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要與太陽走得太近

如若獲得一個能夠視通萬里、清晰俯瞰太陽系的視點,你會發現,我們的太陽系秩序井然,近乎完美。以占星系總質量99.86 %的太陽為核心,依附於太陽的行星、衛星、小行星以及彗星等天體,在各自的固定軌道上順暢地運行著。

尤其是我們的地球, 得益於與強大的太陽距離恰到好處,使得地球不僅成為太陽系中顏值最高的天體,還是迄今為止人類探索視野中唯一有著蓬勃生命奇蹟的星體。

你還會發現,那些與宇宙強者走得太近的天體,「日子」並不好過。

自伽利略於1609年創製天文望遠鏡後不久開始計算,人類對水星軌道內小天體的尋找已超過四百年。天文學家做了這樣的假設:受行星之力牽動的彗星或小型行星可能進入水星軌道內,被太陽的超強引力所俘獲,成為一顆「水內小行星」。因為水星軌道以內無比灼熱,人們甚至給這顆假測中的新行星取名為「伏爾甘」,即羅馬神話中的火神。可隨著望遠鏡倍率越來越高,天文學家對「火神」的存在判定值卻越來越小。這讓他們不得不做出新的判斷:水內小行星或許曾經存在過,只是這個或這些太過靠近太陽的天體最終要麼被熾熱的太陽氣化消失,要麼悲慘地葬身於太陽的火海之中。

其實, 作為八大行星中最接近太陽的行星——水星,它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太陽強勁的輻射下,水星大氣被向後壓縮和延伸,於背陽處形成一個類似尾巴狀的存在,異常稀薄,以至於大氣分子與水星表面的碰撞頻率居然比大氣分子相互碰撞的頻率還要高。水星幾乎只剩下一個赤裸裸的高金屬性核體,金屬大約佔了七成,以鐵元素為主。水星自身的大氣調節能力極差,再加上距離太陽太近,水星向陽面的正午溫度可達400℃,而背陽面的夜間溫度可達-170℃,是表面溫差最大的行星。這冰火兩重天的滋味,恐怕只有水星自己知道。

介於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距離太陽約2.17至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有一個小行星帶, 這裡聚集了大約五十萬顆小行星。科學家通過電腦模擬得出的結果是,小行星帶最初的總質量與地球相當,是現在總質量的千倍,其在太陽星雲中原本有可能聚合成一個個頭可觀的行星的機會。可惜,它們距離質量是其他七顆行星質量總和2.5倍的氣態巨行星——木星太近。受木星強大引力的攪動,這些小天體最終不僅未能聚合,絕大部分還被擲向了外太陽系,成為被邊緣化的太空「流浪漢」。

海衛一的日子也不好過。作為太陽系內最大的一顆「堅守自我型」逆行衛星,海衛一的軌道公轉方向與其自轉方向正好相反。這種衛星是不可能與其所圍繞的行星同時在太陽星雲之中孕育而成,而且它的密度、大小以及化學組成都與冥王星相近,原本應該是屬於柯伊伯帶的星體。可海衛一在運行中誤入了海王星的勢力範圍,並被後者成功捕獲。被捕獲的結果不僅是讓它成為一顆失去自由的衛星,其逆行的「抗爭」也為它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海王星的強大引力作用下,海衛一的速度正在漸漸變慢。未來的海衛一,要麼與海王星的大氣層相撞,命途不堪設想;要麼因為達到洛希極限(行星使其衛星解體的距離極限值),而被撕裂成類似土星周圍的一個碎石環。

水內小行星、水星、小行星帶以及海衛一等太陽系天體的命運一再給予我們啟示:強者固然有其可敬之處,但不要試圖與強者走得太近,否則會失去自我,甚至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

《知識窗》雜誌:張雲廣


推薦閱讀:

太陽花的織法
太陽系的前身是什麼?地球怎麼來的?一切新生其實皆來自於死亡
太陽星
【圖】科學家也不能解?——探秘地球和太陽系起源之謎
流年行星與本命太陽的相位

TAG: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