之亦同。 為此,《四十二章經》說: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又說: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怎麼去愛欲心:要先明了諸法的無常變化,今日紅花明日枯萎,人亦如是。 要作不凈觀:男、女、老、少,一個樣,由毛、皮、血、骨、筋、肉、痰、液、穢等雜物組成,是一個皮製的垃圾袋,佛家謂臭皮襄。 進一步作九觀想:想像人之死後,脹、青瘀、壞、血塗、膿爛、啖、散、骨、燒。 有人見黃牛鼻上牽著繩子,縛大樹上,團團轉著;觀秋蟬沾於蜘蛛網上,飛不去,吱吱叫著。 人就問馬祖:為什麼團團轉? 馬祖答:只因繩子不斷。 又問:為什麼吱吱叫? 馬祖答:只因絲不斷。 人問:繩斷如何? 答:逍遙自在。 人又問:絲斷如何? 答:呼嚕飛去也。 一麻子,見一美少婦當街對他一笑,他以為有什麼美妙的意思,就緊跟到其家門口。這時,少婦對他說:先生,門口稍等。麻子以為有什麼好事來了,手舞足蹈很開心。這時少婦牽著男女小孩出來,指著麻子對小女孩說:你們不種牛痘,染上天花,臉就會和這叔叔一樣。麻子因為多欲而自取其辱。 一群青年,追找一個騙了他們錢的壞女孩,佛陀見了問他們道:找回女孩重要,還是找回自己重要。 慾海茫茫,要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塵大火坑,找回自己。 要百花叢中過,葉葉不沾身。 (14)要有大志向 佛教中,很講究發大心,發大願,立下大志向。比如: 普賢菩薩就有十大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駐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地藏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有五百願。 佛教還有四弘四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個人,如果沒有大願,沒有大志向,就很容易埋沒掉自己的潛力和才氣。曾經,大慈說:能說一丈,不如去做一尺;能說一尺,不如去做一寸。 洞山就不同意對此看法,他說:而我以為,要去說不能做的,去做不能說的。 去說不能做的,就是要有志向、夢想。 有人于山上抓到一隻幼鷹,把他養在雞籠,與小雞在一起。 這鷹慢慢長大了,但由於天天與小雞一起啄食、散步、嘻戲,就沒有了飛的慾望,也不知自己會飛。 好好一隻鷹卻不會飛,主人很婉惜,想讓他飛,但沒有辦法。 有次,主人生氣了,想,養了一隻不會飛的鷹,那拿來幹什麼,於是,他就抓著它到一懸崖上,扔出去,打算不要了,這隻鷹,就如一隻小雞一樣直往下掉,眼看就要撞到地上,小鷹也許出於要活命的本能,慌亂中拚命扇動翅膀,居然飛了起來,這時,它才認識到,自己原來是會飛的鷹而不是雞。 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用不完的智慧,只要我們立志,用功,我們一定能成就許多的事。 (15)要牽住牛鼻子 心如奔牛,牽住牛鼻子,牛就順服。 馬祖日夜枯坐,懷讓就問他:你坐著幹什麼? 答:坐禪。 懷讓不言語,取磚磨之。 馬祖驚奇地問:你磨磚幹什麼? 答:做鏡。 馬祖:磨磚豈可做鏡。 答:枯坐豈可成佛。 懷讓進一步開示道:學禪無關坐卧,學佛更無關坐卧。 就如玄策反問隍禪師的話:你說坐禪,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有心,人人都在入禪定,如無心,植物也入禪定了。 馬祖有所悟。 可見牛拉車時,你要打牛,不要打車,打車無益於車的速度加快。 抓蛇要抓七寸,不要抓尾,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抓問題的關鍵,否則,便是頭上安頭,腳下接腳。 (16)不要把過多時間放在形而上的問題上 佛教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宗教,講究解決現世的問題。認為,現在的事情解決了,來世,只是個水到渠成的必然。 佛教中有句話,很說明這一點,那就是: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未來,要好好地把握住現在。 因此,佛教不希望信眾把太多時間放在形而上問題的研討上。 曾經,一童子獨坐,問佛:宇宙是有限呢,還是無限?宇宙是永恆呢,還是非永恆,那童子一連問了十個類似離我們生活很遙遠的問題。 佛陀聽了,不作聲。 童子又一次問時,佛陀開了口,他說:我們現在,居於三界火宅,先要解決的是自身的解脫問題,談論那些遙遠的問題,無助解決現前的急難。 有個三聖法師問雪峰和尚:逃過魚網的金魚以吃什麼為生? 雪峰和尚回答他:先從魚網中逃出去再說吧。 曾經,有位餐廳老闆想找位經理人,有三人來應聘。 老闆問第一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第一位答:先有雞。 老闆問第二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第二位答:先有蛋。 對此回答,老闆皆不滿意。 老闆又問第三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第三位說:客人先點雞,就先有雞;客人先點蛋,就先有蛋。 老闆一聽,就笑了,把經理之位給了他,為什麼,第三位的答案,是現實的,解決現實問題嘛。 (17)用功要行中道 一次,佛陀講法,阿那律聽著聽著,打了瞌睡,佛陀見了,就責怪阿那律說:你好睡懶覺,象螺螄蚌蛤一樣,一睡一千年,聽不到佛的名字。 聽到批評,阿那律很慚愧,就發了誓說:我發誓,盡形壽,不再睡眠。於是每天日夜加班不停地用功辦道。不久,眼瞎了。 佛陀知道情況後,就來啟示阿那律,佛問他:一張琴,弦太鬆了,會怎麼樣? 答:彈不出聲音。 佛又問:太緊了,會怎麼樣? 答:會斷掉。 於是,佛陀啟示他:用功要勞逸結合,行中道。 佛陀還問他:阿那律,你瞎了肉眼,很傷心嗎? 他答:是的,佛陀。 佛陀說:你還有慧眼呢。 一經指點,阿那律大悟,經努力精進,真開慧眼。 (18)要學會寬容,不要得理不饒人 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對他人寬容,是一種大美德。 古中國,有個丞相,一天,他的理髮師給他理髮時,不小心把他眉毛給剃了,當時,丞相還沒有發覺,理髮師很緊張,心想, 這怎麼辦呢,忽然,他靈機一動:直勾勾地盯著丞相的肚子看,然後,又反覆地端詳。 丞相感到很奇怪,就問:理髮師,你看什麼呢? 理髮師道:丞相,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我很奇怪,就這麼小小的肚子,如何能夠行得了船。 丞相笑了,說:那是形容宰相心胸的寬大,不計較小事。 理髮師接著道:請問丞相你的肚裡也可撐船嗎? 丞相說:那當然。 理髮師乘勢趕緊把他不小心剃了丞相眉毛的實情講出來。 丞相一聽,本想發作,但想到剛才說自己肚裡也能撐船,也就不好發作,索性就做個好人,說:既然剃了,就算了,畫一個上去吧! 在這,眉毛已被剃,發作了也沒有用,這是被迫的寬容。 我們學佛,不僅要如此,還要主動地去寬容別人。 曹操率兵於官渡打敗袁紹,於敗軍文件中,找到多封曹操部下寫給袁紹的信,內容都是討好袁紹的,一看,就是尋求後路的,因為,戰前,當時的袁紹強於曹操。 為此,有人建議將寫信者斬首,但曹操呢,命人當眾把這些信一把火給燒了,並說:當時,形勢危急,連我自身都不保,別人這樣,也是迫不得已呀。 由於他的得理饒人,那些寫信人很感激他的寬容,後來,死心踏地追隨他。 有個故事說:有位老禪師,禪院中散步時,發現牆角有把椅子,他知道,一定是小和尚好玩,越牆出去了。 老禪師沒說什麼,而是悄悄地搬開椅子,自己蹲在椅子原來的位置上,不久,小和尚回來,當他於黑暗中翻牆進來,雙腳踏下時,感覺椅子怎麼有點軟,認真一看,原來是老師傅的背。 小和尚大驚,準備讓老和尚大罵一頓,但老和尚一句也沒有罵,只是很愛惜地對小和尚說:牆這麼高,椅子這麼硬,摔壞了怎麼辦,夜深天涼,趕快回房去呢。 小和尚感激的哭了,以後,再也沒有不守寺規。 因此,要得饒人處且饒人,而不要得理不饒人。 (19)要看破事相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此,從本性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有僧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 希遷:誰傅汝? 僧問:如何是凈土? 希遷反問:誰垢汝? 《維摩經》說:有縛則有解,無縛則誰求解。這也應驗了六祖大師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可見,事相是虛幻的,如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自在。 放下什麼?放下過去,放下未來,因為,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未來,抓住當下,自在於當下,才最重要。 (20)但願自己平等待人,不求他人平等待己 佛教講究平等心,要求我們要以平等心待人。 但是,我們不應因此而奢求別人都要以平等心對待自己。 因為,各人各有因緣。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位將軍,他希望皇帝提拔他到更重要的崗位,皇帝問他理由是什麼,他說:我長期服役,並且,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皇帝知道這將軍是個比較平庸的人,不宜擔任更高的職務。因此,他就指著他的馬對將軍玩笑地說:親愛的將軍,它們長期追隨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但他們至今還只是只馬。 有個故事說:一瓜農種出了個大南瓜,很驚喜,把它獻給了國王。 國王很高興,認為瓜農很忠心,就賞他一匹駿馬。 一個財主聽了,想,送個南瓜,就得匹馬,那我送一匹駿馬,國王一定會給我諸多珠寶或什麼貴重物品了。 於是,財主獻了一匹價值昂貴的駿馬給國王。 國王也很高興,吩咐手下:把瓜農敬獻的南瓜,賞給獻駿馬的人吧! 財主回去後,抱怨國王不平等。 我們學佛人,可不能有財主的心態。一切,要順其自然。一旦有了比較,就有了分別心,便有了煩惱。 (21)重行不重言 三歲兒童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如是說。 雪峰禪師問溫州玄機:你叫什麼名字? 答:玄機。 雪峰道:即然是玄妙之機,每天織多少布? 玄機答:寸絲不掛。 說完便要轉身出門。 雪峰大喝一聲:袈裟角拖地了。 玄機回頭察看。 雪峰哈哈大笑:好個寸絲不掛。 玄機說寸絲不掛,應該是了無掛礙,一切放下了,但一聽袈裟拖地,就回頭察看,可見還是有掛礙,沒有放下。 老師指教自己即將赴任的弟子說:官場不易,要特別謹慎。 弟子:不怕,已備百頂高帽,逢人一頂。 老師:吾輩當官,不能走歪門邪道。 弟子:老師講得對,不過這世上,有幾個像老師,不喜高帽的。 老師:說也是。 弟子出門就對人說:我高帽剩99頂了。 蘇東坡寫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偈子叫書童拿給佛印評價。 佛印評上:放屁。 書童取回,蘇東坡一看,七竅生煙,連夜渡江到佛印處並責問之。 佛印淡淡一笑:八風吹不動,怎麼一屁打過江。 可見,會說不會做,是畫餅充饑,無濟於事。 (22)不要有得失的心 不少人辦事,先考慮自己的得失,就像生意人做生意一樣,只考慮我做這一樁生意,會得到什麼。 但是,佛法要求我們,做好事,不求回報,這才是最大的回報,否則,往往事與願違。 當年,達磨祖師到南京,見梁武帝,武帝問他:我執政以來,建寺、度僧、印經,功德如何? 達磨回答他:沒有功德。 為此,梁武帝很生氣。達磨見話不投機,便一葦渡江到江北去。 當然,達磨是從本質上講,如從人天的角度上講,是有福報的,但是,梁武帝對自己的善行得意揚揚,極力玄耀,說明其做善事,帶有極大的功利性,或為名聲、或為求功德,這樣,其功德就打了個折扣。 所以,中國人很講究積陰德,即做好事要默默地做。 有個老木匠,要退休了,臨退休前,老闆找他說:你要退休了,退休前,能否再建最後一座房子。他一聽,很不高興,想,要退休了,還要叫我建一座房子,太過份了,可畢竟是幾十年的老闆求他,就勉強答應,但他建時,馬馬虎虎,用的是次等料,活做的也不細,草草地建畢,就要求驗收了。 當房子驗收完,老闆鄭重地把房鑰匙交給了他,原來,這房子是老闆建給他自己養老的。這時,他慚愧不巳。 (23)平常中見佛法 六祖說: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坐卧體安然。 禪也罷,佛法也罷,都在現實世界中,要去發現。 曾經,五台山的智通師,一日,曾大叫:我悟了。 眾人問他:悟了什麼? 他說:師姑原來是女人作的。 廢話,師姑不是女人,難道是男人嗎?但是,這是廢話嗎? 日本的道元禪師來中國學法,他的心得體會是:眼睛是橫著長的,鼻子是豎著長的。 眾人聽了他的體會,取笑他,但是,該被取笑的難道是他嗎? 古語說: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又說:柳綠花紅,春來草自青。 宋代一尼姑悟道詩寫道: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有對禪師有這樣的對話: 問:修道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答:我正在認真的修行。 問:大師也要修行嗎? 答:我要穿衣和吃飯。 可見,佛法並不神妙,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從平常事中見佛法。 (24)盛怒之下勿與人語 中國的儒家,經常教人,盛怒之下,勿與人語,也勿許人物,因為,盛怒之下,人往往會失去理智,做出錯事,所以,氣憤難平時,千萬不要輕易做出決策。 但是,有時候,雖是生氣時,但時機卻不允許等待,必須馬上做出決策,這時,該怎麼辦? 古代的老和尚給了我們一個智慧的方法:那就是,急事時,你朝前走7步,再後退7步,如此三遍,你的心就靜下來了。 據說,這方法還真有效: 例子是,一個急性子的人雨夜回家,推進門去,朦朧中,居然發現妻子與一男人同眠,他頓時怒火萬丈,就到柴房拿刀,要把妻子連同姦夫給殺了,但他忽然想起老和尚的「七步法」,心想,何不試試,就前進七步,後退七步,如此這般,連續三次,果然,怒氣已消不少,於是,他點亮燈,認真一看,原來與其妻同眠的是他自己的母親,母親因為外出回來,衣衫濕透,拿兒子的衣服臨時替換一下。 社會上,好多小青年,因為一言不合,生起氣來,就動刀子戳人,事後,往往後悔的不得了,但已經來不及了。 (25)兩個公案 現在,提兩個問題,給大家帶回去參: 一個叫俱胝的老和尚,人問他:什麼是佛? 他伸出一個手指頭。 再問他:什麼是法,什麼是僧? 他同樣伸出一個手指頭。 他這一指禪的教法,逐漸出了名,成了高僧、名僧。後來,還豎一指而逝。 有個小和尚,知道了這事,也如法炮製,模仿之。 人問:什麼是佛。 他伸出一個手指頭。 人問:什麼是法,什麼是僧? 他同樣伸出一個手指頭。 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事情後。有一天,他找來小和尚,笑笑問他:什麼是佛? 小和尚剛一伸出指頭,老和尚便用準備好的快刀削過去,把小和尚的手指斬斷。 老和尚又問:什麼是法,什麼是僧? 小和尚本能地伸出手指頭,一看指頭沒了,頓時大悟,為什麼?回去參參看。 一個人在孤峰頂上,絕壁之前,前進三步,會撞破額頭,退後三步,會墜入深淵,不進不退,坐等待斃。 問:處於如此境地,該怎麼辦?也回去參參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常敏法師答:要不要給她皈依呢?
※大安法師:以何心稱念觀音菩薩可得感應
※達照法師:禪觀內省
※僧伽(gā)吒(zhā)經卷第四(無智法師分卷版)
※佛學基礎(一)界詮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