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
06-18
禪學 禪學是佛教的禪法理論,中國佛教的重要學說。禪學淵源於印度佛教,盛興在中國。禪學是佛教根本教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它是佛說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總相法門。 禪學一語,通用於近現代學術界,有廣狹二義,廣義的禪學是指西元前五世紀佛陀創立佛教開始,發展至八世紀的大、小乘印度禪,即所謂的「禪那」之禪;狹義的禪學則指發端於中國隋唐時代,而後延續為「五家七宗」的「禪宗」。由於「禪學」在六朝時代本指禪定之學,故也有人以禪學為禪定之學,以與禪宗之學相區別。 禪學在佛教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禪學在中國的發展因時代,地區和派別的不同,所以禪學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內容,從唐代慧能禪宗開始,禪學就進一步中國化,跟以前的禪學產生了重大的差異。 禪學是禪宗的根本,禪宗和禪學的分化是因宋代禪宗流派都依賴統治者的支持,著名禪師常與上層人物交往,思想上越來越充分肯定現實。由此禪學思想的發展又發生顯著的變化。 禪學作為中國古代的哲學,尤其是作為隋唐哲學的重要部分,對其他哲學流派產生了重要影響。禪學倡導的不信權威、不信經典的口號,曾為一些進步思想家所利用,以攻擊封建正統思想;禪學宣揚的唯心主義心性學說,為宋明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吸取,成為理學唯心主義體系的思想淵源之一。 禪學的興起和盛行因中國禪學始於東漢後期安世高和支婁迦讖譯經的流傳。三國吳康僧會、晉代釋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禪法。後來鳩摩羅什和佛陀跋陀羅(覺賢)又相繼譯出禪經,推進了禪學的興起。 禪學的思想主要是以真心本具、佛體現成、即心即佛為其禪學基礎的,並從此出發融合天台思想,提出「無明實性即佛性」以否定真妄、菩提、涅槃乃至取捨、得失來顯揚利根頓悟及其悟後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平實解脫風光。 佛教不但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融和了中國文化,並且孕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禪學。這些都可以在之後的中國體現而出,在本世紀八十年代中的中國大陸出現了一股禪學研究的熱潮,甚至席捲歐美,形成一股禪學熱。禪學是中國佛教界中比較吸引現代人的熱門話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禪學思想初探
※六祖惠能禪學思想述評-----唐密圓音
※陳兵教授:虛雲和尚的禪學思想--禪凈融通
※本煥長老的禪學思想
※「一言」陳家溝訪記之楊露禪學拳處
TAG: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