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本知識複習要點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教學人員·中級)基本知識複習要點

1. 教育技術的含義

1)教育技術是指運用各種理論及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及相關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的應用提倡以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和理論為指導,重視運用現代學習理路、教學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理論來指導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優化教學過程。

3)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緊密相關,在學校中常見的有音像媒體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

4)教育技術以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為研究對象,並以優化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為目標。既要重視優化「教」,也要重視優化「學」,既要重視「教學資源」也要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與開發。

5)教育技術要應用系統科學方法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的優化。

2. 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教育技術一直發揮著豐富學習資源、改善教學環境、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提高學生學習生活質量的作用。

2)有助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時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樣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環境虛擬化、管理自動化等特點;是促進教學變革的催化劑。)

3)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教師專業素質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組成。)

4)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

3. 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什麼?

1)教學理論:教學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雙向交互活動過程。教學理論是闡明教學的基本原理、規律與方法的理論體系。常見的有: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有意義學習理論和九段教學法。

2)學習理論:是闡明人們的行為變化如何產生、揭示學習是一句什麼機制而形成的理論。他是教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等。

3)傳播理論:是研究人類信息獲取、加工處理和傳送的科學。

4)系統科學理論:是從現代工程科學、生物科學、物理科學、信息科學的學科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理論。

5)按照「新課標」要求,教學人員應認真學習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掌握典型的教學理論,了解基本的傳播理論和系統科學方法,在實踐中結合實際情況有意識的嘗試應用。

4. 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以教育傳播過程為對象,應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做出評價的計划過程和操作程序;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教學目標、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

5. 教學設計包含哪幾個基本環節?

1)教學設計包括學習者分析、學習需要分析、教學目標的分析與設計、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等主要環節。

2)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其具有的認知、情感、社會等方面的特徵都將對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產生影響。進行學習者分析,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和學習風格,以便為後續的教學系統設計步驟提供依據。通常對學習者分析包括:對學習者認知發展特徵的分析、對學習者的起點水平分析、確定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變數、對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分析、對學習動機的分析等。

3)學習需要分析的目的在於發現教學中存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分析,確定最終要解決的問題;後續問題解決策略的選擇和評價標準的確立將此為基礎進行。學習需要分析就是在給定的情境下,運用內部參照需要分析法火外部參照需要分析法等方法,揭示學習者現狀與期望之間存在的差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在教學系統設計中,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具體、規範,直接影響到是否能沿著預定的、正確的方向進行。在學習需要分析階段所確定的目標是教學的總目標。要使總目標落實到整個教學活動體系的各個部分中去,必須對實際的教學活動水平做出具體的規定,即分析與編寫具體的教學目標。在分析和確定教學目標時,為了避免目標的模糊與抽象性,一般強調用行為術語來表述學習結果或學習者的變化。

5)分析教學內容的工作以總的教學目標為基礎,旨在規定教學內容的範圍、深度和揭示教學內容各組成部分的聯繫,以保證達到教學最優化的內容效度。這一環節的主要工作有: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教學內容的編排、確定單元目標、對內容進行初步評價以及分析教學內容類別及性質。

6)在教學活動中,選擇與運用的教學方法是達到優化教學的前提。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一般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境、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來選擇並有機結合,以實現教學方法的整體優化。常見的有: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訓練和實踐法、合作學習法、示範模仿法、強化法等。

7)所謂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指在一定的教學要求和條件下,選出一中或一組適宜可行的教學媒體,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一般應遵循目標控制、內容符合、對象適應等原則。

8)教學者需要掌握一系列適用於不同目標、內容及對象的教學策略,在教學設計實踐中選取並綜合運用,創造出最有效的教學環境,常見的策略有:加涅的「九段教學策略「、奧蘇貝爾的「先進組織者教學策略」、羅扎諾夫的「情境—陶冶」教學策略、「示範—模仿教學策略。

9)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包括制定評價計劃、試用設計成果和實際資料、歸納和分析資料、報告評價結果等工作。

6. 什麼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指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

7.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1)要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2)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3)要注意運用「學教並重」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4)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這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8. 什麼是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9. 研究性學習具有什麼特點?

1)強調學習方式的研究

2)強調學習內容的實踐性

3)強調認識過程的完整性

10. 研究性學習的設計或實施包含哪幾個環節?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確定方案、實施方案、評價總結。

11. 研究型學習的主要構成要素是什麼? 。

1)構成要素有情境、任務、過程、資源、成果與評價六個要素。

2)情境是為問題解決提供可信的具體情境,這部分的作用是導入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任務:是圍繞一個主題或基本問題派出來的具體問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究的線索。任務要素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環節。

4)過程:描述學生應遵循的步驟和相關建議,包括小組角色與任務分配、工作流程與進度控制等。

5)資源:為學生便於解決問題而預備的條件要素,包括數字化資源和非數字化資源。(預設學習資源、相關學習資源和乏在學習資源)

6)成果:告訴學生將如何展示其研究成就,通常為電子作品形式,用做班級交流彙報與供教師評估。

7) 評價:一般用量規評估方法,不但要有助於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技巧。

12. 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作用

1)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型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有重點的指導;

2)教師在選題時首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A、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B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選擇問題。C、預測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確定研究課題。。D、重視思維方法的指導。E、指導學生初步查閱課題文獻資料。

3)分組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實施形式。分組時要做好分組和指導作用。

4)在課題的實施階段,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研究態度等方面的原因,課題的實施可能會出現問題,教師一定要及時發現並認真分析,尋找對策和解決問題,為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研究創造條件。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5)結題階段是對整個學習成果的「大檢閱」,教師要教導學生寫好研究報告,將他們的研究過程、成果和體會有條理的體現在研究報告和答辯中,另外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儘可能給學生客觀公平的評價。

13. 什麼是教育科學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有系統的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探索教育過程、發現教育規律的創造性活動。

常見的教育科學研究有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實驗性研究和行動研究。

14. 什麼是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由與問題有關的所有人員共同參與研究和實踐;研究人員對問題情境進行全程干預,並在實踐活動中找到有關理論依據及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法,

15. 行動研究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1)行動研究的一般步驟是: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四步驟。

2)計劃是指以大量事實和調查研究為前提,制定總體計劃和每一部具體行動計劃,計劃始於問題解決的需要和設想。研究者要從現狀調研、問題診斷入手,弄清楚問題原因、現有條件、解決可行性等狀況作出計劃安排。

3)行動是計劃的實施,是行動者有目的的、負責任的、按計划進行的實踐過程。

4)觀察是對行動的過程、結果、背景以及行動者提點的觀察。觀察是反思、調整計劃及確定下一步行動的前提。

5) 反思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度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

16. 了解信息技術在行動研究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手段、方法、貫穿在這四個基本環節中,他可以作為交流工具、協作工具、記錄、反思工具等,信息技術在行動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的支持作用.

17.教學目標分析的作用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立是學科教學設計中一個至為重要的環節,它決定著教學的總方向。

(1)有利於課程的規範化

(2)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3)有利於教師的教學

(4)有利於交流和溝通

18.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

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以布盧姆為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在這個理論體系中,布盧姆等人將教學活動所要實現的整體目標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領域,並從實現各個領域的最終目標出發,確定了一系列目標序列。

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識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

(1)識記。指對先前學習過的只是材料的記憶,包括具體事實、方法、過程、理論等的記憶,如記憶名詞、事實、基本觀念、原則等。

(2)領會。指把握知識材料意義的能力。可以通過三種形式來表明對知識材料的領會:一是轉化,即用自己的話或用與原先不同的方式來表述所學的內容;二是解釋,即對一項信息(如圖表、數據等)加以說明或概述;三是推斷,即預測發展的趨勢。

(3)運用。指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新的情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論的應用。運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領會為基礎,是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把複雜的知識整體分解為組成部分並理解各部分之間聯繫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鑒別、部分之間關係的分析和認識其中的組織結構。例如,能區分因果關係,能識別史料中作者的觀點或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運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為它既要理解知識材料的內容,又要理解其結構。

(5)綜合。指將所學知識的各部分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知識整體。它包括發表一篇內容獨特的演說或文章,擬定一項操作計劃或概括出一套抽象關係。它所強調的是創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結構的能力。

(6)評價。指對材料(如論文、觀點、研究報告等)作價值判斷的能力。它包括對材料的內在標準(如組織結構)或外在的標準(如某種學術觀點)進行價值判斷。例如,判斷實驗結構是否有充分的數據支持,或評價某篇文章的水平與價值。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構,因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學習內容,綜合多方面的知識並要基於明確的標準才能作出評價。

19.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分類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個規範的學習目標就包括四個要素。為了便於記憶,他們把編寫學習目標的基本要素簡稱為ABCD模式:

A——對象(audience):闡明教學對象。

B——行為(behavior):說明通過學習以後,學習者應能做什麼(行為的變化)。

C——條件(condition):說明上述行為在什麼條件下產生。

D——標準(degree):規定達到上述行為的最低標準(即達到所要求行為的程度)。

20.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習者的主要特徵因素包括學習者起點能力(水平)、認知結構、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風格等。

對於學習者起點能力(或水平),主要進行預備能力、目標能力的分析,可以使用測驗的方法。

對於認知結構,主要就是確定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變數,也就是要確定學習者認知結構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可以藉助概念圖這一工具對認知結構進行分析。

對於學習態度,主要是了解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水平和態度,包括他們對教學傳遞系統的態度或喜好,對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判斷學習者態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態度問卷量表。此外,觀察、訪談等方法也可用於態度分析。

對於學習動機,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關聯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滿足感)可以用來指導教學設計中如何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說,教學設計者應從注意力、關聯性、自信心和滿足感等四個方面分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學習風格的分析,Curry(1983)的「洋蔥模型」提供了很好的框架。該框架由三層組成:最外層(教學偏好)、中間層(信息處理方式)、裡面層(認知個性風格)。其中最外層包括了環境的、情感的、社會的等方面因素;中間層主要關注個體吸收信息的時候所用的智慧方法;裡面層的場依存、場獨立理論揭示了這兩種認知方式與學習的密切關係。一般來說,場依存性者對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更感興趣;而場獨立性者在數學與自然科學方面更擅長。

21.什麼是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教學策略有許多不同的類型。瑞奇魯斯將教學策略分為組織策略、傳遞策略、管理策略三類,這是針對傳授型教學系統的。

22.常用信息化教學環境的主要形式有多媒體教室、網路教室及語音教室等

23.網路教室、多媒體教室等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功能及適用範圍

多媒體教室的功能主要是可用於實物投影及投影各類幻燈片、投影片、照片等;可以用來播放幻燈片投影教材;教室可用有線話筒進行講課,並可記錄講課內容,播放光碟教材,也可作為學術報告的演講平台。

多媒體教室多適用於「以教為主「的教學,有時也用於學術報告活動和觀摩示範課。

網路教室功能有:屏幕廣播、學生示範、屏幕監視、遙控輔導、電子舉手、分組討論、電子論壇、消息發送和電子搶答。

網路教室主要適用於:多媒體演示教學、分組教學、監聽監視、互動式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語言輔導教學、網上學習、資源共享、進行教學測試與信息反饋分析。

24.網路教室、多媒體教室等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組織、調控與管理的方法

教師可按照班級授課、學生個別化學習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組織教學,其組織方法也相對靈活,如可採用大屏幕投影,視頻展示台及教師機的控制台組織全班授課,也可同學學生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和個別化的學習。

25.三種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小組合作學習、個別化學習)各自的特點

班級授課

1.班級授課的優點

作為一種使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方式,班級授課形式在中國的學校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形式之所以如此受到各類型學校教師歡迎,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以下優勢:

①一位教師能同時教許多學生,擴大了單個教師的教育能量,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

②以「課」為教學活動單元,可使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系統完整;

③由教師設計、組織並上「課」,以教師的系統講授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④固定的班級人數和統一的時間單位,有利於學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進度並加強教學管理,從而可贏得教學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體中學習,學生可與教師、同學進行多向交流,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和互相促進,從而增加信息來源和教育影響源;

⑥班集體內的群體活動和交往有利於形成學生互助友愛、公平競爭的態度和集體主義精神,並有利於形成學生其他一些健康的個性品質。

2.班級授課的局限性

但是由於班級授課形式下學生數量較多,在面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時,該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③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

④由於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

⑤教學面向全班學生,步調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

個別化學習

1.個別化學習的優點

相對於班級教學,個別化教學具有以下優點:

(1)精心設計的自學活動能體現大多數教學原則,從而提高學生的領會和保持水平,並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2)允許程度各異的學生都能按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的學習條件,如內容的水平和資源的種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學習效益,並可減少差等生。

(3)要求學生自定學習步調,自負學習責任,這有助於在教育活動、工作職責和個人行為方面形成良好習慣。

(4)允許教師花更多時間去關注個別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5)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大,特別適應於成年的、在職的學生的主客觀條件。

2.個別化學習的局限性

但是個別化學習也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局限性:

(1)若長期把它作為唯一的教學形式,可能會缺少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2)若用單一途徑和固定不變的方法學習,學生可能會感到單調無味。

(3)不是對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適用。

(4)若學生缺乏應有的自覺性,可能會拖延學業。

(5)通常需要教學小組協作準備,並配有輔助設施,因此,備課複雜,費用較高。

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

因其教學形式的特殊性,小組合作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特別有利於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形成態度、培養鑒賞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2)認知領域的某些高層次技能(如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受到應有的重視。

(3)有助於提高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通過向其他同學解釋要點和原理,學生還能強化自己的學習。

(4)教師能及時發現哪些學生進步較慢,哪些學生需要給予鼓勵或支援。

(5)教師能全面了解教學過程各個階段的成效和缺陷,能從學生方面獲得改進教學的意見。

另外,與班級教學相比,小組合作學習在分組時往往比較好地考慮了學生的具體特點,比較有利於實行因材施教;而且因為組的規模較小,組內各個學生之間同質性較強,因而容易靈活處理和變通。與個別化學習相比,小組合作學習中,因為教師所面向的是多個學生而不是單個學生,因而比較容易提高效率;而且由於每個組都包括多名學生,小組內各個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合作、相互促進,這既可以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又可以培養合作精神。

2.小組合作學習的局限性

與班級教學和個別化學習相比較,小組合作學習的缺點在於:

第一,小組學習由於組的規模一般遠遠不如班級規模大,因而在教學效率上一般比班級教學的效率要低。

第二,小組合作學習的管理比較困難。

組織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準備至關重要,稍有疏忽就會影響學習效果,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由於不同小組的任務、能力等的不一致,教學進度不容易控制;

由於組的變動性較大,學生在在不同組之間的流動較頻繁,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管理上也不如班級教學的管理方便,而是往往會比較繁瑣,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第三,小組合作學習由於每個組有多個學生,因此並不像個別化學習那樣完全能適合個別差異,要使教學完全能夠適合於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點等,事實上是做不到的。

第四,由於組的變動性較大而且相對於班級來說規模偏小,因此在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方面遠遠不如班級教學有效。

第五,小組合作學習較容易給各類學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往往使優等生在學習上驕傲自滿,而使差等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有時自暴自棄。

第六,沒有經驗或準備不充分的教師容易陷入長篇講課的俗套,而這對於師生相互作用是不適宜的。

26.信息化交流工具主要有「電子郵件、博客、BBS、、MSN、QQ」等

27.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基本功能、特點和使用

28.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評價理念。

新課程評價理念的特點

(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理念

1.促進學生髮展。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不僅要按照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意學生髮展性目標的形成。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研究並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髮現、探究與質疑,高效實現目標。在教學效果評價上,要以評學為重點,「以學論教」,並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2.促進教師成長。評價方向是面向未來的。重點是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來制定教師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需求。

3.以學論教。「以學論教」即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為參考,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高低。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

1.優質的課堂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協調與統一。基礎性目標是按照新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技能教學。發展性目標包括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素質和情感為重點的良好社會素質。課堂教學目標就是把知識、技能教學與能力、情感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2.科學的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機統一。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主要解決學生「愛學」、「會學」、「善學」三方面問題。由此推出課堂教學策略的三個體系:

(1)激勵性教學策略體系。

(2)自主性教學策略體系。

(3)探究性教學策略體系。

3.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情緒狀態、交往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的和諧統一。「以學論教」是現代課堂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學」一是指學生能否學得輕鬆,學得自主,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二是指學生有沒有會學,有沒有學會,主要指課堂教學的思維狀態、目標達成狀態。「論教」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的四大狀態(情緒、交往、思維、目標達成狀態)來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從下面三個角度進行判斷:

(1)師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

(2)學生的思維狀態是否被激活,教師有沒有對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干預。

(3)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態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有沒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穫。

新的課程評價理念要求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一定要本著為師生髮展服務的原則,既要關注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和對教學過程的優化情況,更要關心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29.了解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的作用及特點。

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咋完成實際任務過程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已經取得的發展成績。

優點是:可評價學生「做」的能力;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整合與綜合運用;與教學活動緊密聯繫。

缺點是:編製科學合理的評分方法有一定難度;難以評價學生在其他表現性任務上的遷移能力;不能評價所有類型的學習目標。

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的作用是通過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成果,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作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進行評價。

優點是:採用目標與過程並重的價值取向,將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具有延續性、階段性、豐富性特點。延續性是指持續關注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階段性是指其關注學生在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豐富性指評價的視野投向學生的整個學習經驗領域,凡是有價值的學習結構都是應當得到評價的肯定。

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評價的作用是促進學生達到目標,建立起評價者與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的關係,評價者與學生共同制定雙方認可的發展目標,運用適當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家孩子判斷,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實現預定發展目標。

他的優點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包括在實施中制定明確、具體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注重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面性;倡導評價方法的多元化;關注個性差異;注重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

30.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區別聯繫。

形成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而進行的評價,可以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為了做到及時評價、及時反饋,形成性評價一般次數較多,概括性水平較低,評價內容和範圍主要是每個形成性單元的內容與目標。藉助的主要手段有平常作業、學生成長檔案袋、日常觀察和形成性測驗等。

總結性評價又叫事後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如期末考試,目的是檢查學生的學業是否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並對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定,重視的是結果。總結性評價一般次數較少,期中、期末、考試、會考屬於此類。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持續的、診斷的評價,目的在位教與學提供反饋信息已提高學習成績。總結性評價更多體現為選拔功能。將兩者有機結合,進行綜合評價。

31.常用評價方法的作用及適用範圍。

常用的評價方法有作業與測驗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和反思法。

作業與測驗法是對行為樣本客觀和標準化的測量。可了解學生認知目標的達成情況,適用於階段性的知識目標方面的評價。

問卷調查法是通過預先設計的問題,請有關人員進行口述和筆答,從中了解所需資料。可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習慣、志向,了解各方面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意見,從而為改進教學或學習資源提供依據。一般適用於對現時問題,較大樣本、較短時期的調查,接受調查的對象年齡不宜過小。

訪談法也叫研究性交談,以口頭形式根據被詢者的答覆收集客觀的、不帶偏見的事實材料,以準確地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適用於教育調查、諮詢等,等多用於個性、個別化研究。

觀察法是在自然地教育場景下了解觀察對象的方法,適用於研究者需要對正在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作出描述時。

反思法式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通過觀察、回顧、診斷等方式,審視和思考教學活動中的成績與不足,並提出改進方式,適用於教師專業發展。

32.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及評價設計。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從而陪培養常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可泛指學生主動研究的學習活動,適用於學生所有學科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評價內容從過分倚重學業成績轉向注重綜合素質,從指關注結果轉向同住關注目標、條件和過程。

研究性學習評價需要利用多種評價工具,如電子檔案袋、概念圖、評價量表等,進行綜合評價。

評價量表是以評價主體、評價過程和評價內容等不同組合關係為維度所設計的一系列針對評價對象的評價表格,每個表格中的包含了該評價維度的評價項。

利用評價量表,將評價對象按照待評價維度分門別類,將繁瑣的評價過程變為簡單的評價量表的填寫過程,提高了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可操作性。同時利用評價量表,可記錄研究成果中的信息,易於過程性評價的實現。正由於這些方面的原因,評價量表在一段時間的實踐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饋,對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可操作性、簡化評價流程有顯著作用。

資源準備

1.常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類型及格式

數字化教學資源可分文本、圖像、動畫、視頻和音頻。

文本格式;TXT DOC HTM HTML RTF WPS

圖像格式;JPG GIF BMP tif eps

動畫格式:GIF SWF flc avi mov

視頻格式:WMV RM AVI MPG dat

音頻格式:WAV MP3 WMA MID aif vqf

2.多媒體素材收集與處理方法

3.管理教學資源的方法與技巧

1)控制每個文件夾中的資源數目。(50)

2)控制目錄結構的級數。(3級)

3)文件和文件夾的命名。

4)利用計算機管理、搜索工具搜索文件。

4.在教學中實行有效的資源管理的作用

如果對數字化資源進行管理,為電腦中日益增加的不同類別的資源建立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地文件夾結構,科學合理的對文件夾進行分類、命名,有利於個人數字化資源的不斷積累,並在需要使用已有的資源時便於快速查找、為重複利用已有資源提供便利,也為與他人分享、交換資源提供方便。

5.網頁構成要素

網頁由標題和網頁主體兩部分組成;網頁主體又可分為網標、橫幅、導航欄和頁面內容組成。

6.網頁課件教學作用及使用條件

作用:A、圖文並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B、交互環境友好,調動學生積极參与;C、信息資源豐富,擴大學生知識面;D、超文本連接組織信息,提供多種學習路徑。

7.主題資源教學功能

主題資源通常以主題資源網站的形式呈現,網站是主題單元的設計者和使用者共同設計的結果,能將激射主題單元學習過程中的一系列活動及支持活動的資源和工具等幾種表現出來。是一個半結構化的、開放性的學習環境。

知識類:具有存儲知識、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功能,為學生提供了與單元學習主題相關的基本知識與拓展學習等支持材料。

工具類:與主題相關的軟體和學習工具的支持材料,還包含該單元的學習計劃模板、課程設計模板等,便於學生學習。

案例類:教學案例和學生作品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型學和和探索性學習提供開放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識別、分析和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的能力。

評估類:不僅有利於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為學生學學習指明方向,具有開放性。

素材類:數字化資源元素,包括圖文聲像等單元學習支持材料,模擬或重現事物發展的真實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輔助教學。、

8.常用網頁製作工具、網頁課件結構

常見的網頁製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網頁課件結構包括線性結構、百科書式、指導式幾種。

技術操作要求

1. 能夠運用模板、樣式、修訂和批註、目錄和索引等優化電子教案,處理電子教案。

2. 會使用知識可視化工具(FreeMind)

3. 資源搜索:使用多個關鍵片語合、按類別搜索、高級搜索選項

4. 不同類型的資源獲取:屏幕抓取、網上下載、保存等

5. 素材加工和處理:windows自帶的畫圖、錄音機等

6. FrontPage :建立站點、新建網頁、設置頁面屬性、插入表插入文本內容、插入圖片、插入水平線、插入視音頻、建立超鏈接。

7. 基本會使用「電子郵件、博客、BBS、MSN、QQ」等交流工具。

8. 能夠根據需要利用電子表格工具對評價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包括運用EXCEL公式求和、求平均值運算,對學生成績排序、求最大最小值,對數據分類匯總,實現分類求和、求平均值等要求。

9. 能綜合運用文本、表格、統計圖表等方式呈現分析結果。

教學設計要點

1、分析教學目標

提示:

(1)教學目標表述要注意的問題:A.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習者;B.須用教學活動的結果而不能用教學活動的過程或手段來描述;C.行為動詞儘可能是具體的,動詞所對應的行為或動作是可觀察的;D.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重視學科特點。

(2)關於布盧姆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六個層次可能出現的題型是匹配題型或選擇題型。參見樣卷第3題。

(3)關於教學目標的「描述」,可能出現的題型是改錯題型或選擇題型。參見樣卷第2題。應對此類題,關鍵要熟知教學目標的表述規則:(見考試說明第55—56頁)

2、分析學習者特徵

提示:

(1)關於「學習者特徵的分析」。考場環境下,沒有預知的學習者,分析其特徵並不現實。所以,此類命題應更多地是相關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對不同學段學習者心理分析,多為選擇題、匹配題。參見樣卷第4題。

(2)關於學習者特徵的分析,教材與考綱的表述角度有所不同,且教材表述也相對簡略。建議備考以考綱為主。

3、選擇教學策略

提示:

(1)考綱中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教學策略的概念;評價給定教學環境下的教學策略應用的有效性;根據給定的教學前期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

(2)「了解」二字意味著知道三種教學策略即可。

(3)「評價」則表明在檢測「應用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可能出主觀分析題。也就是判斷是否有效,然後闡明理由。應答此類題,關鍵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的幾個因素。

(4)「根據」 給定的教學前期分析結果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顯然是「應用與設計」方面的檢測,考試題型可能是選擇題、匹配題、應用設計題。參見樣卷中第6小題,即是選擇題;第5小題,「設計導入階段的教學活動」,顯然是「應用設計題」。

4、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小組合作學習、個別化學習)。

5、根據教學需要選擇適當的交流工具與學生、教師和他人進行交流。

6、根據一定的背景材料,設計一個研究性學習方案。

提示:在設計研究性方案時,要突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環節或者主要構成要素,並注意區別授導型教學中的學生活動。

7、按照MiniQuest模板,填入空缺的某一兩個要素的設計。

8、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形成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等的評價方案。

提示:

在教學評價中,關鍵是通盤考慮,綜合運用各種評價工具,以形成評價方案。可以考慮時間線評價方法及教育技術中級培訓模塊5作業中對主題單元各學習要素擬採用不同評價方法的評價設計。掌握常用評價工具的設計方法應以評價量規設計、檔案袋設計、觀察記錄表設計為重點。

9、設計評價量規。

提示:

設計評價量規應知曉量規的設計要素及設計流程,能根據評價對象及樣例範式確定評價的指標和權重,並在評價指標的各等級上確定分值,在質性上作出詳盡而準確的描述。可以參見模擬考盤「故事會口頭表達評價量規設計」試題的要求

在考試說明、模擬考卷和培訓教材中,關於評價量規的某些術語使用不太一致,例如,「評價指標」,有的稱為「評價項目」,有的稱為「評價要素」、「結構分量」,複習考試時注應意所用術語的實際含義。

10、設計電子檔案袋。

提示:

檔案袋可以分為過程型、成果型、評價型等不同類型,無論哪種類型檔案袋,都可以包含多種數字化形式的材料,如學習者的基本信息、學習任務描述與學習計劃安排、收集的文檔內容及理由、評價和反思文檔等。電子學習檔案袋設計不僅要求設計出文件夾結構,並能對其功能作出說明。可以參見模擬考盤「電子學習檔案袋設計」試題的要求。

11、設計調查問卷。

12、設計訪談記錄表。

13、設計觀察記錄表。

提示:

觀察記錄表設計。需注意觀察的內容、範圍、儀器,設計記錄表時要簡明、科學、結構化,易於操作。可以參見模擬考盤「口算情況記錄表」試題的要求。


推薦閱讀:

吉他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樂理小知識
養狗人都要懂的養狗知識
易經知識
西服穿著保養知識
奇門必背知識

TAG:知識 | 複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