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博士講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傳統文化學習營---百善孝為先第1集 非常感謝鄭金昌老師的介紹,末學受之有愧。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跟大家一起在此地來學習,非常感謝大家! 尊敬的李校長、郭校長,尊敬的諸位校長、老師,諸位大德朋友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學心情非常的激動,非常喜悅,在馬來西亞能夠看到這麼多的仁人志士在一起推動和弘揚中華聖賢文化,如果是孔老夫子在世,我想他一定是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大家在此地這樣來弘揚中華的傳統文化,對於全世界和諧太平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末學在此地既是感恩大家,也是祝福大家,能在這一條聖賢之道一直走下去,愈走愈幸福,愈走愈快樂。謝謝!
今天大會給末學的這個題目是個老題目,「百善孝為先」。雖然是個老題目,可是我想什麼時候講都有它的新意,因為這個倫理道德確實是歷久彌新的。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希望世界和諧,都希望能夠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剛才主持人已經提到了,這個根本還是在於孝道。今天我給大家彙報主要從兩方面來講,一個是如何稱百善之先,就是為什麼孝道叫百善之先,明白了以後我們才會認真力行孝道。那如何去行孝?這是第二個部分。好,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孝道是百善之先?我記得曾經有人在新聞媒體上登過這樣的幾句話,就講和諧世界它的內涵,包括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世界和平。這裡都有個「和」字,和就會善、就會樂、就會順、就能睦、就能平,和是屬於作用,這個根本還是講的孝。
其實關於和諧世界的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跟他的學生已經有討論。你看看這《孝經》一開頭就說,「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有一天在家閑居,學生就來求教,學生對老師就如同兒子對父親一樣,在旁邊侍奉著老師。孔子這時候對曾子(曾參)就說了,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至高的品德,要道是最重要的方法,能做什麼?能和諧世界。你看,「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不就是和諧世界嗎?「汝知之乎?」你知道嗎?孔子為什麼對曾子問這個話,不對別人問話?《孝經》我們知道曾子是當機眾,是他來當機的,也就是孔子對他來講。為什麼對他講?我們也了解曾子他本身是個孝子,你看「二十四孝」里就有他,說他對母親至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裡來了客人,他母親心急,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想到自己兒子跟她平時心連著心,於是就咬著手指。過去沒有手機,有手機通電話就方便了。曾母她居然懂得咬手指,然後用心電感應,她一咬手指,十指連心,心痛,誰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覺到心痛,這一下,哎呀,不好了,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事?就趕緊往家裡跑。回到家一看,原來家裡來了客人,這時他母親告訴他,說因為自己心慌意亂,也不知道怎麼呼喚你,所以咬手指。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達到至孝,怎麼可能跟他母親有這種感應?孝心達到了純真的時候,所有的障礙都化解掉了,都沒有了,這時空都能超越。所以現代人我們聽到曾子覺得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因為現在父母打手機都打爆機了,還沒有把兒女叫喚回來,慚愧!所以孔子為什麼對曾子講這個話,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只要真正有孝心,才可以做為《孝經》的當機眾,才有資格學《孝經》。今天大家有緣在一起來學習孝道,也是恭喜各位,大家都是孝子、孝女。
曾子聽到孔子問這個話,覺得這個問題可不小,先王的至德要道,這古聖先王他憑什麼來和諧世界?曾子聽了之後,怎麼辦?「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這時候,他本來是坐著,侍坐在孔子身旁,現在他避席,就是從他的席位上站起來,不敢再坐,對於這麼重要的問題,馬上就恭敬起來,對孔子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是曾子自稱。稱自己的名字是最謙虛的稱法,像我自己,我說茂森今天有緣跟大家見面,稱茂森這是謙卑。曾子他叫著自己的名字,古時候只有父母和老師才能稱呼我們的名,其它的人,連皇上,只能稱我們的字,不能稱名。所以老師跟父母是同等地位的。曾參這裡說,我並不聰明,何足以知道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這個話我們聽起來覺得曾參是非常的謙虛。確實,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必須是謙虛、恭敬。你看避席,這就是恭敬,他稱自己「不敏」,叫著自己的名稱不敏,這是謙虛。謙虛、恭敬才是好學的態度,才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這叫師道。我過去在美國大學教書,常常有感嘆,美國的大學很難教出像曾子這樣的人,為什麼?缺乏曾子的謙虛好學。老師上台講課都是站著講的,學生在底下是坐著聽的,甚至帶著一瓶可樂一個漢堡,甚至還有甚者,把兩隻腳放在前面的椅背上靠著這麼聽課的也有之。你想想這樣的一個態度,他能學到什麼?什麼都學不到。所以尊師才是重道,重道你才能學得了道。
曾子何以能夠這樣尊師重道?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是孝子,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對父母能夠盡孝、能夠致敬,對老師才能夠恭敬。所以事師就如同事父母一樣的道理。古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就看看古人對於師道的重視。所以,我們在座很多都是學校的老師、校長,大概您與我也有一些同感,覺得現在的孩子不好教。為什麼不好教?其實現在學校的教育,全球都是這樣的,注重科技的教育、知識的傳授,缺少道德的修養。像你們上課有沒有拿出一節課專門談孝道的?你要想孩子他學到東西,必須得尊師,要尊師必須得孝養父母,你不從孝道教起,你讓他尊師重道,讓他能夠好好學習,這個怎麼可能?所以你看曾子他這個態度,一開始《孝經》就給我們演出來了。曾子他說「何足以知之」,說我不足以知道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孔子的傳人,我們後人稱孔子是至聖,稱曾子是宗聖,他也是聖人,怎麼他不知道聖賢的至德要道?我們現代人說出來就是孝道,怎麼不知道?他是謙虛,也說的是實話。這裡講到「何足以知之」,這個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就是曾子他是知道一些,但是不足以知之,沒有知道圓滿。古人講到,學、知這是我們力行的條件,假如我們能夠真正知了,一定就能夠行。聖賢的學問叫知難行易,你果然知,你必定能行,你要是行不出來,那你知的不夠,不足以知之。
所以我們今天講「百善孝為先」,這個話題我過去曾經在馬來西亞也講過,在各地也都講了,這個光碟也流通不少。我自己要老講也是教自己,為什麼?自己沒做好,沒做好就是不足以知之,要是你足以知之了,你必須是你肯定做得最好。所以這個我們得要不斷的去熏習。古聖先王的至德要道確實哪裡是這麼容易知之的!這個孝可以說是你成就圓滿的大聖的一個過程。孟子講「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你要真正把孝道做到了,你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大聖人也都不難。所以我們還是要像曾子那樣,以著非常恭敬的心一起來學習。這時候夫子怎麼回答曾子?一看到曾子這麼謙虛、好學,老師肯定將自己平生之所學和盤托出,不會保留,保留對不起學生。老師心量很大,怎麼可能說學生他想學我不教他?現代的老師可能會這樣,保留一手,不能教全他,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這是一個狹隘的觀念,這不可取。像孔子,一看曾子這麼好學,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平生學問全部端給他。你看他講了這句話,「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看他平生所學歸納成一個字,你說儒家學問歸納成一個字是什麼字?孝。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從這裡出生。什麼教育?聖賢教育。為什麼要教育?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你本來是善的,所以你一定能教好。為什麼現在不善?「性相近,習相遠」,因為習氣使然。「苟不教,性乃遷」,要是不教育,這個習性就做主了,本性就被掩蓋住了,那就成了凡人。現在把習性去除,把本性彰顯出來,這就是成為聖人了,所以要教。從哪兒教起?這裡孔子告訴我們,從孝道教起。《弟子規》你看一開端也這麼說,「聖人訓,首孝悌」,聖人的教誨首先注重的是孝悌的教育。說老實話,圓滿也是圓滿在孝悌,自始至終無非是孝字而已,堯舜也是孝悌的圓滿而已。
我自己從小非常的幸運,有遇到好母親。這相片是我三歲的時候跟媽媽照的。謝謝!我小時候在廣州出生、長大,那時候,從小只會講廣州話,廣東話,講國語不會講,我媽媽教我。我是先學會念唐詩,才學會講普通話。我媽媽第一首詩教給我的就是「遊子吟」。這「遊子吟」給大家朗誦一遍,這是唐朝詩人孟郊他寫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講得很簡單的一個生活小事,家裡母親要送孩子出門,孩子要遠行,可能他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去留學,這母親給他去縫製衣服,這手中線,遊子的身上衣,臨行密密的縫。為什麼要密密縫?這我們也能想像出來,做母親的擔心孩子在外面這衣服要是開了口,破了,很不方便,所以密密的縫。心裡就想著孩子趕緊把工作做完了,把學業完成了回來,意恐遲遲歸。你看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生活畫面,詩人已經把慈母的那一分愛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用一句話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來形容。寸草心是我們兒女的心,兒女就像小草,沐浴在陽光之下成長,有一天長大了,忽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陽光一樣的溫暖關懷下長大的。於是想要報答這一分的恩情,能報答得盡嗎?就像小草能報答得了三春太陽的溫暖嗎?
我回想我母親,在我從小到大,每一天每一個時刻都是用愛心來關懷我、照顧我、教育我。從我的小學到了中學,中學上了大學,我是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的,然後又送我出去美國留學,二十二歲去美國的。當時在留學之際,正好遇到我生日,那時候媽媽送我一份賀卡,這是臨別的贈言。她說:「茂森兒,我的祝福,將伴隨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將附麗於你清凈光明的一生。」當時母親寫這個是在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二十二歲。我忽然想起了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對我的教導,她跟我講范仲淹先生的故事,宋朝的名相,他在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帶著他改嫁,改嫁了姓朱的人家,後來他長大了,朱家人排擠他,說你是范家的人,不讓他在家裡。所以最後范仲淹被迫拜別他的母親,要去求學,要去考取功名,將來希望衣錦還鄉來報答母親,來重振范家。當時他拜別母親的時候,跪在地上對母親含淚說:媽媽,請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後我一定回來接您去奉養。於是范仲淹就帶著幾本書、一把古琴、一把佩劍上路了,到了一個破的書院裡面攻讀,生活非常清苦。當時真的是像《論語》里講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吃飯每天只煮一鍋粥,凍了把它切成幾塊,一餐吃一塊,拿野菜用鹽腌成鹹菜,切成一條一條,這叫齏,斷齏畫粥,就是稀粥就鹹菜。有一次有一個同學,家裡比較富貴,來到書院裡面看到范仲淹先生生活這麼清苦,不忍心,於是送來一桌很好的酒席,希望范仲淹能夠改善改善生活,增加點營養。結果過了好一段時間再去看望他,還看到那個酒席原封不動,於是就有點兒不高興,就問范仲淹先生,說為什麼你不吃我的酒席?范先生說,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我如果吃了你的酒席,來日就吃不下我的齏粥了。你看看,范先生就是用這樣清苦的生活來砥勵自己的志向。記載中說,他五年晚上睡覺都不解衣帶,和衣而睡,夜夜苦讀,讀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雞一叫,他起來就開始繼續讀書。結果後來果然,像這樣的用功的青年他一定是能夠考得功名,所以他後來考上進士。進士是古代最高學位,舉人,舉人像碩士,進士像博士,最高學位。考了進士,真的衣錦還鄉,要多長時間?只有八年,原來向自己母親承諾說十年,現在提早回來了,衣錦還鄉,接他母親奉養。
之後范先生出將入相,為朝廷建功立業,而且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祿都拿出來捐獻給貧苦的親友,資助那些貧寒的學子,讓他們有機會讀書。所以范先生對於北宋文化、儒家復興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貢獻。可是他老人家還是,雖然是身為宰相的高位,生活還是那樣勤儉,家裡人只能穿布衣,不允許穿絲綢、緞子。他自己最後走的時候家裡已經布施得差不多是一乾二凈,連自己喪葬費都不夠。你看看,身為一國的宰相,我們說總理,這麼高的職位,到走的時候卻是像這樣的清廉,做人做到這樣那可謂是聖人了。所以范家,你看看他的子孫,個個賢能。范仲淹的一個兒子叫范純仁,事父至孝,他父親年老的時候他在家裡照顧他父親,朝廷因為仰慕他的才能、學問,於是就請他出來做官。像這種機會一般人看到,那還不趕快去,皇上有請,正是準備平步青雲往上爬了。可是范純仁怎麼說?他拒絕了,他在家裡照顧他的老父親,他說了一句話,說「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怎麼可以看重這個俸祿,功名利祿,而把父母給疏忽了?用現在的話來講,要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你的事業才是真正有根基的事業。果不其然,范純仁先生後來還是當了宰相,他父親走後他最後出來做官了,也是跟他父親一樣,成為一代賢相。所以你看命里有時終須有,你該做宰相的你拒絕都拒絕不了,何必要這樣斤斤計較,不斷營求?自己冤枉做了小人,人家君子樂得做君子。所以一味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至於說功名利祿、富貴窮通,能不能夠為這個社會做貢獻,那都是天命,不是我們自己憑著那種妄想心、攀緣心可以求得來的。要求只是求提升自己道德、學問就行了,你有肯定就有。
所以當時我想到母親這番教誨,帶著母親的這分祝福,遠赴重洋到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讀書,開始攻讀碩士學位,進而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因為家裡經濟也並不富裕,帶了很少的錢,所以生活非常清儉。我記得從中國帶過去的一張毛毯,冬天很冷,這毛毯不夠,也不捨得買棉被,於是把衣服什麼都壓上來,最後把我的書本都壓上來。當時買菜,搭著同學的便車每周去超市買一次菜,因為不想麻煩別人,所以買菜時間盡量的縮短,到了超市裡頭,我是不挑菜,專挑價格,看到哪個價格最便宜就買那樣菜。所以通常買胡蘿蔔一大包,包心菜一大個,每餐吃的就是胡蘿蔔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蘿蔔。後來聽到周泳杉老師的「健康飲食」才知道,原來吃包心菜、胡蘿蔔是很健康的。當時有同學畢業了,畢業了,他用了好多年的一個高壓鍋,已經不高壓了,因為那個高壓閥已經不見了,他把它扔掉,我把它撿回來,說這我還能用,就用這個不高壓的高壓鍋來煮飯、炒菜、煮湯,一用就用了四年。當時我在美國讀書,因為學習成績還算不錯,也挺用功的,所以有獎學金。這獎學金每個月八百美金,當時還覺得挺不錯了,剛從大陸過去的孩子,八百美金,是吧,一美金相當於八塊錢人民幣,八八六千四,好像眼睛都亮了。一般的同學用這個獎學金,省點過一、兩年能夠買一部二手車了。那麼我,當時我把這個每個月的俸祿把它分成好幾分,除了自己的學雜用費,用生活費以外,每個月我給我母親寄兩百美金。我母親跟我父親早年離異,所以我母親是一個人,我是獨生子。所以我母親送我出門留學的時候,大家可能想像不出來我那種感慨萬千的那種思緒。母親能夠為我做出這樣的犧牲,把自己唯一的,身邊唯一的孩子送去留學,希望他能夠學成,能夠將來有所建樹,能夠為人民做一點服務,這是一種奉獻。所以除了我給母親每個月寄錢以外,另外還有給我父親寄一百美金。另外,因為母親在家裡一個人,我就每個禮拜給我母親打一次長途電話。人家有時候就笑我,說:你呀,什麼都省,就是打電話不省。因為我每個月的電話費是非常高的,跟父母溝通的時候,因為母親都惦念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美國好像無親無故的,一個人在這裡拼搏,母親難免挂念,所以每個星期給母親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讓母親能夠安心,另外每兩個禮拜給父母寫一封長信,彙報自己的工作學習。所以雖然是我跟父母遠隔重洋,可是我們的心還是心連著心。
當時,給大家分享一份我在去美國留學第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寫的一封信,這是給我母親的。我說「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煉自己舍受。」這兒插一句,這個舍受就是舍離寒冷的感受,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舍受?因為外面的這個五欲六塵的這種享受,很容易讓我們心志墮落,所以我當時常常用冷水浴來砥勵自己不要死於安樂。這信繼續往下寫,「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息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這裡我為什麼說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因為我在出國留學前,也是拜別母親的時候,說:母親,請您等我七年。幹什麼?這七年是一般讀碩士要兩到三年,讀博士要四到五年,我媽媽希望我把博士學位攻下來。所以我說:媽媽,妳等我七年,我畢業之後我接妳到美國奉養。信繼續往下寫,「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清凈。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了。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
當我母親接到這封來信,大家說我母親是什麼感受?或許有的媽媽看到這封信都流眼淚了,這孩子怎麼冬天都沒有棉被,趕緊給他寄點錢買棉被;你不要用那個不高壓的高壓鍋了,去買一個好鍋。可是我媽媽沒有這樣,她給我的回信當中是這樣寫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諸位朋友,什麼叫性德之光?這個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個性,我們的本性具足了萬德,只是我們現在本性被我們的習性給覆蓋住了,所以我們性德的光明顯露不出來。如何能夠打開我們的性德的寶藏,讓自性光明顯發出來?孝道是最好的鑰匙。當時我受著母親的教誨的鼓勵,自己給自己規定過清苦的生活,別人在周末的時候去玩、party,我都不參加,每天都是工作日,天天都是圖書館、教室、宿舍,三點一線。人家覺得我好像有點呆板,怎麼什麼都不會玩。確實,既沒錢玩,也沒心思玩。我給自己規定七條戒律,叫「七不」,第一,不看電影、電視,第二,不逛商場,第三,不留長頭髮,第四,不穿奇裝異服,第五,不亂花錢,第六,不亂交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效法范仲淹先生一樣,用清苦的生活砥勵自己的志向。所以本來希望七年能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後來我四年就圓滿畢業了。
我的博士畢業以後,最理想的,對我們這個中國留學生來講,最理想的就是找到大學裡教書,做教授,因為在學術界裡面比較少歧視,所以我們就很希望能夠在大學裡教書,況且我母親也是這樣期望我的,她的父親,就是我的外公,就是大學教授,她覺得當教授挺好。我從小是,雖然挺笨的,但是還算聽話。我記得我母親曾經告訴我,說我的姥姥,就是我的外婆,過去在世的時候,看見我母親教導我非常的耐心,循循善誘,她在旁邊看得都沒有耐心了,說這孩子怎麼這麼笨,怎麼教都教不會。但是我母親很耐心,她從不打我,然後很耐心的教導我。所以笨,必須得聽話就行,如果不聽話又笨,那就沒救了。等我到了三十歲那一年,我舅父給我寫了個生日賀卡,他跟我講,他說茂森,我看你從小到大,沒什麼優點,只有一個優點,就是兩個字,「聽話」。所以媽媽叫我出國留學,我就出國留學,媽媽讓我念博士,我就念博士,媽媽讓我當教授,我就得當教授。博士畢業前夕要去找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導師的推薦函。因為我的導師是在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但是他要求人很苛刻,譬如說我們拿獎學金要給他工作、服務,一個禮拜按照規定是工作二十個小時,為教授做像搜集數據、做點運算等等,做這些助理的研究工作。可是我們這位教授沒人敢跟他工作,原來有幾個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跑掉了,因為什麼?受不了。我當時剛到美國,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在他的手下工作。他工作量給你布置下來,一個禮拜二十個小時絕對不夠用,至少得四十個小時。當時,因為我是從小到大聽話聽慣了,也不會跟他辯論,也不會去要求,更沒想到要漲工資這事,所以老老實實的就給他工作。一開始不熟悉工作,確實要四十個小時,後來慢慢專心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十個小時也能完成,再後來,二十個小時也能完成,到最後我十個小時就行了。這叫熟能生巧,笨鳥先飛,沒事,你只要肯干就能夠找到門道。 所以我後來跟他一起工作,除了完成他的研究工作以外,我自己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就跟他一起合寫論文,寫了,我在畢業前就寫了八篇論文發表出來。根據我的導師推薦函里寫,說茂森能夠有八篇的論文,這是相當於一位資深教授的工作成績。這個導師平時對我是道貌岸然,沒有笑容,給我布置工作,我通常會問,老師,您這工作什麼時候需要完成?他說我昨天就要了,換句話說,你就不要再問了,你已經遲到了,趕緊做吧!於是就這樣訓練出來。所謂嚴師出高徒,我也不能算高徒,但是確實遇到嚴師了。臨畢業的時候,請他寫推薦函我還心驚肉跳,怕他寫推薦函要是寫得不好怎麼辦?太苛刻了,那我前程就沒了,最後硬著頭皮請他寫這個推薦函。可是我自己萬萬沒想到,他這四年來從來沒有表揚過我一句話,全寫在推薦函裡頭。他說我四年能夠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在我們大學是首例,他說我是他二十五年學術生涯裡面見到的最優秀的學生。有他這份強有力的推薦函,那找工作叫易如反掌。結果這個信剛寄出去沒多久,就有兩個大學來了聘函,後來我就選擇到德州大學去任教。這回頭一想,我當時才二十六歲,就能夠走上美國大學的講堂,自己還沒回過神來,到底何來這一分福報?一想,可能沒別的,還算是在對父母有個孝心這上面積點德,另外肯聽話、肯挨批評、老實、安分守己,這點可能還會有點福。
我記得我在小的時候我媽媽對我也是這麼要求嚴格的,我舉個例子,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很小,四歲,上幼兒園,我們在廣州,到市一幼兒園,廣州市第一幼兒園,從我們家到幼兒園要翻過一座山,叫越秀山,山不大,走起來大概四十分鐘。我媽媽送我是全托,鍛煉我的意志,禮拜一送過去,禮拜六下午才把我接回家裡來,在家裡過一個禮拜天,然後禮拜一又送去。當時,禮拜一我媽媽就拉著我的手翻這個山,走四十分鐘這個路上學去,讓我背著一個書包,書包裡面裝著一個禮拜用的衣物、書本。走在路上見到有我媽媽認識的朋友,看到我媽媽拖著這個小孩,這肩上背著個大書包,她就看得很不順眼,指責我媽媽,說妳怎麼能夠讓這麼小的小孩背這麼大的書包走這麼長的路?我媽媽一看,這個人教育理念跟她不一樣,所以也就跟她二話不說,把我的書包,在她面前把我的書包接過來背到自己身上,等那個人走了以後又把這個書包還給我。所以我從小身體就挺壯實的,小腿也很粗,後來上了大學還是很好的業餘選手,運動員,從小訓練。不僅是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鍛煉忍辱負重的這種精神。所以到了美國能夠接受博士生導師那種嚴格苛刻的要求,因為久經訓練了。
所以博士畢業了很順利找到工作,而且提早回來把母親接到美國。孟子有一句話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話說得真對。凡是得到成功的人士,你問問他,哪一個沒有經過憂患環境的考驗?如果給孩子太安樂了,這是害了他。所以我二十六歲博士畢業,我把我媽媽接到美國來參加我的博士畢業典禮,當我穿著博士服手捧著博士畢業證書跟我母親照相的時候,你看我媽媽笑得多開心!古人說得好,「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個河流為什麼它能夠流得長遠?因為它有不竭的源頭;一棵樹為什麼能長得高大,能抵擋風雨?因為它有很深的根。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為人子的源頭和根本,不能忘記這個根本,他是我們幸福的源泉,他是我們成功的根基,讓我們這一生能夠抵抗風雨的磨練,是父母給我們帶來的恩惠。就回到剛才《孝經》孔子跟曾子的這個對話,孔子跟曾子講這孝道的道理,先王的至德要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要行孝,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你只要是人,你就要行孝,因為它是人的根、人的本。結果曾子聽了孔子說的一番孝道的道理,也很激動,說了一句話說:「甚哉,孝之大也!」這是說什麼呢?太好了!今天聽到這麼好的道理,孝道真太偉大!那我們知道,曾子完全聽明白孔子的教誨,正在此時此刻他得到孔子的心傳了,他成聖人了,這句話是他表露出他那種得到心傳的喜悅。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我的志向寫在《春秋》這部書裡頭,我的行門是《孝經》裡頭,這是孔子的行門,現在全部傳授給曾子了。
《孝經》講到這兒就算結束了,後頭為什麼還講呢?對我們講的,曾子全明白了,我們還沒明白,所以孔子繼續往下說。「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孝道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什麼叫經?經是恆常的意思。你看日月星辰它們都是恆常的在運行,有各自的軌道,年年如是,日日如是,沒有一天間斷過,這是自強不息。地之義,義是什麼?義務,大地它有負載萬物的義務。大地負載萬物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你是好人、壞人,它一樣的負載,你是好東西、壞東西,它也不分別,而且永遠在你的腳下,謙卑、恭順。假如我們人能夠效法天地這種恆德、這種謙卑、恭敬孝順父母,那你就是在行天地之德,這是人之行,民就是人。如果人不行孝呢?他已經不是人了。你想一想,為什麼,現在長的是人的樣,穿的是人的衣服,古德有一個綽號封給他,叫衣冠禽獸。我跟大家講,他是禽獸不如,為什麼?禽獸裡頭都有孝養父母的,大家唱歌唱這個「跪羊圖」,你看小羊懂得跪乳之恩,烏鴉也懂得反哺之義,這都是禽獸,人要是不孝父母那不就是禽獸不如了嗎?所以這個孝字,中國古代文字那是智能的符號,所謂文以載道,文字裡面載有了道的道理。你看孝字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它代表什麼?你一看就明了了,這叫會意,六書裡面這叫會意,看這個字你體會它的意思。這講什麼?老一代和子一代一體,這叫孝。合在一起叫孝,你分開了,這個老一代和子一代分了那就不成為孝字,就不孝了。現在人講所謂代溝,代溝是把老一代和子一代用一條溝把它隔開了,那就沒有孝了。代溝是什麼?自己的自我中心主義在滋長,看不起父母了,這才會跟父母有隔閡。我跟我父母是沒有隔閡的,在一起是無話不談。所以我母親給我寫過一個賀卡,說她是我「亦師、亦母、亦友」,也是老師、也是母親、也是朋友,沒有代溝。這個孝字我們再繼續看,這老一代是父母,父母上面還有父母,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跟我們也是一體。他父母上面再有父母,一直往上追溯,像追溯到炎帝、黃帝,咱們都是炎黃子孫,這炎黃也是跟我們一體。所以文化它裡頭沒有隔閡,為什麼?本來是一體,這叫孝。
我們現在長著黑頭髮、黃皮膚、黑眼珠,都屬於炎黃子孫。中國文化從老祖宗傳下來,本來是沒有國界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受益,我們能夠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這就是對老祖宗盡孝。所以我在中國演講我有時候會問一句,問在座的,我說「你是中國人嗎?」你是中國人嗎?他們在底下答的,是。心理學上講,凡是這個聲音拖得很長的,不是很有力的,那是什麼?口是。你說是不是?中國人是有中國文化精神的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老祖宗的精神,這才是中國人。假如我們不好好學習我們自己中國的固有文化,沒有把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這些聖人的教誨用於自己的生活,力行出來,那不能叫中國人。我們在外國留學我們有聽過一個綽號,叫「香蕉」,黃色的皮,裡頭芯兒是白的。所以我們要跟老祖宗合為一體,真正學習傳統文化跟老祖宗就沒有代溝、沒有隔閡,我們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我們人生經營一定是最智慧的。再往上追溯,這老祖宗前面還有,前面已沒有記載了,因為文字是從黃帝那時候開始的,炎黃下來才有文字記載,炎黃以前我們大概聽說還有個伏羲,那是更早,五百年了,再之前根本沒聽說了,但是我們能想像一定還有。一直往上追溯,過去無始,跟我們是一體,這個子一代是我們的兒女,兒女下面還有兒女,一直往下延伸,未來無終,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這叫孝。這個孝是超越時空,時間上面是一體,空間上面,十方宇宙同是一體,這是聖人所證得的境界。所以你想一想行孝哪是簡單的事?果然能做到孝道圓滿了,你就跟宇宙一切萬事萬物融為一了。這是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你這是歸於道了。所以我們要學孝道,知道境界之高遠,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哪兒做起?從《弟子規》做起,「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這兒做起。
曾子聽到孔子這一番講話,他就代我們請問,「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夫子讚歎孝道已經無以復加了,那請問聖人的德行還有沒有高過孝道的?換句話說,除了孝道之外,聖人還有什麼德?夫子說「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這個天地之性的性當生字講,就是天地所生,就是萬物,萬物以人為貴。為什麼以人為貴?剛才講了,因為人能效法天地去行孝、去修德,所以人的行(行為)莫大於孝,這是至高的道德,也是最根本的道德。所以夫子講,夫聖人之德,又哪裡能夠比孝道更高?何以加於孝乎?沒得再加了,也就是說你能行孝行到圓滿你就是聖人。行孝這麼重要,不行孝都不行了,那咱們現在就談一談如何行孝。這《孝經》可以說是有理、有事,有理論、有方法,給你講到很圓滿了,告訴你為什麼要行孝,如何去行孝?《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說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道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叫事親,第二叫事君,第三是立身。事親就是事奉父母。事君?古代都是君主專制,君就代表的國家,所以你忠君就是愛國,就是忠於國家。那現在我們是民主時代,民做主了,不是君做主了,所以現在想事君,其實就應該講事民,叫為人民服務,這叫事君,這就是愛國。終於立身,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你成聖成賢,這是孝道的終極。你看,最初級的,基礎的階段,事親,然後中等的這個階段,為人民服務,再上等,終極的,你得成聖成賢,你才真正對得起父母,這是孝道。
我們就就這三個層次來跟大家學習。第一講事親,《孝經》裡面「紀孝行章第十」,第十章說到如何事親,它說「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這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了,五樁事情,實際上是五個方面,每一個方面的事情太多了,我們一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說明。第一講「居則致其敬」。這是講居家,在家裡侍奉父母,關鍵在於什麼?對父母要敬,孝敬孝敬,你得敬才能稱為孝,不敬就不孝了。我在前兩年看到新聞報導,說有一年的母親節記者去採訪一些大款的母親,這些都是企業家,很有錢的,然後又採訪這些母親的兒女。先問一下這些兒女,母親節快到了,你們這些企業家們要如何對父母表示表示,給母親買點什麼?這些兒女都這麼說,我得賺大錢,我給我母親買洋房、買名車,給她好好的物質享受。然後這些記者又去採訪他們各自的母親,問問他們,妳們想兒女如何孝敬妳?母親們都說,我就不希望我的兒子這麼忙,這母親節快到了,總該能陪我吃頓午飯吧!你看看,這母子的回答竟然這麼大的區別,兒女有沒有體會到母親的需要?兒女以為是光在物質上奉養母親,這就是對母親的孝敬了嗎?此話差矣!你有沒有真正體會到母親的心思?有沒有對母親真正有敬意?還是拿著錢回家,我是在供養你們,一副大爺的樣子,這個孝全沒有了。
你看《論語》裡面曾經孔子的弟子子游就問過如何行孝?「子游問孝」,孔子怎麼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好像講這話是對我們現代人講的,說「今之孝者」,今天這個社會裡頭,大家都以為孝是什麼?就是能養父母,養活著父母,給父母衣食,這就是養了。那這是孝嗎?夫子不認為如此,他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這一層意思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什麼?把這個兒女跟犬馬做比喻,犬馬養主人也是養,但是牠只是僅限於對主人的勞力的奉獻,對主人沒有敬意,牠不懂得禮敬,兒女對於父母也是如此,那跟犬馬有什麼區別?犬馬屬於禽獸,那兒女跟禽獸有什麼區別?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講得就更加的嚴厲了,是這個犬馬比作父母了,說養父母如果是像養犬馬一樣,你光在物質上供養父母,這也是養,給吃的、給穿的、給住的,你看現在養寵物,對那些寵物養的也是算關懷備至了,還有衣服穿,病了還能帶牠去寵物醫院。你要是養父母也像養寵物一樣,不敬父母,光在物質上提供,那養犬馬和養父母何以別乎?有什麼區別?這孔子說得很不客氣。所以不要以為光在物質上提供給父母衣食住行那就是孝養,錯了!「居則致其敬」,你得要盡到你的心,致敬。
宋朝的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黃庭堅,在「二十四孝」里講到他。他這個人雖然很有名望,很有地位,家裡也很有錢,可是他每天上朝回來第一件事情,先給他母親洗尿罐。為什麼?因為他母親有潔癖,很喜歡乾淨,一點髒的都受不了。所以黃庭堅怕這些奴婢洗洗不幹凈,所以他親自來洗,當然洗得是很認真。你看看像黃庭堅這樣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回到家裡還給他母親干這個活,這是什麼?對母親敬意十足。所以古人稱讚,說「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什麼叫大人?偉大的人。偉大的人是什麼?沒有失掉他的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剛生下來的嬰兒,這叫赤子。你看嬰兒對父母的那種愛戀,那叫純真的,如果我們人能夠把這種純真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變,這人就是聖人,叫大人。他就能用這種純真的孝心對自己父母、對自己親友、對一切的人,他「事諸父,如事父」,他能「愛敬盡於事親,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
我們講黃庭堅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洗個尿罐,我也會,大概我也洗過,他為什麼有這個資格上「二十四孝」,我為什麼不行?那我們得問一問,你洗一次、兩次可以,問題是能洗一輩子嗎?能夠一生不改變這種純孝之心嗎?那你說,如果大事上對父母盡孝我還由衷佩服,小事,這個誰都能做,他怎麼有資格上「二十四孝」?那請問你,給父母洗個尿罐這是大事還是小事?孟子有句話說得好,「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什麼事最大?孝敬父母這個事最大,沒有比孝敬父母的事更大的了。說老實話,孝敬父母做什麼事都不是小事,事親無大小,事事都是大事,都得以我們最恭敬的心去做,這才是居則致其敬。你能夠把這種敬心養成,你出去外面工作你自自然然就能夠對你的工作盡職、敬業,你對任何人都能尊敬,你敬人、敬事、敬物。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誠敬之心是成聖成賢的秘訣之所在。從哪兒養成?就是在家裡對父母居則致其敬養成的。 現在時間到了是吧?十點了。我們先休息半個小時,剩下這個十點半我們再來第二堂講課。好,謝謝大家。
百善孝為先第2集 重要的是讓父母開心、快樂。一般講孝親有三個層次,第一是養父母之身,第二是養父母之心,第三是養父母之志,身、心、志。養父母之身這還不能算是孝,當然如果身都不養那就是大不孝。可是光養身不夠,還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心就是要讓他開心、快樂,養父母的志就是努力實現父母對我的理想,這是所謂的孝順。孟子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這就講到非常嚴格了,對父母如果不能夠孝順,這就不能成為人子,也就是說不孝了。順乎親,當然父母親對我們的要求是正確的、是合理的、是符合理性的,這個我們一定要順從,要照做,如果父母親萬一對我們要求不合理、不合法怎麼辦?甚至像「二十四孝」里講的舜,大舜的父母,對他是非常不合理,不僅不合理,簡直是不近人情,甚至是沒有人道。你看舜的父母三番幾次要把舜置之於死地,虐待舜,可是舜他真正做到順了,他有這個智慧,既能不違逆父母,又不使父母陷於不義,這要智慧,愈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愈能夠鍛鍊出自己的德行、智慧。舜他能接受這種考驗,為什麼?因為他是由衷的愛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他能做到順。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順,那沒有什麼人不能順的,所以他肯定能使人人和順。所以後來他做天子,堯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他,他治理天下用什麼?用他的孝順心,以孝治天下,所以也能使民心歸順,這是聖治。《大學》裡面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孝字統統都能做到圓滿,舜就是這樣。
要做到順也是很不容易,為什麼?這是需要把自己的習氣磨掉,把自己的稜角磨掉,把自己的個性磨掉,才能做到順。老子講的「上善若水」,上善,不是中善、下善,是上善,若水,你想水能柔順一切,遇到山形它就繞著那個山形來流,遇到石頭它也能繞開石頭流,它能一直奔流到海,這是講它的志向堅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是柔順萬物,這叫上善。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第一是立志,志在聖賢,那你學傳統文化就學得正宗了。有的人學傳統文化學來做什麼?消遣,消遣消遣,茶餘飯後談一談、聊一聊,帶一點文人的氣質,好像覺得這很時髦,這叫消遣,不是真學。真學第一個志得立起來,立志做聖賢。朱熹朱夫子講的,我們立志做好人,不要立志做貴人,就是不要去追求富貴名利,應該追求成聖成賢,提升自己的品德。你這志向立起來以後,一切都要學著順。順就是自己個性要把它磨掉,個性也不是好事情,個性太強了就不能跟人順。這個社會為什麼矛盾衝突不斷?因為人人的個性是愈來愈強,在家裡夫妻兩個人個性都很強,硬碰硬,好了,結果就註定離婚。所以要學著舜王,真正能柔順一切,這個人是最堅強的,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因為你能夠磨掉自己的習氣,磨掉自己的好惡之心,磨掉自己的情緒,磨掉自己的煩惱,這個人才叫大英雄、大丈夫。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在大學裡面談戀愛是常有的事情。現在我估計大學都不止了,中學,恐怕小學都有了。這也是因為時代的污染,整個社會在宣揚什麼?你看看電視里的、媒體裡頭的、網路上的那些畫面、那些內容,恐怕一半都在宣揚萬惡。什麼叫萬惡?萬惡淫為首,這不是宣揚萬惡嗎?現在是愈來愈開放,愈來愈(打個引號)「自由」了,任著情慾的發展。我想大學裡老師們都是感同身受,面對這種狀況也真是慨嘆不已,世風日下。我當時是在大學裡,這說話也都將近二十年前,上大學,我學習成績不錯,也算有點能力,自然就有人看上了,發生感情了。結果我媽媽就發現了,你跟這個女孩子來往過密,她就找我談話,跟我講現在你是讀書的年齡,對於男女感情的事要放在後面。你的學業未成、事業未成,你就被感情束縛住,那你以後成就也就不大,她跟我講。當時心裡覺得挺痛苦,這是什麼?正像朱熹朱夫子講的,要「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是一個痛苦的事情。當天理跟人慾抗爭的時候,你是要天理還是要人慾?你是順父母還是順自己的情執?這是考驗來了。我母親談完話之後給我寫了幾條意見,我給大家分享一下,「第一,讀書期間就是讀書,不談戀愛。完成道德、完成學業是大道理、是硬道理,其它放在腳下!」這是鄧小平的話,「是大道理、是硬道理」,他說發展是大道理、硬道理;我媽媽說完成道德、學業這是我們做人的大道理、硬道理,其它都得服從這個。
第二條意見,「如果現在談戀愛一定會分心,會影響學業、影響功課。」這說得很實在,你看看學校裡面,我想百分之百都是這樣,一談上戀愛,學習成績就會往下降,分心了。以前我在中學讀書,我在廣州市華南師大附中,這個中學很好,它什麼?嚴令禁止談戀愛,一經發現立即開除,這是三令五申,嚴格要求。我們大家當時哪敢做,因為上了那個中學,考上大學是十拿九穩。當時考大學都很不容易,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一百個人裡面只有三個人上大學,所以當時都是謹小慎微。那個中學,那個學校學風非常好,其中一條就是「嚴令禁止談戀愛」。我媽媽給我第三條意見,「讀聖賢書要學以致用,格物致知。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格除慾望,不為男女之情所纏縛,專心致志,完成學業。」什麼叫格物?格就是格鬥的格,物是物慾,你跟你的物慾來格鬥。這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跟自己的物慾、煩惱習氣格鬥,如同跟千軍萬馬作戰一樣,你要不奮勇打敗它們,就會被它們打敗。你能格物,這《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你才致知,知是良知,致知就是你在時時處處都能良知起用。這良知是本有的,本來就有,本性本善,可是現在被物慾給覆蓋住了,你要使你的良知現前,必須把物慾給格除掉。這個是真刀真槍,來不得半點虛假,你是順還是不順?當時我選擇了順,聽話。現在想起來,聽話真好,當時雖然不理解,能聽話,這就有福,聽話的孩子有福。所以當時放下了以後,專心的求學,很順利的大學畢業就到美國留學去了,才有後來的博士畢業,走上這個工作崗位。好,這是養則致其樂,讓母親開心有時候你得動真格的。
好,第三條,「病則致其憂」。這個病就是父母有病,那麼兒女,孝順的兒女必定是非常憂慮,千方百計幫助父母醫治。在前幾年我們看到一個孝子的故事,這個人叫戴永勝,當年二十七歲,他是一個山東省棗莊縣的煤礦工人,初中畢業文化程度,做煤礦工人是很辛苦的工作,家裡很窮,母親是農民,結果後來發現得了癌症,醫治已經無效。醫生已經跟戴永勝說,你母親已經不行了,頂多不到半年,你看看把她帶回家,她愛吃什麼就給她吃什麼。結果戴永勝非常的心痛,看到母親天天嘔吐、發燒,起不了床,受病苦的折磨,一天天的消瘦,心裡像刀割一樣的疼痛,這位孝子發了個願,說我一定要將我母親治好。在醫院裡找西醫沒辦法了,於是他就去找中醫,到處去尋醫找葯,他為了去請一個藥方,可能徒步要走三天三夜,為了治療母親,尋醫找葯他走了九個省,結果後來搜集了一百五十多個藥方,他都成為治癌的專家了。天天就琢磨著給他母親煎什麼葯,喝什麼葯。真是《弟子規》講的,「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真做到了。結果後來經過他的調治,他母親的病竟然愈來愈減輕,身體愈來愈恢復,半年之後再到醫院複查,醫生驚奇的發現這個癌細胞已經萎縮了百分之七十,這也是說這個病已經好了七成,這醫生嘆為觀止,這個就是醫學史上的奇蹟。後來他母親,你看那個相片里看到的,下地幹活沒問題,好了。那我們來想,是什麼把他母親治好的?孝心。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大家都很了解,他水實驗最重要的一條結論是講你以孝心、善心、愛心對待水的結晶,水結晶就很美,如果你以一個惡毒的心對水,水的結晶就很難看。那我們想一想,戴永勝天天用什麼心給他母親煎藥?孝心、愛心、知恩報恩的心,我們相信他那個藥水結晶一定是很美的。人體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水結晶都這麼美了,病當然能好,癌細胞給轉化了,所以奇蹟就出現了。奇蹟怎麼來的?孝悌之至。《孝經》上「感應章第十六」講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你的孝心到了極點,通於神明了,神明我們用現在話來講,神了,神奇出現了,奇蹟發生了。光於四海,四海,天下都能感動,都被你的孝心之光感染。像我們今天聽到這個孝子的故事也都為之所動,這是孝之光,無所不通,每個人都能通,為什麼?因為「人之初,性本善」,孝就是本性本善。所以我們用孝心對待父母,竟然就能夠感化所有的人,這個奇妙!所以孔子說,孝道可以能夠和諧世界,這是至德要道,你自己能行孝了,你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奇妙!
好,下面第四個部分,「喪則致其哀」。喪,父母過世了,行喪,要盡到自己哀痛之情。《弟子規》上講「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三年,按照《禮記》講這三年是頭尾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二十五個月守喪,常常的悲咽哭泣。為什麼會這樣?不是裝的,故意為了這個禮去裝那是假的。那是什麼?真正感到心痛!父母生我、養我恩德如山,我還沒來得及報答父母,父母竟然就離我而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孝子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那是止不住的,那是自發的,所以常常悲痛。悲痛必然有表現,「居處變,酒肉絕」就是表現。居處變,就是講你的生活要發生變化,不能夠再享受,不能睡大床,得睡小床,夫妻分房。古人去守墓三年,得睡在墓地里。你看子貢當年為他老師孔子守喪,人家守喪三年,他守喪六年,搭個草廬在老師墓碑旁邊守候,盡自己的哀思。能盡這個哀思,心才能夠淳厚。所以古人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就是講守喪,追遠是講祭祀,下面講到的「祭則致其嚴」就是祭祀。慎終追遠能使人的道德淳厚。酒肉絕就是吃素,不能再吃酒肉。為什麼?喝酒這是昏亂,酒能亂性、亂智。吃肉?吃肉斷我們的仁愛心。所以孟子講的,「君子遠庖廚」,為什麼遠離廚房?因為不忍看到廚房裡殺生的場面,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一絲不忍之心。動物都有父母,我的父母死了,我豈能夠吃人家的父母?牠也有兒女,牠的兒女該是多麼悲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想到這裡,你怎麼忍心去吃肉?這是保全自己惻隱之心,保全自己一點仁愛之心。我記得我什麼時候開始吃素的?一九九0年,當時就是家裡老人去世,所以母親帶著我開始吃素。本來是想著吃三年看能不能,不行四十九天也好,結果一吃,吃到現在,十幾年了。後來才知道吃素最健康,對身體好。其實真的,你有仁愛之心,你想想你身上的水結晶一定是最美的,肯定是最好的。吃肉多了身上都帶著那些動物的怨氣,那豈能好?所以守喪期間素食,最好終身茹素,這是表達自己哀思。
好,第五方面事親,是講「祭則致其嚴」,祭祀父母要盡到莊嚴。父母雖然不在世了,可是我們的孝心卻不要因為父母的不在就斷絕了,孝心是我們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不能斷的。所以古人講,「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的喪禮我們要盡到禮,祭祀要盡到誠敬心,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樣,我是生前如何事奉父母,父母走了,我們現在祭祀父母還是用同一個心祭父母的靈,如同父母就在眼前一樣,你看這種純孝。所以人心能厚道,人心厚道他就有福。《孝經》裡面也講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給父母祭祀在古代很講究,立宗廟,天子立宗廟,諸侯立宗廟,大夫也立宗廟,他有家祠,一般平民至少在家裡立一個牌位,祖先的牌位。這個鬼,孔子講的鬼是指祖宗的靈。鬼有沒有?現在科學愈來愈發現是有了,但是我們這裡不談,因為咱們談傳統文化,忌諱說這個。但是孔子他不反對,你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說明有鬼,鬼就是指祖宗的靈,他來享用。所以事奉父母,父母走了之後事奉鬼神。但是事奉鬼神比事奉父母更難。你看《論語》裡面講了,子路問事鬼神的事情,夫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問死的道理。「未知生,焉知死?」說明夫子著重於我們從生到死這一段,其它的就不談了,談了你也沒用,你不會,現前這一段你還沒搞通,以後的更不談了,但是我們的敬心一定要有。所以祭祀,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這是按照時節祭祀父母、祭祀祖先。
祭祀這個活動不是迷信,它是什麼?啟發我們孝心的教育。人能夠不忘祖先,甚至多生多世之前的祖先都不忘記,你想想現前的父母他又怎麼能夠忘記?他怎麼能不孝順?所以祭祀祖先這裡面有大道理,能夠敦人倫、盡孝思,所謂和諧之本。我的爺爺今年九十一了,我接他到身邊來奉養他。他老人家一生對祭祀這樁事情就非常重視,雖然他沒有什麼文化,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程度,可是我們小時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到了祭祀的這個日子,像春天的清明節、冬至節,這些祭祀的日子都帶著我們,我們父親一輩的、還有我們這一輩的,祖孫三代,上到後山去掃墓,去整理祖墳,去祭祀,幾十年如一日。他的父親走得早,他十幾歲就沒有父親,但是對父親的這種祭祀、哀思,到現在都沒斷過。所以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受到這樣的一種教育。所以祭祀的作用很大,如果國家能提倡祭祖,這祭是紀念,紀念祖先,不忘本,那麼這個國家是最有福報的,就像一棵樹它有根本,像一個河流它有源頭。
所以剛才我們提到事親五致,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是什麼?其實《弟子規.入則孝》就是講這個。我們試著把《弟子規.入則孝》這部分按照這個事親五致來排列,大家就看得很清楚。居則致其敬是什麼?具體落實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你這才能做到居則致其敬,對不對?你這些不做到,那個敬也是假的。所以《弟子規》是《孝經》的落實,沒有《弟子規》,《孝經》是成為空談。養則致其樂?你看包括「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等等等等,一直到最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都是講養則致其樂,讓父母開心,養父母之心。下面病則致其憂,是「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你這是落實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這是致其哀的表現。祭則致其嚴,是「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所以《弟子規.入則孝》完全就是具體的把《孝經》事親五致給落實了。所以孔子講《孝經》是他的行,說「行在孝經」。《弟子規》就是《孝經》的行,是根本的根本,你能在《弟子規》上落實你《孝經》才能落實,那才有可能成聖成賢。這五致,你看五方面都有個致字,致是做到極處,不容得絲毫怠慢,是盡心儘力,這叫做致。這是講到事親。
下來這個《孝經》講的孝道第二層次是事君。事君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現在的話講為人民服務,也就是你的事業,你從事這個行業,譬如說你是老師,你把你的課教好,把學生教好,這也是事君,你盡忠職守,你對你的工作盡職盡責,這是事君。《孝經》當中說,「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這是講事君。所以事君和事親用的是一個心,都是孝心,對父母叫孝,對於君,君我們現在講的你的領導,領導我們對他是忠,忠心和孝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只是換個對象,同一個心對不同的人。實在講,我們講的五倫關係,五種人的關係,都是用同一個心來對待,就是用孝心。你對父母就是孝,對兒女就是慈,這是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的親愛的關係體現到父慈子孝方面。對於君長,領導、長上我們是盡忠,對待下屬是仁愛,君仁臣忠,君臣有義,這也是孝心的延伸。夫婦之間,夫義婦聽,做先生的要講道義、恩義、情義,做太太的能夠幫助丈夫,所謂相夫教子,這個是什麼?這個還是孝心,其實這個孝心就是愛心,盡到自己的本分和義務。那我們這裡插一句,多講兩句,現在講到相夫教子可能有一些女同胞們不服氣,為什麼我要相夫教子,他不來個相婦教子?相是幫助的意思,我要幫助他,他不能幫助我嗎?現代人確實都講究男女平等,所謂女性是半邊天,對不對?半邊天。古代中國傳統的時代確實是男主外女主內,我們乍聽起來就覺得好像古代是重男輕女,好像女子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男權主義。當然主外、主內這個我們先不去評論哪個對,因為主外和主內當然是根據人他天生的一個性格和能力,以及他的特徵來決定會比較好。大概是因為男子可能能動的比較多,女子天性守靜比較多,所以可能分主外、主內。但是我們要想想,主外重要還是主內重要?內重要還是外重要?內。你看,(來點掌聲!)為什麼內重要?雖然剛才回答的特別小聲,但是你們也說准了,或者是猜准了。
為什麼內重要?孟子曾經講過,「不孝有三」,怎麼樣?「無後為大」。如果對我們父母不孝順莫過於沒有後代,因為沒有後代這家道就斷了,這家業到我這代就沒了,那是對祖先的大不孝,所以古人重視留後是這個道理。這個後代,是不是你生出好多個就叫有後?不一定。那些豬、狗牠也生的不少,一窩,比人還多,牠叫後嗎?這不是孟子講的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不在於他能生多少個,在他能夠教導他們,如果「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吃得飽、穿得暖,終日無所事事,無所用心,這就是差不多跟禽獸一樣了。所以我們的後代不是說只會吃、只會玩,那不叫後,真正孟子所說的後,是講的這個家,它有它的家道、它有它的家業、它有它的家規、它有它的家學,我們的兒女兒孫能夠傳承家道、家業、家規、家學,這才叫有後。這個重任是落在誰身上?這是母親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所以主內比主外更重要,主外只是什麼?來點經濟來源,有衣食溫飽,能夠維持家計。當然這個也重要,不能說不重要,「民以食為天」,但是孔子曾經也講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對於君子來講,衣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把這個家道、家風傳承,所以相比而言,教子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所以這是女子神聖的使命,古人重視這一點,所以他希望什麼?女子都能承擔起相夫教子的責任,這個是什麼?對家庭最大的貢獻。
所以與其說中國古代是重男輕女,我以為不然,倒過來說,重女輕男還有點道理。所以男有男的使命,女有女的使命,不能混淆。一個社會為什麼會亂?就是各人不行自己的道了,如果各行其道,這社會肯定就是和諧、安定。如果一個社會像古聖先賢講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就是亂世。現在再加一條,「男不男、女不女」。亂是從哪兒亂?從家庭開始亂,都不能夠安守本分,各行其道,自己最重要的使命都丟掉了,去爭著那些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事情,這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古德有說,家庭教育是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本,家庭教育裡面注重教子教女,而教女尤為重要。為什麼?有賢女將來才會出賢妻,有賢妻才有賢母,有賢母才能有賢子,好兒子是母親帶出來的。你看看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妻子叫「太太」,太太的名字哪來的?源於周朝,三千年前,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三千年以前的事情,周朝開國天子,這是周武王,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文王、武王都是聖人。文王的祖母叫做太姜,她生王季,王季娶了太太是太任,生文王,文王娶了太姒,生武王、周公,一家都是聖人。這聖人誰生的?這是周朝三太生出來的。所以周朝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八百年的基業,三個女人奠定的根基,沒有這三太那沒有可能是周朝。
所以現在我們尊稱某人妻子叫太太,何太太、李太太,你要知道太太這個名字可不簡單,是對女子最尊貴的稱呼。稱妳一聲太太也就是說妳要做聖人的母親,妳生出來的兒女將來都像文王、武王、周公那樣的聖人。所以你看看,太任生文王的時候注重胎教,記載上講,太任懷孕的時候,眼,就是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是純凈純善,所以她能生養聖人出來。孩子在腹中,娘胎裡面就奠定了先天的聖賢根基,一生出來之後,頭三年母親帶,這母親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所以給孩子又打下堅實的根基,他這一生就定下來。古人講「三歲定八十,七歲定終身」,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根基奠定好了,這以後他不會學壞,這個功勞在母親。所以人類社會,我們現在談要永續發展,靠誰?靠女性。所以古德講,治國平天下的大權,女子操得一大半,你們想想多麼重要!所以我們很希望我們的學校在教導孩子的時候,第一重視孝道教育,還要重視女德教育。女德教育真的是和諧世界的大根大本!這話不是我說的,古聖先賢說的。你看清朝乾隆年間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是把幾千年的大儒的這些典籍文章編在一起,分為五個方面,五科,五種遺規,「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還有「在官法戒錄」。把「教女遺規」單列出來,可見得多麼重要。現在我們不重視這個,所以社會就亂了。為什麼離婚逐年攀升?美國離婚率超過一半,我相信每個國家離婚率絕對不亞於經濟增長的速度,有太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就在於夫妻之間他的角色都沒有扮演好。古人把男女比喻成天地,夫君如天,天的德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地的德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女子的德行是什麼?厚德載物,一切都能包容,一切都能夠柔順。一個家裡有天、有地這才能穩定,要是現在女子不要地了,去爭做個半邊天,這就麻煩來了,沒了地,天上又打架,那就是天翻地覆了。
而我們來看看那些鼓吹所謂女權主義的人,什麼用心?如果他是有意的,那叫危害社會,如果是無意的,也是坑害女性。為什麼這麼說?我跟你分析一下,女子本身最重要的使命是繁殖人類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她的最大的使命是讓人類有後,這個後是,既是有這個肉體的後,還有精神的後、文化的後。這一個工作已經夠重的了,任務負擔很重。所以古人知道,人,又不是三頭六臂,總是做最重要的工作就行了,其它的不太重要的由男子做就好了,經濟的來源男子做就行了。現在一鼓吹男女平等,好了,女的要跟男的去爭工作,家裡最重要的使命不做了。也不能不做,因為她得生養,結果兩個重擔同時壓到女性的肩上,把她壓得死去活來,這不是坑害女子嗎?一分壓力都夠重了,現在還兩重壓力,又要工作又要生養,那兩種都做不好,反而把人給壓壞了。你看這是提倡女權主義的後果,這哪是講女權?分明是坑害女性。所以要使得社會安定和諧必須各行其道。
那麼我們孝,對於朋友就是有信,對於長幼、兄弟就能做到兄友弟恭、長惠幼順,這都是一顆孝心延伸出來的。所以以孝事君就能忠,以敬事奉長上就能順,一個人能忠、能順,他就能夠做到事君,這也是孝。為人民服務我們說要全心全意、盡心儘力,沒有絲毫私心,就像對父母一樣沒有私心,不求回報,如果落到自私自利裡面,那是自己損了自己的德,又戕害了社會,這就是成為大不孝。哪怕你通過非法的手段得了很多錢供養父母,也是不孝。所以盡忠職守,做官的不貪污、不受賄,為人民服務,做任何的職業都能夠盡到自己的心力,這就是孝道。當然這是建立在孝順自己父母的基礎上,孔子在《孝經》中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看看某人對領導他非常的恭敬,馬前馬後的,事奉的很周到,他是不是對領導的忠?那我們得看看他對父母是如何。領導選才,過去提拔幹部,選賢用能用兩個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舉孝廉。一個人能孝他就能盡忠,他廉他就不貪污,他沒有私心,這是選才的很簡單、很實用的標準。國家能不能興旺,你的團體能不能夠繁榮,看你能不能用人。用人要用孝子,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你看看他對你這領導,譬如說你是校長,他是老師,老師對校長是畢恭畢敬,可是回到家裡有沒有對父母畢恭畢敬?如果沒有,那孔子說得不客氣,「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你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你能愛誰、能敬誰?父母對你是養育之恩,恩德最大,我對你有什麼恩德?頂多提拔一下你,也算不了什麼,你對我何必要這樣?那你為什麼會這樣?肯定有企圖,這企圖咱們就不說了。
所以判斷人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正的德行,就從這裡可以看到。你選才要用這種方法,你擇友、擇偶都得用這個標準。你看男孩子追一個女孩子,女孩子得提高警惕,看看他對妳為什麼這麼好?他對妳這麼好,他對他父母是不是這麼好?有沒有跟對妳一樣,天天跟他父母送花,請他父母吃飯,買生日禮物?如果他這些全不做,光對妳這麼做,那是必有用心,不是謀妳的財就是謀妳的色,這個信不得、信不得,不可靠。好,剛剛講到孝道第三層次,第一是事親,第二是事君,第三是立身。《孝經》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就是修身,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那誰修身?是不是要國家領導人才修身?不是。《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天子是國家領導人,庶人是平民老百姓,你、我都得以修身為本,這是根本。為什麼說是根本?這個道理可深了,《大學》講的,修身才能齊家、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你身修好了你就能和諧世界了嗎?那別人不做,怎麼來和諧世界?這個道理我們沒弄清楚,所以才會有這種疑問。真正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天下,我們講世界,這個世界,誰的世界?不是別人的世界,是我的世界,我的天下。我這一身跟這天下是一不是二,一體的,所以你身修好了天下也修好了,因為是一體。這就是《大學》里講的「此謂知本」,你知道根本。什麼叫知本,就是你知道天下以我這一身為本,天下跟我一身是一不是二,我這身就像一個圓的圓心一樣,天下就像圓周一樣,我這身一轉整個圓周跟著我轉。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有道理,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家聽過嗎?匹夫是誰?老百姓、平民。哪個人?不要講別人,就是講我,天下興亡,我的責任。你要有這一分擔當你才有可能入聖,你要不敢去擔當,那你這一生成聖成賢是沒指望了。這叫什麼?《弟子規》講的,自暴自棄。什麼人才叫不自暴不自棄?你有這一分擔當,這個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別人的天下,所以我這一身修好了,一家也齊了,一國也治了,一天下也太平了,這種人就是聖人。所以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立德,立德是以盡孝為本,講到根本的根本就是盡孝道。所以能夠力行孝道,從而對一切人都用這個孝敬心,你叫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世,你道德高了,人們對你自然就欽佩,自然你的名字就傳誦出去,大家就仰慕你。我自己要不要有我要揚名的這個念頭?那不行,你想我要出名,那你還是個名利心,名利心怎麼能做聖人?聖人決定得像孔子一樣,「視富貴如浮雲」,把名利心放下,自己不想揚名,只想立身行道。所以,那為什麼這裡說要揚名於後世?大家得看清楚,這寫得很清楚,揚名於後世,沒有說讓你揚名於現在;現在想出名,有問題。你看孔子當年沒有想要揚名,後世把他推出來的。到什麼時候把他推出來?幾百年後的漢朝建立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聽了董仲舒的建議,才把孔子捧出來,到那時候才揚名,才把儒家定為我們中國根本的文化。那是因為孔子崇高德行的感召,眾生有福,才有這個因緣出現,我們才得以學到孔子公的教誨。
這樣子出名了,以顯父母,你看我們想到孔子必定想到孔母。孔母當年送孔子去讀書,不讓孔子回來給他家裡幹活,希望孔子去成聖成賢,我們感恩孔母。我們現在讀到孟子的書也就想到孟母,孟母三遷,「子不學,斷機杼」,這都是孟母的這種偉大的精神,這是聖母,有聖母才有聖子。所以說到剛才這個女德多麼重要,假如個個都像孔母、孟母那樣,那我們這個社會簡直就成了極樂世界!所以自己能夠立身行道,這是終極的孝心,大孝、至孝。我母親對我也有一分志向,在我十九歲上大學第一年生日,我母親給我寫了個賀卡,在這份賀卡裡面她把她這一生對我的願望都寫進來,我給大家分享。她說「茂森兒,祝賀你十九歲青春的年華,這是你邁進大學的第一個生日。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只有失去時才知道它的價值,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個智者,身置廬山之中,而知廬山之美。你已經成年,今天和你談談我對你人生的總體策畫。假如環境沒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攻讀博士,獲博士學位。爭取到當今世界發達的國家學習和工作。成家要晚,立業在先。遵循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養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亂,增加自控能力,寧靜致遠,行中庸之道。三十歲前學習、積累、打基礎;三十歲至五十五歲成家、立業,干一番事業;五十五歲後收心,總結人生,修持往生之道。這樣,當你回顧往事的時候,可以自慰的說,我活著的時候很充實,離去的時候很恬靜。永遠愛你的母親,一九九二年五月。」轉眼間已經過了十七個年頭,回顧過去走過的十七年的路,我也可以自慰的說,母親的一部分願望我已經實現了,但是有太多的還沒有實現,譬如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可是聖人的標準。
我值得慶幸的是,母親是一個希望兒子學做聖賢的母親。當我在美國大學教書,並且獲得美國政府授予我的傑出教授和研究人員的綠卡那個時候,當時我們的恩師他在澳洲建立了學院,專門推動聖賢文化,恩師就勸導我們從美國到澳洲去。我們母子都是他的學生,當時我們就有點躊躇,這澳洲,人生地不熟,在美國工作挺好的,工資也挺高的,學術水平總是美國,我是學金融的,應該是在美國是算第一的了,要捨棄也真有點兒要考慮考慮。但是沒考慮多久終於也就決定了,跟著我們的恩師到澳洲凈宗學院。當時昆士蘭大學,這也是澳洲排名很高的大學,就請我做金融這方面的老師。因為也是很慶幸,原來在學術方面有一點成績,所以來到大學依然能夠保持在發表論文、還有拿到國家的研究資金項目方面都是在學院裡面是領先的,後來學校也給我一個優秀人才的一個獎項。到了澳洲兩年之後,大學就破例把我提升為副教授,並且給我一個tenure,也就是終身制的,中國人講鐵飯碗,就是只要你不想離開學校,你也就可以一直待下去,到退休為止。工作是很安定,工資也不錯,有房子、有車,當然沒有談婚論嫁。平時跟著母親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工作之餘也給恩師做點服務。因為恩師在世界各地推動宗教團結,另外推動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得以有幸跟隨他老人家好多年,在澳洲四年,就跟隨他老人家,就像孔子周遊列國一樣,到每個國家會見一些國家領導人、宗教領袖,都是希望能夠鼓勵他們、提醒他們推動倫理道德教育、推動宗教和諧。到後來我也獲得了終身的這種教職,本來很穩定了,母親對我的希望到了這裡也算告一段落,我算給母親有個交代。
可是有一年我母親,這是二00五年,就給我寫了一個生日賀卡,對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她是這樣寫到,她說「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你能滿我的願嗎?」這下是來真的了。我當時也考慮到,是啊,我做金融教授,雖然也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對社會貢獻有多大?至少我自己預期的要比這個大,我覺得就這麼一輩子就在大學裡混,混到老,好像有點自己不忍。於是那時候當我獲得其它的大學的這些教授的聘函,因為在學術界裡面也是競爭很嚴重,不僅是我們老師之間的競爭,大學也要搶人。當時我剛剛獲得這個終身教職,就有多家大學來聘函,聘我去做主席教授。有一個在中國國內的大學,很知名的,以高薪聘我。當時我跟母親也在商量,是不是應該回國養老?葉落歸根,也應該為國家祖國服務,是不是應該回來教書?那個大學給我的條件也不錯,主席教授,一年八十萬年薪,送一套房子,包吃,另外有十五位助理教授做為我的助手。當時我母親去跟師父報告,說您看茂森將來是回中國好還是在澳洲好?請教他老人家,那時吃完早飯,我媽媽跟著他後面散步。結果他老人家聽了我媽媽這個請問,沉默了半晌,然後突然來了一句「聖賢好」。這一句話聽起來是答非所問,我媽問是在哪好,結果一下子,就好像佛門禪宗的那個祖師的機鋒話,喀嚓,把你的思惟給斬斷了。回去我們就悟了,是什麼?確實,你看我們老想著自己,自己到哪兒好?有沒有想到社會需要你做什麼?你是為私還是為公?學聖賢書學了這麼多年,聽恩師講經也聽十幾年,難道在做人生決定的時候還是自私自利起用嗎?後來我們明白了,現在社會最需要的真的不是金融教授,需要的是倫理道德聖賢教育的師資。於是我就決定準備辭職,去師從恩師學習和弘揚聖賢文化,幫助社會。
我在二00五年給我母親的一份賀卡當中表達了這種心愿,也是回答了剛才媽媽的那個問題。我說「親愛的媽媽,《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因此大孝者應以德濟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目前世界聖教衰危,天災人禍頻繁。我們慶幸得蒙凈公恩師教誨,得遇正法,獲益無窮。我願繼承恩師之志,為挽救世運人心努力修學,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開始,盡形壽為人演說聖賢之道,以報父母、恩師、天地、祖先、古聖先賢之德!」媽媽接到這個賀卡,她對我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於是我就把工作辭掉,我母親帶著我去拜師,非常慶幸,恩師他特別的高興,那是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七號那一天,在香港,我母親帶著點兒束修之禮去拜師,恩師換上了新裝,接受了我們的禮拜和禮物,從此我就從教授的職位上退下來做一名學生。從二00六年底到現在,三年多了,這三年來都是以在攝影棚錄製經典、講演為主,因為教學相長,我們恩師培訓學生的方法,就是讓我們自己備課,自己演講。這三年來在攝影棚錄製的經典、課目,已經超過一百個專題了,包括很多儒釋道的經典。至今為止,我們有個統計,已經錄製了超過一千二百小時,每天都平均大概有兩個小時的這樣的一個演講。我們是在錄像棚裡面演講,不接觸外緣,基本上屬於隱密的自己靜修,自己通過學習,然後對著攝影機來分享,分享完了之後,這個視頻就把它掛到網上,有緣的人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是又可以獨善其身,也能夠兼善天下。
我在拜師以後給母親寫了一個生日賀卡,其中寫了一首詩,跟大家分享,叫「感恩慈母頌」,這是感恩母親對我的三十多年的養育,如今她六十多歲了,她願意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奉獻出來,讓兒子捨棄高薪的職位,自己還是回到自己原來的住處,拿著自己原來的退休金,過著清淡的日子,這種奉獻,我在這裡用這首詩來表達對她的感恩。「春秋六秩轉瞬間,育兒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勵,而今家慈不讓賢。不戀高薪教授銜,唯希獨子德比天。從來豪聖本無種,但以誠明度世間。」所以我們母子心連著心,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覺悟、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讓世界更和諧、更美好!《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句話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能成仁就能成聖賢,那麼仁遠嗎?如果我們能夠自己克己復禮、格物致知,這就能夠成仁,一念就能夠轉凡成聖,斯仁至矣。孝悌是為仁之本,那孝遠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陸九淵,就是宋儒,曾經講過,「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整個宇宙實際上就是我的心所變現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心所轉、我心所變。只要我們能夠今日克己復禮,這天下就歸仁,這孔子說的。只要我們一念能夠行孝立德,天下也就和諧了,宇宙也就和諧了,所謂宇清國安家和人樂,我們現前就能做到。
最後我想用幾句結束語表達今天所講的內容,也是感謝大家今天的到來。第一句是,把孝心獻給父母。第二句,把敬心獻給師長。第三句,把愛心獻給人民。最後,把信心留給自己!謝謝。
推薦閱讀:
※羅盤的認識-房博士
※蓉城近話
※有沒有人能介紹下東京大學的博士入學考試?
※如何規劃你的博士生涯——轉載
TAG:博士 |