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樑:關於中國大戰略的思考

世界戰略形勢正在發生史無前例的深刻變化,金融危機標誌著西方統治時代的終結,替代性的領導架構尚未出現,世界秩序缺失,國際變數大增,安全形勢堪憂,大風險孕育大機遇。對於中國而言,它有幾層含義:第一,變化無常,無人稱雄;第二,在全球機遇大於挑戰,在東亞挑戰大於機遇;第三,從中長期看形勢對我有利,從短期看形勢十分嚴峻;第四,既有大挑戰,又有大機遇。未來10年是關鍵期,開局之年是戰略設計年,也是戰略調整年。要突破戰略瓶頸,破解前所未有的戰略性難題,大戰略設計、大戰略運籌最為重要。我們要以全球戰略眼光,制定好、貫徹好一個明確的大戰略,即一個前瞻性的全方位戰略,向東西南北四個戰略方向有區別地推進,在整個國際戰略空間中,南北戰略基軸線與東西戰略拓展線縱橫交互運作,增強中國在全世界的戰略效能。這個大戰略的核心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南北穩,東西進。換言之,中國大戰略的垂直線是縱向連接,求深度;大戰略的水平線是橫向拓展,求廣度。

  一、南穩東亞和美國,穩住戰略重點  南面是我國周邊地區的主要面向,主權衝突性矛盾激化,巨大的戰略性壓力劇增,構成我國大戰略的戰略重點,一定要穩住。  一要穩住以南中國海為焦點的東亞,防止三海聯動,控制住局面,軟硬兩手都要硬,齊頭並進,不懼不躁,不再做被視為「軟弱」的無節制忍讓和妥協,不再放縱以小欺大,結束菲越等國邊分享好處、邊挑起事端的局面,要像在此次黃岩島事件中那樣顯示自己行動的清晰原則,敢於對峙,敢於立信立威,樹立起「靠得住、惹不起」的大國形象,增強對此事態的主動把握,表現出定力,誰敢打第一槍,堅決奉陪,必要時傳遞出中國「不想戰爭但決不懼怕戰爭」的清晰信息,要敢於顯示強制力量,要用不斷壯大的實力行使主權和維權,只有敢於維權才能真正維穩。  黃岩島事件是菲律賓有意試探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主權底線,中國要藉此機會打破菲律賓正在為南海其他聲索國樹立的鬧事模板,展示中國解決南中國海問題的新模式,也不能讓菲律賓控制鬧事的烈度和節奏,想鬧就鬧,想停就停,必須讓它們為此付出代價,中國要順勢而為,力爭在此次爭端中確保對峙完勝,並在黃岩島設立永久漁業基地,控制該島周邊海域,掌握通過環礁唯一通道前往該島的控制權,不能再失去在南中國海的機會了。這將為有關各方觀察中國對策提供一個關鍵的參考指標。更重要的是,應以此次對峙為契機,儘快展開加強南中國海治理的系列行動,逐步恢復對爭議島礁的有效管轄。目前,不但在南中國海,在東海和其它海域也同樣可以看到中國執法船主動出擊,把海洋事務作為中國內部事務處理,凸顯了中國捍衛主權的堅定態度,這是中國海洋政策調整使然。中國還應立即建立海岸警衛隊,全面提升海洋執法的密度和級別,敢於使用各種手段,捍衛亞洲和平發展與海洋安全局面,在海洋戰略態勢中佔據戰略主動,其中包括加緊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油氣田開發、旅遊開發、鼓勵漁民恢復在爭議海域的傳統漁業活動以及規範和強化行政管理等,同時,獎善懲惡,對首惡者實施全方位制裁,置其於困境,只用規勸和抗議讓作惡者冷靜下來往往是徒勞的,我們更沒有向它們嘴裡塞糖果哄它的義務。我們重點要以基於經濟優勢的務實合作為手段,大力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把經濟優勢轉化為政治和戰略優勢,著力破解美國在東亞的「合縱」,克服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經濟體系與以美國為核心的東亞安全體系二元分離的現象。  目前,美國正在最大限度盤活在亞太地區的「存量」戰略資產。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在該地區採取前所未有的努力,推行「前沿部署外交」和「巧實力外交」,開展新戰略與經濟對話,創立和加入重要的多邊機制,甚至突破與緬甸的關係,以鞏固原有聯盟和建立新聯盟,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像菲律賓這類國家的底氣只是來自美國對南中國海問題的介入。但是,最終阿基諾總統也只能望洋興嘆:「我們不能依靠別人,只能靠自己。」美國對自己義務的看法和其夥伴的期望之間存在明顯差距,簡言之,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只能是美國綁架別人,而不能是美國被別人所綁架。  同樣,穩住朝鮮半島的局勢也是一項嚴重的任務。中國要推行積極的危機管理政策,維持朝鮮半島穩定,敢於對朝鮮的行為坦率表達自己的態度,贊成就是贊成,反對就是反對,避免朝鮮誤判中國的對朝思維,更不用說「綁架」了。中國不能什麼都承受,也沒有在國際場合總得護著誰的義務。中朝是朋友,朝鮮就必須把中國當成朋友,就應該像胡錦濤在今年4月23日會見朝鮮勞動黨代表團時說的那樣,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戰略溝通和協調。朝鮮不能搞突然襲擊,不能搞莽撞之舉。朝鮮應該對兩國關係保持高度的理性和冷靜。中國是朝鮮政治穩定、國家安全、經濟生存的關鍵因素之一,其意義絕不小於它擁有的核武器和戰略導彈。中國支持朝鮮及半島穩定,但是中國大戰略的面相當寬廣,如果朝鮮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就應當珍惜兩國關係,不斷擴大共同利益,防止戰略不協調。  二要穩住美國,保持中美關係基本穩定,至關重要。隨著美國戰略、軍事和外交重心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一個以關島為大腦,以韓國、日本和菲律賓、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為手腳的戰略態勢逐漸清晰起來。據參加今年年初日美磋商的人士透露,美方表明的基本想法是,逐步形成包圍中國的態勢。4月27日日美雙方出台了新的駐日美軍重組計劃,將美國海軍陸戰隊分散到關島、澳大利亞、沖繩等地,進行由「點」到「網」的布局。日本媒體披露美日密商的每個細節都與中國有關。這是一個遏制中國崛起、從戰略上動搖中國的戰略。《德國之聲》評論稱,美國正在給中國套上火環,兩國關係勢必前所未有的複雜。著名美國學者裴敏欣認為,「中國處於世界上環境最為險惡的一個地緣政治區域內。」南中國海已經成為世界新的地緣政治節點。美國是中國海洋問題的根源。  中國的戰略選擇只能是增強實力,加快推進海空軍轉型建設,拓展深化軍事鬥爭準備,以快速發展的綜合實力破解美國以「軍事對抗經濟」,破解美國新戰略所推行的對華「海外製衡」戰略。我們要戰略反威懾,不要一味戰略忍讓。我們可以繞開正面衝撞,以反「海外製衡」戰略贏得時間、空間和主權權益。美國的戰略重心東移尚處於初始階段,在目前的情況下,美國由於財政約束,顯然無法為其提供必要且足夠的資源。美國企業研究所專家丹·布盧門撒爾擔心,「我們正在拍著胸脯吹噓自己的國防戰略,但卻沒有為其提供必要的資源。」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在美國軍費不足的情況下將重心轉向亞洲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戰略。況且,美國在東亞的「合縱」策略能否完全奏效也困難重重。在這一方面,中國有很大的戰略迴旋空間,也可以有很大的戰略作為,將美國向西太平洋投放力量的成本提升至其承受不起的水平,是一個很好的戰略選擇。  時間在中國一邊,三十六計拖為上計。美國「民主獨裁」+「軍事專政」之路前途如何,美國是否能像歷史上那樣,在危機中重生並變得更加強大,以及新干涉主義的歷史命運多舛與否,尚待觀察。但應對國內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已經成為美國接下來一段時間裡的重中之重,無論如何,美國稱王稱霸的時代只屬於20世紀,現在連美國所謂的太平洋世紀也明顯不屬於相對實力衰退的美國了。  中國對美戰略應把地緣競爭與超地緣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由於21世紀中美之爭說到底是創新競爭,因此,這一戰略的重點應是導向創新競爭與合作,全面總結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經驗與教訓,誠信對話,深度溝通,努力建設新型的大國相處之道和互動模式,照顧敏感度,保持舒適度,率先垂範,心理疏導,使美國調整對大勢的認識,把兩國的智慧結合起來,共創歷史新心態,共創國際新規範,力圖使中美關係的主流歸於和平發展。布熱津斯基在2012年新著《戰略憧憬:美國與全球力量的危機》中,針對新興國家的崛起,提出美國應當具備歷史性和戰略性的眼光,避免過多正面衝突,要注重合作。當然,牽制中國崛起仍將是其戰略憧憬之一。  同時,提升中俄戰略協作的層次,以反制美國對華「海外製衡」,作為對美戰略的輔助部分,軟硬結合,綜合運用。  二、北穩俄羅斯,建立穩定的戰略「准聯盟」  俄羅斯是中國打破美國對華「海外製衡」最強大的戰略夥伴,中俄在最核心的國家利益上的相互間重大戰略需求越來越強,建立穩定且高水平的「准聯盟」戰略關係,可以作為中國地緣政治戰略的壓艙石,以便與美國進行適度的地緣競爭。李克強副總理訪俄和接下來普京總統訪華將深化中俄兩國全面戰略關係,從而有利於提高共同應對新挑戰、新威脅的能力。   把中俄戰略關係提升到「准聯盟」的可行性在於:  1、俄羅斯像中國一樣,被美國視為潛在威脅,備受西方戰略擠壓。美國對俄戰略維持了削弱和打壓的慣性,俄羅斯意圖借美歐之力走復興之路也被堵死,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和總統大選受到西方粗暴干涉,美國非政府組織已滲入俄羅斯全境,資助反對派團體,試圖攪亂俄羅斯局勢,期待在俄羅斯發生有破壞力量的街頭革命。普京批評西方試圖削弱俄羅斯,特別是美國常常試圖進行「政治操控」,包括在傳統上對俄羅斯至關重要的地區,以及在俄羅斯舉行選舉時。  2011年10月普京發表文章,公開宣布準備建立歐亞聯盟,使之成為與美國、歐盟、中國並駕齊驅的全球力量中心。與俄羅斯有著相同血緣、宗教、文化的烏克蘭,一直被俄羅斯精英視為俄再次崛起不可或缺以及歐亞聯盟的重要支撐。美歐從發動「橙色革命」令烏克蘭明確西傾戰略,到今年3月歐盟趕在普京上任前與烏克蘭草簽准成員國協定,使普京的「歐亞聯盟」宏圖遭釜底抽薪。俄羅斯頻遭西方打壓,忍無可忍,又無對抗的實力,借華之力補己不足是自然的選擇。  美國欲建歐亞反導系統尋求「全球合璧」,以遏制中俄的核威懾力,變相提高其空間進攻能力,這破壞了全球戰略力量的平衡,成為中俄加強戰略反制合作的新因素。俄羅斯頻頻暗示願與中國就反導問題展開合作,期待建立反導陣線。反導系統的技術要求高,資金投入多,中俄合作搞,可以優勢互補,既能充分展示俄羅斯的科技儲備優勢和系統整合能力,又能充分發揮中國的單項技術研發優勢、現代化生產工藝流程和資金保障的作用,做到費用分攤、技術共享。反導合作和大規模軍事演習主要是戰略層面的合作而非軍事同盟。中俄有能力進行聯合研製、部署、管控和演習,從兩國開始,直至覆蓋整個上合組織,形成集體安全網路。  有美國專家說,「美國的侵略性政策迫使俄中站在一起。」 強大的外部戰略壓力而形成的共同安全利益會促成某種結盟關係。  2、對於俄羅斯來說,中國的戰略價值陡升,它需要中國的政治支持,中國的金融實力、急速提升的高科技和高端裝備業也可以助俄羅斯現代化一臂之力。當前,俄羅斯面臨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創新經濟發展緩慢,市場經濟體制亟需調整和變革,普京欲讓俄羅斯「經濟之帆」乘上「中國之風」,將「中國潛力」用於俄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經濟崛起」。2011年中國首次成為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兩國正尋求將2015年雙邊貿易額提高到1000億美元,到2020年再實現翻番。兩國貿易和投資合作走勢看好,將突出戰略性重點領域、大項目、高技術、金融等合作,把相互投資作為優先方向,擴大地方合作交流,而能否在西伯利亞和遠東開發問題上進行深度合作將是深化中俄戰略關係的試金石,因為這涉及俄羅斯「遠東大開發」的國家戰略。  3、2011年普京選擇中國作為其宣布參加總統競選後最先訪問的國家,雙方宣布加強戰略合作以應對亞太地區的競爭。2012年2月27日普京在《莫斯科新聞報》上發表題為《俄羅斯與不斷變化的世界》的文章,視俄中關係為外交基軸,把它放在比俄歐和俄美關係更突出的位置。他明確提出,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和穩定的中國,而中國則需要一個強大而成功的俄羅斯。他強調中國的崛起不是威脅,而是俄羅斯發展經濟的「東風」。俄羅斯歡迎中國的聲音響徹世界,因為俄羅斯與中國具有建立平等的國際社會的共識。他表示,雙方將繼續在國際舞台上互相支持,特別是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安理會中繼續合作互動。普京要把經濟、外交重心轉向亞洲,就必然深化中俄戰略關係。普京就任總統後將率先訪華就是一個明證。  普京的總統任期大致會覆蓋中國十年關鍵期甚至更長,他有望長期執政為建立和穩定兩國新戰略關係提供切實的保障,而普京上任之時,俄羅斯經濟、外交重心將轉向亞洲,又恰逢中俄在處理敘利亞危機問題上深度合作,這是中俄建立新戰略關係的絕佳時機。如果我方能夠抓住這一戰略時機,主動倡議與俄羅斯建立高級別戰略對話機制,建立實質上的戰略「准聯盟」關係,即「聯」而不「盟」或「非盟之盟」,也即不是盟友的盟友關係,乘著兩國關係處在歷史最好時期,把目前這一最好、最重要的戰略關係推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發展,提升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建立起高度政治信任,就世界事務進一步作出戰略規劃,整合出巨大的戰略資源,像「准盟友」一樣聯手做事,並吸引一批「准盟友」,這樣,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保護各自國家的戰略利益,完全有力量反制美國,對付美國構建的全球聯盟網,使其盟友惶恐不安,很多事情上的力量對比就會改觀,特別是中美俄戰略大三角關係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同時,俄羅斯的對華疑慮也會消除,兩國之間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會淡化或解決,互補關係會得到強化,北極完全有可能成為中俄合作新平台。這不是軍事同盟,而是一種實現國際安全合作的模式,因其具有靈活性、便利性、隱蔽性和更多的行動自由而成為一種隱性安全管理機制,它主要是一種戰略默契、互信和協作,即有「聯」之實而無「盟」之名,這種關係只要求實行戰略聯合,尋求可靠的戰略盟友,並不要求放棄各自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可避免成為單槍匹馬的「孤獨大國」。世界戰略形勢發展已經在迫使中俄採取這一行動,給兩國戰略關係增添新的內容,建立新的戰略合作形式。「准聯盟」是中國的主要戰略手段之一,旨在鍛造一種新的大國關係模式。 這樣的話,在世界心臟地區就會出現一個準超級核心力量,它意味著世界政治的大轉變,中俄戰略「准聯盟」就會成為中國地緣戰略之錨,有望增加對美國的戰略威懾。當然,中俄作為新興戰略性力量,它們的新戰略關係並非要挑戰或取代美國霸權,或取得總體優勢,它只是一種戰略回應,只是要與西方國家關係取得平衡,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和世界的公平與正義,尤其是在亞太地區不被歧視,包括讓外界適應兩國海上聯合軍演。  對於美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危險。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主張西方應將俄羅斯納入大西洋體系,他警告說,「歐亞大陸的聯合將是美國的噩夢。」華盛頓的戰略家一直對這一最大潛在危險憂心忡忡。為此,他們在俄羅斯妖魔化中國,又在中國宣揚俄羅斯的負面形象,並通過其控制下的媒體在全世界抹黑和貶低中俄兩國。中俄在安理會否決有關敘利亞問題的提案後,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主席施瓦布就此表示,中俄之間只是出於短期權宜之計的「方便婚姻」,而不是長期的戰略性結盟。令西方恐慌的不僅是以後中俄經常會聯手對美國說「不」,更是中俄之間可能形成新的戰略默契和關係。有人擔心這隻會給對手樹起一個巨大的靶子,對雙方的國家戰略都很不利。其實,不管你如何示好,美國步步緊逼,靶子已經樹起,拳頭攥得更緊了,戰略口袋也越收越緊,你不得不有所反應,一味畏葸不前,適得其反。正面引導加上適當反應有利於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  三、戰略拓展之一:東進拉美和加澳新  西方的相對衰落和陷於困局,在全球給中國騰出了不少戰略空間,尤其是在新興世界,加深對東西兩側新興地區的開放是當務之急,時不可失,機不再來。中國快速形成的巨大生產力是面向全球市場的,不可能完全被倒逼進內需市場。  在東面要與美國逆向而行,越過太平洋轉向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已經不再是美國靜靜的後院,古巴和馬島問題拉開了美國與拉美國家的距離。拉美國家中左翼政黨相繼執掌政權後,致力於創新和推進排美、脫美的區域及次區域一體化,在政治、經貿、能源和金融領域強化對話、交流和合作,擺脫美國控制,增強自主發展。在拉丁美洲,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水平提升,財政狀況趨好,新興國家群體崛起,進入了良性發展的機遇期,中國在拉美的地位與日俱增,中國與巴西、智利和秘魯的貿易額逐漸超過美國,與阿根廷和哥倫比亞的貿易額僅以微弱差距位居第二,這為中國全面拓展和深化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提供了契機,可以考慮與拉美建立雙邊峰會機制和經貿論壇。  巴西是我在拉美的戰略切入點。巴西稱得上火車頭國家,對南美地區有決定性影響。它在短短7年之內就使4000萬人進入中產階級消費市場,到2016年將向1.2萬項大型工程投資9000億美元,它還是對全球貿易依賴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出口僅相當於GDP的11%。在雙邊關係上,中國已經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和主要投資者,2011年兩國貿易額迅速增長到842億美元。隨著兩國關係的跨越式發展,以及巴西調整貿易結構和貿易政策,中國若能重視兩國間出現的問題和摩擦,換位思考,轉變思路,加強合作投資,加強合資生產高科技產品,真正做到雙方互利共贏,就會深化雙方的合作關係。兩國根據《共同行動計劃》,啟動制定十年合作計劃,是進一步充實中巴戰略夥伴關係實質性內涵的重要抓手。巴西東北部地區經濟比較落後,近年來經濟年增長保持7%的速度,那裡的基礎設施和新能源項目非常歡迎中國投資。巴西特別歡迎中國參與擴建機場、改建港口碼頭、修建通往偏遠地區的道路、新建發電廠和投資旅館,也歡迎參與深海石油的勘探開採並興建與海上石油開採相關的工業項目。  巴西是南美一體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委員會主席國,良好的中巴關係有利於增加參與南美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合作空間大。做好了巴西的工作,就等於抓住了拓展拉丁美洲的要領。  在全球治理問題上,中巴兩國在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構中有良好的合作。  在東面兩側還有三個國家值得關注,北側是加拿大,南側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加拿大因政治、文化、歷史等因素,一直對美國亦步亦趨。隨著溫哥華冬奧會、殘奧會和二十國集團多倫多峰會成功舉辦,以及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展現出經濟與金融體制最健康、最具發展後勁的態勢,加拿大在國際舞台上獲得了自信,通過拓展國際經貿關係來實現對外關係多元化,積極改變「緊隨美國」的形象。由於美加矛盾,加拿大急於向中國推銷能源,再加上北極能源開發及航運便利的誘人前景,現在是升級中加能源合作的最佳窗口期,兩國關係有望走上快車道,僅在2011年加拿大就有10餘位部長訪華,雙方簽署了旅遊、農業、金融等領域的系列合作協議。2012年2月加拿大總理哈珀自執政以來再度訪華,旨在促經貿、開市場。  澳大利亞被迫在中美間「選邊站」引來質疑,政要們擔心澳大利亞淪為美國道具,犧牲了自身利益,也不利於地區穩定,何況澳大利亞當前和未來的繁榮離不開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澳大利亞前陸軍司令彼得·萊希告誡澳大利亞絕不要和美國太親近,應當保持對美國說不和不參與美國行動的能力,確保其不會導致與中國關係的日益緊張甚至爆發衝突。中國是經濟保障者。澳大利亞國防部長斯蒂芬·史密斯也表示,遏制印度和中國是不可能的。他否認中國是地區的軍事威脅。外交元老批評澳政府的對華政策。澳智庫報告稱中國投資不是威脅。亞洲經濟轉變給戰略力量平衡以及亞洲未來秩序帶來深刻影響,這一變化正在打破澳大利亞身為超級大國之親密盟友所具有的那種心安理得,首次面臨亞洲鄰國比其盟主更富有、更強大的情形,這將迫使澳大利亞不得不重新審視其戰略思維和立場,反思自己的未來,探究所面臨的戰略選擇。因此,客觀評估形勢,認清自身利益,保持外交平衡,將會是澳大利亞最終的抉擇。而紐西蘭的抉擇給澳大利亞樹立了樣板。紐西蘭政府的「中國戰略」正在逐漸清晰,旨在提升兩國雙邊投資,並以中國為其奶製品出口的重要市場,紐西蘭還是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第一個發達國家。  對於上述這些美國盟國的精心耕耘,可以收穫政治、經濟和戰略成果。  四、戰略拓展之二:西進亞非歐  西面要沿著新絲綢之路大步西進,夯實中亞,巧用中東機遇,對伊朗、海合會國家和以色列採取三管齊下的靈活外交,讓這三條外交軌道彼此互補,在海灣充當更大角色。中國在波斯灣地區的地緣政治戰略應轉變升級。當然,位於西路側翼的金磚國家印度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敘利亞經驗表明,在世界事務中,中國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也是應該作為的。在敘伊危機中,中國是維護全局利益的大國,積極推行新的危機管理政策,大力進行和平調解,推動政治解決,為該地區安全和穩定貢獻更多力量,並使該地區成為我西進門戶,然後兵分兩路。  一路在東非大陸(肯亞、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和塞席爾群島建立戰略支點,連接起印度洋和整個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目前,美歐深陷危機,對非洲影響力減弱,而中非合作成績卓著,基礎厚實,中國在非洲處於十分有利的戰略機遇期。  新世紀開始以來,一場具有發展思維的革命幫助非洲大大提高了經濟業績,增強了對自己理念的信心。經濟管理的有力改善、通訊革命的驚人成就、海外非洲人帶回的資金和技能以及農礦產品的繁榮,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明顯改善了民眾生活。這塊大陸的領導人正向東方尋求靈感,大力發展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關係,後者能在非洲工業化方面提供切實幫助,尤其是以中國增加投資的方式。據英國《經濟學家》周刊報道,在過去10年中的8年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亞洲。在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中,世界上發展最快的10個國家中有6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2年非洲的增長率將達到6%,與亞洲持平。非洲經濟已處在騰飛邊緣,急需大量投資用於基礎設施發展計劃,第18屆非盟峰會高度讚賞中非合作論壇對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貢獻,這是中國在非洲大展宏圖的最佳時機,亟待一個非洲戰略其中包括戰略規劃、戰略布局、戰略重點、戰略運籌及其統一實施,其調整方嚮應為:加強對非洲農業、製造業等戰略性投資,幫助推進非洲一體化系統工程,加強政治合作與相互學習,積極推動非洲國家入常。金磚國家南非是我拓展非洲特別是南部非洲的最重要合作夥伴。  同時,南北蘇丹之間的緊張局勢也為中國展示外交能力提供了一個機遇,中國正處於一個絕佳位置,這是施展自身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如果中國能夠創造性介入並成功平息雙方衝突,將會大大激發該地區對中國的信任。  另一路直奔歐洲。歐洲核心國家德國不僅是歐洲也是全世界最強健的經濟體,它是中國對歐戰略之錨,它熱衷於基於柏林共識的德國的歐洲,對華關係也已回到穩健和務實層面,中國希望德方積極推動歐盟放寬對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管制,中德關係對於中歐關係具有指向性作用。  英國可能是另一個亮點,它標榜自己是非歐元區國家,與法德博弈,與中國的關係已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商業聯繫不斷擴大,中國是英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英國是中國在歐洲投資的最大接受國之一,它期待中國為其基礎設施建設巨額融資,渴望為倫敦爭得兌換人民幣的一流國際中心地位。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也開始成為中英關係的新支柱。  歐洲國家在中國收購歐洲資產方面也有所鬆動和突破。中國投資的三個方向是基建、工業技術和名牌商品。歐洲還尋求與中國的太空合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也急需中國支持,中國應在適當的條件下,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和力度介入。《愛爾蘭獨立報》稱,2012年是中國的「龍年」,歐洲的「恐龍年」。當前,中歐雙方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都處在關鍵時期,需要解決的經貿問題都非常緊迫,對彼此的需求和期待同樣很高,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對華制裁和偏見等障礙的消除也迫在眉睫。鑒於經濟衰退,歐洲必然追求高技術產品出口和外來投資,這是中國的機會。中國與北歐國家的關係也日益升溫,這可能有助於中國在北極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新形勢下,巴爾幹已經成為「現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是中國向歐洲市場拓展的新橋頭堡。中東歐是一塊可開墾的「處女地」,尤其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烏克蘭是獲取先進技術、高級專家和技工的理想之地,也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和市場據點。白俄羅斯獨特的地緣政治地位提供了政治與經濟合作的想像空間,它既有利於協助推動中國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也有利於中國在當地投資,並找到一條捷徑,向東歐出口電信和基礎設施。由於中東歐國家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超過歐盟的提供能力,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波蘭等國對中國的投資和貿易青睞有加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歐洲繼續深陷金融危機和衰退,許多負債纍纍的中東歐國家「愈發渴盼中國投資」。今年4月中國-中東歐國家首次領導人會議和第二屆經貿論壇成功召開,中國採取12項舉措,其中包括決定成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承諾向該地區派出貿易投資促進團,設立100億美元專項信貸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綠色經濟等合作項目,以及首期募集5億美元的投資合作基金,力爭與中東歐16國貿易額至2015年達到1500億美元。中東歐是中國在歐洲新的立足點,也是擴大影響力的平台,它是中國全球拓展戰略的組成部分。  近期中國領導人密集訪問歐洲,深化中歐合作正當其時,中歐關係領域有很大的活動空間,有望穩中有升,良好的中歐關係蘊藏著極大的戰略價值,對於制衡美國也有著極大的戰略意義。  總之,在戰略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一線的反「海外製衡」,要與全球範圍內的拓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化挑戰為機遇,化被動為主動,積極作為,發展壯大,爭取中美實力對比格局儘早發生戰略性變化。在實施中國大戰略的進程中,要特別注重發揮「金磚國家」機制的變革性作用,用以調整自身的經濟結構和向全球拓展,並推動構建國際新秩序以及與西方關係的新模式。 俞正樑(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閱讀:

【日進一詞】AGO思考法
思維是被什麼局限的?
換位思考不如換胃思考
想法有深度和想得多是不是一回事?
重新思考肥胖 我們對肥胖的認識也許存在根本誤區

TAG:中國 | 思考 | 戰略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