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羅威:英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丘吉爾
今年冬天,喬·賴特執導的英國電影《至暗時刻》(Darkest Hour)在全球公映了。這部電影描寫的是溫斯頓·丘吉爾人生中的五個星期。他於1940年5月成為首相,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大關鍵時期。在電影中,丘吉爾面對著是兩難的抉擇:繼續抵抗納粹,還是通過談判獲得可恥的和平。儘管當時的納粹貌似戰無不勝,丘吉爾還是拒絕妥協。並且最重要的是,英國人民堅定地站在他那邊。
《至暗時刻》劇照
這部電影有的地方非常有趣,我說的不是導演的水平,也不是丘吉爾的扮演者加里·奧德曼的精彩演技。我說的有趣之處在於,這是不到一年時間裡第二部關於丘吉爾戰時經歷的大片(喬納森·泰普利茨基的電影《丘吉爾》於今年6月在英國上映),這也是不到一年時間裡第二部描述1940年歷史的大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敦刻爾克》是今年夏天最火爆的電影)。英國人似乎對我們歷史的這個時刻十分執迷,尤其對丘吉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興趣盎然。
這種執迷不僅限於電影。2012年,英國小說家C. J. 桑森(C. J. Sansom)出版了一部暢銷書叫做《統治》(Dominion)。它設想的是如果丘吉爾在1940年5月沒有成為首相,世界會怎麼樣。近幾年有好幾部暢銷的丘吉爾傳記,其中2014年出版的那本的作者是當今的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自2016年開始,英國鈔票上開始印丘吉爾肖像。新的五英鎊鈔票上就有他的肖像,還有他1940年最著名的那次演講的一句名言。
即便按照英國的標準來看,如此突然地爆發出對丘吉爾的興趣,也是不尋常的事情。但對英國人來說,這似乎自然而然,以至於很少有人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是丘吉爾?並且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是現在?
要想理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們看看這些近期的電影、書籍和肖像描述的那段歷史。
1940年的事件完全算得上近代英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危機。在那以前,英國可以說是世界局勢的主宰者。那時的英國比所有的歐洲鄰國都富裕,並且比其他的世界大國(比如美國)更積極地參與全球政治。英國海軍當時是世界第一,空軍也是第一;就連它的陸軍,雖然規模不大,在全球也享有盛譽。
然而到了1940年,突然間,英國在每一條戰線上都遇到了挑戰。在保衛挪威這場必敗的戰鬥中,英國海軍遭到羞辱和失敗,皇家空軍在空戰中漸漸輸給了德國。最糟糕的是,面對納粹,英國陸軍開始崩潰了。二十五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遠征軍曾是阻止德國佔領法國的決定性力量;而在1940年,英國遠征軍和歐洲大陸的其他每一支軍隊一樣,被德軍輕鬆擊敗。
英國遠征軍從法國的撤退後來被稱為「奇蹟」,但在當時是奇恥大辱。僅僅幾周之內,英國遠征軍被德軍從比利時中部一直打退到法國海岸。隨後,在敦刻爾克,英軍被迫逃命,乘坐海軍巡洋艦、商船、漁船甚至遊艇,狼狽逃回英國的安全地帶。在那幾周里,英國陸軍損失了將近7萬人和數量龐大的關鍵裝備。數千門大炮被丟棄在法國沿海,此外還拋棄了數萬車輛與數十萬噸燃料、彈藥和其他物資。
在隨後幾個月里,英國實際上遭到了全面圍攻。德國轟炸機與當時的皇家空軍不同,非常擅長摧毀軍事目標。1940年夏秋,德國空軍對英國的機場和港口設施發動了無情的轟炸,令英國的自衛能力驟降。當年晚些時候,德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轟炸英國城市,摧毀了倫敦、考文垂、格拉斯哥和其他幾十個重要城鎮的大片區域。
與此同時,德國潛艇將不列顛島團團圍住,切斷了英國與外界的貿易聯繫。即便不能用轟炸讓英國屈服,似乎完全可能用飢餓迫使它投降。英國國內幾乎所有物資都實行配給制:食品、衣服,乃至建材(用來重建被德軍轟炸機摧毀的工廠與房屋)。
面對這樣兇殘的攻擊,英國統治集團里有很多人相信,英國必須面對不可避免的現實,努力與希特勒議和。丘吉爾恰好在這場危機期間被任命為首相,他受到了極大壓力,很多人要求他開啟和談,然而他拒絕了。相反,他開始努力激勵英國人民繼續戰鬥。
《至暗時刻》劇照
他在這個時期在議會發表的演說如今已是傳奇,他向全國人民發表的廣播講話也成了傳奇。「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他在一次著名的演講中宣布,「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這篇振奮人心、頑強不屈的演講於1940年6月4日發表,在喬·賴特的電影里也是關鍵情節之一。
丘吉爾很早就認識到,英國在這場戰爭里要想有生存的機會,就必須贏得美國的支持。於是他和他的政府展開了魅力攻勢,懇求美國人援助他們。英國人將自己描繪成一個寧死不屈的英雄民族,遭受了恐怖的攻擊,雖然遍體鱗傷但還沒有被打敗。
贏得美國人支持的手段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通過電影。倫敦遭到轟炸之後,英國人拍攝了一部宣傳電影《倫敦扛得住!》(London Can Take It!),它描繪了英國普通百姓在空襲當中照常過自己的日子。該電影在美國反響熱烈,甚至於次年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
《倫敦扛得住!》
隨後英國人贏得了更多的宣傳勝利。就是在這個時期,丘吉爾成了英國人堅毅不屈精神的象徵。他直到今天都一直是這種形象。美國新聞界描述他為「在正確時間做正確工作的正確的人」,他此後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一直是這樣。他是極少數在英國和全世界其他地方同樣聞名的英國歷史人物之一。美國人對他特別尊崇。時至今日,美國總統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都有一尊丘吉爾半身像。
這些宣傳工作最終收到了成效。1941年春,美國國會同意向英國無償提供戰爭物資。根據「租借法案」,價值數十億美金的食品、燃油和機器被運過了大西洋(儘管受到德國潛艇的威脅),超過了彌補敦刻爾克損失所需的數額。(「租借法案」不久之後也向中國提供了物資援助)
1941年底,美國人給英國送去了第二件禮物:美國正式加入了戰爭。羅斯福總統宣布,他的第一步打算不是集中力量打敗日本,儘管日本已經攻擊了珍珠港的美國人。美國將奉行「德國優先」的政策,首先支援英國。丘吉爾的魅力攻勢大獲成功。
描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國電影已經有很多了,每一部電影都有不同的目的。在戰時,電影是有用的宣傳工具。它們告訴全世界,英國不肯認輸;它們向英國人民展示了他們應當效仿的榜樣。
20世紀50和60年代的戰爭電影則有不同的功能。它們讓英國人回想起他們在戰時的英雄主義,也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前不久經受過的創傷。例如,邁克爾·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的《敵後大爆破》(The Dam Busters)講的是皇家空軍一個中隊的故事,他們勇敢地向德國發起空襲,但有一半機組人員沒能回來。這部電影於1955年上映時,許多觀眾淚流滿面。他們每個人都認識一些在戰爭中死去的人,這部電影讓他們想起了自己所作的犧牲,也提醒他們,這種犧牲為的是一樁美好的高尚的事業。
英國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在戰後的國際地位又大大降低,所以在這樣的時代,戰爭電影可以提醒英國人他們曾經是多麼輝煌。例如關於北非作戰的電影《恐怖之砂》(Ice Cold in Alex)讓英國觀眾想起,英國曾經控制著該地區。該電影於1958年上映,也就是英國入侵蘇伊士以羞辱告終的僅僅兩年後。《紫色平原》(The Purple Plain,關於英國保衛緬甸)和《艾麗斯城》(A Town Like Alice,關於英國人在馬來半島)也是這樣。美國政治家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在1963年說,英國「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至少英國人可以通過戰爭電影來懷舊,來回顧美好的往昔,那時他們不僅統治著全世界,還曾為了保住自己的帝國而英勇戰鬥。
《恐怖之砂》劇照
如果說每一個時代都創作出不同的戰爭電影,那麼今天的電影告訴我們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近期上映的一些戰爭電影。
2010年,在全球經濟危機期間,湯姆·霍珀(Tom Hooper)執導了《國王的演講》(King"s Speech),講的是英王喬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這部電影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肯定是,故事的背景是二戰之初。電影表現出的危機感一定引起了英國觀眾的共鳴,他們自己正在經歷一場更為現代的危機。國王的口吃是一個比喻,代表了這一切。該電影傳達的信息很簡單:只要堅定不移並且願意努力適應新環境,英國人一定能戰勝任何困難,不管是言語障礙、戰爭還是經濟危機。(這些主題在英國之外也引起了共鳴,所以這部電影在全世界都很火爆)
今年夏天的大片與當代生活也有關聯。《敦刻爾克》說的是英國軍人想盡一切辦法離開歐洲大陸。電影上映時英國正在脫歐,所以電影與今日之間的關聯是顯而易見的。(巧合的是,在2016年脫歐公投期間,英國報紙經常把脫歐比作敦刻爾克大撤退)這部電影傳達的信息同樣很簡單:英國過去在歐洲遇到過危機,但最終取得了勝利。今天,英國人民也急切地想要相信自己能從脫歐風波中全身而退。
《敦刻爾克》劇照
然後就是喬·賴特的最新電影《至暗時刻》。它講的也是英國受到德國的威脅,而今天德國是歐盟最強大的成員國。電影表現的是英國統治集團方寸大亂,為了一個關鍵決定而左右為難,就像今天的英國政治領導人為了脫歐問題而分歧嚴重一樣。
在電影里,丘吉爾走上前台,挽救時局。他作為領導人,心中也滿是疑慮和不安全感,但他決心要堅定地做正確的事情。對今日觀眾來說,這是一種撫慰人心的信息,因為他們熱切希望自己經歷的政治動蕩有朝一日也能帶來某種形式的勝利。但今天的丘吉爾是誰?是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嗎?她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表現出的剛毅的確令人印象深刻。是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嗎?他寫了一本關於丘吉爾的書,並且在演講和報紙文章里經常引用丘吉爾。或者,對丘吉爾這位標誌性歷史人物的所有這些近期的描繪,難道表明英國政治的核心有一種精神的空虛,而英國人民渴望有丘吉爾那樣的偉人來填補這個空虛?
《至暗時刻》劇照
過去的英國戰爭電影要麼是為了幫助英國人撫慰傷痛,要麼是為了讚頌美好往昔,但我估計《至暗時刻》這樣的電影的主題其實根本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電影的真正價值和吸引力在於,它們其實象徵了我們今天所處的局勢。它們代表了英國人對剛毅、堅定與明確目標的渴望,這些品質都是英國人在二戰期間擁有的,但在今日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英國人似乎不再擁有這些品質。
在過去的時代,英國人需要安慰或者激勵自己的時候,就去讀傳奇英雄的故事。所以今天英國人將注意力轉向一位更現代的英雄,不足為奇。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丘吉爾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人物的傳奇版本,他象徵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今天動蕩不安的時代可以慰藉我們。
有一件事情是毫無疑問的:在新的英雄登場或政治形勢發生變化之前,英國還會有更多電影去講述丘吉爾與他在1940年5月黑暗時刻受到的考驗。
本文原標題:《英國的「至暗時刻」》
推薦閱讀:
※英國置業或趨向高收入者或股權富人
※英國女富翁人數2020年有望超過男性
※新生手冊 | 米德爾斯堡吃喝玩樂全攻略
※從英國公投看歐洲民粹幽靈
※穿打摺裙的英國新王妃,連大婚的皇冠都是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